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畫畫的動作裡都藏著人生密碼,
引導著我們去畫下那第一筆。__繪本作家 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校長 李瑾倫
【專業推薦】
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美術博士 王傑的繪畫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朱友意
繪畫創作者 李炘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吳宥鋅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祕書長 游文玫
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藝術創作博士/藝術教師 韓毓琦
繪畫能產生一股電流,而藝術便從中誕生。
讓我們進入三個空間,探索藝術家的觀點與練習。
「若要與世界互動,繪畫是最直接的方法。」
邀集首屈一指的當代藝術家探討各種繪畫方法,並涵蓋一系列的藝術實踐練習,展現「繪畫是自我教育的一部分」,強化表現力與觀察力,使無法親臨上課的讀者也能夠積極參與在我們這個可見的世界裡,因繪畫行為所帶來概念上的創新思考。
本書從三個空間進入繪畫課程:
第一為【畫室空間】:在「畫室」封閉空間中所做的繪畫練習。是關於注視與凝聽,或者是繪畫者的技巧如何支撐和實現藝術抱負,或者在博物館臨摹偉大石雕作品,可以帶給我們怎麼樣的收穫?或者你會聽到模特兒闡釋被畫的感覺。
第二為【開放空間】:從畫室到街頭要求的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繪畫語言。我們開始想像和體驗一座城市,你如何去繪畫散步,描繪一座城市?如果你在異國他鄉作畫,會帶來怎麼樣的創作靈感?我們如何讓繪畫滲透進更廣闊的世界?
第三為【內在空間】:回歸我們繪畫的源頭,回歸到感受能力,思索驅動我們身體與思想的能量。無論是繪畫還是寫作,在紙上留下痕跡,是一個有形又詩意的過程。繪畫就是療癒,繪畫就是生活,探索自己的創作之路,鼓起勇氣去冒險、去犯錯、去無所畏懼地走得更遠。
二十堂繪畫課,無論我們學習得再多,畫畫可能會出錯,但沒有「正確的」做法來幫助你解決畫畫的問題,二十位藝術家反而是鼓勵你,去享受問題,去創造你自己的答案。透過三個空間創造性的探索,現在對你而言,繪畫是什麼呢?拿起筆,創作吧!
【編輯推薦】|畫筆變輕的那一刻
繪畫,曾經是我們如此習以為常的樂事。
擁有一個空白的下午,一盒蠟筆、一疊白花花的圖畫紙,
(有時候,甚至只需要一面白花花的牆)
任想像與色彩馳騁,紙筆間就擁有全世界的悸動。
那樣信手拈來的自由,你還記得嗎?
《去倫敦上繪畫課》是一本能夠撥撩你繪畫慾望的藝術文集。
沒有生硬晦澀的文字,沒有複雜難解的理論。
倫敦遙遠,但書中逾350幅彩圖跨越時空,將那些熱情洋溢的繪畫,
不遠千里的帶來你眼前,字裡行間處處留有餘溫。
20堂繪畫課,來自多個英國皇家繪畫學校的成員,
其中更設有章節後的「實踐練習」,將書中文字落實於你的紙筆,
讓你不得不承認,繪畫可以輕鬆好玩,更可以自然而然。
當歲月洗去你童稚的眼睛;當社會縮限你原生的審美,
這本書告訴你:繪畫,從來沒有標準答案。
當你將眼中所見、腦中所想,甚至心中所望,落於紙筆,
或許袒露誠實赤裸、或許稍加裝飾修裁,
那就是我們對世界的歌詠;是身體與心、眼睛與手的舞蹈。
書籍出版前,應邀為這本書撰序的多位推薦人來訊:
「這樣言之有物的書籍,對社會是重要的」
「對藝術教育圈來說,翻譯這書根本是在做功德」
「我非常感謝編輯部可以在台灣引進這本書,這是一本對的書」
這些對話不曾紀錄在書頁中,但它們給了我深刻的勇氣。
如同這本書,將再次帶給你,繪畫的勇氣。
也許時隔多年重拾畫筆的你,也將會感到指尖那份渴望馳騁的輕盈。
本書特色
