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經過那個時代,跟著蔣介石到台灣的人;
更是寫給沒有經過那個時代,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
✦穿越時代迷霧,返回歷史現場,揭開台灣政治與美台關係內幕✦
\\台灣如何擬定生存策略、建立外交政策、取得國際地位,自此一路前行!//
≡≡美國國務院「台灣法律地位」研究報告英文原件
≡≡新版收錄:美國台灣觀測站主編陳方隅專文導讀
≡≡最完整中立的台灣政治與美台關係白皮書
≡≡回望原點、定下座標、追求務實國際關係
「不論經過或未經過那個階段的人,都有權利知道那個時代的真相,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更瞭解台灣的歷史演變,更清楚看出台灣的處境,以及『那個時代也有明智之士,為台灣的生存及免於落入中共之手』作出長遠的思考。……透過對戒嚴時代這段歷史真相的認識,會更珍惜、熱愛和奉獻台灣這塊土地。」
——王景弘
▍我們從何處來,又將前往何處去?▍
回首台灣走過的里程、定下眼前的座標、追求務實的國際關係。
為尋求真實,清理黨國洗腦對社會造成的誤導,作者走進美國國家檔案局研究室,翻閱解密的外交文件,據實撰寫台灣戰後重要歷史事件的曲折演變——
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美國如何約束蔣介石,粉碎他的「反攻大陸夢」;美國如何因應中共製造的台海危機;國民黨的有識之士,如何設計保障台灣安全;美國如何勸蔣介石要「務實」;國民黨政府何以失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關心台灣的人都應該知道「台灣化」的意義,和為什麼美國在五十多年前便認定「台灣化」的必然趨勢?為什麼蔣經國會走上「台灣化」?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與「台灣化」有什麼關係?其法理基礎又是在哪裡?
本書以美國政府決策的機密文件,美國官員與國民黨政府官員的交涉談話,呈現戰後台灣重大政治、外交、軍事演變的內幕,讓新一代的台灣人能藉此看清威權時代被屏蔽的歷史。
▍面對歷史,才能瞭解時勢政局▍
本書一至十章,每章用一個主題,講述了台灣在1950至1970年代初期,世局劇變之際,如何以政治、外交手段保障台灣的安全與生存,和美國外交官看蔣經國所矚意的台灣人。在附錄一、二、三,以美國國務院有關台灣法律地位的研究報告,解釋台灣的政治演變,李登輝總統「兩國論」的法理基礎,和美國長期關注台灣、保障台灣安全,把台灣當東亞重要戰略伙伴的思考與作為。
▍作者自敘 ▍
——願歷史還原、真相長傳於世——
在擔任媒體駐美特派員期間,我接觸過不少美台間交涉往來的要角,他們的思考、建言與行動,也在密檔中顯現。我並不評判他們的是非功過,只是讓他們思考與作為的歷史真相還原,以幫助我們瞭解那個時代,也可能幫助我們更瞭解這個時代。
本書特色
寫給經過那個時代,跟著蔣介石到台灣的人;更是寫給沒有經過那個時代,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穿越時代迷霧,返回歷史現場,凝視美中關係的起點。為尋求真實,清理黨國洗腦對社會造成的誤導,作者走進美國國家檔案局研究室,翻閱解密的外交文件,據實撰寫台灣戰後重要歷史事件的曲折演變。
1.市面最早翔實記錄台灣政治與美台關係,「以資料反映真相」的國際關係著作。
2.包含二戰後國民黨來台至1990民主狂潮,揭露由戒嚴至解嚴的美台關係演變。
3.二十四週年經典改版:新增專文導讀以及美國國務院「台灣法律地位」研究報告英文原件。
作者簡介:
王景弘
1941年生,台灣嘉義人。世界新專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士,馬里蘭大學碩士。曾任台灣新生報記者,聯合報記者、撰述委員,世新兼任講師、紐約世界日報編譯、經濟日報駐美特派員,以及聯合報駐華盛頓特派員。
在美國進修期間,仍為聯合報撰寫外交問題專欄,1978年初調任駐華府特派員,寫作重點均在美國政治及外交事務。其間出版過評論美國政治的雜文《沒有英雄的年代》,及分析中、美關係演變的專欄選集《中美關係的軌跡》。
