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作家)、張淑英(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梁文道(作家)、陳小雀(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童偉格(作家)、駱以軍(作家)──摯愛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半自傳的年少愛情,交織以瘋狂天才劇作家所創作的廣播劇
巴爾加斯.尤薩必讀經典作!
作者自述:「……這部作品是我青年時代認識的廣播劇作家建議我寫的──某段時間裡,這位作家的情節劇令我極為入迷。為了不讓小說顯得過於虛假做作,我特意加進自傳成分:我的第一次婚姻經歷,它證明了小說這種體裁的出現並不是為了講述真實的事情,真實的事情一旦走向虛構便成了謊言(亦即成為可疑的、無法證實的真實的事情)……為此,我採取了必不可少的諷刺手法……微笑和嘲弄並不能完全掩飾本書作者在情感上對波麗露舞、放縱的激情以及驚險離奇的小說的偏愛。」
*
有為青年馬里奧剛考上大學,前途看好,不料,三十二歲離婚的遠房姨媽卻在此時來到家裡暫住,並且,為了趕跑亟欲一親芳澤的眾多登徒子,風姿綽約的年輕姨媽竟拉著這個「小朋友」四處兜轉。這麼轉啊轉,日久生情,這可闖出了大禍……家族眾人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打算拆散這對「忘年戀」……
《胡莉亞姨媽與作家》是當代拉丁美洲重要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全書以巴爾加斯.尤薩與姨媽胡莉亞戀愛的故事為主線,描寫了這位作家青年時期的生活。在本書的結構安排上,作者花費了不少心血。比如,在單數各章裡(全書共二十章)介紹了巴爾加斯.尤薩與胡莉亞的戀愛故事,同時為了表現那個毒龍般的社會如何吃人,作者頗具匠心地安排了劇作家彼得羅.卡瑪喬的興衰史;而在雙數各章裡(除第二十章以外),竟然各章獨立地作起短篇小說來,其故事情節又與單數的長篇小說全無直接關聯。雙數各章的短篇故事是一幅幅社會風俗畫,連貫起來看,便構成一個多層次的社會舞臺;而單數章長篇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是在這個舞臺上表演出一幕幕有聲有色扣人心弦的活劇。
這部作品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在華文文學裡鮮為人知的高超的結構現實主義藝術手法外,更重要的是作家以細膩的筆觸把他和姨媽胡莉亞的羅曼史寫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讀者只需讀上幾頁便拍案叫絕,再也難以放下,且愈是讀下去,愈受故事所吸引,非一氣終卷不可。
作者簡介: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
「在令人厭倦的自戀時代,他是左拉、紀德與卡繆的體現:一個模範與先驅。」(節自諾貝爾文學獎授獎頌詞)
一九三六年生於祕魯亞雷基帕市(Arequipa),與馬奎斯齊名的拉美文學作家。小說作品主題大都描寫社會底層生活,顯現社會改革色彩,一九八九年前後曾多次來臺訪問。他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
巴爾加斯.尤薩的創作領域多元而豐富,曾獲許多國際大獎的肯定,不僅是作家、詩人,有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等創作,也曾導演舞臺戲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及從政。一九六六年以第二本長篇小說《綠房子》(La casa verde,麥田即將出版)獲文學批評獎及羅慕洛.加列哥斯國際小說獎(Premio Internacional Romulo Gallegos)等殊榮,一九九四年獲西班牙文學最高榮譽「塞萬提斯文學獎」,一九九五年獲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學獎,二○○二年獲筆會╱納博可夫文學獎(Premio PEN/Nabokov),二○一○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著有《城市與狗》、《龐達雷翁上尉與勞軍女郎》、《胡莉亞姨媽與作家》(舊譯:《愛情萬歲》)、《公羊的盛宴》、《世界末日之戰》、《天堂在另一個街角》、《壞女孩的惡作劇》(麥田即將出版)、《凱爾特之夢》等。
譯者簡介:
趙德明:北京大學西語系西班牙語教授、博士班研究生導師,最早將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作品譯成中文介紹給中文讀者的中國西班牙語文學研究者。譯著有《城市與狗》、《情愛筆記》、《給青年小說家的信》、《水中魚》,主編中文版《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全集》。
