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如果他只有一個小時可以拯救世界,他會用前55分鐘分析問題,最後5分鐘再開始解決問題。
根據調查,「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企業最期望員工擁有的能力。
看完這本書,猶如上了一套完整的思考分析課程,再也沒有問題能難倒你。
作者是英美最具權威的橫向思維專家,同時也是美國運通、惠普、摩托羅拉和3M等跨國大型企業的講師,他用30個法則讓你學會與眾不同的觀點,靈活的思考分析,擁有絕對會讓上司賞識你的解決問題能力。
你是凡事用直覺思考的人嗎?
你聽到不熟悉的事,常不經過求證就妄下論斷嗎?
你能接受與常態不同的突發狀況嗎?
遇到與你認知不同的事,你會開始懷疑自己還是找出正確答案呢?
思考大師告訴你,只要用創新的方式思考,打破傳統,就能想出好點子,快速找到問題的答案。
當你連續看到三台法拉利都超速時,我們就可以論斷:開法拉利的人都會開快車嗎?
當然不是。
本書教你用不同的思考方式,找出對的答案;從實作的遊戲與練習中,開發出新奇的點子,讓你學會發表獨特的見解,可行的方案。
思考大師的穩贏技巧:
用反向,找出正確答案
用理性,結構化的分析問題
問問題,獲得足夠資訊
橫向的,將問題用不同角度解答
用分類,評估創意的可行性
用圖像,簡單表達想法
用技巧,贏得眾人辯論
用聯想,增強記憶力
設目標,化想法為行動
作者簡介:
保羅.史隆
經驗豐富的講者、工作坊主持人,也是水平思考猜謎的一流作家,目前已出版十七本書。這些作品包括《領導者的水平思考術》(The Leader’s Guide to Lateral Thinking Skills)、《創新的領導者》(The Innovative Leader)(皆由Kogan Page出版)。保羅.史隆為公認的創新與創意大師,常發表演說,並主持全球多家大型企業的訓練工作坊。多才多藝的保羅.史隆,不但是非常卓越的演說家、專業課程領導者,更是橫向思維難題解決的權威作者。保羅專精於打破舊有思維、開發潛在創造力等領域,成立「創意導向顧問公司」(Destination Innovation),在世界各大公司巡迴演講,籌組工作坊。他的業主包括美國運通、英國電信、惠普、摩托羅拉、英國Orange電信、全球最大的清潔用品企業-利潔時(Reckitt Benckiser)、殼牌公司(Shell)和3M等跨國大型企業。
譯者簡介:
吳孟儒(Avery)
成大外文系畢,曾留學美國、荷蘭,現於師大翻譯所攻讀中英口譯碩士。曾任補教界英文講師、班主任、美國大學華語助教等職;現為自由譯者,翻譯中英各類文件,已譯有十餘本書籍。
個人部落格「Avery的異想世界」:http://averytaiwan.pixnet.net
章節試閱
01.反向思考法
一九九二年,一位名為瑞秋.妮寇(Rachel Nickell)的女性慘遭殺害,案發地點就在倫敦的溫布頓公園(Wimbledon Common)。警方請來一位專家,利用犯罪心理推論出兇手的人格特質。警方找到一個名為柯林.斯塔格(Colin Stagg)的嫌疑犯;柯林.斯塔格符合兇手的人格特質,案發時也在溫布頓公園溜狗。可是,其實顯示柯林.斯塔格涉案的證據很少,但警方相信他就是殺手,甚至用美人計設法讓他坦承犯案。這些方法都沒奏效,但警方還是帶他上法庭,後來法官裁定罪名不成立。直到二○○八年,真正的兇手羅伯特.奈普(Robert Knapper)才遭到起訴。其實,奈普早在一九九二年就受到警方盤查,卻因為誤判未列入嫌犯名單。而塔格因為在看守所羈押了十三個月,所以後來獲得警方公開致歉與七十萬六千英鎊的賠償。顯然警方相信斯塔格就是犯人後,就開始忽略其他證據,想辦法證明斯塔格就是兇手。