在美國讀書時,歷經了尼克森與福特兩任總統,隨後在華府工作,觀察了卡特、雷根、布希及柯林頓幾任總統的起落,和美國與台灣間關係的重大轉折。這些經歷使作者在回顧1950到1970年代初期的美國與台灣關係時,有更多感觸,也有更深的體會。
章節試閱
前言 讓歷史還原
從事新聞工作者,都希望能寫點「內幕」,因為人都有好奇心,「內幕」不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滿足更多讀者的好奇心。
但是真正可信的「內幕」不多,在自由、開放的社會如此,在缺乏自由的社會更是如此。在自由社會,雖然言論、寫作不受政治干預,但是,因為新聞工作者所要寫的「內幕」,並不是自己直接參與,而是「他說」「她說」的組合。
這並不是說經過轉述的「內幕」都不可靠,但毫無疑問的,當事人在轉述時,即使再求公正,也會因為認知、記憶、立場、利益、保護自己、衛護友人等各種不同因素而發生偏差。更糟的是有的人會存心誤導,扭曲真相。
在沒有新聞自由的集權、威權統治下,新聞工作者和媒體都是統治者的宣傳工具,那更談不上能寫什麼「內幕」。
我在威權時代開始新聞工作,到美國進修之前,採訪外交新聞。那時尼克森已宣布一九七二年要訪問北京,而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眼看難保。雖然外交界知道局面不利,應有務實做法,但這種話,誰也不敢對媒體說。如果引用一點外國媒體,或外國政府的觀察,那已經很「內幕」了。
威權時代的政治、外交新聞,大部分屬「宣傳」,目的在粉飾太平,不讓民眾知道事實真相,和它所代表的意義。
到美國鄉下密蘇里大學進修時,選了兩門美國外交史,開始了解和接觸美國外交關係檔案。舒勒教授一有假日便前往華府查閱新解密之檔案的精神,更使我印象深刻。
美國外交關係文件,在解密後均由該國國務院歷史室編選成書出版,尚未及出版或未被編選的文件,開放供研究者查閱。在一九八○年代美國預算還寬裕時,採訪國務院的外交記者可以優先免費取得新出版的外交關係文件,後來這種待遇取消,需要者可以到歷史室查閱,或自己購取。
在戒嚴體制下,每天看官樣文章、表面聲明的新聞工作者,能接觸到真正「機密」的文件,內心的興奮與激動,實難以形容,即使那些「機密」已是二、三十年前舊事。翻閱舊檔,看美國外交官如何思考問題、蔣介石時代的外交官如何與美國交涉、得到何種回應,成了自己的一種嗜好。那也滿足了自己在威權時代無法滿足的好奇心。
新聞工作者的任務是要採訪「現在」,但我業餘卻在採訪「歷史」。「現在」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不容易得到「真相大白」;「歷史」屬「俱往矣」的大事,有真正檔案可查,重建真相還較可為。
我把一九五○年代到一九七三年間,美國與台灣的十件大事,寫成這本書,目的在使歷史真相能還原。一九七三年的截期並不是我的選擇,那只是美國外交檔案經解密可供研究的資料,目前(初版成書為二○○○年)只到一九七三年。但那也是一個很有意義、很重要的階段,因為自一九七○年代開始,台灣處境日艱,美國對華政策轉向,蔣介石健康惡化,「革新保台」之聲高張,而蔣經國走到前台,繼承他父親主導台灣政局。
這不是一本學術性的歷史書,因為我使用的資料主要是美國已出版或當時公開,但尚未出版的檔案。我並沒有機會接觸到台灣的檔案文件,也沒有引述像已故駐美大使顧維鈞回憶錄中,對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談判,及因應台海危機的第一手描述。正如書名所言,我只是「採訪歷史」。
在一九五○年到一九七三年那個時空背景及不同的政治體制及官場文化,我相信美國政府檔案的記載,應該比台灣的文件可信。台灣官場丟不開對上級玩模糊文字遊戲以邀功或自保的毛病,在報告中刻意省略或淡化逆耳之詞的情況必多。美國官僚使用枯燥、精確的文字記錄,而他們也沒有蓄意留下不實文字的動機。
運用美國的檔案,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優點:可以看到美國政府內部考慮問題的角度,包括不同部門及個人的立場。這些內部的思考,無法正確反映在台灣的文件檔案,因為美國提出交涉的立場是已經定案的政策,他們不會把它真正的考慮全部告知對方。
