前言
隨著「民族」話語的出現和不斷被政治化,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各 種官制的和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日益膨脹,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 的現實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這對周邊 的民族集團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何以形成影響,並形成了何種影 響,是本書探討的主旨。
本書為近年筆者通過「民族」的視點觀察中國,從與「周邊」之 關係的角度審視中國歷史進程的一系列中文書籍的第四部,前三部 分別為出版於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 年代至1940年代》(香港,2013年,352頁)、《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 關係:「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香港,2015年,424頁), 和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的《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台北,2014 年,298頁)。筆者之所以重視通過民族的視點觀察中國,從與周邊 之關係的角度檢討中國的歷史進程,不僅是因為中國的近代歷史進 程開始於一個由來自「周邊」的「異民族」統治之王朝時代的末期,針 對原本來自於周邊的異民族統治而起的「民族革命」因此成為中國近 代歷史進程的轉折點,「民族主義」、「民族國家」也因此最終成為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主旋律,更是因為是否與如何實現「周邊」和其他 民族集團的統治,實為中國從古至今檢驗統治者是否具有統治正當 性的、帶有普世價值性質的重要標準。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小雅》谷風之什.北山)、「近者說,遠者 來」(《論語》子路)、「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禮記》 禮運)是也,毋庸置疑,它是源自於「天下思想」的。其之所以能夠 成為普世的價值,是因為實現「周邊」和其他民族集團的統治被認為 是「德治」的物化體現(objectification),「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 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荀子》議兵)即此意 也。因此,筆者以為,通過民族的視點觀察中國,從與「周邊」之關 係的角度審視中國的歷史進程,才能夠體味出「歷史中國」的豐富意 涵,從而看到今天「現代中國」的問題點。
不論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政權面臨的最大課題,其實都是如何 向被統治者解釋其統治的正當性。而從中國之所以能夠形成崇尚「德 治」這樣一個超越「民族」和時代的普世價值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 一個歷史的事實 —大多的「中國人」其實就來自於歷史上屬於「周 邊」、屬於「異民族」的集團;而「中華」的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正 是通過與周邊和異民族的交往融匯,才得以造就和形成。歷史上「中 國」和「中國人」的持續擴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周邊」和「異民族」 的不斷加入。這種歷史趨勢的形成,當然與「天下思想」關於統治正 當性的解釋及其實踐(即崇尚德治)之間有著直接的關係。進入二十 世紀以後,這一歷史趨勢戛然而止,「異民族」和「周邊」的離反,使 中國在處理與異民族、與周邊之間關係的問題上,一直不斷地遇到 嚴重的危機和挑戰。其原因,與二十世紀以後中國不得不順從世界 潮流從形式上放棄「天下思想」,而各個政權又積極走上一條自己所 理解的建設「國民國家」(實為建設「中華民族國家」)的道路有關。
建設「中華民族國家」之目標的問題點,在於以「民族」代替了 「國民」。對於近代以後、尤其是今天處於周邊的「少數民族」之所以難以對中國產生國家認同,有人說是因為對少數民族的不平等,又 有人說是因為對少數民族的優待政策而帶來的特殊感;其實透過表 相可以看出,二者的問題性質完全相同。那就是,在處理「民族」與 「國家」的問題上,近代中國缺乏一種實踐和真正實現「國民國家」的 思想。近代的「國民國家」的理想就是實現社會全體的平等、公平和 公正,所以無論是「非國民」或是「超國民」,都是出於一種把少數民 族視為「他者」(other)、但是卻又不願讓它們自由脫離的思想。如果 說中華民國政權沒有能夠實現對少數民族的平等、公平和公正,更 加願意以「民族」來替代「國民」一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難道不 是如此嗎?出於以上認識,從隨著中國近代政治轉型而在文化、社 會、政治層面上出現的各種變化,具體說來就是:近代中國社會對 於傳統政治文化的繼承和揚棄、近代中國關於統治正當性的解釋、 近代中國社會的社會流動性、近代中國不同時代各個政權的政體性 質及其政策決定因素等角度,探討二十世紀以來「周邊」為何拒絕「中 國」,「異民族」的集團為何抵制「中國人」意識;或者說,他們為何 不能或不願成為中國的「國民」,他們的「中國人」意識是如何被消失 或因何而消失的問題。