「收錄了近年形形色色的藝術作品,以及與人體、城市、自然等領域相關的藝術文章和繪畫練習。本書為藝術科系學生、藝術科系教師、業餘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提供了大量的資料。」──華爾街日報
英國皇家繪畫學校(Royal Drawing School)
原為「王子繪畫學校」,由威爾斯親王和藝術家凱薩琳.古德曼於2000年創立,
2014年女皇授予王室頭銜,改為「英國皇家繪畫學校」。
這是一間向所有人開放全職與兼職繪畫課程的非營利獨立機構,原本只有一間畫室與四十名學生,現在透過一年制繪畫課程與一年制基礎課程,讓學員持續探索繪畫技巧。
繪畫,是能與這個世界產生交流的、極為深刻的方式之一。繪畫是直觀而迷人的──不僅是一種觀察的方式,也是一種理解我們所看到的事物的方式。
《去倫敦上繪畫課》匯集了與皇家繪畫學校相關的當代藝術家和教師的一系列反思和創作見解,並附有該校校友所繪製的豐富圖畫,以及過往和現今的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從對藝術發展的探索,到重新看待世界的、簡短而富有想像力的各種方法,《去倫敦上繪畫課》將繪畫這種藝術形式,重新定位為當代世界的重要力量。
本書充滿熱情地倡導繪畫一事,認為繪畫既是深層的、個人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對於為了自己的藝術實踐而尋找各種新靈感的藝術家們──無論繪畫經驗的多寡──來說,這本書會是他們寶貴的旅伴。
各方推薦
【專業推薦】
▼鉅細靡遺地呈現出這個古老的創造形式所能展現出無止境的現代形式,而這正是人類創造力無窮盡的一個證明。__巴塞隆納大學美術博士 王傑的繪畫課
▼開放而多元的繪畫觀點探索,詮釋繪畫於當代藝術創作的可能性。__國立臺灣師範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朱友意
▼這些獨特觀察與描繪的方式,會使內心澄澈而坦率。指引你成為一個藝術自由人。__繪畫創作者 李炘明
▼這或許不是一本讓你畫技突飛猛進的書,但它是能讓你對繪畫重新獲得新認知與見解的書。__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吳宥鋅
▼閱讀此書如同到倫敦上繪畫課,它將刺激你提筆創作的慾望。__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祕書長 游文玫
★★海外讀者 好評推薦★★
精采絕倫
我超級喜歡這本書,所以讀到收尾的時候,我很難過──真希望能繼續讀下去,期望未來會有「續作」問世。這不是一本關於繪畫技巧的書,也不是另一本教你「如何畫畫」的書。這本書探討了「為何」繪畫這件事,以及書中許多藝術家的想法。我非常喜歡書中所介紹的多種不同的繪畫風格,並且深獲啟發。強烈推薦這本書!
_KJF
大大鼓舞人心的絕妙好書
愛死這本書了。從拿到手的那一刻開始,我就一直認真地在閱讀。能夠激發靈感的、豐富的色彩跟大量的插圖,還有對於繪畫實踐一事的諸多觀察。儘管這本書不是教繪畫技巧一類的指南叢書,但還是有一些令人興奮的畫畫練習──不是平凡無奇的那種喔──可以嘗試。全書都是在討論當代一些最令人感到興奮的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及他們的繪畫行為。
這本書分為畫室空間、開放空間和內在空間,每個段落都會有七到八個供稿者。強烈推薦。
_ 黛比.歐爾 (Debbie Orr)
對於我們這些熱愛畫畫的人來說,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精挑細選了各種繪畫風格和繪畫媒材,非常適合在需要靈感時翻閱。
_彼得.賈維斯 (Peter Jarvis)
無懈可擊的好書
製作精美,便於攜帶和閱讀,價格合宜。
文章都寫文筆優美、富有個性及洞察力。
豐富多樣的畫作都很賞心悅目。
文字和圖畫都很有挑戰性,會讓人想拿起畫材,開始創作。
_莎拉.C (Sarah C.)
