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以世界史、區域史的角度,才能看見台灣的特殊性!
今天台灣社會的國際處境,源自於十九世紀。
相較於陸權國家大明或大清,海權國家的西方列強早已看清台灣在東亞的價值,鄰近的日本更以「寶島」稱之。
數百年來,這個島嶼被插過逾五面旗,政權頻仍是重要的歷史特色,然而,也因為這裡自古就是「亞太營運中心」,人流、物流的輻輳之地,因此多樣族群與多元文化成為島內社會的另一特色。
本書從世界史的角度闡述台灣史,從最早登載台灣的地圖,到AI產業中心,台灣的歷史命運,雖然曾經有如「雨夜花」般坎坷,但台灣人深信「一支草一點露」,面對挫折卻從不放棄,總以「望春風」的正向態度努力不懈,並成為二十一世紀「新台灣精神」背後的動力。時間的巨輪不會就此停歇,依舊日復一日地往前運轉。
本書特色
1.從世界史的角度闡述台灣史,凸顯台灣自古便是亞太營運中心的海洋特性。
2.看見歷經政權更迭的台灣人,如何在逆境中生存,進而如海綿般吸取經驗。
3.從世界的角度書寫台灣歷史,建構海洋史觀。
從世界的角度書寫台灣歷史,建構海洋史觀。
作者簡介:
林呈蓉
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研究人文科學博士,現為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日本對外關係史、日治時期台灣史。
近年之代表著作有《皇民化社會的時代》、《水野遵:一個台灣未來的擘畫者》、《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福澤諭吉與『學問之勸』》、《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知識人的時代使命》、《見證乙未之役:1895年台灣社會的實態》等。
作者序
後記
二○二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各大媒體的財經新聞報導,憑藉優異的基本面與充沛資金動能,台灣資本市場展現強大的韌性與競爭力;而過去八年期間,政府在財經政策上繳出亮麗成績,無論是加權指數,抑或是上市公司市值漲幅,均居亞洲各國之冠,並在各主要市場排名前位。再看美國前十大科技公司中,有三家公司的執行長皆來自台灣,包括輝達(Nvidia)的黃仁勳(Jensen Jen-hsun Huang)、超微半導體(AMD)的蘇姿丰(Lisa Tzwu-Fang Su),以及美超微(Supermicro)的梁見後(Charles Liang),而其中梁見後執行長更是在台灣接受完整教育培養的人才。
長期以來,國民大眾隱忍打拚的成就,在二○二四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一次呈現。而數據資料顯示,近年來台灣國民大眾對國家的整體信心明顯呈穩健與上升趨勢;當世界對這個蕞爾小島的亮麗表現感到矚目之際,亞洲的政治大國中國,卻持續對台灣社會進行威嚇與施壓。
解讀這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島嶼發展歷程,唯以區域史研究的角度觀之,才能從各項平凡中看到她的不凡。今天台灣社會的國際處境,源自於十九世紀。相較於陸權國家的大明,抑或是大清而言,海權國家的西方列強早已看清台灣之於東亞的價值,鄰近的日本更以「寶島」稱之。四百年來,這個島嶼被插過逾五面旗,政權頻仍是重要歷史特色。而此處自古就是「亞太營運中心」,人流、物流的輻輳之地,多元族群與文化分歧是島內社會的另一特色。身處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我們更是無法以單一國族史觀點釐清台灣社會的發展進程。
而時序已來到二十一世紀二○年代,人類社會從IT通訊科技、AI人工智能,逐步走向量子運算與矽光子晶片的時代,愈益拉近歷史發展與現實日常之間的乖離關係。既是如此,我們的歷史觀照便必須跳脫傳統制式的思維模式,不能僅滯留在「鑑古知今」的隱喻階段,而須進階到「溫故知新」的數位應用層面。台灣四面環海,一改過去「陸地史觀」的思維模式,我們須從「海洋史觀」,重新解讀台灣社會的歷史進程。乍看之下,海是隔閡,卻也是橋樑,更是天然防火牆。我們須從台灣社會「自我」的原點,觀照她與周邊「他者」之間的互動;每每遇上危機之際,台灣社會又如何在天時、地利與人和之間,造就社會進化的轉機。
