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1994年我在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班及博士班攻讀學位,在指導教授陳文團老師以及其他老師的教學之中從事現當代歐洲實踐哲學與形上學之研究,此為此書啟蒙之階段。1993年,我考取公費留學,1994年六月五日赴德國留學。首先前往弗萊堡加強德文的研習,同一年的秋天到達德國慕尼黑大學(LMU,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攻讀第二個哲學博士學位,朋友常問為何有了臺灣大學的第一個博士學位還要繼續攻讀第二個哲學博士學位,其實純粹是為了哲學興趣,只是希望在長久以來嚮往的德國完成研習德國哲學的博士學位。因為考上教育部的公費留學的時候已經三十二歲,年紀算是比較大了,有些擔心。所幸在德國的求學生活雖然備嘗辛苦,但是終於都有美好的結果,在慕尼黑大學哲學系博士班跟隨佛申庫(William Vossenkuhl)教授攻讀當代的德國實踐哲學之中對於康德存心倫理學的批評。佛申庫教授是慕尼黑大學著名的史貝曼(Robert Spaemann)教授的實踐哲學講座繼任者,曾擔任哲學學院的院長(Fakultät für Philosophie, Wissenschaftstheorie und Religionswissenschaft)。慕尼黑大學哲學學院有邏輯學知識論學系,也有講授系統哲學的哲學系,也還有幾個哲學研究中心(亨利希(D. Henrich)教授的黑格爾研究、勞特(Lauth Reinhard)教授的費希特研究、亨克曼(Henckmann Wolfhart)教授的謝勒研究都是當代世界水平中的頂級研究權威),哲學學院有三個講座講授,我的老師佛申庫教授是其中之一。我在德國完成的博士論文是Gesinnung und Normenbegründung: Kants Gesinnungsethik in der modernen Diskussion(信念與規範奠基:當代爭議中的康德信念倫理學),乃是延續了我在臺灣大學哲學系跟隨陳文團老師與黃振華老師的研習之經驗,黃振華老師是畢業於德國波昂大學的專研康德哲學之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