我選這十個題目,完全是從台灣的角度來衡量。我要寫與台灣最直接有關的重要問題,而不是在美國對「華」政策上去費的功夫。不錯,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最直接衝擊到台灣,但是,參與美國對「華」政策改變的當事人,在機密檔案未公開前,都已經寫下他們的回憶錄,從尼克森、季辛吉、何志立,到卡特、范錫、布瑞辛斯基都有詳細的描述。在沒有新資料的情況下,這些角度已經被過分重複。
對台灣而言,不論是冷戰時代、後冷戰時代、威權時代或民主時代,與美關係還是保持安全與和平最重要的一個關鍵。
儘管在一九五○年代中期以前讀小學的人,都唱過「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的歌,也聽過、看過多少「今年是反攻大陸年」「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與標語,實際上,美國外交官認為蔣介石克服中共在大陸上當權的機會,在馬歇爾調停失敗後便告消失。
美國與中華民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對台灣安全是重要的一件事。雖然在條約簽訂後,「反攻大陸」的口號仍在喊,但那已是假象:葉公超與杜勒斯的換文,向美國重申保證「未經美國同意,不對大陸發動攻擊性行動」。杜勒斯是反共大將,但他苦口婆心,要蔣介石「忍耐」,他「反攻大陸」的希望只有在大陸發生革命、中共政權分裂或共黨對外擴張引發大戰時,才有可能。
美國要蔣介石聽清楚的是:「我可以保護你」;條約是純防衛性質,但「你不能先動手去打人」。如果要發生戰爭,最重要的是要讓對方先動手,而不要因為自由世界先挑起。
現在看起來似乎很矛盾可笑,但在美國支持中華民國政府最力的時候,其承認在台北的政府代表中國,警告中共不能侵犯台灣。它明知台灣沒有它的支持不可能「反攻大陸」,但它也要不斷提醒蔣介石,不能對大陸用武,台海問題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華府擔心的是被蔣介石拖入與中共的戰爭。
現在情勢轉變,美國承認的是北京政府,但得要警告中共不能對台灣使用武力。美國片面保證台灣安全,同時也要求台灣不能做出可能引發台海衝突的行動。不論是「反攻大陸」「解放台灣」,都與美國所主張「和平解決」分歧的政策利益相抵觸,都會受到美國的阻力。美國可以防衛台灣抗拒武力侵犯,但它不能容許台灣先動手犯人,把美國拉入不是自己選擇的戰爭。
在與台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後,美國在一九五○年代應付了兩次台海衝突,它使用嚇阻、勸蔣介石撤離外島、恢復與中共會談、外島問題提交聯合國、請第三國對中共說明美國立場等措施,最重要的目的在緩和緊張,避免被捲入台海衝突。
國民黨沒有能力「反攻大陸」,美國人看得很清楚,即便台灣內部文臣如葉公超、武將如王叔銘,也看得很清楚。甘迺迪雖然怕蔣介石在「反攻無望」的刺激下妄動,把美國拖下水,而避免斷然否定他的行動準備;但還是警告他的行動必須建立在可靠之情報上,而不是一廂情願的「希望」。甘迺迪派駐台北的大使柯克,與蔣介石連吵三場,強調蔣介石須受共同防禦條約換文的約束,打破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夢。
一九六四年,中共試爆核子武器,一九六五年,蔣經國第三次訪美,提出蔣介石「反攻大西南」的計畫當然被華府壓下,以後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便被逼到自身難保的處境。美國外交官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台灣人」未獲公平政治參與的問題,但也看出中華民國不可避免的「台灣化」走向。本書〈台灣、台灣政治與台灣人〉及〈台灣化與蔣經國的台灣人〉兩章,便是從美國外交官的密檔中,看這種歷史演變。