李德明:翻譯家,《今日中國》雜誌社譯審,譯著有《阿根廷當代詩選》等。
蔣宗曹:翻譯家,譯著有《蘆葦和泥塘》、《霍亂時期的愛情》等。
尹承東:翻譯家,中央編譯出版社社長兼總編、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譯著有《迷宮中的將軍》、《三角帽》、《壞女孩的惡作劇》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馬世芳(作家)、張淑英(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梁文道(作家)、陳小雀(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童偉格(作家)、駱以軍(作家)──熱烈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各界讚譽=
◎這部作品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在華文文學裡鮮為人知的高超的結構現實主義藝術手法外,更重要的是作家以細膩的筆觸把他和姨媽胡莉亞的羅曼史寫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讀者只需讀上幾頁便拍案叫絕,再也難以放下,且愈是讀下去,愈受故事所吸引,非一氣終卷不可。
──譯者趙德明、尹承東
◎《胡莉亞姨媽與作家》開啟巴爾加斯.尤薩在政治議題之外相對輕鬆有趣的創作,也是巴爾加斯.尤薩軟調、側重愛情、情色題材的作品,在深受沙特影響的哲學思維路線之外另闢蹊徑的書寫。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張淑英
◎他從福婁拜身上,學到天賦乃堅韌的訓練,也學到運用日常生活為題材,於是以己身愛情和婚姻為藍本,創造出一條逸趣橫生的軸線,浪漫之中窺見幽默。他並在另一條平行軸線上鋪陳了形形色色的小故事,故事中有故事,儼然氣勢磅礡的狂想曲。如此獨特的小說結構,媲美精密的網路系統,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功力教人讚不絕口。
──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陳小雀
◎這部因「藝術真實」分際問題,而備受爭議的作品,對我而言,始終仍是理解巴爾加斯.尤薩繁複的小說實踐的,最可親的基石,不宜錯過。以創造性的現代書寫技藝,展示通常不被現代文學接納的通俗敘事與精神,四十歲的巴爾加斯.尤薩,已先行實證自己日後的文學主張:小說首先是語言藝術的辛勤勞動,它嘗試指出,我們經歷的現實生活是狹小的,是以我們要創造新現實──豐饒的虛構生活。
──作家童偉格
【推薦序】
生活在愛蔓延時──享受愛情勝於書寫愛情
文:臺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
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 1936-)不僅在政治上乘風破浪、不畏險阻,在愛情路上也是「雖千萬人吾往矣」般勇往直前。一九七七年出版的《胡莉亞姨媽與作家》(La tía Julia y el escribidor)就是他「為愛走天涯」的見證與回憶。一九五五年,十九歲的青澀年紀便與大他十歲的胡莉亞姨媽(Julia Urdiqui Illanes, 1926-2010)結褵,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姊弟戀,遠走他鄉築愛巢,花都巴黎浪漫行。一九六四年結束九年的婚姻,隔年立即與墜入情網的表妹帕德麗希雅(Patricia Llosa)步入禮堂,迄今四十五載。彼時年少輕狂,與家人一怒為紅顏;二度紅毯又似「曾經滄海難為水」般深情,難怪在七十年歲時他不禁要問:「什麼是愛情真正的容顏?」因而,二○○六年他完成了《壞女孩的惡作劇》(Travesuras de la niña mala),聲稱是自己的第一部愛情小說:「我想探討一種脫離浪漫主義神話的愛情。」
《壞女孩的惡作劇》和《胡莉亞姨媽與作家》都濡染著巴爾加斯.尤薩濃濃的自傳色彩,透過《壞女孩的惡作劇》的男主角黎卡多的心路歷程(五○年代的利馬、六○年代的巴黎、七○年代的倫敦、八○年代的馬德里),我們看到了二十九年前他寫《胡莉亞姨媽與作家》中的小巴爾加斯.尤薩,以及他的文學初戀──醉心戲劇創作的巴爾加斯.尤薩(小說中的卡瑪喬); 顯然,他那段時期的「愛情觀╱關」是絕對的浪漫和絕對的狂狷。然而,與巴爾加斯.尤薩離婚後的胡莉亞姨媽對《胡莉亞姨媽與作家》一書頗有微詞,認為巴爾加斯.尤薩避重就輕,因此在一九八三年出版了《小巴爾加斯沒說的事》(《作家與胡莉亞姨媽》,Lo que Varguitas no dijo),細訴自己受到傷害與欺騙的委屈。只是,相同的男女主角,胡莉亞姨媽的告白沒有巴爾加斯.尤薩的青春戀史受到更多讀者的青睞和認同。
