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立影像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到2003年陸續在中國的雲南、北京、南京,出現獨立影展,應和著彼時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但可惜的是隨著中國政府對公民社會的打壓,獨立影展在2013年後也「被禁」,隨即轉入地下放映,一直持續到現在。為了紀念曾經的獨立影展的「黃金時代」(2003-2013),檢討獨立影像的過去,展望未來。2023年,在台灣舉辦的「後獨立影展檢討會」,邀請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獨立導演共30多人,進行線上交流,並形成這本書。書中四輯,分別是:一,對獨立影展史的考古;二,獨立影像作者的個人史;三,影像工作者的具體工作的多角度描述;四,策展人和學者們的不同學術立場闡述。
作者簡介:
曹愷簡歷:
藝術家,策展人,藝術與電影學者「映驗場」舊媒體實驗工房主理,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華語獨立影像資料館(CIFA)顧問。作為中國第一代錄像藝術家,在1990年代介入實驗媒體與錄像藝術的創作、策展、研究;自2000年起參與中國獨立電影浪潮運動,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獨立影像展」(CIFF)的創辦人與領導者;曾在不同國家區域策劃過與中國獨立電影、實驗媒體藝術有關的眾多項目,擔任過眾多電影節和藝術展的評審。最新出版物有《童貞時代:中國實驗電影與錄像》(恒河出版社,2023)。
聞海簡歷:
獨立電影導演,策展人,從1996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主要作品:《軍訓營紀事》、《喧嘩的塵土》、《夢遊》、《我們》、《西方去此不遠》、《凶年之畔》、《女工》、《喊叫與耳語》、《在流放地》、《The Gaze of Exile》等。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獎勵,如:第16屆馬賽國際電影節「喬治斯.德.博勒加德」獎、第28屆法國眞實電影節大獎、第6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委會特別獎等;2014-2019年在香港創辦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會,策劃「決絕:1997年以來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回顧展」(2017、2018年);出版著作:《放逐的凝視—見證中國獨立紀錄片》(2016年,臺灣傾向出版)、攝影冊《存在的》(2021年,臺灣田園城市出版)、《影之道筆記》(2023年,臺灣唐山出版)。
章節試閱
節錄自〈栗憲庭電影基金的組織生命史研究〉/李小揀
令人欣慰的是,儘管遭遇了不順利,第五屆、第六屆電影展都取得了較為圓滿的結束,但屬於獨立電影人的挑戰正悄悄變得更加嚴峻,在第六屆電影節放映結束後,栗憲庭和王宏偉都發文表達了自己的訴求:
「其實,獨立電影人並非刻意要強調自己的邊緣身份,更非要對抗主流電影的商業和意識形態模式或者現行體制什麼的,我們只是想要做自己喜歡的電影!」——栗憲庭2011年10月5日
「每部參展影片的導演,在影片誕生過程中必定遭遇過無數的限制,這限制來自於你自身但更多來自於你自身之外的種種不可抗力。或許你抱怨過失望過,但這一切之後的現在,你的電影在這裡現身了,很美妙的轉化,不是麼?