蔣經國最後一次訪美遇刺及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對台灣造成極大衝擊,也加速「台灣化」的腳步。聯合國代表權保衛戰、台北官方的公開聲明及實際的運作,顯出台北並不是像它表面那麼嘴硬。美國外交密檔透露的是:台北以對內交代的理由,要表示反對雙重代表權案,但希望友邦聽了就算,不必當真;台北還是希望他們支持雙重代表權案,即使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讓給中共都可以。
那二十幾年的交涉往來,參與的人物不少,他們的言詞、思考、行動也在密檔中顯現。我並不想去評論他們的是非功過,我只是讓他們思考、動作的歷史真相還原,以幫助我們了解那個時代,也可能幫助我們更了解這個時代。
經過幾十年戰亂流離,有千千萬萬人的命運受到不可抗拒的轉折,他們的夢、他們的希望都被犧牲。經過那階段的人,有權利知道那段事實真相。
沒有經過那個階段的人,也有權利知道那個時代的真相,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更了解台灣的歷史演變,更清楚的看出台灣的處境,及「那個時代也有明智之士,為台灣的生存及免於落入中共之手」有長遠性的思考。
這本書滿足了個人寫「內幕」的職業性願望,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在台灣的人民,透過對戒嚴時代這段歷史真相的認識,會更珍惜、熱愛和奉獻台灣這塊土地。
前言 讓歷史還原
從事新聞工作者,都希望能寫點「內幕」,因為人都有好奇心,「內幕」不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滿足更多讀者的好奇心。
但是真正可信的「內幕」不多,在自由、開放的社會如此,在缺乏自由的社會更是如此。在自由社會,雖然言論、寫作不受政治干預,但是,因為新聞工作者所要寫的「內幕」,並不是自己直接參與,而是「他說」「她說」的組合。
這並不是說經過轉述的「內幕」都不可靠,但毫無疑問的,當事人在轉述時,即使再求公正,也會因為認知、記憶、立場、利益、保護自己、衛護友人等各種不同因素而發...
推薦序
重返歷史現場,理清台美脈絡,讀懂國際政治
──美國台灣觀測站主編、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方隅
本書是用歷史檔案爬梳台美關係的先行者之一,作者王景弘先生在二○○○年就透過第一手美國國家檔案局研究室的外交文件,出版這書重建過去這段風雨飄搖的歷史;從一九五四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寫到一九七三年,也就是寫作當下的官方檔案解密年限。作者寫書的主要動機是要「發現真實」,在歷經威權時期的成長與生活之後,看膩了官方的宣傳用語以及獨裁者所建構出來的平行世界觀,希望從外國的官方檔案當中,把真實的歷史給寫出來。於是便寫出了這麼一本「認識台灣」的精彩作品。
《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二十四週年經典增訂版)》,主要是以歷史事件為書寫的主題,作者一共選了台美十個大事件,每一個歷史事件均重現非常詳細的前因後果,把蔣介石政府與美方的交涉與談判過程都寫出來。這些重大事件包括: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因應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蒙古入聯合國案、美國如何應對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夢、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保衛戰,及蔣經國和台灣化的過程等等。
整本書描寫了在這些歷史事件背後,我方外交人員是如何進行折衝尊俎的工作、美方與我方的應對,包含了當年的誰對誰講了什麼與交涉過程往來,都有詳細的紀錄。在這當中,除了可以了解每個事件的詳細脈絡外,實在很難忽視其中一個主要人物的種種表現: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做決策的蔣介石是多麼地任性、不理智。而在近期出版同樣由歷史檔案重建的歷史專書,例如陳翠蓮教授於二○二三年底所出版的作品《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都可以看到相同的狀況。