美妙而高品質的學習時光!
出色而令人驚嘆的好書,值得細細品味、深入閱讀──我一直期待能擁有這樣的一本書!
_ 山姆.墨菲
提供了多樣化的觀察方式,能幫助我們理解眼前所見的事物。
提供了一系列的繪畫風格、繪畫方法和繪畫態度。重新燃起了我對畫畫的興趣和渴望。
_ 安德 (and)
作者簡介:
朱利安.貝爾 (Julian Bell)
自由職業畫家,他的作品類型包括酒吧招牌、壁畫、肖像畫,以及敘事性的全景作品。他也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倫敦城市行業協會藝術學校(City&Guilds of London Art School)及坎伯韋爾藝術學院 ,並為《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等雜誌撰寫有關藝術的文章。出版《世界之鏡:新藝術史》(Mirror of the World: A New History of Art)、《什麼是繪畫?》等作品。
茱莉亞.包欽 (Julia Balchin)
在2010年加入了皇家繪畫學院的團隊,現任教育與組織單位的主管。作為一名策展人跟藝術史學家,她持續將自己的藝術實踐視為一種觀察和思考的方式。她曾經住在荷蘭、澳洲、墨西哥跟西班牙,現在則在倫敦生活及工作。她每天都會畫畫。
克勞蒂亞.托賓 博士 (Dr Claudia Tobin)
是劍橋大學李佛修姆青年教授獎助金(Leverhulme Early Acreer Fellowship)得主,並在劍橋大學耶穌學院擔任助理研究員。在皇家繪畫學院,克勞蒂亞負責策畫有當代藝術家、藝術史學家及藝評人參與的「演講與對話系列講座」(Lecture and Conversation Series)。
譯者簡介:
朱浩一
已出版譯作二十冊,類型包括童話、繪本、傳記、小說、科普、身心靈、教養等。除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類)外,小說、散文、童話等創作也數度獲獎,獎項包括台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花蓮文學獎、菊島文學獎等。亦以短篇小說集《艋舺奇幻調》創作計畫,獲國藝會2022-1期常態補助(文學類)。以翻譯工作需要的深度閱讀,滋養創作的文字;以創作文字需要的多變表現,豐富翻譯的可能。工作邀約或聯繫,請寄至:luketsu@gmail.com
章節試閱
畫室空間 STUDIO SPACE
【引言】朱利安.貝爾
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在任何時刻,總會有人在畫畫。有許多人安靜而快樂地忙著繪畫,集中他們的精神,揮灑他們的精力,希望自己正在使用的媒材能夠創造出生動而令人驚喜的效果。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學前遊戲小組或小學的美術課程,來看到這種廣泛而常見的繪畫場面。
我們或許也可以看看那些出現在地鐵站內的簽名塗鴉,或者──如果我們從歷史角度來看的話──看看那些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無論是何種情況,過程總是比結果重要。一個人所留下的圖案,會鼓勵另一個人也做出圖案;至於這些新圖案是否貼近或覆蓋了舊圖案都無關緊要。隨著時間推移,受到前人影響而出現的類似圖案雜亂無章地蔓延,匯聚成了一大堆。然而,我們會注意到,在這一大堆圖案中,有些圖案比其他圖案更臻成熟。我們推斷,繪製這些圖案的人投入了更多的心力。他們為個人的癡迷所佔據;某種如夢似幻的東西指使了他們──無論這東西是動物、天使、惡魔或舞動的線條──驅策他們前行,使得他們畫出來的圖案比其他相鄰的作品更為突出。