胡莉亞姨媽是位幹練的才女,她與巴爾加斯.尤薩離婚後,前後曾任玻利維亞副總統巴連多斯(René Barrientos)夫人的私人祕書、第一夫人(班塞爾總統[Hugo Bánzer]夫人)的祕書,以及拉巴斯市政府禮賓處處長。一九九○年代,兩人分別接受媒體採訪時,胡莉亞姨媽表示:「我對小巴爾加斯毫無怨懟,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他的生活。我原希望有更大的誠信,那麼就可免除許多問題和痛苦。」巴爾加斯.尤薩這廂則說:「我和胡莉亞姨媽有過一段美好的回憶,我對她滿懷關愛,我很感激她;她多方協助我,鼓勵我成為作家,因此,我以她為名,寫這本小說獻給她。」二○一○年三月十日,胡莉亞姨媽以八十四歲高齡病逝,七個月後,巴爾加斯.尤薩贏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十二月在領獎典禮上致詞時,巴爾加斯.尤薩說到:「祕魯是我的故鄉,是亞雷基帕市……祕魯是我的妻子,是帕德麗希雅,我有幸與她結褵四十五載……」此話未畢,巴爾加斯.尤薩流下眼淚,讓媒體描述為可能是有史以來唯一在頒獎典禮上流淚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兩段話相隔二十年,巴爾加斯.尤薩對前後兩任妻子諸多溫存,誠懇善意面對兩段感情,就像《壞女孩的惡作劇》切中的問題:愛情是什麼樣貌?是喜劇、鬧劇、純真、務實、唯美?什麼才是愛情的真面目?它是千姿百態,酸甜苦辣,方圓扁長……愛在生活,生活有愛才最真實。
《胡莉亞姨媽與作家》開啟巴爾加斯.尤薩在政治議題之外相對輕鬆有趣的創作,也是巴爾加斯.尤薩軟調、側重愛情、情色題材的作品,在深受沙特影響的哲學思維路線之外另闢蹊徑的書寫(誠然,小說偶數篇章中仍散灑著巴爾加斯.尤薩畢生的執著:撻伐不公不義,聲援弱勢邊緣)。類似的小說如《龐達雷翁上尉與勞軍女郎》、《繼母頌》、《情愛筆記》(Los cuadernos de don Rigoberto)和《壞女孩的惡作劇》等等。小說篇章結構則幾乎是巴爾加斯.尤薩擅長的寫作技巧:不同的故事平行鋪陳,穿插在單數篇章與偶數篇章,僅以《胡莉亞姨媽與作家》為例,比深受評論家與讀者看重的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一九七九年出版)早兩年面世。
一九八八年,《胡莉亞姨媽與作家》以《愛情萬歲》(允晨出版)之名在台灣與讀者見面,當時的巴爾加斯.尤薩已經是國際文壇名揚利藪的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群的健筆,且正為他的祕魯總統之路運籌帷幄。二十二年後,諾貝爾文學獎加冕的榮耀讓他的作品在中文書市甦醒且更加活絡。二○一一年,已過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巴爾加斯.尤薩,讀者將用什麼心情迎接他這本未滿弱冠的純情少年仔的初戀史與成為劇作家的夢想?得獎後他曾表示:「五○年代的祕魯要是有劇場和戲劇活動,我肯定是個劇作家」;因為,「戲劇是最貼近人生的創作文類」。的確,近年他不僅持續寫劇本、改編小說《公羊的盛宴》成舞臺劇,且親自主演別出心裁的劇目《一千夜後又一夜》的國王的角色。
今年六月十一至二十八日,巴爾加斯.尤薩展開亞洲行,參訪上海、北京、東京三大城市,無論是專題演講、座談會或是三地的塞萬提斯學院所舉辦的「第三屆世界西班牙語日」(六月十八日)的慶祝活動,他闡述半個世紀以來自己鑽研文學創作所關注的幾個重點:文學與幽默、文學與語言、文學與愛情、文學與謊言。
在北京,我在臺下、在檯面、或是站立與他面對面交談,仍然感覺到他的熱誠奔放,無論是面對當下真摯的情愛生活(對身旁的妻子帕德麗希雅的柔情與依賴)或是對過往的沉默(已化為塵土的胡莉亞姨媽),曾經有過的「真」不必問為什麼,已然消逝的往日情懷也毋需多言語;因為,誰能對那張小巴爾加斯背著胡莉亞姨媽的照片說「假」──背景是廣袤的草原,兩人笑逐顏開,天地間只有你我。誰又能對攜手共度四十五年的夫妻、膝下三子六孫、婦唱夫隨的婚姻說「偽」。「愛情萬歲」會是巴爾加斯.尤薩的座右銘與箴言。讀者提問他如何寫「愛╱情」,找尋何種題材下筆時,他幽默回答說:「在生活中盡情享受愛情,遠比書寫愛情好太多了。生活中的愛,萬種風情。」要讓愛在生活中不斷地蔓延,生活在愛蔓延時。
名人推薦:馬世芳(作家)、張淑英(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梁文道(作家)、陳小雀(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童偉格(作家)、駱以軍(作家)──熱烈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各界讚譽=
