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書是一面鏡子,真實折射出了複雜的內心世界。
《曾文正公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咸豐年間。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三十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曾國藩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盡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1/26-1872/03/12)
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六歲入塾讀書。八歲能讀四書、誦五經,十四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目錄
卷一 禀祖父母
1. 請救濟族人
2. 告一家病況及同鄉病故事
3. 告在京中窘狀及孫婦等病情
4. 告生一女
5. 請漆壽具及告英軍佔寧波
6. 告九弟已歸家
7. 論高麗參之功用及與英國議和
8. 告升翰林院侍講
9. 報告考差
10. 請將銀餽贈戚族
11. 告送率五回家及生女
12. 告曾孫愛習字及曬皮衣之法
13. 報告補待讀及皇上求雪
14. 欲另尋祖母墳地
卷二 稟父母
1. 述到京後之狀況
2. 謹守保身之訓
3. 籌畫歸還借款
4. 借銀寄回家用
5. 九弟急欲南歸
6. 九弟暫不歸家
7. 在外借債過年
8. 便附家中大布及茶葉
9. 九弟擇日南歸
10. 九弟習字長進
11. 告孫女種牛痘及經濟狀況
12. 兩弟患業不精
13. 九弟路上安否
14. 痛改過失
15. 年漆壽材一次
16. 促四弟季弟師覺庵,六弟九弟下省讀書
17. 順四弟六弟之意任其來京讀書
18. 盤查國庫巨案
19. 暫緩兒女聯姻
20. 無法位置妹夫
21. 勸弟除驕傲氣
22. 教弟注重看書
23. 京寓慶祝壽辰
24. 寄書物等同家
25. 不可入署說公事或與人搆訟
26. 專人去取借款
27. 諸弟願意來否
28. 身上熱毒未好
29. 請祖父換藍頂
30. 擬為六弟納監
31. 報告兩次兼職
32. 病在肝虛
33. 請勿懸望得差
34. 附呈考差詩文
35. 六弟成就功名
36. 講敬接誥封軸
37. 母以男不得差及六弟不中為慮
38. 四弟送歸誥軸
39. 男在京事事省儉及告對九弟等之期望
40. 遵命一意服官
41. 詢問託人寄上之物及告勿因家務過勞
42. 當歸蒸雞治失眠
43. 好地氣必團聚
44. 述紀澤姻事
45. 具摺奏請日講
46. 述辦水戰之法
47. 軍中要務數條
48. 在省中修理戰船
卷三 禀叔父母
1. 請再代辦壽材
2. 移寓呂祖閣
3. 俠士料理友喪
4. 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士
5. 寄銀五十兩回家並述其用途
6. 勿勞力過甚
7. 託人帶歸銀
卷四 致諸弟
1. 勿屈於小試,大學之綱領,應用日課冊
2. 述近況並對待童僕之態度
3. 述修業以衛身
4. 己已戒煙欲作曾氏家訓勉勵自立課程(附課程表)
5. 講讀經史之法及求師友之注意點
6. 學詩習字之法
7. 喜述大考升官
8. 論孝第之道
9. 述求師友宜專
10. 告身健及紀澤婚事
11. 述濟戚族之故
附錄五箴并序(甲辰春作)
立志箴
居敬箴
主靜箴
謹言箴
有恆箴
養身要言(癸卯入蜀道中作)
求缺齋課程(癸卯孟夏立)
12. 喜得會試房差
13. 託友帶歸各物
14. 告應酬太忙及勿為時文所誤
15. 論進德修業
16. 須立志猛進
17. 戒勿恃才傲物
18. 看書須有恆
19. 詩之命意,結親之注意點,勸勿管家中事
20. 無師無友亦可成第一等人物
21. 論中表為婚之不當
22. 帶物歸家
23. 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24. 評論文章及書法
25. 述升内閣學士
26. 述現服清凉藥
27. 不可與人太疏許配二女事
28. 勿占人便益,兒女姻事勿太急
29. 述大女訂姻
30. 欣聞兩次喜信
31. 溫弟館事述思歸省親之計
32. 指導考試,勸勿告官
33. 述改屋之意見,留心辦賊之態度
34. 喜述補侍郎缺