但如果我們想要深入了解繪畫,那麼在洞穴及地鐵站裡漫遊只是一個開始。舊石器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大多數人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必須要在有明確定義的空間內工作,而這些空間泰半方方正正。我們所創作的圖像往往要遵循相同的社會規範。一道內牆、一幅架上繪畫、一本書或一面螢幕都有其要遵守的限制。在本節及隨後的另兩節的引言中,我想探討這些不同的框架是如何影響了當代的繪畫實踐,並闡明本書各節所關注的三個區域:畫室、畫室外的世界,以及畫家的身體及心靈。
基於常理,我們應當從建築物內部這樣的環境開始談起,因為可能是為了這樣的環境而出現的諸多圖像,深深影響了我們所謂的藝術作品。寺廟和教堂被設定為封閉而正式的場所,在裡面的信徒會面對平面或立體的神聖圖像,而這種與作品面對面的方式,也延伸到了世俗空間,如宮殿和現今的博物館及畫廊。想想一尊或一幅佛陀、濕婆,抑或聖母瑪利亞的雕像或圖畫,是如何主宰了那些進入禮拜堂祈禱的人的心理;或者一組大理石簷壁飾帶或一幅濕壁畫會如何讓我們不自覺的凝視與沉思。想想全身肖像畫;提香(Titian)或卡拉瓦喬(Caravaggio)為私人客戶製作的歷史題材畫作;或者從馬內(Manet)的時代到菲利浦.葛斯頓(Philip Guston)的時代,那些針對造訪畫廊的公眾所製作的驚人作品等等,是如何激起我們的警覺與認真。所有這些案例都有個問題,那就是這些圖像的製作目的,都是為了能夠讓人站著觀看。這些作品假定你,也就是觀者,站直身軀,雙眼往前看,並且有時間駐足及凝視。這些作品為你提供了與這種靜止狀態相輔相成的體驗:透過眼前平坦而垂直的表面,讓你感受到有著強烈生命力且具備運動能力的存有。與此同時,也讓你感受到同樣在三度空間中束縛了你的地心引力。
許多繪畫,都是根據這個強而有力的公式完成的。觀察性的人體素描,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繪畫練習,從歷史上來看,最初是一種準備工作,讓畫家得以畫出那種懸掛在牆上、會與我們四目相對的肖像畫;而無論教導者如何教授這種練習,小尺幅的草圖,往往都會反映出我們想要表現在大尺幅畫作中的某些設想。在結構上來說,活生生的人體清楚明確。他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力量感。他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重量感。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他們都具備了一些常見的不同。為了在平面上畫出栩栩如生的身體,你可能會試著突顯那些不同的要素──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細心而專注的觀察力,也需要積極而同理的想像力。如果是在描繪頭部──生命力更微縮的展現之處──難度可能會倍增。
世界上有一定數量的石灰岩甬道裡有炭筆畫作,但有些甬道內的炭筆畫作就是鶴立雞群;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個牆上有噴漆畫作的混凝土通道,但有些通道裡的噴漆畫作就是不同凡響。一如前述兩個例子,並非所有的人物習作畫,都能呈現出相同的效果。有些習作畫顯示出畫家付出了更多的關注與同理,也許我們可以把這件事情歸因於性格特色,只有某些人才有辦法進入這種快樂的癡迷狀態。此外,在描繪那些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體,以及更要求真實的面部神情時,每一個曾經觀察實物作畫的人都會承認,此事存在著失敗的可能性。曾幾何時,有這麼一些社會,對懸掛於牆上公開展示用的人物肖像畫有所需求,而有一群藝術家專門在生產這類畫作;而也是同樣的這群人,找出了控制前述變數的方法。十五世紀初,在畫家的工作室裡,就出現了人物畫的技藝傳統;到了十六世紀末,這種傳統開始在藝術學院裡形成制度,並設立了描繪裸體模特兒的課程。畫家們可以得到關於正確及錯誤作法的指導,有時還能夠獲得理論依據上的支持。雖然這些藝術學院的做法已經離現在的我們相當遙遠,但它們積累的智慧卻仍能讓我們受益匪淺,甚至可說具有啟發性,值得我們效法。一些當代「工作室」形式的藝術學校內的導師會更進一步,試圖恢復學術上對於「正確」的定義。