◎這部作品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在華文文學裡鮮為人知的高超的結構現實主義藝術手法外,更重要的是作家以細膩的筆觸把他和姨媽胡莉亞的羅曼史寫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讀者只需讀上幾頁便拍案叫絕,再也難以放下,且愈是讀下去,愈受故事所吸引,非一氣終卷不可。
──譯者趙德明、尹承東
◎《胡莉亞姨媽與作家》開啟巴爾加斯.尤...
章節試閱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我很年輕,和外祖父、外祖母同住在米拉佛拉瑞斯區奧恰蘭大街的一幢白牆別墅裡。為了日後得以依靠自由業為生,我正在聖馬可大學攻讀法律,實際上我更嚮往成為作家。當時我還擔任一項頭銜響亮、工資微薄,但是有利可圖、時間彈性的工作:泛美電臺新聞部主任。我的任務是把報紙上有趣的新聞剪下來,稍加潤色,編成廣播新聞稿。我手下的編輯是個頭髮抹得油亮、熱中於各種天災人禍消息的小伙子,名叫帕斯夸爾。新聞每隔一小時播報一次、每次一分鐘,只在正午十二點和晚上九點連續播報十五分鐘,但我們總是一下子準備好幾份新聞稿,這樣我就能上街好好逛逛,在科梅納大街的咖啡館裡坐坐,有時去上幾節課,或者到中央電臺的辦公室去串串門子,那裡要比我的辦公室熱鬧些。
這兩家廣播電臺同屬一位主人,互為鄰居,都坐落在貝倫大街上,離聖馬丁廣場很近。兩家電臺毫無相似之處,倒是更像那種悲劇裡的苦情姊妹花,一個嬌媚無比,另一個滿身瘡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泛美電臺占據一幢嶄新樓房的三樓和樓頂,從工作團隊、經營理念到節目內容盡皆透露一股自命不凡的氣息,以國際化、現代化、年輕化、貴族化自詡。儘管播音員不是阿根廷人(彼得羅.卡瑪喬可能已經向你們說過),但也稱得上是銀嗓子。泛美電臺播放很多音樂節目,大量爵士音樂和搖擺舞曲,也有一點古典音樂;泛美電臺的電波總是在利馬首先播出紐約和歐洲的最新成就,卻不輕視拉美音樂──雖然這種音樂總是有點摻假;泛美電臺對於民族音樂則十分謹慎,最多播送一點華爾滋舞曲。也有一些知識節目,如「歷史風雲錄」、「國際時事述評」之類;甚至在輕鬆愉快的節目中,也要插進「問答比賽」和「一躍成名」。這種讓電臺風格不致過分落入俗套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由帕斯夸爾和我組成的新聞部足以證明泛美電臺對文化的重視,這個新聞部設在頂樓加蓋的木板屋裡,遠眺大街上的垃圾堆以及利馬市內樓房頂上的柏木窗。登上這個隱密的樓層得乘電梯,電梯有個令人討厭的毛病:還沒停妥,門便開了。
相形之下,中央電臺則擠在一棟老式住宅裡,那裡院落套院落,夾道通夾道;一聽那些播音員毫無忌諱的滿嘴俚語,就能了解它那平民大眾化的特色和強烈的地方氣息。這家電臺很少播報新聞,透過它的調頻傳送出來的往往是祕魯音樂,包括安第斯音樂。鎮上各劇院的印第安歌手經常光臨電臺參加開放民眾觀賞的錄音,播音前幾個鐘頭,聚集在門口等候的聽眾可說是人山人海。此外,來自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熱帶音樂也大量地隨著它的電波傳出去。它的節目很簡單,缺乏想像力,但是反應很好,像是「來電點播」、「慶生小情歌」、「影劇八卦」、「電影快報」等單元。但是,據各方面調查,電臺膾炙人口的大菜卻是廣播劇,這個節目使它牢牢地保住了廣大聽眾。
臺裡每天至少要播送五、六齣廣播劇。我很愛偷偷看那些在麥克風前的配音員。他們穿得一副寒酸破落樣,嗓音卻輕柔悅耳、青春洋溢,與他們蒼老的面孔、難看的嘴唇、無神的眼睛形成了可怕的對比。「哪天祕魯有了電視,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殺。」小赫納羅隔著播音室玻璃,指著那些配音員預言道。他們像在一個大魚缸裡,手捧劇本,圍住麥克風,一切就緒,準備開播《阿爾維亞家族》的第二十四章。說實在的,那些聽了盧西亞諾.潘多的播音而傷心落淚的家庭主婦,如果看到他佝僂的身形和斜視的目光,會感到多麼失望啊!那些被荷塞菲娜.桑切斯抑揚頓挫的聲調勾起了回憶的退休老人,假如看到她的雙下巴、髭鬚、招風耳和爆青筋的樣子,又該多麼掃興呀!但是,電視傳到祕魯的日子還遙遠得很,因此,這群廣播怪獸暫時還能有恃無恐地討一口飯吃。