除了政權更迭頻繁、天然災害頻仍、族群多元、文化分歧之外,台灣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各種內外部的挑戰,在在被轉換成社會進化的養分、文化融合的契機。在鴉片戰爭、清法戰爭,以及一八九五年的乙未之役中,我們看到台灣社會抵禦外力的韌性;而蘇格蘭長老教會進駐台灣宣教,啟蒙台灣社會的文明開化;日本治台五十年,奠定台灣社會近代法治觀念的基礎,卻也因此遭受二二八事件的衝擊;台灣社會對「自我」主體意識的追求,不止於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更從戰後延續迄今,鄭南榕的自焚事件,以殉教模式表達對威權政府的嚴正不滿,直接激化台灣社會對追求民主自由的覺醒;台海危機源自國共內戰,卻也暴露出百年來西方列強對台島的覬覦,更擾動長期以來國際間的均勢關係。面對這一連串詭譎多變的局勢,天佑台灣,透過一連串的解讀,我們清楚看到島上民眾如何運用高度智慧與堅定信仰,憑藉毅力與勇氣,大膽地面對與因應諸多難以預測的危機與挑戰。
後記
二○二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各大媒體的財經新聞報導,憑藉優異的基本面與充沛資金動能,台灣資本市場展現強大的韌性與競爭力;而過去八年期間,政府在財經政策上繳出亮麗成績,無論是加權指數,抑或是上市公司市值漲幅,均居亞洲各國之冠,並在各主要市場排名前位。再看美國前十大科技公司中,有三家公司的執行長皆來自台灣,包括輝達(Nvidia)的黃仁勳(Jensen Jen-hsun Huang)、超微半導體(AMD)的蘇姿丰(Lisa Tzwu-Fang Su),以及美超微(Supermicro)的梁見後(Charles Liang),而其中梁見後執行長更是在台灣接受完整教育培...
目錄
目錄
前言 福爾摩沙與台灣
(Is Formosa or Taiwan?)
地名的緣由
更多史料上的舊稱
第一章 史前的族群與文化
(Ethnic Groups & Cultures during Prehistoric Times)
族群的遷徙與融合
第二章 島嶼上的先住民
(Formosan Aboriginal Peoples)
海洋國家與商業民族的原點
〈番俗六考〉
〈番社采風圖〉:出草、牽手與採摘
《台灣蕃人事情》
第三章 海獠的天堂島
(A Paradise Island of Pirates)
從李旦到鄭芝龍
澎湖群島:福爾摩沙的前哨
第四章 風起雲湧的十七世紀
(The 17th century : A Rising Storm Age)
日荷之於福爾摩沙的競逐:濱田彌兵衛事件
西班牙對福爾摩沙的野望
荷蘭管下的福爾摩沙
薙髮結辮的攻防:國姓爺的堅持
東寧王國的獨立自尊
第五章 「滿大人」管下的遺世之島
(An Islet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Mandarin)
從禁海封山到開山撫番
土地拓墾與族群競合
動盪不安的移民社會
夾縫中求生存的先住民
消失中的平埔族
耶和華的選民:近代文明文化的蒙福者
對口貿易到國際貿易
鴉片戰爭與台灣
清英《南京條約》對台灣的影響
《天津條約》與台灣開港
近代文明的啟蒙
美國社會的台灣認識
亞羅號事件引發美方人士的台灣關注
伯嘉醫師與受挫的佔領計畫
琉球民漂難事件:再次凸顯台灣在東亞海域的重要性
羅發號事件的啟示
牡丹社事件
國際社會的台灣意象
李仙得的台灣備忘錄
牡丹社事件的經緯
先住民的答辯
牡丹社事件的終結
第六章 另一個世界矚目的事件:清法戰爭
(The Sino-French War in the limelight)
「走西仔反」與封鎖北台灣
滬尾之役與「體貼艱苦人」的孤拔
宣教士馬偕的堅持
台灣的獨立建省
第七章 「台灣民主國」與乙未之役
(“Formosan Republic”& the Riot in 1895)
「民主國」的發想
澎湖與台灣海峽的公海化
基隆戰役與丹麥籍通信員韓生
迎日軍進台北城:辜顯榮、陳法與達飛聲
美籍記者達飛聲的見證
被遺忘的連結點:蘇樹森與陳春光
民主國總統的脫走:唐景崧與劉永福
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
民主國總統接班人劉永福
民眾的隱憂:安民局vs.義民局
對台告諭vs.偽「日本條例」
三度掃討北台灣
乙未之役的終結
第八章 台灣社會的文明開化
(The Civilizing Process in Formosan Society)
