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中會同盟會與中華民國國號之創生
中國自十九世紀起遭逢有史以來空前未見的大變局。國人適應變局之宗旨,亦歷經多次選擇試探與改變,終乃走上推翻專制政府之政治革命,同時並亦推翻滿清統治。於是而得於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之建立,所代表的歷史意義甚大。主要是結束數千年來專制政治,由君主政府化為民主政府。在中國歷史上是劃時代的創舉,為中國後世確立民權統治的政局。這項史實的呈現,並非一朝驀然降臨。實由於長期的思想醒覺與革命的犧牲奮鬥而艱苦得來。值得國人長存記憶,並謹慎愛惜與堅持繼承。
中華民國創建,國號的命義,代表正大的立國宗旨。它的創生,也非一朝形成,而是早有醞釀,並為革命志士抱持奮鬥,流血犧牲,力求實現者。凡我中華民國國民,不能不詳細考究,熟知其來歷。
何以定國號為中華民國?早在民國建立前五年(1907)章太炎在《民報》第15期,發表專文〈中華民國解〉,作有詳備的解說。主要立說根據,本於歷史累積形成的中國稱謂。以「中華」一詞為文化一致之族類共名,並為華人歷世習慣的通稱。
「中華」一詞是代表中國民族文化獨有品質與特色,當是本之於歷史。「民國」一詞則代表近代民權思想之醞釀綜合而創生。以孫中山所定的宗旨,則為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國家。試看孫氏在民國前六年(1906)在《民報》一周年紀念會中所講可知:
總之,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願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願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願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這三樣有一樣做不到,也不是我們的本意。達了這三樣目的之後,我們中國當成為至完美的國家。
在此雖是舉1906年孫氏的講話,並非他偶然提及,而是孫氏畢生列為奮鬥目標,自其更十年前組織興中會時即為立會宗旨。因是建造民國一義,實為孫氏領導革命力求達成的最終目的。可知經歷艱苦得來,為中華民族孕育誕生一個新政局的重大命義。
孫中山自民國前18年(1894)開始奔走革命,雖以推翻滿清統治為職志,實在微弱起始時期即持堅定立場,明顯標示出中華地位與光復志節。起始,1894年11月24日(清光緒20年10月27日)在檀香山所定興中會立會宗旨,即可清楚明見。
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蓋我中華受外國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內外隔絕,上下之情罔通,國體抑損而不知,子民受制而無告。苦厄日深,為害何極!茲特聯絡中外華人,創興是會。以申民志,而扶國宗。
次年(1895)在香港創立興中會,立會宗旨,亦明白宣揭振興中華之義。與檀香山興中會合觀,當可見出孫氏所以定名興中會的正確意義。茲並略舉其宣言條章於次:
本旨宜明也。本會之設,專為聯絡中外有志華人,講求富強之學,以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蓋中國今日,政治日非,綱維日壞,強鄰輕侮百姓。其原因皆由眾心不一,祇圖目前之私,不顧長久大局。不思中國一旦為人分裂,則子子孫孫世為奴隸,身家性命,且不保乎!急莫急於此,私莫私於此;而舉國憒憒,無人悟之,無人挽之,此禍豈能倖免。倘不及早維持,乘時發奮,則數千年聲名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禮義之族,從以淪亡,是誰之咎?識時賢者,能無責乎?
當然我人均知,國人種種著作,引用「中華」一詞,原極普通,或可視為平常語詞。惟在興中會立會宣言中所言中華二字,實具有嚴肅意義,為「興中」目標之重點所在,不當與普通語詞混為一談。於此我人當可曉然孫中山組織興中會之用心。同時在近代思想上已醞釀形成一個中國國族土地的總體代稱,尤其與世界列邦對待立場而言,中國、中華實較大清帝國應用普遍。顯著的例證,當不晚於1903年(清光緒29年,民國前9年)孫氏在此年11月(西曆12月)於檀香山發表〈駁保皇報〉一文,比較分析,駁斥保皇黨。足以見出中華國度的肯定意旨:
彼開口便曰:「愛國」。試問其所愛之國,為大清國乎?抑中華國乎?若所愛之國為大清國,則不當有「今則驅除異族謂之光復」之一語自其口出;若彼所愛之國為中華國,則不當以保皇為愛國之政策,蓋保異種而奴中華,非愛國也,實害國也。
孫氏在1903年之提出「中華國」一詞,正足見出興中會宗旨的一貫維繫,亦即孫氏畢生奮鬥始終堅持的一定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