情報組織也常因為死守心中成見,忽略了不同的證據。我們前面提過彼德.瓦森的知名心理實驗。瓦森重複實驗幾百次,測試不同的受試者;結果證實,人只會提出符合自己心中假設的數字,很少有人懂得要設法推翻自己的假設。一旦人心中形成假設,就會積極尋求支持的證據,不會尋找可能相衝突的證據。
下面是比較進階版的例子。你現在有四張卡片,每張卡的兩面分別是一個數字與一個字母。你現在看到的這四張卡分別是:
E 4 3 J
請在翻最少卡的情況下,說明以下定律是否成立:「卡片如果有一面為母音字母,另一面必為奇數數字」。所以你應該翻哪一張呢?花點時間想想,你在這裡要達成什麼目的,又有哪幾張卡片可以幫助你達成目標。
大部分的人會選擇翻「E」與「3」這兩張卡,理由是:如果卡片「E」的另一面是奇數數字,卡片「3」的另一面是母音字母,那麼這兩個例子就都符合了這個定律。這樣講當然沒錯,但找到兩個符合定律的例子,不足以證明這個定律成立。
假設我們現在在馬路上開車,我說:「開跑車的人都會超速。」接下來也看到兩輛跑車超速,是不是就代表我說的話到哪裡都是對的?當然不是。不管我們看到幾輛跑車超速,只要看到有一輛慢慢開,就足以推翻這個定律。上面的卡片問題也是一樣的道裡。
動手翻卡片「E」對答題有幫助,因為這樣做有可能推翻定律;如果另一面是偶數,就證明定律不成立。翻卡片「J」一點用也沒有,因為不管另一面是什麼數字,都與定律無關。卡片「3」就有意思了,因為這張卡可能會支持這個定律(如果另一面是母音字母),但不可能推翻定律;如果卡片的另一面是子音,這超出了定律範圍,我們也沒有新的線索了。正確答案是:如果我們想找出答案,應該翻卡片「E」(理由如上述)和卡片「4」;因為如果卡片「4」的另一面是母音字母,那就足以推翻定律。
重點是,不管找到多少個支持定律的例子,只要有一個例子不一樣,就可以推翻定律。想想「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句話。如果你住在北半球,你可以窮盡畢生精力找到數千個支持這句話的例子,但只要去一趟澳洲、看到一隻黑天鵝,就足以推翻定律。
越戰期間,美國開始增兵越南;當時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的國安顧問是麥克喬治.彭岱(McGeorge Bundy)。人家問到彭岱,如果北越增兵支援南越該怎麼辦。彭岱回應:「很簡單,我們不像你這麼悲觀。」對方追問之下,他又說:「我們不認為會發生這種事。」對方又問:「可是假設萬一真的發生了呢?」彭岱不願回應,只丟下一句話:「我們不能假設自己不相信的事。」如果彭岱跟其他人願意逆向思考,也許美國就可以免掉當初越戰的重大損失了。(註1)
商場上、社交圈裡,甚至各行各業中,我們都有各種假設來解釋面臨的處境。人總是時時尋找合理的解釋,而且一旦找到解釋,就深信不移;於是,我們開始積極尋找其他支持的證據,忽略反對的資訊。思考大師知道,假設雖然有用,但一旦找到更有用的假設,就必須摒棄原本的想法。好幾個世紀以來,牛頓的運動定律都是很棒的科學工具,直到愛因思斯坦提出更完整的宇宙觀。同樣地,有好長一段時間,愛因斯坦的理論也是科學界的最佳理論,直到後來有人發現問題、提出更完備的理論。
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說:「人一旦心中有了定見,就會設法找到所有支持的證據。就算反面的證據更多,也會刻意忽略、嗤之以鼻,不然就是置之不理、拒絕接受。」
心理學家史都華.薩瑟蘭(Stuart Sutherland)說,人之所以不願改變自己的信念,有五個原因:(註2)
1.人會刻意迴避反對自己信念的證據。
2.接觸到這樣的反對證據時,往往會拒絕相信。
3.心中現有的信念會扭曲對新證據的詮釋,讓新證據符合原有的思維。
4.會選擇性記住符合自己信念的事。
5.會想保護自己的自尊。
我們要如何反向思考?
很簡單,我們可以先把原本的信念擺一邊,問自己「如果」的問題。
「如果」我們現有的假設都不對呢?
「如果」我們不相信的事才是對的呢?