我始終很好奇,是誰人的手筆創造出這些讓我外祖母愉快地消磨下午時光的廣播劇。拜訪蘿拉阿姨、奧爾嘉舅媽、嘉碧姑姑或數不清的堂、表姊妹時,我常常聽到他們提到這些故事。(我們這個家族奉行聖經教誨,住在米拉佛拉瑞斯區,彼此關係緊密。)我懷疑這些廣播劇是進口貨;但是,得知赫納羅父子既不是從墨西哥、也不是從阿根廷,而是從古巴購進這些劇本的時候,我驚訝不已。原來那是CMQ的產品──CMQ是由高瓦爾.麥斯特雷統治的廣播電視帝國。麥斯特雷是個滿頭銀髮的紳士,某次他造訪利馬時我見過他。當時他由赫納羅父子殷勤地護送著,在眾人尊敬的目光下穿過泛美電臺的走廊。由於我多次聽到播音員、導演和技師談到古巴的CMQ(CMQ對他們來說,就好比好萊塢之於電影界,有如神話一般),有一次我跟哈威爾在布蘭薩咖啡館喝咖啡的時候,竟然漫無邊際地遐想起來:在那遙遠的哈瓦那,滿城棕櫚,有天堂般的海灘,槍手橫行,遊人遍地,在高瓦爾.麥斯特雷的城堡設有空調裝置的辦公室裡,那支多才多藝的創作大軍通過無聲的打字機,每天八小時大概要編造出無數的通姦、自殺、戀愛、決鬥、繼承遺產、犧牲奉獻、機緣巧合和行凶犯罪的奇聞軼事,然後從這座安地列斯島向拉丁美洲播送;透過盧西亞諾.潘多和荷塞菲娜.桑切斯的聲音,使各國的祖母、姑姑、姨媽、堂表姊妹和退休職工懷著幻想度過每天下午的時光。
小赫納羅是通過電報論斤購進(或者確切地說,是CMQ賣出)廣播劇的稿本的──某天下午,我問起在播音前,他、他的兄弟或者父親是否仔細審閱過腳本,他驚愕了一下,才親口告訴我。他反問我「難道你能讀完七十公斤重的腳本嗎」,同時謙恭地望著我,自從他在《商報》週日副刊上讀到我某篇小說之後,便把我當個知識分子來敬重。「你想想這要花多少時間?一個月?兩個月?誰能花一、兩個月的時間去讀一齣廣播劇呢?我們不如讓它去碰運氣吧。幸運的是到目前為止,奇蹟之神一直在保佑我們。」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小赫納羅通過出版代理商或者同行友好,調查有多少國家購買過CMQ的廣播劇本、以及該劇收聽率如何;如果情況不許可,就只好根據題目決定,或者乾脆丟銅板決定。這些腳本之所以論斤出售,是因為這是比按頁數或字數更不會有漏洞的方式,也就是說,是唯一可精準測量的方式。哈威爾說:「當然嘍,如果沒時間讀,就更沒時間去算字數了。」一部重六十八公斤三十克的小說,售價就像牛肉、奶油、雞蛋那樣由磅秤來制定,這種作法他深深著迷。
但是,這套辦法也給赫納羅父子造成了不少麻煩,因為腳本裡充塞了大量古巴方言。每次播出前幾分鐘,盧西亞諾、荷塞菲娜和同事只得自己動手盡可能譯成祕魯話(總是譯得很糟)。另外,一捆捆打字稿從哈瓦那運往利馬途中,在船艙裡或飛機上,或者是經過海關時,會造成種種破損,或許是整章整章地落掉,或許是潮氣把字跡弄得模糊難辨,或許是被拋進中央電臺的倉庫之後被老鼠啃咬一通。由於老赫納羅在播音前才分發劇本,上述情況總是在最後一刻才發現,弄得眾人十分狼狽。而他們的解決辦法就是跳過丟失的章節,昧著良心辦事。如果情況更糟糕,就讓盧西亞諾或荷塞菲娜配音的那個角色病休一天,這樣便可在二十四小時之內不露很多形跡地修補、挽救或恰到好處地刪掉那失掉的幾克乃至幾公斤。此外,由於CMQ收費很高,小赫納羅一發現彼得羅.卡瑪喬具有非凡的才華,自然感到樂不可支。
我清楚記得他是哪一天對我談到彼得羅.卡瑪喬這個廣播界才子的,因為就在同一天吃午飯的時候,我第一次見到了胡莉亞姨媽。她是我舅舅路裘的小姨子,前一天夜裡從玻利維亞來的。她剛離婚,來此休息調養,好走出失婚的陰霾。「其實啊,她是來另找丈夫的。」在某次家庭聚會上,親戚中最饒舌的##奧爾滕西婭姨媽這樣說。那時我每個星期四都在路裘舅舅和奧爾嘉舅媽家裡吃午飯。那天中午我到的時候,看見他們全家仍然身著睡衣,吃著辣子香腸,喝著冰鎮啤酒,在恢復那一夜的睡眠不足。前一天晚上,他們和胡莉亞姨媽一直聊到黎明時分才就寢,三個人喝光了一瓶威士忌,他們都覺得頭疼。我舅舅路裘抱怨他辦公室的人大概要鬧翻天了,我舅媽奧爾嘉則說不是星期六卻睡晚了,實在難為情。而那位新來的住客,身穿睡袍,光著腳,頂著髮捲,正把行李從皮箱拿出來。憑我所看到的那副尊容,任何人也不把她當成美女,但是她不以為意。
「這麼說,你是多麗塔的兒子嘍。」她說著,在我面頰上吻了一下。「已經中學畢業了,是吧?」
我真恨死她了。那時我與家人之所以有些小小的摩擦,就是因為人人總是把我當作小孩子,不把我當個十八歲的名副其實的大人看待。沒有什麼比馬里多這個稱呼更叫我惱火的,我覺得這個小名把我又送回穿開襠褲的年代去了。
「他已經讀法律系三年級了,同時還當新聞記者。」路裘舅舅邊解釋邊遞給我一杯啤酒。
「說真的,你還像個娃娃呢,馬里多。」胡莉亞姨媽以腳尖戳我一下說。
整頓午飯,她都以成年人對白痴和孩子說話的那股親熱勁對待我,問我有沒有心上人、去不去跳舞、平時作什麼運動。她以一種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但總之很令我反感的姿態勸告我,只要我能長出鬍子,就把鬍子留起來;留鬍子很配我的黑頭髮,而且能迷倒女孩子。
「他現在既不想女人,也不想玩樂。人家是個知識分子,在《商報》週日副刊上發表了一篇小說。」路裘舅舅解釋說。
「小心哪,多麗塔的兒子可別成了同性戀。」胡莉亞姨媽笑了。我突然深深同情起她的前夫來,但我僅微微一笑,未露聲色。接下來的時間,她都在講一些玻利維亞聳人聽聞的笑話,並且尋我開心。我告辭的時候,她彷彿想補償我似的,擺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邀請我哪一天晚上陪她去看電影;她說她是個影迷。
