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書原初的點子來自一個信念,亦即——聖經是教牧學最好的教科書。的確,新約保羅的教牧書信,自古以來就地位崇高,也是敬拜上帝、服事教會的人必須不斷誦讀的經典。除了這些眾人熟知的書卷之外,筆者希望拋磚引玉,喚起大家重新發現那些被遺忘,但對教牧學來說卻是極為寶貴的經文。此處所選擇的是舊約中的第一本群體之書——民數記。
教牧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從教牧同工個人的預備,到整體教會的牧養,都是值得探討的範圍。既然教牧議題眾多,本書將依循民數記的內容,嘗試歸納單元的主題,除了提出一些翻譯或字詞意義的註解外,主要是從教牧的角度來探討原先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我們從中能得的啟發。
雖然筆者期望從教牧的視角來研讀民數記,但此書的目的不在提供完整的教科書式的論述,而偏重於某些議題的反省。教牧學,不是自然科學,無法依樣畫葫蘆,然而,透過案例的研討、揣摩,或者我們的思想可以更開通,靈性也更活潑,從而看見上帝藉著歷史的教訓與引導。
大綱
在西奈:向應許地出發前的預備 (民一1~十二16)
第一次點兵 (民一1~54)
營區次序 (民二1~34)
利未的數點與職責 (民三1~四49)
營區聖潔之律 (民五1~31)
拿細耳人之例 (民六1~27)
會幕禮儀 (民七1~八26)
曠野中首次逾越節 (民九1~14)
知所行止 (民九15~十36)
抱怨的問題 (民十一1~35)
忌妒的問題 (民十二1~16)
加低斯:停留在巴蘭曠野 (民十三1~廿二1)
探子事件 (民十三1~十四45)
獻祭之例 (民十五1~41)
可拉事件 (民十六1~十七13)
祭司職分 (民十八1~32)
潔淨之例 (民十九1~22)
米利暗、摩西、亞倫 (民二十1~廿二1)
摩押:預備前進迦南 (民廿二2~卅二42)
巴勒與巴蘭 (民廿二2~廿四25)
什亭事件 (民廿五1~18)
二次點兵 (民廿六1~65)
西羅非哈之女 (民廿七1~11)
約書亞承擔大任 (民廿七12~23)
獻祭之例 (民廿八1~廿九40)
婦女許願之例 (民卅1~16)
敗米甸人 (民卅一1~54)
河東之地 (民卅二1~42)
結論:回顧與前曕 (民卅三1~卅六13)
回顧 (民卅三1~56)
疆界 (民卅四1~29)
利未城邑 (民卅五1~34)
婦女之產權 (卅六1~13)
解讀時代
打開民數記,即使只是隨手翻閱,讀者必定很快發現,這是與《出埃及記》大不相同的一本書。那裏,神人摩西有著呼天喚地的本領,他能使河水變成血,也能使紅海變成乾地;青蛙、蒼蠅、蝗蟲任他使喚;冰雹與黑暗彷彿僕役,這一切的異能當然是上帝的賜予,因為祂應許用大能的手(出6:1)將以色列民領出埃及。因此,摩西勉勵百姓:「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因為,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 (出14:13)。
從摩西領受呼召前往,對以色列長老述說他的使命開始,直到眾人離開埃及為止,百姓是否願意相信摩西一直是經文敍事關注的重點。「單純相信」是這個時期所有人屬靈的挑戰。
離開埃及一年之後的記敍就是民數記的範疇了。時間上僅是短短的一年之隔,地理上以色列仍然身處曠野,仍朝著應許地前進。以色列卻不該再是「只管站著看上帝所要成就的」。上帝當然可以將十個神蹟奇事如法炮製一遍,不論是曠野中突然來襲的敵人,或是應許地上的迦南城邦,事實上為了省事起見,十災不必齊全、不必依序,上帝如果樂意,只需讓滅命的使者來回個幾次,以色列要得迦南地豈不是易如反掌?
上帝沒有看中這個選項一點也不希奇,祂的心意不是要製造無數個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樂族,而是呼召以色列人成為祭司的國度 (出19:6),透過他們把普天下的人帶進上帝的家,若是如此,聖潔為生命的典範,謙卑服事是生活的內容,就是進入迦南前在曠野學校的必修課了。如此看來,民數記所記敍的內容從一開始就很不一樣,實在是極其合理。
教牧同工牧養信徒、建造教會可以由此得到啓發,教會在不同的階段自然會有不同的特性。需要建立不同的目標,也因此需要不同的帶領方式。當然要如此應用之前,首先得先判斷教會究竟處於那個階段,而這事可能比我們想像地要複雜一些。
美國長老會 Jack Stotts 牧師於1992年時主張,就他的觀察,美國主流教會處於攻掠城池、得地為業、應許成就的「後約書亞時期」。同一時期,另一位學者 Walter Brueggemann 則認為美國文化中原來富含意義的價值觀,變成了被譏笑的對象,次序被混亂取代,社會結構分崩離析,因此,他主張美國教會是處在被擄時期!
