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國父篇
第一章 成長背景
第一節 家境與初世
第二節 破舊滅俗
第三節 和盧夫人成婚
第四節 決傾清廷
第二章 濟世行醫,志在救國革命
第一節 香港比廣州易行革命
第二節 為革命不計成敗
第三節 錯失與李鴻章相晤
第四節 廣州革命
第五節 前仆後繼
第三章 革命失敗後的艱辛和巧遇
第一節 重回革命發祥地──檀香山
第二節 檀島誌戀
第三節 幫會之助力
第四章 英倫蒙難記
第一節 倫敦蒙難
第二節 旋乾轉坤
第三節 恩師求援
第四節 謀事在人
第五節 重獲自由後的學術研究
第五章 革命的基礎,在於學問
第一節 先解決民生問題
第二節 革命基礎幾遭全毀
第三節 返橫濱重振革命
第六章 革命志業之詭譎
第一節 保皇黨日漸式微
第二節 康梁之阻撓
第三節 力勸李鴻章在粵獨立
第四節 暖春前的寒冬
第七章 同盟會創立
第一節 成立前之反清書刊
第二節 辛丑和約後之發展
第八章 前仆後繼,愈挫愈奮
第一節 成立分會,推展革命思想
第二節 失敗不斷
第九章 光芒萬丈之武昌革命
第一節 武昌革命之背景
第二節 嚴滿漢之別,照然如揭
第三節 中華民國誕生
第十章 民國肇造舉步維艱
第一節 各省紛響應獨立
第二節 袁世凱之野心
第三節 宋教仁被刺引發二次革命
第四節 袁世凱縱橫折衝卒終皇帝夢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始自李鴻章,不是袁世凱
第一節 國父下野後遊走各省宣揚主義
第二節 袁氏帝制敗亡,軍閥混戰各霸一方
第三節 國父受邀於北京商討國政,而南方後院卻仍有餘燼
第十二章 國父評介
第一節 為何未及甲齡就謝世
第二節 他的革命哲學基礎與前瞻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節 短評
蔣公篇
第一章 成長背景
第一節 公之誕生及其家世淵源
第二節 六韜教育
第二章 初展韜略
第一節 參與革命
第二節 遠走日本
第三節 蔣中正出,陳炯明消
第三章 任黃埔軍校校長
第一節 與蘇之初接
第二節 擔任校長
第四章 中國統一,禦侮圖強
第一節 北伐前之四角關係
第二節 中山艦事件
第三節 北伐的初步勝利
第四節 二度北伐
第五節 北伐廓清、展向未來
第五章 西安事變
第一節 事件起因
第二節 由「苦諫」到「哭諫」而「兵諫」
第三節 「兵諫」始末
第六章 八年抗戰
第一節 抗戰前的日本
第二節 盧溝橋事變
第三節 艱苦抗戰
第四節 大戰之損益比
第七章 抗戰勝利後的中國
第一節 雅爾達密約
第二節 赫爾利從中斡旋
第三節 停戰變成擴戰
第八章 國共內戰
第一節 東北、華北、華中相繼失守
第二節 桂系趁機主和 蔣公知難而退
第九章 國府遷臺
第一節 世界之偉人,日本的救星
第二節 戎馬倥傯,不忘建國
第三節 戒嚴
第四節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第五節 經國先生不辱父命
毛公篇
第一章 成長背景
第一節 誕生和家世淵源
第二節 受教
第三節 光芒四射
第二章 實踐力行
第一節 反帝制
第二節 倒軍閥
第三節 毛澤東北上
第四節「新社會生活」與「華蘭旗」
第三章 英雄、少女烽火成雙
第一節 毛澤東與楊開慧
第二節 江青(李雲鶴)壓群枝
第四章 毛澤東要走自己的路
第一節 蒙孫中山之庇蔭
第二節 日落西山
第三節 痛下決心,反璞歸真
第五章 西安「兵諫」始末──絕非朝夕之變
第一節 導火線算是汪精衛!
第二節 由尊蔣.崇蔣最後變成反蔣, 倒蔣而叛蔣
第三節 宋慶齡救蔣
第六章 毛澤東的政治觀及武術
第一節 沁春園.雪
第二節 毛澤東的武術(藝),蔣介石的戰術(略)
第三節 短兵交鋒
第七章 進城西柏坡,登基為王
第一節 進城前
第二節 王侯敗寇一念間
第三節 韓戰的爆發
第四節 史、毛的較勁
第五節 求和
第八章 毛澤東、史太林、赫魯曉夫
第一節 毛、史、赫之間
第二節 史毛之明合暗鬥而後套住赫魯曉夫
第九章 剛愎自用決定「大躍進」
第一節 動機
第二節 效果(應)
第十章 「文化大革命」
第一節 源於盧山
第二節 風雲起上海
第三節 北京紅衛兵星火燎原
第十一章 林彪丕變,逃生墜亡,伍毫啟事,周恩來臨危
第一節 珍寶島事件
第二節 逃生墜亡
第三節 伍豪啟事,周恩來臨危
第十二章 夫妻失和
第一節 江青意氣風發,而夫妻失和
第二節 周恩來轉危為安
第三節 鄧小平的大起大落
第四節 月旦評
跋文
附錄 本書政治人物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