為本書撰稿的作者們都知道,畫畫可能會出錯──事實上,無論我們學習得再多,還是有可能一再犯錯。他們通過不同的途徑,都想要畫出「正確的」精彩畫作。然而,他們並沒有提供任何所謂「正確的」做法。我們並不想要解決你所有的問題。我們其實更想鼓勵你去享受這些問題。
之所以會採取這種立場的原因,可以追溯至一段漫長的歷史。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看一下十七世紀中期,普桑在羅馬繪製的那些油畫。這位法國人,向這座城市的偉大壁畫──拉斐爾(Raphael)等人的作品──致敬,但他的做法是有意識地創作一批自成一體的作品,通常是為了能夠出口到他的祖國。正是透過這些作品,「架上繪畫」作為一種典範性藝術形式的想法才得以實現。普桑的作品主張:沒錯,人物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樣地,那些人物所處的整個矩形實體也有其意義。站在牆壁前方凝視時,我們或許只能隱約意識到大型畫作中的人物所處的邊界;但架上繪畫的邊界卻十分明確。這種特定的藝術形式,旨在利用其邊界,來協調矩形平面內的所有元素,讓所有人物及各人物之間的負空間(negative space)共同構成公式裡的加號及減號,以得到一個完美的解方。
像普桑的繪畫作品,在創作時就考量到了這種整體的和諧,於是從僅研究人物本身的這種視點,轉移到了關注畫面的整體,無論光影的形式或線條與紙張之間的相互影響,都會納入思索。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構圖」──這是「自成一體」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跟大尺幅人物畫像的發人深思有所不同。這是兩種彼此之間可能會互相衝突的繪畫思維。構圖所追求的整體一致性,跟人像畫似乎想要傳達給觀者的感受可能有所不同。這個嚴重衝突的最著名案例,我們可以在塞尚(Cézanne)──一位介於普桑與二十世紀之間的畫家──的作品中看到。在處理畫紙與被觀察的身體之間的緊張關係時,塞尚的手法通常是打破「輪廓」──後者的輪廓──讓不著痕跡的畫紙代表未經修飾的現實。但這與其說是一種可以遵循的標準做法,還不如說是針對一個謎題所提出的致敬行為。藏身在這類行為背後的深沉思考所涉及的難題──一幅畫要怎麼樣才稱得上恰到好處?──只要我們相信繪畫的實踐行為值得栽培,那麼這個問題就將永遠與我們同在。
這個問題之所以揮之不去,是因為「藝術作品」的概念一直存在,而這個概念最為人熟知也最容易理解的形式,可能就被固定在一棟建築物內的某面牆上。之所以要培養繪畫能力,就是要考量到繪畫作品可能處於這種狀態下。一張有機會被掛在牆上展覽的畫作,可以說是一張「圓滿獨立」的畫作:無論是有上色或留白,它畫面上的每一個部分都充滿了意義。然而,通往這種恰到好處的形式的路徑,可能並不包括刻意地將意義(或各種痕跡)附加在畫紙上。每一個經常畫畫的人都可以證明,他們最滿意的作品──也就是那些最精彩而「理想」或「生動」的畫作──很可能是那些最不假思索、無所顧忌、彷彿幾乎可說是毫無意識、漫無目的地畫出來的那些速寫。
這個自相矛盾的情況,沒有確切的解決辦法。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讓自己進入自發性的創作狀態,是本書的作者們都將反覆探討的問題。然而,在個人的層面上,這個問題或許與繪畫時所處的政治環境息息相關。人們畫畫是件好事。任何人都可以嘗試用這種方法來揮灑他們的精力,而每個人都應該被鼓勵這麼做:無論是否屬於人權範疇,繪畫都是一種快樂的活動,其負面影響要比大多數其他活動要少得多。但是,儘管我們或許想從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校園藝術團體、便條本上的隨興小畫,以及施工圍籬上的塗鴉,將之視為民主的種子、一種自我的表達,但因之而產生的作品卻鮮少聚集在一起,以促成一個有意識的觀眾群體的誕生。