台灣社會文明開化的啟蒙:基督教長老教會
近代國家社會體制的建構
法治觀念的建立
從「六三法」、「三一法」到「法三號」
經營策略的確立
戶口普查作業
基礎工程建設
產業經濟建設
電力動能的整備
金融環境的建置
實業人才的培育
基礎教育的建置
女性形象的改造
反日抗爭型態的轉變:從體制外到體制內
「理蕃政策」的轉型
台灣社會的覺醒
蔡惠如與「新民會」
蔣渭水與「台灣文化協會」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文協的左右路線之爭
一個插曲:霧社事件
台灣農民組合
台灣民眾黨:本土政黨的肇始
台灣共產黨:「台灣民族」的催生者
台灣工友總聯盟:台灣勞工團體的源起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地方選舉的推手
地方行政改制與地方選舉
社會運動走向沉寂化
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
皇民鍊成時代的來臨
職域奉公的體現:皇民奉公會
無銃戰士的臣道實踐
公債消化與儲蓄報國運動
生活體制的革新
特別志願兵制度
第九章 當「近代」遇上了「前近代」
(The Shock between Mordern & Pre-Mordern Concepts)
二二八的衝擊:我本將心托明月……
實施「清鄉」:翦除輿論領袖
中華民國政府撤遷來台
戰後土地改革三步驟
動員戡亂時期的特務政治
五○年代民主意識的胎動
第十章 對外關係的考驗
(The Crisis of External Relations)
「台灣中立化聲明」
《舊金山和約》與台灣地位未定論
海外對台灣歸屬問題之見解
美蘇冷戰時期的台灣
金門砲戰的經緯
「反共抗俄」年代的國民外交
以「反共抗俄」為號召的國際聯盟策略
海外華人反共組織的成立
以友好親善為名的政府外圍團體
于斌與天主教外交
國民外交的多元觸角
民間企業的海外經貿交流
亞洲華商國際貿易會議
農技援外交流的試行
國際選美活動的參與
第十一章 美援與戰後台灣的社會經濟
(Aid of USA & Social Economy at Post-war Period on Formosa)
國際分工的重要據點
產業結構的轉型
經濟發展的風險與代價
第十二章 「中國」代表權爭議
(A Dispute of “China” Definition)
彭明敏與〈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彈性外交的年代
以國民外交爭取國際空間
「中國國民外交協會」的改組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亞東關係協會
與產油國家的經技合作
體育外交: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
教會外交:中國天主教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第十三章 民主化的進程
(A Democratization Proceeding)
黨外的集結與美麗島事件
風起雲湧的一九八○年代
五二○農民運動
鄭南榕自焚事件
台灣人主體意識的重構
憲政改革的歷程
總統民選初體驗
廢省、凍省或精省?!
憲政史上首次的政黨輪替
結語 平凡中的不凡
(Out of the Ordinary as Ordinary)
產業的轉型與研發
以民間活力迎接未來
企業界的主動出擊
增進跨業交流與提供社會服務的國際性社團
政府的國際援外與人道救助
務實外交的源流
後記
目錄
前言 福爾摩沙與台灣
(Is Formosa or Taiwan?)
地名的緣由
更多史料上的舊稱
第一章 史前的族群與文化
(Ethnic Groups & Cultures during Prehistoric Times)
族群的遷徙與融合
第二章 島嶼上的先住民
(Formosan Aboriginal Peoples)
海洋國家與商業民族的原點
〈番俗六考〉
〈番社采風圖〉:出草、牽手與採摘
《台灣蕃人事情》
第三章 海獠的天堂島
(A Paradise Island of Pirates)
從李旦到鄭芝龍
澎湖群島:福爾摩沙的前哨
第四章 風起雲湧的十七世紀
(The 17th century : A 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