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__見證網路如何改變我們的媒體生態
1994年末,我和邵麗在成都籌辦一份電腦報紙,她說:「我們同時也要架一個BBS,和讀者互動。」兩三天後,她領我去成都電子一條街磨子橋上的一家電腦公司。經理不在,兩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給我們演示了BBS的操作過程,問及狀況,一個年輕人說:「每天也就那常來的三四個人上來,主要來下載軟體。」和邵麗要辦的報紙,刊號批不下來,夭折了,辦BBS的事,自然也跟著不提了。邵麗隨後去了美國,我去了《中國電腦報》。如果在1995年,我們就能像今天這樣將網路也看作媒體,放棄紙媒體,單獨辦起自己的BBS,不知道後來的情形會怎樣。
那時的BBS是用電話線+Modem來實現PC間通信的惠多網(FidoNet),它誕生在1984年的美國,比1978年在芝加哥最早出現的BBS多了月臺間的轉信功能。中國最早的惠多BBS是1991年羅依(BBS中的帳號為Roy Luo,下同)在北京架設的長城站。「剛開始,長城站一天難得十幾個人上站,這其中多數是從海外撥長途過來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徜徉在國外BBS網路之余,無意間從月臺列表上看到自己的故鄉竟然也有了BBS月臺,於是就不惜長途過來看上一眼。」據中國惠多網著名網友施彤宇回憶:「長城站一般都是通過國際長途與海外的業餘BBS網路直接通郵。而剛開站的Roy也是只要有人上站,就想方設法拉對方Chat……」
1993年,網易創始人丁磊(Ding)於寧波電信在中國惠多網另外一個創始人孟超的幫助下架起了自己的BBS站;1995年2月,騰訊創始人馬化騰(PonyMa)花5萬元用4條電話線在深圳的家裏架起了Ponysoft;1996年1月,中國第一程式師WPS作者求伯君(VincentQiu)在珠海架起了「西線」BBS站;1996年5月,金山總裁雷軍(Lei Jun)在北京架起了「西點」。
1996年冬,我在中關村獵旗門酒吧第一次和雷軍見面時,他問我要E-mail地址,我囑咐他一定要將我在「西點」的許可權加高,使我能在上面待夠半小時以上。1996年,儘管我已經迷上Internet,但依然喜愛非Internet的電話網絡FidoNet。在《中國電腦報》的辦公室裏,同事們常常只要聽到〝吱——〞的一聲「貓叫」,就知道我已登錄BBS,電話便不能用了。
那時,要用一個叫做「藍波快信」軟體登錄電話那端的BBS伺服器,登錄上去之後,要快速地下載信件並上傳信件,然後斷線,一切都要在幾分鐘內完成,因為電話BBS一條線只能允許一個用戶線上,普通BBS站一般只有一兩根電話線,即同時只能讓一兩個用戶線上,所以,給每個用戶上線的時間不可能太長。下載下來的信包裏有別人對自己上次上傳信件的回信,上傳上去的信包是自己對上次下載信的回復。就這樣下下上上,一天要撥上去五六次。不是每一次都能撥上去,大多數情況是別人線上而占線,於是就用軟體在那裏自動撥,突然聽到Modem〝吱——〞的一聲響應回音,那是最美妙的聲音……
最初的網路媒體,電子郵件是其最主要的媒體形式,FidoNet是這樣,誕生於1979年的新聞組(Usenet)也是這樣。電子郵件作為網路媒體最早的載體,今天的地位已經被WWW所取代,但它零成本大規模投遞的媒體特徵,依然反映著網路媒體的本質特徵,所以,在今天沒有一個網路媒體會忽視電子雜誌對網路媒體的重要意義。
在1998年8月,懂網際網路的人不多,一些報紙幫《知識英雄》發新聞稿將二級功能變數名稱http://ithero.srsnet.com,想當然地改成了http://www.ithero.com。《知識英雄》是中國第一本在網上進行推廣的書,為保持http://ithero.srsnet.com的吸引力,我當時特別想持續地更新它,陳彤給了我FTP密碼,但當我有一次改亂了整個網站之後,就放棄了手工更新http://ithero.srsnet.com的企圖。這之後,我一直想擁有一個能自己十分容易更新的個人網站,直到2000年4月,Donews.com誕生。那時要找到一個會寫發佈系統的程式師太難了,我後來找到了Donews第一版的作者林興陸,是他最終將我推到了網際網路上。