每一位參加影展的觀眾,無論你是何種背景,你都是每部影片「最終結果」的審判者。你們可以抱怨可以失望,但務必請發出聲音來。來自你們的批評或鼓勵,擔當著對中國獨立電影現狀的質疑,也將推動著北京獨立電影展的踽踽前行。
如果特呂弗先生在世,真希望他說一句:『辦好你們的影展,無需言必稱戛納』——王宏偉2011年10月8日
節錄自〈雲之南:一個紀錄影展的出生筆記〉/郭凈
時隔數年,2007年,一個雲之南資深觀眾在豆瓣中如此描述他的體會:
2003年,3月21,春分。現在依舊能夠憶起入夜時昆明那泛藍的明凈天空,省博物館門口的空地上支起巨大的幕布,我被重新帶回到6歲時在蚊子的包圍中看露天電影的時代——那夜看的是一部叫做《雪落伊犁》的紀錄片:它用38分鐘的黑白影像記錄了哈薩克小姑娘巴黑拉的一天,敘事看似平淡和隨意,真正打動人心的卻是導演馮雷在作品中所貫穿的那種堅定的鏡頭質感和詩意……時而被夜風撫摩起了皺折的幕布上,巴黑拉的單純和那雙美麗的大眼睛成就了我有限的觀影經歷中最浪漫的一次影展開幕式。
節錄自〈在沈默中獨自潛行(2012—2022)〉/林鑫
生命的旅程無法預斷。此前我根本無法想像,2003年會將自己謀生之外從事了二十多年的繪畫完全擱置,始料未及地陷入到紀錄片的拍攝中,並改變了以後的走向和路徑,也帶來諸多麻煩。2010年紀錄片《三里洞》海外領獎受阻;2011年《瓦斯》被從韓國全州國際電影節撤回,二十多歲一直留著的大鬍子也被勒令剃掉。在生活了幾十年的小城銅川,我重新成為一個陌生人,走在人群中沒有熟人認出。2012年4月10日,五十二歲的我不得不提前退休,離開工作了三十二年的單位。妻子說,用經濟上的損失,贖回你八年的生命時光,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值得的。回過頭看,也正是這個改變,使我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有時間和精力完成七部紀錄長片,至今已有十一部作品面世,更多的作品,目前無法出生。社會環境在不斷改變,所謂紀錄片的黃金時代,是已經結束或剛剛開始,圈內有截然不同的觀點。遠離主流話語的個人紀錄片,在當下只能是一種隱形的存在,既無法前瞻,也不抱幻想,在沈默中獨自潛行,是命運,也是希望。去除了對傳播的期許,個人影像書寫是在純粹和孤獨中緩慢地走向新生,還是會被喧囂的塵埃遮蔽不復存在?我們無從知曉。
節錄自〈夜行者〉/王笠人
我在考慮著我們應該拍什麼樣的電影,是不是應該爭取更多的觀眾,電影自從有了數碼技術才帶來更大的電影民主和思想解放,才有了我們這一批導演與作品,我們還在這種被商業和意識形態雙重包圍的夾縫裡廝殺吶喊,是被濁流淹沒還是微見曙光,當全民只為權力和金錢吶喊叫好,我想起海子的一句詩——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萬人都要將火熄滅
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
節錄自〈自由電影〉/徐若濤
一天晚上,我剛參加完一個朋友的畫展,畫展上我躲避著這位朋友,我們沒有見面。我從798開車返回我居住的宋莊小堡村,突然意識到,我已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我從圓明園西村,搬到清華南門,搬到東壩河,搬到濱河小區,再搬到宋莊,而我好像摸清了這個巨大的城市裡,幾段常走的幾段路,在這幾段路上,我不需要導航。而我也知道一種方法,怎樣從其他路,走到我熟悉的這幾條路上去。而那天晚上,在其中的一條小路上,咣當一聲,這條路的電閘掛掉了,十二點到了。我的心揪了一下,有一種不詳的預感,總覺得有什麼事情要發生。這裡已經離家不遠了,但路上漆黑一團,完全沒有一點亮光。我把車燈開大,這時候,果真一個帶白毛的生物向我飄來,它不是行走,是浮動,以極快的速度向我衝過來。這時候,我的腦子裡混沌一片,在極度的恐慌中,我突然想到:自由電影!我的電影,應該是自由電影!
節錄自〈獨立導演的藝術探索:從個人表達到反思〉/鄒雪平
