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倫敦英國圖書館(British Library)收藏的東方暨印度部檔案(Oriental and India Office Collection and Records)和公共檔案館(Public Record Office)所藏的西藏檔,Parshotam Mehra曾據之編輯二卷本The North-eastern Frontier: A Documentary Study of the InternecineRivalry between India, Tibet and China,2此外有縮微膠卷可供檢索。東方暨印度部檔案有A. J. Farrington所編British Intelligence on Chinain Tibet 1903–1950,3對於近代西藏史、英藏關係史和漢藏關係史的研究者來說,這是非常珍貴的材料。公共檔案館收藏的英國外交部檔案中與西藏事務有關的主要有17、228、371和535等各號卷宗,已出部分縮微膠卷,它們與近代中、英、俄西藏交涉關係較為密切。4
在當今的政治氣候中,西藏是個敏感的話題,有關近現代時期的西藏研究也因此布滿荊棘。21但是,本書作者希望本着一位史學研究者的立場,盡可能客觀地進行研究,盡量做到無所偏倚,把求真放在首位。俄羅斯中亞史家巴托爾德(W. Barthold)在其博士論文《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答辯之前有一段發言,筆者感同深受,故全文抄錄如下:「我們深信,世界各地的生人有著彼此相同的本性,僅因歷史生活的條件不同,重以歷史傳統的影響,以至彼此互異;這種信念會使我們避免由於高自位置而鄙視那些文化後進的民族。歷史家滿懷這樣的信念,就能夠把對於各族人民的同情納入自己的撰述;具有這種同情,並不妨礙敍述歷史生活的陰暗面,沒有這種同情,就不能寫出富有成果的科學著作來。」他認為,這種對他民族同情的理解,既「不同於一時的溫情慰藉,也根本不帶任何種族、宗教以及政治的偏狹成見,而是從整個人類的普遍真理來研討一切生活現象」。22從某種意義上講,筆者的希望正在於此。
註釋
1 參見:許世雄:〈序言〉,蒙藏委員會編譯室編:《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檔案選編》第1冊(台北:蒙藏委員會,2005),頁ii–iii;黎裕權著:〈駐藏辦事處的設置、功能與影響 —兼論國民政府的西藏政策(1939–1949)〉(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3。
2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1980.
3 Leiden: IDC, 2002.
4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China [microform]: FO17: Foreign Office General Correspondence before 1906: China, 1815–1906 (Nendeln, Liechtenstein:Kraus-Thomson Organization Limited, 1972–); Paul Kesaris ed., Confidential British Foreign Office Political Correspondence China (Bethesda, M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95–1999), Series 1–3, 1906–1945.
5 《康藏軺征》,193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記載作者1929至1930年出使西藏情況。書後附〈康藏軺征續記〉,記載作者1932年赴康藏調查情況。1987年台北南天書局影印再版,列入《亞洲民族考古叢刊》第五輯。
6 邢肅芝口述,張健飛、楊念群筆述:《雪域求法記 —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北京:三聯書店,2003)。
7 法尊法師1937著《我去過的西藏》與《現代西藏》,由重慶漢藏教理院刊行。1943年《現代西藏》由成都東方書社再版時,收錄了《我去過的西藏》,書前有太虛大師及顧頡剛先生的序言。1980年,《現代西藏》在台北由天華出版公司出版,書名改為《西藏與西藏佛教》。1937年版的《現代西藏》已經很難找到,香港佛教志蓮圖書館有該書複印本。
8 1940年1月,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忠信到達拉薩,主持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典禮,《西藏紀要》一書即記載此一事件經過以及作者當時觀察到的西藏概況。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曾於1953和1959年兩次出版。1991年,西藏社會科學院編印《西藏學漢文文獻叢書》時,收錄了此書。參見《使藏紀程、拉薩見聞記、西藏紀要三種合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1)。
9 《西藏學漢文文獻叢書》第二輯前言,載《使藏紀程、拉薩見聞記、西藏紀要三種合刊》,頁1。
10 《拉薩見聞記》作者朱少逸是吳忠信入藏時的秘書,名章,少逸是他的號。此書可與《西藏紀要》互為補充。
11 辛亥革命後,駐藏川軍發生嘩變,四處劫掠,導致拉薩局勢混亂將近一年,〈藏亂始末見聞記〉是對此事經過的記載。作者憂患餘生自稱所記均為目睹,信而可徵。載《西藏研究》編輯部編:《民元藏事電稿、藏亂始末見聞記四種》(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頁119–135。
12 關於研究資料,參見拙稿:〈有關近代西藏歷史和漢藏關係的研究資料和研究回顧〉,《中國藏學》2010年第3期,頁201–206。
13 如祝啟源、喜饒尼瑪:《中華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的關係》(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1),本書是西藏知識小叢書之一種。郭卿友編著:《民國藏事通鑒》(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
14 如:鄧銳齡、陳慶英、張雲、祝啟源:《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伍明昆主編:《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6);周偉洲、周源主編:《西藏通史.民國卷》(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
15 參見拙稿:〈近代中國的藏學研究〉,《文史哲》2005 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增刊,頁290–291。
16 關於國外的藏學研究機構及其代表人物,請參見馮蒸:《國外西藏研究概況(1949–197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頁182–298;索珍:〈美國主要涉藏研究機構和藏學研究人員現狀及其分析〉,《中國藏學》2006年第2期,頁271–281;同氏著:〈奧地利主要涉藏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現狀分析〉,《中國藏學》2007年第3期,頁76–80、166;櫻井龍彥著,李連榮譯:〈百年日本藏學研究概況〉,《中國藏學》2006年第4期,頁100–110、125,等等。
17 陳謙平:《抗戰前後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三聯書店,2003),頁5。
18 葛瑞.塔特爾不無遺憾地指出,在西方學界,漢學家很少學習內亞語種,而藏學家卻往往不懂漢語,少數西藏研究者雖能利用漢文資料,但研究的時段又多不在近代。Gray Tuttle, Tibetan Buddhis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5–6.
19 關於研究回顧,參見拙稿:〈有關近代西藏歷史和漢藏關係的研究資料和研究回顧〉,《中國藏學》2010年第3期,頁206–210。
20 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石青陽呈解決西藏懸案方案,1933年,JZZW,光碟號08A-00254,檔號080101第058卷,頁8。
21 有關藏學研究的多重層面及其中心與邊緣等問題,可參閱Chris Vasantkumar, “Tibet Incidental to Tibetan Studies?,” in Contermporary Visions in Tibetan Studie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Young Tigetologists, edited by Brandon Dotson, et al. (Chicago: Serindia, 2009), 3–13.
22 巴托爾德著,張錫彤、張廣達譯:《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附錄二〈論文答辯前的發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67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