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訪談莊子心
「謝鵬雄先生,聽說你要為『經典智慧』書系寫莊子,為什麼選上莊子?」
「喜歡他。」
「喜歡?就這麼簡單?」
「喜歡一個人,是人與人之間最深入的關係。很簡單,很不容易。」 「為什麼不容易?」
「譬如有一個人,他官居要職,地位很高,你會敬而遠之。又有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你會尊敬他,但不見得喜歡他。可能有一個美女,艷麗絕倫,你心嚮往之,但輪不到你喜歡她。」
「這麼說,莊子輪得到你喜歡他?」
「似乎如此。莊子的思維,先將自己掏虛,變成空虛的人。虛就能接受人,空就能容納人。我有一種感覺,他不介意我喜歡他。」
「聽來好玩得很,為什麼要把自己掏空?」
「印度有一位名人,人稱大師,名叫奧修(Osho)。他畢生研讀《莊子》,將心得寫成一本書,書名《空船》(The Empty Boat)。他說你若駕舟在湖上航行,有另一艘船撞上來,你會生氣。但如果仔細一看那船上並沒有人,你就不生氣了。因為對一艘空船生氣是沒有意義的。」
「船上為什麼沒有人?」
「因為那人被莊子虛化。虛化就是無我、忘我、無執、無相,等於零。歸零了。」
「為什麼要歸零?」
「莊子認為人的意識、認知多係偏執之想。歸零之後,才能去認識或欣賞天然的美、自然之理、自由的境界和意念的浪漫。」
「奧修是印度人,對莊子的體會那麼深,他好像也喜歡莊子?」
「外國人──其實外國人這個名詞就是違背莊子的思想的──但姑且說,外國人中喜歡莊子的很多。奧修之外,西方的叔本華、卡繆,還有日本人研究莊子的,少說也有上百人。」
「中國人呢?」
「中國人愛好莊子思想的更多,魏晉以下,老莊的思想常常與儒學思想並行。你看《世說新語》及竹林七賢那些人的言行,是把莊子的意境放在心中生活的!」
「我不敢與那些名人比。但莊子的思想,兩千年來沁入中國知識份子的心中很深,有很多原因。那是一種人在功利場上為現實掙扎之餘,可以退下來獲得心靈舒放的境界。」
「有沒有更積極的意義?」
「當然有。莊子思想的精華,就在其貌似恬淡而實際上豪邁浪漫之處。譬如說,他的書首篇就大談『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種情景,是美學的極致。又談到植大樹於『廣莫之野』,逍遙其下,意思何等曠達。其實《莊子》一書表面上好像談哲學思想的議論,骨子裡所呈現的是文學、藝術、詩。莊子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學家!」
「莫非你也是那些人之一?」
「美學是很新的名詞哪?」
「莊子是超時代的人。他的超邏輯的思維模式,不認同僵硬的道德律,及對善惡、是非、美醜之另類看法,必須放在近代認識論及價值觀的架構上來討論,才能理解到真正的價值。」
「這樣說,好像這本書是很深奧的?」
「不對。書的內容很深入,奧蘊很大,但說的事很容易懂,這就是《莊子》的神奇之處。我們常說某人學問太大,所以他說的話艱深難解,這是一種諷刺。有學問的人應當有能力把話說得易懂,才是真正的學問。莊子就是能以淺易的語言說出深奧道理的人。」
「這有什麼訣竅嗎?」
「莊子通常說了幾句話後,就說一個寓言,寓言都是很有啟發性的小故事,令人看了好像觸動心智的一個門,突然靈光一閃,就懂了。在〈寓言〉篇裡莊子自言其書:『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意思說,他的話有十分之九是寓言,其中十分之七引用很重要的人的事蹟及話,內容輕靈易懂。」
「但一般人還是覺得莊子寫的是古文,看不懂啊!」
「兩千年前的書,只要多花一點時間看看註解及白話譯文就懂了。世界上很少有哪個國家,有人看得懂他們兩千年前的書哪。做中國人真是福氣啊!不信你去問問美國人、西班牙人或日本人!」
「這麼說,回頭看您寫的《莊子》,也要看註解?」
「不必。我所費心的就是如何以最簡單的文字把莊子的思想形容出來。如果裡面還有較複雜的文字,那是莊子的思緒需要較曲折的文字來形容。」 「您這本書為什麼取名《哲人風流》?」
「風流二字,縱觀中國史,莊子是第一個擔當得起的人。」
「但如今有很多人把風流二字當好色的同義詞使用,您有什麼意見?」
「語言本來也會精緻化,也會庸俗化。這是斯文掃地的一例。風流本是流風餘韻的意思。司空圖《詩品》中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以之推崇詩的最高境界,是『風流』二字用得最傳神的一例。」