每次回到村莊,我都發現自己面臨更多的疑問,也感到自己力不從心。我常常思考:「紀錄片如何解決自身的問題?這些被拍攝者的個人故事對我的生活又有何影響?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這些問題也一直在我的創作中引發思考。我拍攝的這些熟悉面孔有時就像現實的一面鏡子,逼使我直面並反思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思考自己在社會中的身份和定位。至今,這些問題的答案仍然在我的腦海中漂浮,模糊不清,但或許正是這些問題推動著我不斷前行。
在我的創作實踐中,我更加注重個人與鄉村現實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可能性。我希望通過這些個人化的紀錄片與觀眾建立聯繫,引發共鳴。我的作品曾在多個影展上放映,也受邀前往國內外大學進行放映和討論。每一次映後討論,觀眾的共鳴和提出的問題,都激發了我創作下一部作品的動力。
節錄自〈只是練習〉/李維
練習成為一個更好的提問者,這在這個時代變成了一個更迫切的問題,如果一個好問題都不能提出的話,你連ChatGPT都不會用,因為你不知道你的訴求是什麼,人工智能也幫不了你。孩童時期我們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問題,越長大我們似乎就喪失了提問的能力,這或許是生活在這個國家被規訓的結果,就像前段時間在網絡上大火的一首歌,歌裡描繪了一個人悲慘的一生,但是當他遭遇苦難時歌詞總是吟唱「怎麼辦」。但是世界不能這樣,我們應該試著練習,試著大聲說出「為什麼」。
節錄自〈十年之後:獨立電影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電影轉向」〉/董冰峰
前一段我們專門去採訪了栗憲庭,聊了很多藝術話題。尤其是從他的個人經歷,來看待1970年代以來中國藝術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談到怎麼處理藝術研究與社會現實變化之間這種不斷提問的能力。簡單來說,藝術創作就是一種個人生命經驗的表達。重要的是創作這件事情和每個個體之間的最重要的連結是什麼。在最後,我們談到疫情三年對於每個個體的這種巨大的改變和心態的問題時,栗憲庭認為,沒有哪個時代比哪個時代進步或落後,歷史一直處於一種循環的怪圈當中。如果我們談的是藝術或『獨立電影』,那麼它們唯一的可能就是每個個體通往自由的路徑之一。
節錄自〈空間的衰落〉/王小魯
其實這一主體漸顯以及超越了直接電影傾向的紀錄片逐漸產生之後,尤其是介入式紀錄片——艾未未、艾曉明、黃文海一些作品出來之後,獨立電影的格局逐漸有了微妙的變化。如果說以前的直接電影模式是用它的晦澀、多義庇護了獨立紀錄片,那麼現在直接的抗議性、公開的反對意見,乃至勢不兩立的宣告,以及獲得了更高自覺性的獨立電影節,逐漸給予了外部觀看者這樣一個強烈的印象:作為藝術運動的獨立電影,越來越轉向了作為社會運動的獨立電影。雖然獨立電影從一個開始,就不是一個所謂純粹的藝術運動。
節錄自〈栗憲庭電影基金的組織生命史研究〉/李小揀
令人欣慰的是,儘管遭遇了不順利,第五屆、第六屆電影展都取得了較為圓滿的結束,但屬於獨立電影人的挑戰正悄悄變得更加嚴峻,在第六屆電影節放映結束後,栗憲庭和王宏偉都發文表達了自己的訴求:
「其實,獨立電影人並非刻意要強調自己的邊緣身份,更非要對抗主流電影的商業和意識形態模式或者現行體制什麼的,我們只是想要做自己喜歡的電影!」——栗憲庭2011年10月5日
「每部參展影片的導演,在影片誕生過程中必定遭遇過無數的限制,這限制來自於你自身但更多來自於你自身之外的種...
推薦序
節錄自〈熔斷的黃金——後獨立影像時代的關鍵詞生造〉/曹愷
時間回到2017年元月,黃金熔斷的前夜,坐標北京東郊宋莊“栗憲庭電影基金”十周年的慶典晚宴,觥籌交錯之際,或許有人已經隱約預感到這樣的日子不會太多了!但是,誰也沒有料到,這居然就是一個時代終結前的最後一次歡聚。
2023年冬月,當我們在雲端重新談論“獨立影像”時,才發現我們曾經擁有過一個短暫的、耀眼的黃金年代——“獨立影像”的黃金年代。黃金是奢侈的、矯情的,也是羸弱的、易熔的;黃金年代是流光溢彩的,也是稍縱即逝的。我們有幸成為其中的親歷者,參與了一次文化運動——“中國獨立電影浪潮”的潮起潮落。如今,我們作為那個黃金年代熔斷後的幸存者,該如何書寫曾經的“獨立影像時代”?又該如何面對已經來臨的“後獨立影像時代”?