而相比之下,那些置放在公共空間裡的、具有號召力的作品,其所追求的正是呼喚出真實存在的觀眾群體。想一想義大利教堂裡壯觀的馬賽克鑲嵌畫作、十字架跟壁畫;想一想《荷拉斯兄弟之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和《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達維(David)跟傑利柯(Géricault)以這兩幅偉大的畫作挑戰了巴黎;想一想畢卡索的《格爾尼卡》(Guernica)。如果沒有這種富有挑戰力和想像力的大型作品──無論是視覺藝術還是其它藝術形式──那麼所謂的「公眾」是否存在,都有待商榷。但是,想要完成這類雄心勃勃的大型作品,需要集中的訓練、充足的準備,以及技能的專業化。要實現這樣的野心,就必須要求在特定的環境中,某些畫作要優於其他畫作。也需要等級制度。一所位於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藝術中心的學校,必須面對由此而產生的問題:如何識別出優秀的作品。與此同時,在跟每個創作者交流時,如果這所繪畫學院沒有珍惜跟培養他們的才華──在所有合理的情況下──並「做出成績」,那麼它就失去了其存在意義。在多元主義跟等級制度之間,繪畫學院站在一個微妙的立場。
接下來的文章,都將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畫家可能會如何更有意識地進行繪畫實踐;他們可能會如何集中精神去好好思考繪畫這件事,尤其特別是在畫室這個特定的空間裡。伊絲貝爾.麥耶斯科夫(Ishbel Myerscough)代表了無數的藝術家及潛在藝術家,她講述了自己從源於童年的、無拘無束的繪畫熱情,到發現想像力的必要性的過程。她繼續勾勒出這個自我真理的面貌,並透過對個體進行深入剖析的素描與油畫來表達。油畫家暨版畫家湯瑪斯.紐伯特(Thomas Newbolt)──他的人體畫作都是在畫室裡沒有其他人的情況下完成的──審視了像我們這樣的當代繪畫學校從古老的學院那邊傳承下來的教育性活動:「寫生教室」,也就是一群畫家仔細研究一個通常一動不動、赤身裸體的活人。他考慮到了這種刻意而「人為」的場景背後的限制,並雄辯滔滔地訴說了自己的發現,以及這種活動可能會為畫家帶來的好處。艾琳.霍根(Eileen Hogan)是一位作品主要以風景畫為基礎的藝術家,她探索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從側面的角度去著手人像描繪:透過聆聽他們與第三方的交談,來強化你對個體的理解。她也回過頭來審視了自己過去對於學術研究的方法及經驗。約翰.萊索爾(John Lessore)是英國的資深具象派畫家,他帶著深刻的評判色彩,對自己一生的繪畫教學進行了反思;並深度思考了技藝(身為工匠的職責)以及冒險(身為藝術家的職責)之間的關係。安.道克(Ann Dowker)遠離了自己的人物藝術作品及這些人物所居住的地方,帶領繪畫學院的學生在倫敦的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作畫。在本書裡,她描述了對這種歐洲傳統的研究,是如何為畫家們提供了一本「視覺辭典」,並提供了自己生動的實例與見解。緊接著,是由伊恩.詹金斯(Ian Jenkins)對取材自雕塑的繪畫,進行了探討,焦點放在帕德嫩神廟內的古典雕塑──作為大英博物館古希臘館的研究員,他對這些雕塑情有獨鍾。在本節最後一篇文章中,藝術家凝視的目光倒轉了過來。經常擔任模特兒的劇作家愛絲莉.林恩(Isley Lynn),沒有將重點放在作畫上,而是以清新脫俗而幽默風趣的方式,說明了被畫的感受。(p.34)
【實踐練習】親密程度會產生的影響 伊絲貝爾.麥耶斯科夫
參與者:一組作畫者(建議)跟一名模特兒