從歷史檔案當中還原出來的蔣介石樣貌不太好看。本書描繪了一個不顧後果、不懂國際關係,極為偏執而堅持虛幻的中華正統和反攻大陸美夢,且許多時候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面對外交事務的一位領導者。例如,他不管在任何時候都不斷做著反攻大陸的美夢;例如越戰的時候他提出從西南反攻的計劃,甚至,他會繞過外交途徑,用各種方式試圖說服美國政府支持。反觀美國,則需要不斷地派員應付兩蔣,甚至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中,成立專案小組討論。不過,美方各種動作的目的都是要說服兩蔣,跟他們說反攻不可行,因為如此一來,可能會引起更大的衝突,甚至核子衝突。
另一個例子是,在一九六一年外蒙古要加入聯合國,蔣介石原本堅持要動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的否決權,即使這樣做會讓蘇聯出來否決非洲國家茅利塔尼亞的入會案,以致於在當時我方正努力阻擋的「中國代表權案」,會讓其他國家對中華民國反感而直接危及到聯合國會籍。美方花了很多心力才說服蔣介石:不要再堅持己見。而最後蔣介石把駐美大使葉公超(他跟美方建議的意見是一致的)當作代罪羔羊,急忙把葉從美國召回,連給他回去收拾個人物品的機會都沒有。
葉公超在本書前面章節就登場,他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過程中扮演超級重要角色、為中華民國爭取到許多重要條款的前外交部長。作者在第二章解釋了這個條約為什麼如此重要,及台美之間是怎麼交涉才完成談判與簽約。這個條約讓中華民國成為美國的「條約盟友」,由美國提供安全保證。對照陳翠蓮教授的著作,我們也可以得知,美國在韓戰之後對台灣地位的研究、政策的討論,都做了很多的努力。中華民國與日本所簽訂的《中日和約》也是由美國主導安排的。而在本書的附錄部分,作者也附上了美國國務院所做的「台灣法律地位」研究報告。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在外蒙古案當中,雖然美國希望我方不要使用否決權,但也為我方提出了「重要議題案」;也就是說,讓聯合國當中處理「中國代表權案」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提高表決的門檻。而我們也就靠著這種方式,讓中華民國多延後了十年的聯合國代表權。重點在於,蔣介石的「正統中國」觀念,讓中華民國的外交工作遇到了不少的麻煩,後面也直接導致了我們失去聯合國席位。第九章則對我們的聯合國代表權保衛戰做了很詳細的紀錄,看完就會知道,當時蔣介石對外宣稱所謂「因為漢賊不兩立而主動退出聯合國」是多麼荒謬的事情。
在一九七一年美國提出了「雙重代表權」*的提案,努力進行協商。尤其美國甚至已經和蘇聯代表會談,並且獲得不差的回應。雙重代表權看來勢在必行。結果兩蔣都不願意去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不願意用這一點來換取各國對雙重代表權的支持。即使各界都不斷呼籲我方,包括美國在內,不斷努力想要說服中華民國不要退出聯合國。當阿爾巴尼亞的提案**一被提出來後,美方認為,如果不主動提及安理會席次讓給中共,將會很難擊敗阿爾巴尼亞的提案,結果台北方面跟美方的磋商一直糾結在一些小細節,例如要求美方不要給出承諾、要求美方聲明裡面不要提到「台灣一千四百萬居民」(因為兩蔣還自認代表全中國七億人民);即使有不少中華民國友好的國家像是紐西蘭、澳洲,都明確表達要直接談安理會的問題,然後會支持中華民國留在聯合國,但台北方面都不為所動。看到這段歷史,真的是無限扼腕。作者形容老蔣的心態:寧為玉碎,毋為瓦全。若我們換位思考,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任何一位友我的國安或外交策士看到蔣介石這種心態,恐怕也都是只能傻眼與苦笑吧!