思考大師不喜歡「確定」;他們喜歡「模糊」,傾向包容數種不同的解釋,也比較喜歡「不確定」。
註1.出自Charles McCoy (2002) Why Didn’t I Think of That?, p 256, Prentice Hall, Paramus, NJ.
註2.出自Stuart Sutherland (2007) Irrationality, p 109 Pinter & Martin, London.
04多問問題思考法
小孩子用問問題來學習,學生用問問題來學習,新進人員也用問問題來學習;問問題是最簡單、最有效的學習法。人如果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了,就不會再問問題──反正都知道了,為什麼還要問呢?可是,思考大師永遠不會停止問問題,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深入瞭解事情的最佳辦法。
艾瑞克.史密特(Eric Schmidt)是Google的CEO。他說:「我們管理公司的方法是『問問題』,而不是『給答案』。 」他知道,如果一直問問題,就可以不斷找到更好的答案。
葛瑞格.戴克(Greg Dyke)在二○○○年成為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總裁。他上任後,到BBC各分部集合員工開會。員工以為葛瑞格.戴克會長篇大論作簡報,但他只是坐下來問:「我可以做什麼事,好讓大家更容易做事?」然後他就專心聽。接著,他又問:「我可以做什麼事,讓我們的觀眾、聽眾更滿意?」葛瑞格.戴克知道,一開始他從員工身上學到的會遠超過員工從他身上學到的。BBC的員工有很多好點子,也樂於分享。同時,也因為這位新老闆願意花時間提問、傾聽意見,更贏得員工的尊敬。
神探可倫坡(Columbo)藉著問許多的問題來解開謎團,其他偉大的偵探也一樣;不管是現實生活中,還是小說裡的偵探,都懂得要多問問題。每一位偉大的發明家、科學家也會問許多問題。牛頓問:「為什麼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與「為什麼月亮不會掉到地球上來?」達爾文(Charles Darwin)問:「為什麼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 Islands)有這麼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物種?」愛因斯坦問:「如果我乘著一道光穿過宇宙,宇宙看起會是什麼樣子?」正因為他們不斷問這些重要的基本問題,後來才能在自己的領域找到重大突破。
偉大的哲學家終其一生都在問很有深度的問題,探究生命的意義、道德與真相等等的議題。我們不用像哲學家一樣鎮日沉思,但應該多問深度的問題來面對自己的處境。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得到需要的資訊,做作出正確的決定。
如果問問題的好處這麼多,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問了?
有些人是因為懶惰:他們覺得自己已經知道需要知道的事,所以不想花力氣多問;這種人往往對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移──只是最後卻常因此做出蠢事。有些人則是拉不下臉來問問題,覺得這樣做表示自己很弱、無知或很不確定;這種人想要給人果決的印象,讓人覺得一切盡在他們掌握中。他們怕問問題會帶來不確定感,或是讓自己臉上無光。其實,問問題是力量與智慧的展現,絕不是軟弱或不確定的象徵。偉大的領導人物常問問題,也知道自己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答案。另外還有一種人,是因為急急忙忙地做事,所以不會停下來問問題,因為一停下來就會拖慢速度。只是,他們也可能因為操之過急而搞錯方向。
在家裡、學校或業界,與親朋好友、同事、客戶或經理相處時,我們可以利用問問題來檢視自己的想法,並且深入瞭解這些議題。一開始先從很基本、很大略的問題開始問,再縮小問題範圍以釐清自己的想法。開放性的問題很好──可以讓別人用不同的角度回應,得出架構較大的答案。開放性問題的例子如下:
01.反向思考法一九九二年,一位名為瑞秋.妮寇(Rachel Nickell)的女性慘遭殺害,案發地點就在倫敦的溫布頓公園(Wimbledon Common)。警方請來一位專家,利用犯罪心理推論出兇手的人格特質。警方找到一個名為柯林.斯塔格(Colin Stagg)的嫌疑犯;柯林.斯塔格符合兇手的人格特質,案發時也在溫布頓公園溜狗。可是,其實顯示柯林.斯塔格涉案的證據很少,但警方相信他就是殺手,甚至用美人計設法讓他坦承犯案。這些方法都沒奏效,但警方還是帶他上法庭,後來法官裁定罪名不成立。直到二○○八年,真正的兇手羅伯特.奈普(Robert Kn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