35. 寄歸銀兩物品
36. 不必重價買地
37. 癬疾愈見大好
38. 託查遺失家信
39. 述修改長郡館
40. 計劃設致義田
41. 奉派較射大臣
42. 寄物,告在闈較射及江岷樵家遭難事
43. 迎養父母叔父
卷五 致諸弟
1. 具奏言兵餉事
2. 摺奏直諫
3. 擬為紀澤定婚
4. 成就紀澤親事
5. 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
6. 勸除牢騷及論邑中勸捐事
7. 自謂宦途風波,思抽身免咎
8. 勸宜息心忍耐為要
9. 注意綜理密微
10. 暫緩紀澤親事
11. 決對紀澤親事
12. 遣歸長夫多名
13. 付回奏摺底稿
14. 儘可不必來營
15. 廣東水師已到
16. 不能威猛由於不精明
17. 鄂兵久無餉銀
18. 長夫皆令回里
19. 廣西水勇到省
20. 湖北業已失守
21. 令子姪見軍旅
22. 述賊人數更多
23. 述陸路大獲勝
24. 即日移營前進
25. 述賊不能水戰
26. 宜注重勤敬和更宜注意清潔戒怠情
27. 自述不願受官,注意勿使子姪驕佚
28. 告戰事情況及聘請明師
29. 帶歸卒歲之資及告軍中聲名極好
30. 軍事愈辦愈難
31. 水師陷入内河
32. 至江西整頓戰船
33. 認真操練水師
34. 讀書不必求熟
35. 營中需才孔亟
36. 打單眼銃數竿
37. 難以打出湖口
38. 調彭雪琴來江
39. 陸軍勢已不支
40. 喜九弟得優貢
41. 擬添五百人
42. 鹽務籌餉有二
43. 細述鄂贛軍情
44. 述吉安府失守
45. 瑞州屢獲大勝
46. 催周鳳山速來
47. 宜常在家侍父並延師事
48. 不可久頓城下
49. 急來瑞州更替
50. 不宜常常出門,聯姻不必富室名門
51. 軍餉可望充裕
52. 看書不必一一求熟
53. 恐哨勇不老練
54. 軍事尚隱尚詭
55. 宜全神注陸路
56. 戒浪戰
57. 必須細偵賊情
58. 交人料理文案
59. 訓練注重講辨
60. 述無恆的弊病及帶勇之法
61. 慚對江西紳士
62. 公文不可疏懶
卷六 致諸弟
1. 待人注意真意與文飾順便周濟百姓
2. 周濟受害紳民
3. 勉其帶勇須耐煩
4. 論長傲多言爲凶德致敗者
5. 願共鑒誡長傲多言二弊
6. 注重平和二字
7. 宜以求才為急
8. 述憑濠對擊之法及捐銀作祭資
9. 勸捐銀修祠堂
10. 喜保同知花翎
11. 克終為貴
12. 赴浙辦理軍務
13. 述自長沙起行
14. 述寓武昌撫署
15. 過潯祭塔公祠
16. 注重種蔬養魚豬等事
17. 擬優保李次青
18. 望來幫辦一切
19. 述捐餉增學額
20. 喜聞克吉安信
21. 望即來營小住
22. 述零匪難奏功
23. 當報近日軍情
24. 宜兄弟和睦貴行孝道又實行勤儉二字
25. 溫甫尸無下落
26. 述溫弟事變及家庭不可說利害話
27. 述六弟遺骸未尋得
28. 述起屋造祠堂及改葬之注意點又述寫字之法
29. 奏溫甫殉難事
30. 尋獲溫甫弟遺骸
31. 邑中須有團練
32. 湖南協餉停辦
33. 述近況
34. 以壽序作格言
35. 黄晏起
36. 述奉防蜀之旨
37. 必須略置墓田
38. 述楚軍難北征及湖南樊鎮一案
39. 述捻匪之猖獗
40. 頗慮統將乏人
41. 問新屋形狀及述賊包圍鮑營
42. 述克復太湖縣
43. 痛悉叔父去世
44. 聞克復杭城信及囑不必添營
45. 論進補藥必須起早
46. 尋地必求愜意
47. 治家八字訣
48. 詳述蘇錫失守信
49. 囑紀澤來省覲
50. 述營中諸務叢集
51. 述楊光宗不馴
52. 講求將略品行學術
53. 囑文輔卿二語
54. 隨時推薦正人
55. 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
56. 問軍中柴米足否
57. 北援不必多兵
58. 告戰事為天雨所阻
59. 戒傲惰二字
60. 謝給紀澤途資
卷一 禀祖父母
1. 請救濟族人
2. 告一家病況及同鄉病故事
3. 告在京中窘狀及孫婦等病情
4. 告生一女
5. 請漆壽具及告英軍佔寧波
6. 告九弟已歸家
7. 論高麗參之功用及與英國議和
8. 告升翰林院侍講
9. 報告考差
10. 請將銀餽贈戚族
11. 告送率五回家及生女
12. 告曾孫愛習字及曬皮衣之法
13. 報告補待讀及皇上求雪
14. 欲另尋祖母墳地
卷二 稟父母
1. 述到京後之狀況
2. 謹守保身之訓
3. 籌畫歸還借款
4. 借銀寄回家用
5. 九弟急欲南歸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