閱讀本書可以更加體會到,歷史檔案像是照妖鏡。這也顯示以前黨國教育如此厲害,可以把蔣介石描寫成民族救星,實際上是各種外交災難的最佳製造者。這樣的論點和其他的歷史書都已經有很好的對照,例如陳翠蓮教授的書中,也有類似的觀察與結論。
當然,本書的重點並非描寫蔣介石有多麼地莫名其妙,而是在重建這些重大事件的背後到底有哪些外交的互動。了解這些歷史,有助於我們理解台美關係是怎麼樣一步步走到現在這個樣子,也更能夠理解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所在乎的「國家利益」,並依此去和其他的國際行為者互動。
以史為鑑,我們從這些歷史事件當中可以看到很多當代的影子。例如,關於到底要不要出兵到國外或是該如何介入軍事衝突,美國國內一直都會有很多辯論,不同決策層級與不同單位,都會有各自的利益考量。本書其中一個篇章描寫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八二三砲戰之後,美國對於介入方式與程度的辯論,根本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戰略模糊」辯論的翻版。各方都會不斷討論:到底要不要協防台灣的離島,要運多少武器、什麼層級的武器,到底該介入到什麼程度。這些議題都需要很多的協商、討論、遊說,且這些事情都需要由外交專業人士來進行,他們也需要很好的政治判斷力。
過去數年來,有許多相關作品問世,例如林孝庭所寫的《意外的國度》《蔣經國的台灣時代》,陳翠蓮所寫的《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重構二二八》,這些書也都是用第一手歷史檔案帶我們回到過去,一步一步探索為什麼台灣、美國、中國的關係會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很顯然地,美國、中國國民黨政府與台灣社會,各方都有很多的互動。然而,我們也必須要透過史料,才能得知這些互動的背後脈絡。玉山社決定重新出版《採訪歷史》一書,當然是一大盛事。身為讀者的我們很幸運,可以輕鬆地閱讀並且享受到這些辛苦爬梳檔案所獲得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更加認識台灣和中華民國這一路走來的歷史。
重返歷史現場,理清台美脈絡,讀懂國際政治
──美國台灣觀測站主編、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方隅
本書是用歷史檔案爬梳台美關係的先行者之一,作者王景弘先生在二○○○年就透過第一手美國國家檔案局研究室的外交文件,出版這書重建過去這段風雨飄搖的歷史;從一九五四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寫到一九七三年,也就是寫作當下的官方檔案解密年限。作者寫書的主要動機是要「發現真實」,在歷經威權時期的成長與生活之後,看膩了官方的宣傳用語以及獨裁者所建構出來的平行世界觀,希望從外國的官方檔案當中,把真實的歷史給...
