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6》由二十四位獲得教學傑出榮譽的老師接受訪談,與大眾分享他們教學的方法和心得。傑出教師幾乎找不到固定的樣貌。在一幕幕課堂實景裡,讀者看見失去愛女的老師帶領學生從文學中感受豁達,看見撐著拐杖一步一步從黑板的這頭挪動到那頭書寫算式不歇息的白髮教授;聽得見聲音宏亮、滿室歡笑、口若懸河,難以相信連考古課或哲學課也如此引人入勝,卻也有僅聞粉筆碰觸黑板沙沙響、沒有一字閒聊的嚴師。不乏精彩的解剖實驗和聲光教具,但也有老師從來不用講義和簡報卻可精湛「演出」大受歡迎。不少教師因感念恩師而踏進杏壇,也有學生因著傑出教師的啟發而傳承,已在臺大任教。「真心關心學生」才是所有傑出教師共同的特徵。於是,有醫學系老師追著找實習學生要告訴他們病人的變化,有老師開學前就從照片記住學生的臉孔和名字,還有護理系老師屢屢出現,站在每一張實習病床前替實習學生打氣。為了解年輕世代,老師們花心力扮網路鄉民或上FB。老師的研究室敞開門,傾聽學生的意見還有戀愛的難題。遇到選錯科系怎麼也跟不上進度的學生,有老師選擇默默陪伴到最後。而師生情誼之純樸,可以春節時候一起騎腳踏車逛田野;擔心老師在德國吃不慣飲食餓肚子,學生集資買泡麵寄過去。點點滴滴的小故事,全是無法造作的真性情。這本傑出的故事書非常值得推薦給大眾,無論教授者或學習者皆可一讀;想了解臺大、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也值得一讀,可從中一窺臺大之所以為臺大的「精彩內幕」。
作者簡介:
由臺大新聞所林麗雲教授主編,徐梅屏教授擔任編審,臺大新聞所採訪小組李欣宜、李映昕、梁德珊、陳熙文、江敏欣、林巧璉、盧詠玨、邱彥瑜、吳沛綺、吳中傑、邱柏勝、林玲瑩、鄭紀威、洪琇茜、陳韻晴、謝宗達、周 楷、王姿琳、郭芝榕、鍾心怡、吳思旻採訪。
章節試閱
書摘1
活得像個人 做一個好的人
在人格特質的培養上,歐麗娟引用《巫士唐望的世界》的名言,以「你把自己看得太該死的重要」來形容一般人的盲點,尤其臺大的大部分學生因為學習過程順利,常常不自覺地自視過高, 卻易於因為不如意而喪志;她又提醒大家,「生活是一灘最淺最淺的水,可是卻淹死絕大多數的人」,生活的繁雜瑣碎與世俗名利,很容易就會把內心的性靈消耗掉。
「同學們對這幾句話的反應特別強烈,幾乎可以說是醍醐灌頂。」歐麗娟說,所以她總是用這幾句話送給同學,勸他們「試著縮小自己,才能放大視野」,因為事實上,「你就真的沒那麼重要嘛。」
「如果一定要從《紅樓夢》中選一個人格類型,我希望同學能像《紅樓夢》裡的探春。」歐麗娟形容探春擁有不為環境所誘的一種英雄氣質,懷才不遇時甘於平淡、不怨天尤人,等到有掌權機會時,也謹守分寸不會濫權,充滿了正直的性格。她期許同學能做一個「好的人」—— 正直、善良、認真負責,活得像個人,有品德、有品質,還要能看得深、看得遠。
歐麗娟將她對學生的期待融入於課程中,藉由教學去觸發同學對於生命的一種體悟,以闡述古老的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格層次、提供新的想法讓同學變換視角。「我想這是一個生命建構的過程,所以我非常珍惜能夠有教共同科目的機會,希望在我的陪伴和詮釋下,能教導他們珍惜並重省自己生命的意義。」
書摘2
學會與不同專業的人溝通
劉華真說社會學最重要的精神是聆聽弱勢的聲音、理解他們的處境。但是,依據她當學生時的經驗,這種理念大多與現實中的主流意見不太一樣。急於實踐所學的她,常因此與家人、朋友爭吵。一次次兩敗俱傷的爭吵讓她體認到,「溝通」才是通往「改變不平等」的必經道路。因此她認為大學應該加強訓練學生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溝通,即便是深奧的知識,也能夠用淺顯的方式分享給其他人。