多數情況下,在畫畫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世界觀,強加在模特兒身上。我們並不認識大部分的人體模特兒,對我們來說,他們是可以仔細觀察並分析的陌生人。這個練習是讓全班同學對模特兒提出問題,目的是畫出更能突顯他們個人特質的畫作。
如果是以小組的方式進行人體寫生,那麼請同學們圍成一個圓圈,讓模特兒待在圓圈中間。模特兒應該要擺六個姿勢,每個姿勢五分鐘,並且每個姿勢都要轉身,好讓每個人都可以從各個角度去觀察、作畫。
接下來,請模特兒擺一個時間較長的姿勢,可以擺兩次相同的姿勢,每次四十五分鐘左右。這時候,畫家們應該要提出一些問題來問模特兒,好能夠更認識他們。不要問太私人的問題。可以問說他們在哪裡長大?有沒有兄弟姊妹?有沒有留過短頭髮?是怎麼選擇今天要穿的衣服?等等。
在這次的練習中,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看看畫作是否因為得知了這個資訊,而產生了改變。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不知道這個資訊,我們通常可能會怎麼作畫,並以此進行對比。(p.46)
畫室空間 STUDIO SPACE
【引言】朱利安.貝爾
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在任何時刻,總會有人在畫畫。有許多人安靜而快樂地忙著繪畫,集中他們的精神,揮灑他們的精力,希望自己正在使用的媒材能夠創造出生動而令人驚喜的效果。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學前遊戲小組或小學的美術課程,來看到這種廣泛而常見的繪畫場面。
我們或許也可以看看那些出現在地鐵站內的簽名塗鴉,或者──如果我們從歷史角度來看的話──看看那些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無論是何種情況,過程總是比結果重要。一個人所留下的圖案,會鼓勵另一個人也做出圖案;至於這些新圖...
作者序
位於倫敦東部肖迪奇(Shoreditch)的皇家繪畫學院(Royal Drawing School),係由威爾斯親王殿下和藝術家凱薩琳‧古德曼於二○○○年創立。皇家繪畫學院最初只有一個畫室跟四十名學生,如今每週接待參與不同課程計畫的一千名學生。
最早,皇家繪畫學院的創立,是為了因應當時迫切的情況。在一九九○年代及二○○○年代的藝術教育中,存在著某種古怪的堅持:寫生練習已不再重要,已是明日黃花。但這種觀念只持續了幾年的時間就消褪了。一如我們所知,每位藝術家都會通過繪畫,來進行視覺思考、感受,並探索他們的內心與外部世界。許多人覺得跟自己的繪畫作品相當密切,以至於這些作品經常會讓他們覺得害羞或難為情。這些作品彷彿是一扇窗,讓他人得以直接窺見他們的內心世界或他們的夢想──我總覺得,這就是人們之所以會說「我不會畫圖」的原因。想當然耳,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作畫也常在作畫──無論是真的動手,抑或只是在我們的腦海中天馬行空地描繪。
繪畫可以是一種明確而直接、深刻、親密、出人意表、趣味,或咄咄逼人的行為。無論是在視覺或思維的層面,繪畫透過最為有限的方法,賦予當代藝術家一些極具難度的成長機會,讓媒介之間的自由轉換成為可能。在人類的眾多活動中,繪畫是裡面最簡單卻也最錯縱複雜的一個,涵蓋了廣泛的實踐與詮釋。
繪畫是我自我教育的一部份。我每天都會繪畫,這是美術學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繪畫並非一種具體的事物,而是指去選擇姿勢、動作跟精確度。我始終認為繪畫能夠推動所有的作品向前發展;能夠開啟一扇窗,引領我們邁向下一個發現。我的生活不能沒有繪畫。
在創建皇家繪畫學院時,讓我感興趣的對象,是那群堅信寫生練習很重要的藝術家。繪畫學院的開校,恰逢倫敦大學學院斯萊德美術學院(the Slade)及皇家學院學校(Royal Academy Schools)的寫生教室關閉──這些地方曾經是在倫敦要研習寫生的重鎮。當時的繪畫教學都帶有強烈的道德目的──你畫出的是一張所謂的好畫,或是一張差勁的畫──而人們也都遵循那樣的價值觀。我認為皇家繪畫學院可以補足這種價值觀中的缺憾。在我看來,有一些學生仍然希望能夠獲得高品質的教學及繪畫練習。