我及時趕到泛美電臺,免得帕斯夸爾把三點鐘的新聞時段全拿來報導《最後一點鐘》報上登出的在##瓦爾品第充滿異國風情的街道上,掘墓人與痲瘋病患展開大戰的消息。在準備完四點鐘和五點鐘的稿子後,我就出去喝咖啡了。在中央電臺門口,我遇見了小赫納羅,他一副喜氣洋洋的樣子,拉住我的手臂,硬把我拖到布蘭薩咖啡館裡,說道:「我有個絕妙的消息要告訴你。」他剛從拉巴斯出差幾天回來,就是在那裡,他發現了那位既多才多藝又勤奮能幹的彼得羅.卡瑪喬。
「他簡直不是個人,而是一家企業!玻利維亞上演的劇作全是他寫的,他還參加所有的演出。所有的廣播小說也是他寫的,並且由他導演,還擔任男主角!」他滿口欽佩。
但是,他印象最深的還不是卡瑪喬的多產和多才多藝,而是這位作家廣受觀眾歡迎。為了在拉巴斯的##薩維埃德拉劇院親眼看看卡瑪喬,小赫納羅不得不出雙倍價錢買了一張黑市票。
「你能想像嗎?就像買鬥牛票一樣。在利馬,誰讓劇場座無虛席過?」他讚歎道。
他告訴我,他一連兩天都看到許多老老少少女性聽眾團團擠在依裡瑪尼電臺門口,等待著她們崇拜的對象出來,求他簽字留念。另外,麥肯廣告集團的拉巴斯分公司十分有把握地告訴他,彼得羅.卡瑪喬的廣播劇是玻利維亞各電臺中最吸引聽眾的節目。小赫納羅是那種所謂動作積極的企業家:對他而言,生意勝於名譽;他不是「全國俱樂部」的會員,也沒有當會員的奢望;他和所有的人交朋友;他總是興致勃勃,精力充沛到一種對旁人來說簡直是疲勞轟炸的地步。他拜訪依裡瑪尼電臺後,當機立斷說服了彼得羅.卡瑪喬,聘請他作為中央電臺的獨家王牌前來祕魯工作。
「這件事並不難辦,因為他在那裡挨餓呢。他將負責廣播連續劇,到時我就可以叫CMQ那食人鯊見鬼去了。」他說明道。
我想盡己所能敲醒他的美夢。我告訴他:祕魯人顯然看玻利維亞人不順眼,彼得羅.卡瑪喬與中央電臺的同事一定處不好;聽眾會覺得他的玻利維亞口音很刺耳;對祕魯一無所知的他恐怕要時時刻刻鬧笑話。但是小赫納羅笑了,絲毫不為我悲觀的論調所動搖。他說,彼得羅.卡瑪喬雖然沒到過祕魯,但是談起利馬人的心理,就彷彿是個下橋區居民那樣熟悉;他的聲調絕妙動聽,既不拖長S,也不把R發得很重,柔和得有如高級天鵝絨一樣。
「盧西亞諾.潘多和其他演員會把那個可憐的外國人給擠得粉碎,要麼就是漂亮的荷塞菲娜.桑切斯會把他強姦。」哈威爾這樣想像著。
我和哈威爾待在樓頂上。我邊和他閒談,邊以打字機把從《商報》和《新聞報》上整理下來的消息打成廣播稿,這裡改個形容詞、那裡改個副詞,為泛美電臺十二點鐘的新聞播報作準備。哈威爾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們天天見面,哪怕只有片刻也好,為的是證實一下我們都還活在世上。他是個冷熱無常、自相矛盾的人,但待人一向誠懇。他曾經是天主教大學文學系的高材生,像他那樣成績優異的學生、才華出眾的詩歌愛好者、繁雜課文的明快評論員,在那所大學還是前所未見的。大家認為他畢業時一定會交出一份才氣橫溢的論文,成為才氣橫溢的教授,不然也是個才氣橫溢的詩人或評論家。但是,有一天,他辜負了眾人的期望,沒作任何解釋,斷然拋下了未寫完的論文,放棄了文學,離開了天主教大學而到聖馬可大學經濟系註冊了。有人問及他退學的原因,他坦率地說(或許是開玩笑)是他寫的論文打開了他的眼界。那份論文的題目是「里卡多.帕爾馬作品中使用的諺語》。他曾經得用放大鏡來閱讀帕爾馬的《祕魯傳說》,搜索書中的諺語;由於他治學嚴謹,他做滿了整整一箱語言卡片。後來,一天清晨,他挑了一處空地就這麼把一箱卡片燒了。我和他圍著這堆語言學的火焰跳起印第安人的石堆舞來;他下決心與文學為敵,寧願去學經濟。哈威爾在中央儲備銀行實習的時候,總是找藉口每天上午溜到泛美電臺來看看。那場諺語的噩夢給他留下一個習慣,就是無緣無故地用諺語戲弄我。
我感到十分驚訝的是,儘管胡莉亞姨媽是玻利維亞人,又住在拉巴斯,卻從未聽過彼得羅.卡瑪喬的大名。不過她向我說明,她從來沒聽過廣播連續劇。她念的是愛爾蘭修女辦的學校,打從在學最後一年在時光舞裡扮演黎明仙子以來(「馬里多,你可別問我那是多少年以前的事情。」),她一直沒進過劇院的大門。我和她從位於阿爾門達利茨大街盡頭的路裘舅舅家裡出來,向巴蘭科電影院走去。她的手段實在狡猾,那天中午硬要我接受她的邀請。那是她到達後的第一個星期四,儘管我不高興再次淪為玻利維亞笑話的犧牲品,但一週一次的午餐我可不願意缺席。我希望不要碰見她,因為前一晚(每週三晚上我都要拜訪嘉碧姨媽)我聽到奧爾滕西婭姨媽以那種「把持了仙子的祕密」般的口氣說道:「她到利馬的第一週就外出了四次!每次的追求者都不一樣,其中一個還是結過婚的。這個離了婚的女人什麼都做得出來!」