拿到教學傑出教師獎,劉華真謙虛地說:「其實背後有一個看不見的團隊在支持我。」這個獎不該歸功於她一個人,包括以前在柏克萊時常交換教學意見的同學,最重要的是系上同事們孕育了良好的教學風氣,可以一起討論教案、討論如何改善課堂氣氛。
劉華真相當能體會新進教師的壓力,她建議新進教師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不管是騎腳踏車、游泳,或是和同事打壁球,都是紓解壓力最好的方式。雖然剛開始教書的人通常會擔心被學生問倒,但是劉華真覺得不用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因為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會犯錯。誠實地面對學問,反而是她想給學生的身教。此外,她也希望學生要會過有趣的生活,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但不要過度驕傲。
劉華真很懷念在柏克萊念書時,學校不斷鼓勵學生要有原創性的思考,她認為這樣的氛圍使她跳脫既有的框架去思考議題。她的老師Burawoy也擅於提供學生靈感,把學生最好的一面、最有潛力的一面挖掘出來,「我也想成為那種啟發學生的老師。」她對自己許下一個任重而道遠的承諾。
書摘1
活得像個人 做一個好的人
在人格特質的培養上,歐麗娟引用《巫士唐望的世界》的名言,以「你把自己看得太該死的重要」來形容一般人的盲點,尤其臺大的大部分學生因為學習過程順利,常常不自覺地自視過高, 卻易於因為不如意而喪志;她又提醒大家,「生活是一灘最淺最淺的水,可是卻淹死絕大多數的人」,生活的繁雜瑣碎與世俗名利,很容易就會把內心的性靈消耗掉。
「同學們對這幾句話的反應特別強烈,幾乎可以說是醍醐灌頂。」歐麗娟說,所以她總是用這幾句話送給同學,勸他們「試著縮小自己,才能放大視野」,因為事實上,「你...
目錄
校長序
教務長序
方介
以生命講授文學的堅強與脆弱
「我女兒那時在病床上說,媽媽你再收養一個孩子吧,我說,我已經老了,也許上帝把你帶走,是要我好好去教我的學生吧……」
楊植勝
帶學生敲打哲學巨石的鑿石師傅
「我的任務是帶領學生走入哲學的情境。教師自己要先進到哲學的情境裡,學生才有可能跟著融入。」
陳伯楨
考古不「古」 連結當代
陳伯楨牢記著是當年指導教授的陪伴,讓他在求學路上堅持下去。他期許自己以一樣的心情,陪伴學生在考古學的道路上繼續發現驚喜。
馮怡蓁
教學是師生間不斷商量互動
「臺大學生沒有靜下來問自己到底要做什麼。」馮怡蓁覺得人生好短,「如果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讀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
朱樺
教數學是「建造人」的神聖工作
朱樺認為,知識是教學的次要目的,他想教的是盡責的態度。他全心全意認真上課是對學生負責,也是敬業。無需言語,直接實行。
葉素玲
灣區的夜與紅酒 開啟教學修行
「我熱愛我所做的事,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中都非常享受。我不斷告訴學生,要讓自己快樂,做自己會快樂的事,而且認真去做。」
林斐然
海角知音 打開學生心中的海洋
與其說他是推手,林斐然更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舵手,帶領一船又一船的學生,駛進浩瀚知識的碧海藍天,航向那片屬於科學的浩博汪洋。
劉華真
選最經典的書 教最基本的知識
學生們愛模仿劉華真的招牌動作,把兩手一攤,問:「What?」因為劉華真上課時總是不斷拋出問題,讓每一堂課充滿知識的激盪。
李碧涵