與此同時,藝術界也在爆發性地發展,變得更加國際化和全球化。創辦這所學院,也是為了聚集那些需要一個共同社群的學生。我們透過一年制繪畫課程(the Drawing Year)及現在的一年制基礎課程(the Foundation Year),來提供這樣的社群感。這所學院提供了一個富有支持又生氣勃勃的環境,讓學員得以持續探索繪畫技巧。我們相信,實際作畫能夠強化表現力與觀察力;而積極參與你我身旁的可見世界,能夠帶來概念上的創新。
繪畫,是各行各業用來表達闡述的核心方式。繪畫能帶給人們視覺上的確信,而這種確信他處難覓。無論你用來繪畫的材料是蠟筆、顏料或黏土,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繪畫能產生一股電流,而藝術便從中誕生。
在《去英國上繪畫課》這本書裡,匯集了本學院中的各種繪畫方法,涵蓋了一系列的藝術實踐。在接下來的內容中,首屈一指的當代藝術家們探討了各種繪畫方式,並將其視為一種去思考、觀察與理解的方法。
凱薩琳.古德曼 (Catherine Goodman)
位於倫敦東部肖迪奇(Shoreditch)的皇家繪畫學院(Royal Drawing School),係由威爾斯親王殿下和藝術家凱薩琳‧古德曼於二○○○年創立。皇家繪畫學院最初只有一個畫室跟四十名學生,如今每週接待參與不同課程計畫的一千名學生。
最早,皇家繪畫學院的創立,是為了因應當時迫切的情況。在一九九○年代及二○○○年代的藝術教育中,存在著某種古怪的堅持:寫生練習已不再重要,已是明日黃花。但這種觀念只持續了幾年的時間就消褪了。一如我們所知,每位藝術家都會通過繪畫,來進行視覺思考、感受,並探索他們的內心與外部世界。許多人覺得...
目錄
前言 凱薩琳.古德曼_19
一開始…… 朱利安.貝爾_21
STUDIO SPACE 畫室空間
引言 朱利安.貝爾_29
把注意力放在個體身上 伊絲貝爾.麥耶斯科夫_38
寫生教室 湯瑪斯.紐伯特_48
注視與聆聽 艾琳.霍根_60
技巧與願景 約翰.萊索爾_70
作為視覺辭典的展覽館 安.道克_80
臨摹古代雕塑 伊恩.詹金斯_92
當一個模特兒 愛絲莉.林恩_100
OPEN SPACE 開放空間
引言 朱利安.貝爾_111
從畫室到街頭 提摩西.海曼_120
去了解一座城市 麗莎.丁布羅比_130
建築:作為畫面中的物體 馬丁.蕭蒂斯_142
他人的領域 馬克.凱扎拉特_150
實地考察 威廉.費佛_162
在開闊的鄉間尋找和創造 丹尼爾.查托_170
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 克萊拉.德拉蒙德_180
INNER SPACE 內在空間
引言 朱利安.貝爾_197
筆觸,身體,空間 伊文.克萊頓_206
繪畫療癒 愛蜜莉.哈沃斯-布斯_216
臨摹電影 凱薩琳.古德曼_226
走在自己的創作之路上 莎拉.皮克史東_234
文字與圖像:兩條河流的交會之處 蘇菲.赫克斯黑莫_246
現在繪畫中 迪利普.瑟爾_256
供稿者_268
延伸閱讀_274
圖片版權_275
謝詞_278
前言 凱薩琳.古德曼_19
一開始…… 朱利安.貝爾_21
STUDIO SPACE 畫室空間
引言 朱利安.貝爾_29
把注意力放在個體身上 伊絲貝爾.麥耶斯科夫_38
寫生教室 湯瑪斯.紐伯特_48
注視與聆聽 艾琳.霍根_60
技巧與願景 約翰.萊索爾_70
作為視覺辭典的展覽館 安.道克_80
臨摹古代雕塑 伊恩.詹金斯_92
當一個模特兒 愛絲莉.林恩_100
OPEN SPACE 開放空間
引言 朱利安.貝爾_111
從畫室到街頭 提摩西.海曼_120
去了解一座城市 麗莎.丁布羅比_130
建築:作為畫面中的物體 馬丁.蕭蒂斯_142
他人的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