十二點鐘的泛美電臺播音結束後,我來到路裘舅舅家,恰好看到胡莉亞姨媽與其中一個追求者在一起。走進客廳,見到在她身旁坐著的是我外祖母的表弟潘克拉西奧舅爺,我的心裡感到一種報了仇的快意。那老頭子以征服者的目光瞅著胡莉亞姨媽;他穿著一身上個世紀的服裝,領帶上打著蝴蝶結,鈕釦眼裡插著丁香花,容光煥發的怪模樣讓人啼笑皆非。他喪妻已有幾十年,走起路來兩腳外八。家人對他來訪都懷有戒心,議論紛紛,因為他總是當著眾人的面毫無顧忌地擰女僕一把。他有染髮的習慣,佩戴一只帶銀鏈的懷表。每天下午六點鐘,常常看到他在聯盟大街的拐角處調戲下班的女職員。在我俯身去吻那個玻利維亞女人時,我貼著她的耳朵,以世上最諷刺的語言低聲道:「胡莉亞啊胡莉亞,多美妙的戰利品啊!」她向我擠擠眼,點點頭。用午餐時,潘克拉西奧舅爺針對祕魯流行樂高談闊論了一番。他是這方面的行家,家庭舞會上總要用木箱鼓獨奏一曲。發表高見之後,他轉身望著胡莉亞姨媽,像隻貓般舔著盤裡的肉排,說道:「啊,對了,每星期四晚上,費利佩.賓格羅協會都在祕魯主義的重鎮『維多利亞』聚會。你喜歡聽真正的祕魯本土音樂嗎?」胡莉亞姨媽毫不猶豫地擺出難過的表情,裝模作樣地指著我回答說:「太遺憾了!馬里多先邀我去看電影了。」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我很年輕,和外祖父、外祖母同住在米拉佛拉瑞斯區奧恰蘭大街的一幢白牆別墅裡。為了日後得以依靠自由業為生,我正在聖馬可大學攻讀法律,實際上我更嚮往成為作家。當時我還擔任一項頭銜響亮、工資微薄,但是有利可圖、時間彈性的工作:泛美電臺新聞部主任。我的任務是把報紙上有趣的新聞剪下來,稍加潤色,編成廣播新聞稿。我手下的編輯是個頭髮抹得油亮、熱中於各種天災人禍消息的小伙子,名叫帕斯夸爾。新聞每隔一小時播報一次、每次一分鐘,只在正午十二點和晚上九點連續播報十五分鐘,但我們總是一下子準備好...
作者序
【譯者前言】
文╱趙德明、尹承東
《胡莉亞姨媽與作家》是當代拉丁美洲重要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全書以巴爾加斯.尤薩與姨媽胡莉亞戀愛的故事為主線,描寫了這位作家青年時期的生活。
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巴爾加斯.尤薩出生於祕魯的亞雷基帕市(Arequipa)。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曾在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Colegio Militar Leoncio Prado)讀書。中學畢業後,考入利馬的聖馬可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就在此時,他與舅媽的妹妹胡莉亞相識。胡莉亞是玻利維亞人,時年二十九歲,由於不孕而遭到丈夫嫌棄,終致離婚,因而來到祕魯姊夫家暫住以排遣憂悶。哪知道她一到利馬,一些老朽鰥夫便前來求婚。為了擺脫這些厚顏無恥的糾纏,她就經常請巴爾加斯.尤薩陪同外出。不料,日久生情,兩人之間竟然萌生了純真的愛意。已非妙齡的胡莉亞彷彿又回到了少女時代,她與年方十九歲的巴爾加斯.尤薩熱烈而又真摯地相愛起來。但是,這種情形終於被雙方的親友所獲悉,掀起了軒然大波。他們紛紛表示這是「大逆不道」、「斷送巴爾加斯.尤薩的前程」,並且十萬火急地把情況報告給巴爾加斯.尤薩在美國經商的父母。這二人立即回電說:「近日內即回利馬面商。」為此,十幾名親戚趕忙召開家族會議,決定敦促胡莉亞離開祕魯,巴爾加斯.尤薩也必須改邪歸正,好好讀書。面對這巨大的壓力,巴爾加斯.尤薩不但不低頭,反而提出要立即與胡莉亞結婚。他們在好友阿維爾和表妹南西等人的幫助下,取得了必要的證件,祕密逃到外地,買通了地方官員,辦理了結婚手續,以既成事實迎接父母的到來。巴爾加斯.尤薩的父親是個性格暴躁的人。他一回到利馬,聽說兒子已經逃走,火冒三丈地派人給巴爾加斯.尤薩捎去最後通牒,命令他讓胡莉亞在四十八小時內離境,否則要採取強硬手段。胡莉亞為了不讓愛人受到傷害,決定暫時去智利避避風頭。經妻子和朋友一再勸說,巴爾加斯.尤薩終於同意胡莉亞出國。妻子走後,頑強的巴爾加斯.尤薩一方面拚命工作以籌措胡莉亞將來回利馬時的生活費用,一方面又積極透過母親去父親那裡疏通。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終於向父親提出自己能夠獨立謀生且不影響學業,希望能與妻子團聚。他父親見木已成舟,只好默許。至此,憑著堅持不懈的奮鬥,這對戀人最後取得了勝利。
上述戀愛故事展開的同時,作者還平行敍述了玻利維亞戲劇家彼得羅.卡瑪喬的悲慘遭遇。
彼得羅.卡瑪喬原來在玻利維亞為電臺編寫廣播劇,作品頗受聽眾歡迎,但因收入微薄,難以維持生計。祕魯泛美電臺的老闆乘機將他拉到利馬工作。卡瑪喬雖然為人孤僻,落落寡合,但是才華出眾,文筆高超。他編寫和導演的廣播劇活靈活現,膾炙人口,劇中的故事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電臺的收入扶搖直上,老闆當然笑逐顏開。卡瑪喬的工作量迅速增加,每日長達十三個鐘頭。終於,他由於長期得不到休息,積勞成疾,不幸病倒。老闆一見搖錢樹已榨乾,便把他送進精神病院,一推了之。卡瑪喬在瘋人院裡險些喪命,靠著妻子賣淫,方才死裡逃生。但是出院後,已成了廢人。