鼓勵批判 開啟獨立思考的大門
李碧涵把兩者結合,將研究內容作為與同學分享的教材,同時也把教材深入成為研究內容,聰明地成為提供資源與吸收資源的人。
何明蓉
領學生體驗沒有教鞭的旅程
曾有學生在意見調查表上毫不留情地指責何明蓉「沒有教學」,寫了許多重話,讓她彷彿被人重重敲了一記悶棍,但這次事件卻也激勵她在教學上更力求精進。
楊泮池
創辦利他獎 推動楓城核心價值
「不管是老師幫忙寫推薦信,或是醫院要遴選醫師,看的不是這個學生拿了多少書卷獎,而是看他有沒有熱心助人的精神。」
蔡文友
親力親為 比學生更認真的蔡伯
蔡文友不希望聽到「好像」兩個字。病人什麼時間點發生什麼事、做什麼檢查、吃什麼藥、為什麼今天來看診,學生都要確實的知道。
戴玉慈
教天使開耳 聽人間病痛
戴玉慈鼓勵學生最好要結婚、生小孩,體會人生各種過程。因為,「你有那個歷練,病人跟你講什麼,你才能馬上抓到那種感覺。」
郭茂坤
低調寡言 留給學生發揮空間
郭茂坤準時上午八點半開課,但總會提前到教室備妥電腦主機和放映布幕,他說這可以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整理好思緒和精神迎接這堂課。
周雍強
不需要華麗聲光的教學
學生問學習進度趕不上怎麼辦,周雍強反問「你怎麼學游泳?」「在做中學,把你丟進水裡游一次,你就會了。」
龐飛
教學本身就是學習當老師的過程
「學生都是我的學弟妹,大學不是有由學長姊、學弟妹組成的『家族』嗎? 我身為家族成員,當然希望他們出社會時具有足夠的競爭力。」
吳富春
教學嚴謹 研究欣喜 永不放棄
他領悟到學生有如為人師者的明鏡,促使他更加自我惕厲,也因此認定「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
張重昭
盡力在課堂中有最精湛的表演
「老師的角色就像演員,演員的使命是將純文字的劇本演活;老師的任務也是將乏味的理論,以最精采的方式表演給學生看。」
廖珮真
不錯過任何和學生相處的機會
她說,老師必須做好全面的準備,在學生來問問題的時候有問必答,表現出專業的態度,也就是說「老師應該要比學生更認真,才能獲得尊敬」。
楊銘欽
不只是做研究 更要用心待人
身為老師不能只有做研究、求學問,要多花時間關心身邊的人事物,即使這些時間可能排擠到論文的篇數,但是三十年後能留下的將會更多。
黃鐘揚
設計程式的道理和人生很像
「可以告訴同學比較有效率的方法,但不要給答案、不要引導同學應該怎麼想。寧可讓他們犯錯,犯錯也是一種學習。」
李心予
激發學生興趣 是我們的任務
「教學對科學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實驗做得再好,也不能不懂得與學生互動。教學相長,教導他人的同時,你才能更了解自己。」
蔡秀華
要跟學生健康互助一輩子
她說,體育課應該融入生活變成休閒習慣,就像在英國所見「球飛來,老婦人伸腳一踢」,老老少少的身體都能對運動有出乎自然的反應,且樂在其中。
歐麗娟
講唐詩析紅樓 傾聽課堂回音
「作為老師,不應該一直穿著『舊衣服』;好的老師,不會只停留在自己的個性裡;好的老師,也一定要懂得感謝學生。」
校長序
教務長序
方介
以生命講授文學的堅強與脆弱
「我女兒那時在病床上說,媽媽你再收養一個孩子吧,我說,我已經老了,也許上帝把你帶走,是要我好好去教我的學生吧……」
楊植勝
帶學生敲打哲學巨石的鑿石師傅
「我的任務是帶領學生走入哲學的情境。教師自己要先進到哲學的情境裡,學生才有可能跟著融入。」
陳伯楨
考古不「古」 連結當代
陳伯楨牢記著是當年指導教授的陪伴,讓他在求學路上堅持下去。他期許自己以一樣的心情,陪伴學生在考古學的道路上繼續發現驚喜。
馮怡蓁
教學是師生間不斷商量互動
「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