這兩位學者的辯論固然有趣,對教牧同工來說,也許更為實際的是先提供一個相對來說較為完整的舊約歷史時期,以供類比。以下,我們嘗試提供一個雛形,將舊約歷史分為六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亞伯拉罕開始到摩西帶領以色列出埃及為止,或許可以簡單稱之為「列祖時期」。這是救恩歷史的初始階段,上帝總是不厭其煩地透過啟示,或超自然地介入,來介紹祂的本性,並邀請人投身在祂的計劃中。因為這位上帝與列祖熟悉的偶像有許多本質的不同,所以上帝選擇不斷的重複與強調,也以鼓勵與引導代替懲罰,來幫助人建立正確的信仰。這模式適用在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與摩西,也適用在跟隨摩西離開埃及時的以色列人。百姓面對法老的威脅、剛硬,他們的經歷如同先祖一樣,上帝的啟示或大能的作為接續地臨到,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定睛看上帝的膀臂,如何成就超過人所能想像的。
第二個階段從出埃及之後,一直到約書亞過世為止,姑且稱之為「得地為業時期」。這時期雖然仍有約旦河成為乾地,以及藉著繞城打敗耶利哥人等神蹟,但得迦南地的主要方法仍是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百姓得實際的編組成隊,學習戰事,從身分認同到支派的合作,都是成敗的關鍵。前一時期較為少見的斥責、教訓,在這一階段卻屢見不鮮,曠野的漂流提供了許多活生生的例子。以色列需要長大、成熟,學習敬畏上帝、單單事奉祂,並且遵行律法,不然,上帝的刑罰就會來到。
第三個時期是「士師時期」,以色列人已經在應許地站穩腳步,12支派各擁地業,也各自管理,以色列沒有實質的統治者。外敵的入侵,饑荒的威脅等都靠地方自己面對,因此人才的崛起與培育成為興衰的關鍵。另一值得關注的則是支派間的關係。當支派進行合作,迦南各族環伺的威脅就不足懼,當支派彼此殘殺,以色列其實不需要敵人,就近乎滅族了。
士師之後是「王國時期」,這階段的關注在於制度的建立與維持。大衛設立了官僚體系,也妥適地安排了聖殿的班次。所羅門沒有選擇以12支派做為國家財政的基本單位,而是新設了12個行政區,顯然是為了達到更公平的分配。他晚年的勞役問題則是制度需要因應時代調整的最佳例子。除了制度之外,權與責的對等是王國時期另一個重要的課題。先知們經常批評君王、貴族、甚至審判官,對權力的本質有錯誤的認知,而且在權力的行使上荒腔走板,以致於動搖國本。此外權勢、財富等誘惑,常常成為祭司與先知之間,或是先知與先知之間爭鬥、紛擾的原因,更是佐證權責議題的重要。
「被擄時期」充滿傷痛可以說是不言自明。原來賴以生存的制度、秩序,或是習以為常的關係、環境等幾乎都遭到破壞,人在失落中,痛苦亦發深沉,因此彼此相互的指責,甚至是對上帝的質疑都難以避免,因此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需要重新確立。這一時期先知的宣講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色:一、表達深沉的悲哀;二、釐清問題的本質;三、尋找確切的方向;四、提供盼望的緣由;五、敬拜成為神人永恆相遇的經驗。
第六個時期是「歸回時期」。歸回之民起初有喜獲重生的喜悅,接下來面對的挑戰則是意義的探索,因為一時的熱誠需要藉此化作長久的生命力。苦難之後,需要將眼前的一切與歷史連結。未來,則需要偉大的異象來支持,鞭策整個群體繼續前行,知道如何期待與想像。
教牧同工可以將個別教會(或牧區、團契等)的情形與上述簡單的描述做比較,如果能找到一個時期較為類似,那麼聖經歷史所提供的現象與故事,就可以提供牧養的參考。舉例來說,教會如果處在王國時期,那麼制度的建立與更新就極為關鍵,而權責的劃分與平衡更是缺一不可,聖經中這一時期先知的事奉與宣講,一定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來檢視教會的健康。當然,所有的模式都有其限制,這種以聖經歷史為對照的方式也不例外,不過,它至少讓教牧同工在面對千頭萬緒的事工時,能有較為全面的省思。盼望此處粗略的分析能提供今日教會些許的靈感,從而開始檢視個別教會的處境與景況,並讓這些認知成為強化我們事奉的深度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