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以其成名作《城市與狗》轟動西方文壇以後,又陸續發表《綠房子》、《龐達雷翁上尉與勞軍女郎》、《酒吧長談》等在拉丁美洲文壇上有重大影響的長篇小說,而《胡莉亞姨媽與作家》則是巴爾加斯.尤薩於一九七七年九月發表的新作。在上述五部長篇小說中,作者以尖銳辛辣的文筆徹底揭露軍事獨裁政權、反動教會、資產階級政客等等的真面目,他認為目前這個腐朽和黑暗的社會好比一條毒龍,軍事獨裁、反動教會、流氓政客就是這條毒龍頭上的三張血盆大口,無時無刻不在吃人、吃人、吃人!文學的任務就是向它們開戰。因此一些拉丁美洲的文學評論家認為巴爾加斯.尤薩繼承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但是,從創作藝術手法上看,這位拉美作家顯然接受了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技巧,諸如意識流和黑色幽默,並反映在對小說結構的安排上。上述五部長篇小說的結構各有特色,絕不雷同,所以文學評論界又稱巴爾加斯.尤薩是「結構現實主義的大師」。在《胡莉亞姨媽與作家》一書的結構安排上,作者的確花費了不少心血。比如,在本書單數各章裡(全書共二十章)介紹了巴爾加斯.尤薩與胡莉亞的戀愛故事,同時為了表現那個毒龍般的社會如何吃人,作者頗具匠心地安排了劇作家彼得羅.卡瑪喬的興衰史;而在雙數各章裡(除第二十章以外),竟然各章獨立地作起短篇小說來,其故事情節又與單數的長篇小說全無直接關聯,如第二章講了婚禮上揭露的醜聞,第四章講了警長夜間巡邏的故事,第六章講了一樁強姦幼女案,第八章講了靠滅鼠致富的公司老闆如何受到妻子兒女的唾棄,第十章講了藥品推銷員馬羅金由於車禍而精神分裂,如此等等。在雙數章中,作者故意使人物混淆,以表明卡瑪喬這個劇作家由於精神錯亂,其作品顛三倒四到了何種程度。像這樣把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交叉安排在一部作品裡的手法,就是在歐美小說中也是罕見的。作者為什麼這樣做?讀畢全書後,我們方能品嘗出它的味道:雙數各章的短篇故事是一幅幅社會風俗畫,連貫起來看,便構成一個多層次的社會舞臺;而長篇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是在這個舞臺上表演出一幕幕有聲有色扣人心弦的活劇。
這部作品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在華文文學裡鮮為人知的高超的結構現實主義藝術手法外,更重要的是作家以細膩的筆觸把他和姨媽胡莉亞的羅曼史寫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讀者只需讀上幾頁便拍案叫絕,再也難以放下,且愈是讀下去,愈受故事所吸引,非一氣終卷不可。
《胡莉亞姨媽與作家》一書尚有所謂的「姊妹作」──《作家與胡莉亞姨媽》,該書的作者正是《胡莉亞姨媽與作家》的女主角,也就是巴爾加斯.尤薩的前妻胡莉亞.烏爾吉蒂.伊利亞內斯。
事情是這樣的:胡莉亞在收到巴爾加斯.尤薩寄給她的贈書《胡莉亞姨媽與作家》時大為震驚,她認為夫婦之間的私生活是神聖的,不宜在世人面前披露,但由於考慮到那是一部文學作品,又念及舊情,書上還有「獻給胡莉亞.烏爾吉蒂.伊利亞內斯」的題詞,便沒有說什麼。然而這部小說後來竟改編成了電視劇,先是在哥倫比亞、繼而在拉美許多國家播映,胡莉亞認為不少情節與事實不符,自己的形象受到了汙衊,於是再也無法忍耐,便寫了這部書作為回答。
當然,從文學的角度講,儘管這部玻利維亞評論界稱之為「空前的見證文學的小說」不愧為妙趣橫生的傑作,但它和享譽國際的文學大師巴爾加斯.尤薩的作品是無法抗衡的。然而,就其社會影響而論,它卻不遜於巴爾加斯.尤薩的作品。正如胡莉亞本人所說的:「我不想創作一部當代文學名著,只想做個真誠的女人,把我和馬里奧一起度過的始於天堂終於地獄的日子據實以告,什麼都不隱瞞。我要道出馬里奧過去的全部實情,把幾乎傳遍美洲大陸的電視劇中庸俗化了的東西全部糾正過來。」
【譯者前言】
文╱趙德明、尹承東
《胡莉亞姨媽與作家》是當代拉丁美洲重要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全書以巴爾加斯.尤薩與姨媽胡莉亞戀愛的故事為主線,描寫了這位作家青年時期的生活。
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巴爾加斯.尤薩出生於祕魯的亞雷基帕市(Arequipa)。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曾在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Colegio Militar Leoncio Prado)讀書。中學畢業後,考入利馬的聖馬可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就在此時,他與舅媽的妹妹胡莉亞相識。胡莉亞是玻利維亞人,時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