周邊的異民族集團是否建立和如何建立對國家的認同,其政治 力學關係當然首先表現在處於中心的國家政權和處於邊緣的民族集 團這兩個維度之間。但同時,這一力學關係又是以中國社會和少數 民族社會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的文化、宗教、政治、經濟以及人類生 態環境形態為背景而展開的。因此,本書按照歷史沿革,從筆者至 今發表於各種學術場合的論文中選取相關素材,以不同的人群、不 同的社會領域和不同的問題層面,盡可能全面地分析近代以來「少數 民族」在對中國建立國家認同問題上所發生的各種問題。除第九章之 外,本書其他主要內容和章節都曾在各種學術場合發表過,但是為 了更加精確地回答以上問題,此次收入本書時又結合筆者多年之思考,再次做了大幅度的修訂。全書結構大致如下:
本書第一章、第二章從社會構造和文化系統之間關係的角度, 考察傳統中國能夠促使具有不同於漢人的獨特文化的民族集團對中 國產生認同意識的原因。
第一章〈從「穆斯林」到「中國人」—晉江陳埭丁氏宗族的「本 土化」過程〉(原刊載於日本中國現代史研究會《現代中國研究》第30 期,2012年3月,第1–27頁1 ),主要利用族譜等地方史資料,通過 考察一個原本為穆斯林的群體如何在中國南方農村社會的自然生態 和人類生態中逐漸轉化為「中國人」的歷史過程,研究傳統中國能夠 融合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是來源於不同國家的人們的社會 機制,並從中發現中國傳統社會中保證平等和公平的社會流動的政 治文化因素,以及平等和公平的社會流動在促使形成統一的國家認 同上之意義。
第二章〈「『回教』與『回民』含義不同」—白壽彝與開 封的故事〉(原刊載於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第93期,2005年12 月,第96–105頁,原名〈二重的忠誠 —白壽彝和開封的故事〉), 以1930年代的白壽彝先生對國家和民族集團的「二重的忠誠」為例, 通過考察中國歷史文化古城開封對白壽彝思想之形成所產生的影 響,分析二十世紀上半期前中國社會中何以能夠產生和保持讓多文 化共存的空間,以及一個具有自己獨特文化個性的「民族」集團,對 個體的「民俗」文化和全體的「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二者所進行的 區分,在其形成和保持對中國的國家認同上的意義。
本書第三章、第四章從近代政治思想和政治過程的角度,考察 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對「國家」與「民族」之間關係的理解和處理,對被 視為「周邊」的少數民族群體的國家認同所發生的影響。 第三章〈「漢奸」考 —一個「單一民族國家」的話語〉(原刊載 於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第83期,2004年6月,第63–73頁, 原名〈「漢奸」:想像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其增補版刊載於日本 岩波書店《思想》第981期,2006年1月,第28–47頁,原名〈「漢奸」考〉),通過考察「漢」由一個文化共同體符號、到最後變成一個「民 族」的符號,「漢奸」由一個原本是滿清王朝統治者用來表達自己與 被統治者(漢)同屬一個利益集團的詞彙、到最後被改造為對外極端 民族主義符號的歷史過程,分析二十世紀初期中國關於國家與民族 之間關係的傳統思想之所以發生衍變,以及步入近代之際將「漢民 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進行切割的行為,與單一民族國家思想之關 係。
第四章〈「中華民族國家」的魅力與凝聚力 —近代民族與近代 國家的二重奏〉(原刊載於香港中文大學《世紀中國》網絡版,2003年 7月;後轉載於中國社會學會民族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社會 學人類學研究所《民族學社會學研究通訊》[Sociology of Ethnicity]第 60期,2010年1月,第1–8頁,原名〈國民國家與民族問題 —關於 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問題的歷史思考〉),則通過考察二十世紀初設計 和建設「中華民族國家」的實踐,進一步考察受到單一民族國家思想 影響的中華民國的設計者和建設者們對「國民國家」思想之理解,為 甚麼影響了周邊的少數民族形成對中國的國家認同。 本書第五章、第六章分別考察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時期和取得 政權之後的對少數民族政策,從中共關於「國家」與「民族」關係之思 想的變遷脈絡中,分析中共治理少數民族之特點。
第五章〈斷裂的「民族」話語 —「蒙古民族」問題與中共民族政 策的歷史過程〉(原刊載於日本中國研究所《中國研究月報》第563 期,1995年1月,第19–28頁2 ),通過考察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出 籠、變化和最後定型之過程與各個時期的蒙古民族問題之關係,分 析中共各個時期決定對少數民族政策之原則,以及為何最終否定了 國民國家思想,並導入「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學說,作為其奪取政 權的正當性根據。
第六章〈從「少數民族」到「國民」?—1949年以 後的民族政策過程〉(原刊載於日本亞洲政經學會《亞洲研究》第47卷 第4期,2001年9月,第39–62頁3 ),通過考察和考證中華人民共和 國政府成立以後民族政策的軌跡和歷史分期,探討其變化之規律和不同時期政策之性質,分析1949年以後中國政府的對少數民族政策 在整體上可能給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帶來何種影響。 本書第七章、第八章主要根據筆者在中國南方的「回族」社會通 過田野調查所得的資料,實際考察幾個南方回族社區在文化大革命 之後所發生的變化,分析文革結束以後中國政府在民族政策和宗教 政策上的變化給少數民族在經濟上、社會上以及對民族的傳統文化 的認識上所帶來的影響。