1998年10月20日,陳彤按照汪延的主意將為做世界盃報導而買來的新華社電訊稿,全部利用起來,按新聞內容分類全部擺放到了http://www.srsnet.com首頁。那次改版於淩晨3時開始,5時完成時,放《國際歌》樂曲進行慶祝,響徹辦公大樓。這次〝試試看”的改版從此確立了新浪網新聞模式的基礎。
1999年初,我在北京臺灣飯店為《企業方法》第一次採訪丁磊時,他已決定放棄1998年賺了400萬元的免費郵件開發,繼而轉向商業門戶。丁磊為此不惜和最初的技術合作夥伴陳磊華分道揚鑣。丁磊手下沒有懂內容的陳彤可用,他做門戶,以BBS、郵件等交互性服務為核心。認識丁磊不久,我為《中關村問題》一書所做的調查就出現在了剛剛改版完成的網易首頁顯著位置。通過這個調查,我得到大量的線民的回饋,第一次感受到了一對多的快感以及交互的力量。四通打字機發明人王緝志給我的網上留言是:「請聯繫我,wjz@usa.net。王緝志」, 後來為《中關村問題》一書撰寫了最精彩的一章。
1999年初,我因《網上尋夢》一文再次採訪王志東。採訪完,我對他說,srsnet.com要比RichWin值錢,王志東那時顯然並不認同這個觀點,他說:「RichWin不但不會放棄,3月份還會再推出一個新版本,它將轉化為中文網路環境下的中文平臺。新的RichWin能夠幫助網友提高流覽速度,能夠將E-mail、網上尋呼、聊天、多內碼等多種Internet必備功能集成在一起,因此,新的RichWin可能叫RichNet或者RichWeb更合適」。
而此時,搜狐的張朝陽卻已經咬定了Internet,雖然他當時既沒技術,也沒錢。你們說我炒作,但美國公司都是這樣做的!我們一邊做business,一邊豐富完善產品,你們能說我們只是在炒作嗎?」張朝陽回憶說,他曾花大價錢買了微軟的免費電子郵件產品,但「因為沒有源代碼,不能做深度開發,乾著急也沒有用」;即時通訊方面,「和北極星的合作也不成功」;個人主頁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都有草草收兵的感覺。」2000年9月14日,搜狐宣佈動用400萬股價值3000萬美元的搜狐股票購並ChinaRen。張朝陽後來對我說,之所以願意買下ChinaRen,主要是看重ChinaRen的社區和技術。
2000年之後,新浪、搜狐、網易中國三大網路媒體越走越像,相繼將自己的不足補齊,中國網路媒體初步成型,拉開了中國網路媒體快速發展的序幕。以上是我看到的中國網路媒體發展,下面?述本書形成過程。我喜歡在我的每本書書尾放一篇寫作方法之類的文章,書出多了,這樣的文章也就積累了一些。這些文章是我1991年做記者以來所謂的採編心得,同行的編輯部請我講採編,我每每偷懶直接拿這些文章去講,省去了許多準備的時間。2002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編輯沈楚瑾女士邀我寫一本關於IT報導的書,我便動了將這些文章整理出書的念頭。
從2003年起,我開始在天極網任副總裁,主管內容。網路媒體的採編比之我以前做過的廣播、報紙、雜誌更像流水作業,我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這個流水線寫操作手冊,兩年來,這個操作手冊越來越厚,這個操作手冊便是本書的第一部分網路媒體形式。在我寫操作手冊之前,新浪全球高級副總裁陳彤已經在寫了,本書的《網路媒體規範》一章中,借鑒參考了陳彤在新浪網的實踐積累,在此致謝。另外,還需要特別感謝的是中國最好的分詞分析公司海量專門幫助本書完成了《港臺與祖國大陸常用稱謂分歧表》。
我的朋友韓磊原是廣州外國語大學教越南語的老師,英文也好,難得他同時會寫程式,會寫文章,懂網路媒體。2004年,他來北京出任中國第一開發社區CSDN主編,我便邀請他寫了本書的技術部分。
韓磊所關注的網路媒體部分和我一樣,主要也是BBS、Blog、Wiki,但他的?述角度是從更加底層的技術角度,而我的角度停留在表現層。所以,本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很多章節像同題作文,由此讀者不難看出網路媒體在不同層次所展現出的特質以及相互聯繫。作為一名IT記者,我有幸記錄了中國網路媒體發展的整個過程,整理本書時,我將當時對新浪、網易、搜狐的報導進行了摘編,以期為讀者理出中國網路媒體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