「風流的傳說,在中國有沒有流傳下來?」
「有的,莊子以下,屈原、宋玉、司馬相如、謝安、陶潛、烏衣巷裡的文人,一直到近代的王國維,都熟讀《莊子》,並或多或少以言論及行為體現了風流的精神。」
「可不可以說莊子是風流的創始者?」
「莊子可能無意於創始什麼,但他論理而超越理,論辯而超乎舌辯,論道而道中有情,言情而另有懷抱;胸襟宏大,識見脫俗,語言奇宕而淒美,喻事巧妙而神奇;且心如春日,意映秋水,情無掛礙,優遊於天地之間。這樣風流的人,在人類文化史上絕無僅有。奧修說,世界上只有中國及印度有勸人歸於『虛空』的哲學。莊子應當是發現虛空之好處的第一人。」
「老子呢?」
「莊子有許多和老子不同的觀念。老子的話有許多是反心機,而莊子是無心機。反心機是將通俗的心機反過來用,仍然是另類心機。如『大智若愚,大辯若訥』,其存心愚、訥,似仍有心機。莊子的心萬里晴空,真正脫離這些了。」
「謝謝您接受訪問,再見。」
◎如何看《莊子》
兩千多年來,《莊子》一書的文字、思想及境界的玄妙及高邁,受到很多文化人的讚賞、謳頌及崇拜。金聖嘆的六大才子書,首推《莊子》;民間也一直有「一莊、二騷、三史記……」的說法。相信很多人早聞其名,也思一讀為快。但可能幾次打開《莊子》看一頁、兩頁,或一篇、兩篇,即戛然而止,無法看下去。這中間有許多原因。
第一、 文字艱澀、玄奧、不易理解。這一點,如今有註解本、語譯本;稍費時間,看看註解及語譯,不難理解。只是第二點,看懂了文字之後,仍然難以理解它到底是想說什麼。《莊子》今本三十三篇,每篇不是很有系統的。其沒有系統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莊子弟子編纂註解補訂之時未曾做系統性規畫。
有的將莊子的零碎片語或寓言實錄之,有的據臆測或己意補編之,然而莊子生前說話或著作,亦不見得是起承轉合很有條理的說、寫。古時候的書,靠口傳手抄,省紙惜墨,言簡而意多,自然難解。這第二點是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但並非不能解決。
讀《莊子》,必須先了解它到底想說什麼?主張什麼?呈現什麼?每一篇又是意圖何在?重點是什麼?寓言所暗喻的又是什麼?以下,擬參酌各家解說,試著來解開莊子難讀之結。 首先,莊子的主張,其中心仍然是一種人生觀。為了要呈現他的人生觀──一種在他之前世上未曾有過、在當時是空前的人生觀。他使用各種語言的技巧、寓言的功能,一路上也涉入宇宙觀、認識論、諷刺、反論,甚至乍看好像很消極的言論來達成。
莊子的人生觀是要與道合一、德合天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天下篇)以達到本然的自由、開放的人生及「逍遙遊」的意態。 莊子與老子一樣,認為天地間本來有自然的「道」,道與人相合之後,便成為人的「德」。這個「德」,與我們平常所說的倫理道德,那種勸人為善去惡的理論並不一樣。因為「德」是超越人間善惡、是非、生死、美醜、智愚等概念。人本來具有天然的德,這個德,在雍容的心態下,得以全然保全,是為「全德」。
德為什麼會常常不能保全?因為人很容易受累,受偏見之累、受表相之累、受利欲之累。諸如生死之懼、善惡之分、美醜之別、是非之辯、自我之意、語言之巧、好惡之情都很累人的。全部《莊子》,尤其是所謂內七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都是反覆討論如何避開或超越人間之累,以達到「全德」境界的議論。
這些議論,或以議論的方式為之;或以寓言的方式喻之(如「庖丁解牛」);或以高邁的片言隻語偈之(如「大鵬雄飛」);或以玄學的語言呈現之(如「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或以美學、藝術的意態言之(如「莊周夢蝶」,似理、似詩、是藝術,也是美學)。這中間,也看出莊子其人的多才、多能、雄辯、見識超人、意境高邁;是哲學家、是詩人、是藝術家,是能以藝術方法談哲理,也能將哲學論點變成藝術的人。他的見解,不但是哲學,也是藝術。
考據家,一直用心考據《莊子》的真偽。許多人認為內七篇是莊子所著,外十五篇摻雜莊子弟子的作品及意見,雜十一篇偽托居多。事涉繁瑣考據,本書不擬涉入。但較寬容的看法認為,在「著作權」觀念不甚明確的時代,許多書如《論語》《孟子》及柏拉圖的《對話錄》,可能都是師生之間的集體創作。只要思想符合莊子的方向,皆不妨視為「莊子之學」來解讀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