第七章〈「宗族」與「民族」—「民族化」的誘惑與挫折〉(原刊 載於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會《中國21》第34期,2011年3月,第 49–70頁4 ),以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福建泉州地區晉江市 陳埭「丁氏回族」所經歷的「再民族化」的過程為例,考察少數民族自 身對「民族」符號的性質和現實功能之理解,分析接受政府對少數民 族的特殊政策和特殊待遇是否與獲得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之間存在 著必然的聯繫,以及陳埭丁氏回族最終所選擇道路的社會學意義。
第八章〈何處是「傳統」?—中國南方「回族」社會的伊斯蘭「回歸」〉 (原刊載於千葉商科大學CUC View & Vision第41期,2016年3月, 第24–28頁5 ),從社會學的觀點考察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中國南方 「回族」社會中出現的恢復「傳統」的潮流,分析由知識精英和政治精 英所推動的「恢復伊斯蘭傳統」運動之所以興起,與中國政府民族政 策和宗教政策之關係,並對比1930年代由中國南方地區伊斯蘭精英 所領導的恢復伊斯蘭傳統的實踐,探討將「想像」認定為「傳統」的社 會條件和社會意義。
本書第九章〈「民族鏈」上的維吾爾 —中亞突厥語系民族的歷 史文化意識與國民意識〉,以1989年以後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政治過 程以及世界伊斯蘭教復興浪潮為背景,運用「歷史文化同心圓」和「民 族鏈」的觀點,動態地分析1989年以後再度掀起「東突厥斯坦獨立運 動」的中國新疆的維吾爾族,在一種跨越國界的人類生態和歷史文 化環境中所形成的、與其他「突厥語系伊斯蘭民族」互相影響、互相牽制、互相刺激的民族鏈中,是如何逐漸放棄了對中國的國家認同 的。無疑,少數民族是否能夠建立和保持對中國的國家認同,以及 如何才能讓少數民族產生和保持對中國的國家認同,是二十世紀中 國在民族問題上遇到的最大難題。本章提出超越近代國家主權領域 的歷史文化同心圓和民族鏈的觀點,同樣可以用來分析中國其他各 個「民族」集團之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本書集筆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以來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 之思考。此次能夠得以用中文結集出版,不得不感謝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謝甘琦社長,感謝敏磊和敏聰二位編輯為此 付出的心血。這是筆者第三次有幸與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進行合作, 我從內心深處感謝出版社的厚愛。由於他們的不懈努力,讓我們還 能擁有這樣一片聖潔的土地,在這裏不受各種意識形態之干擾地去 記錄自己的真實思維。感謝兩位匿名審查教授的評價,本書最後成 形與你們的評審意見有著直接的關係。 本書各章分別為以下研究項目之成果,誌此以表謝意:平成24 年度–27年度日本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B,「關於中國南部地域 穆斯林宗族的綜合調查與比較研究」(課題號:20520708);平成20年 度–23年度日本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C,「移動與新公共領域的 建構 —以中國沿海部的穆斯林社會為中心」(課題號:20500708); 平成17年度–19年度日本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C,「中國回族 宗族與海外移住 —以福建泉州丁氏與山東淄川蒲氏為線索」(課題 號:17510204);三得利文化財團研究助成2011年「關於中國沿海地 域穆斯林社會公共空間的研究」,及2012年「關於中國沿海地域穆斯 林社會中的平等性與公平性之研究」(筆者為以上各項主持人)。感 謝各次進行田野調查中幫助我的中國學界和當地的朋友們,出於保 護隱私的原因,我在這裏無法向你們一一直接道謝,但我想你們一 定會理解我的。
本書能夠完稿,要感謝國立政治大學給筆者提供了一個學期的 客座教授的機會。感謝亦師亦友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吳文星名譽教 授,為筆者開啟了與台灣學界交流的大門;感謝畏友、政大人文中 心主任周惠民教授的全面支持,才讓筆者再有此次向台灣學界學習 的機會;感謝歷史學系劉祥光主任和民族學系張中復主任為首的諸 位政大同僚,感謝歷史學系辦公室的曉寧和嘉玲,及人文中心的素 瓊、淑慧和佳若等各位的熱心幫助,讓筆者在這片自由的土地思索 和耕耘。深深感謝張大軍先生多年來不變的期待,105歲高齡仍執 著於研究筆耕的精神,讓筆者感銘於心。感謝張光達院士和王明珂 院士的厚愛,每次一起工作和交流都讓筆者受到許多啟迪;本書第 九章受張先生整體理解古今內陸世界思想之影響,學習王先生歷史 哲學大作《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令拙著注意到透過「人類生態」的 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各種「文化表徵」的重要性。此次在台期間受到 劉維開、劉季倫、楊瑞松、唐啟華、楊維真、藍美華、趙竹成、陳 永發、呂芳上、黃克武、張啟雄、黃自進、潘光哲、林泉忠、吳啟 訥、黃俊傑、張崑將、江柏煒、許育銘、陳進金、陳鴻圖、廖敏淑 等先進、友人之指教與照拂,誌此表達衷心感謝。在政大和師大研 究班和本科班遇到許多優秀同學,感謝你們給予的友情與信任。
最近常常夢見母親,在夢中訴說我是多麼想念她和姐姐及弟弟 們。我深深感謝母親,感謝她能夠理解我不能到她的身邊盡孝心。 也深深感謝內人門脇佳津代,她總是讓筆者能夠全心投入自己喜愛 的研究中去。
王柯
於2016年盛夏的
六甲山不他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