作者序
新版序
讓歷史真相長傳
玉山社決定重印出版《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希望有再版序,我很樂意藉此機會回顧當年政治氛圍與出書後的一些反應。
《採訪歷史》由遠流出版,迄今已經二十三年,當年出生的一代現在都已大學畢業,或成職場的生力軍,除非留在學校或研究機構任職,否則可能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一本當年曾經引起相當迴響的書。
二十三年前,台灣剛走出威權體制的桎梏,威權體制的特色是封閉與管控,執政者不讓人民知道事實真相。我從事新聞工作的接觸,在美國求學及在華府工作的經驗,對此感受尤深。
為尋求真實,為清理黨國洗腦對社會造成的誤導,我走進美國國家檔案局研究室,翻閱解密的外交文件,據實撰寫台灣戰後重要歷史事件的曲折演變,那就是《採訪歷史》一書的由來。
《採訪歷史》內幕性很強,引用官方解密文件,有憑有據,獲得朋友和讀者的認同。有大學及研究所把它列為參考讀物,兩位台灣的博士班學生,從書中得到啟發,選定論文題目,一位專程到華府,一位以傳真與我交換意見。
更意外的是,一位哈佛大學四年級生,因為要以「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作為畢業論文,專程從波士頓開車到華府,找我協助及提供相關檔案。他特別帶來一本借自哈佛大學圖書館,有該圖書館印記的《採訪歷史》,說明他的資訊來源。
《採訪歷史》一書的價值,在於以美國政府決策的機密文件,美國官員與國民黨政府官員的交涉談話,呈現戰後台灣重大政治、外交、軍事演變的真相。民主化後的台灣人民,享有知的權利,免於被洗腦的恐懼,歷史真相應該代代長傳。
玉山社認為《採訪歷史》,對了解台灣政治演變仍有其價值,決定再版出書,我也希望事隔二十年,新的一代能藉此看清威權時代被屏蔽的歷史。
在遠流版問世後,有研究工作者向我索取美國國務院有關「台灣法律地位」研究報告的原文,這次趁玉山社再版的機會,我把這份美國國務院在一九七一年送交國會的研究報告原文作為本書附錄,供希望看報告原文的讀者參考。
《採訪歷史》受美國文件解密時程限制,只寫到一九七三年,玉山社在二○一五年出版《台灣會生存下去─兩蔣因應美中關係正常化內幕(1969-1979)》,正如同《採訪歷史》的續集,這兩本書完成我為戰後台灣政治演變留下紀錄的心願。
新版序
讓歷史真相長傳
玉山社決定重印出版《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希望有再版序,我很樂意藉此機會回顧當年政治氛圍與出書後的一些反應。
《採訪歷史》由遠流出版,迄今已經二十三年,當年出生的一代現在都已大學畢業,或成職場的生力軍,除非留在學校或研究機構任職,否則可能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一本當年曾經引起相當迴響的書。
二十三年前,台灣剛走出威權體制的桎梏,威權體制的特色是封閉與管控,執政者不讓人民知道事實真相。我從事新聞工作的接觸,在美國求學及在華府工作的經驗,對此感受尤深。
為尋求真實,...
目錄
導讀 重返歷史現場,理清台美脈絡,讀懂國際政治
新版序 讓歷史真相長傳
前 言 讓歷史還原
第一章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談判內幕
第二章 馬祖幾乎與大陳一般命運
第三章 嚇阻:美國因應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
第四章 蒙古入聯合國:葉公超何罪?
第五章 甘迺迪粉碎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夢
第六章 虛幻與務實:中美高層會談春秋
第七章 台灣、台灣政治及台灣人
第八章 紐約遇刺:蔣經國最後一次訪美
第九章 聯合國:欲留而不可得
第十章 「台灣化」及「蔣經國的台灣人」
附錄一 台灣的法律地位
1美國國務院台灣法律地位研究的緣起
2台灣法律地位研究報告譯文
3兩國論的法律基礎
附錄二 美國國務院研究報告英文原件:Legal Status Of Taiwan
附錄三 譯名對照表
導讀 重返歷史現場,理清台美脈絡,讀懂國際政治
新版序 讓歷史真相長傳
前 言 讓歷史還原
第一章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談判內幕
第二章 馬祖幾乎與大陳一般命運
第三章 嚇阻:美國因應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
第四章 蒙古入聯合國:葉公超何罪?
第五章 甘迺迪粉碎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夢
第六章 虛幻與務實:中美高層會談春秋
第七章 台灣、台灣政治及台灣人
第八章 紐約遇刺:蔣經國最後一次訪美
第九章 聯合國:欲留而不可得
第十章 「台灣化」及「蔣經國的台灣人」
附錄一 台灣的法律地位
1美國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