在黃金熔斷後的今天,無論是身處何方,我們這些曾經的獨立電影人,是否還可以從回顧與梳理的角度、從批判與反思的立場,以“檢討”的姿態呈現各自的自我表達,進而達成某種討論、辨析,最終形成多種觀念、思想——無須是成熟的、更無須是一致的。是為“後獨立影像時代檢討會”存在的原始理念。
“後獨立影像時代”的檢討
“檢討”一詞,出現在本書的書名,似乎有生造的嫌疑,其實,這是一個過去時態的名詞,銷聲匿跡已經很多年。作為最後一代文革記憶的殘存者,檢討和檢討書,是童年時代經常發生的事,固定的格式與句式幾乎被焊牢在方格練習本上,迄今依舊可以倒背如流。八十年代以後,再也沒有做過任何口頭的“檢討”、沒有寫過任何一份稱之為“檢討”的文本,包括那年學潮之後,也僅僅是被要求寫了一份“事情經過”。
重新撿起這個名詞是在2021年10月,大疫時段的某個間隙,我與幾位友人在深圳共同發起了一次名為“向南!向南!”的影像活動。那原本應該是一次南粵影像嘉年華,但出於某種下意識的學術嗜癖,被我硬生生地給掰成了一次會議,聚集起珠三角的一群人——甘小二導演稱之為“獨立影展之殘部”,做了一次集體檢討——“南頭影像檢討會”。
為何要稱之為“檢討會”?我們需要檢討嗎?我們要檢討什麽?我們還能檢討什麽?我們該如何檢討?……許多問題在那次會議中僅僅的到有限的應答。
如本文開篇所言,在2023年11月至12月,我與王宏偉、王小魯、馮宇、聞海聯合發起了三次雲端會議,基於一種回望與自省的態度,我們一致同意沿用了“檢討會”這個名詞。本書成稿的基礎,就來自這次檢討會上的諸多發言。出於一種更審慎的態度,並未采用錄音稿整理,而是由發言人根據自己的檢討提綱,重新撰稿而。本書文稿的另一個補充,來自2017年以後的部分獨立寫作,有未刊稿,亦有網路上的民刊稿,除卻郭凈先生的一篇外(曾收入於其自寫專著),亦均為非正式出版文本。
在編撰成書時,我大致將其輯分為四類“檢討”:輯一,是對獨立影展史的考古,在一種疏離狀態下,重新審視和檢討既往歷史;輯二,是獨立影像的個人史混合自述,打穿了每個人的創作、策展、評審、傳播等工作歷史;輯三,是影像工作者的具體工作的多角度描述——有線性、有切片、有全景、有特寫,貫穿了黃金時代熔斷的前後;輯四,是來自策展人和學者們不同學術立場的闡述,包括了觀念批判、現象解析、方法論研究、檔案收藏等不同檢視方向。
檢討的本質是批判,即便是有所肯定的,也是間接的表達,其方式也可能是表現為對相悖事物的批判。這也是貫穿本書的某種氣息——檢討的姿勢、批判的態度、否定的立場。
檢討是一種姿態。
檢討是一種自省的立場。
檢討是對歷史的反動和對未來的警覺。
檢討也是一次次歷史的追問——我們是不是當初可以做的更好?雖然無法回到過去,但是如果可以觀照到歷史的盲區,並將之訴諸文本,是否可以能昭示未來?
重新審讀我們的歷史文本,厘清某些混沌的概念,厘清某些後獨立影像時代的關鍵詞。如果沒有恰當的名詞可以指稱我們的當下工作、我們的現實狀況、我們的現在時態,我們是否有權力生造一個或多個關鍵詞?為我們自己的書寫、也為這個正在墜落到時代書寫所定義。
節錄自〈熔斷的黃金——後獨立影像時代的關鍵詞生造〉/曹愷
時間回到2017年元月,黃金熔斷的前夜,坐標北京東郊宋莊“栗憲庭電影基金”十周年的慶典晚宴,觥籌交錯之際,或許有人已經隱約預感到這樣的日子不會太多了!但是,誰也沒有料到,這居然就是一個時代終結前的最後一次歡聚。
2023年冬月,當我們在雲端重新談論“獨立影像”時,才發現我們曾經擁有過一個短暫的、耀眼的黃金年代——“獨立影像”的黃金年代。黃金是奢侈的、矯情的,也是羸弱的、易熔的;黃金年代是流光溢彩的,也是稍縱即逝的。我們有幸成為其中的親...
目錄
熔斷的黃金 / 曹愷
後獨立影像時代狀況 / 王小魯
輯一
從雜技到潛水——北京獨立影像展始末(以海報為脈絡)/ 王宏偉
北京獨立影像展——瓶頸與突破 / 張海濤
栗憲庭電影基金的組織生命史研究 / 李小揀
南京映場——空間的替代與時代的暫停 / 曹愷
中國獨立影像展研究(2003-2017)/顏志堅
雲之南:一個紀錄影展的出生筆記 / 郭凈
邊緣中的邊緣——2001 年至今的北京酷兒影展 / 吳漫
萌芽之時——廈門雙棲影展創辦始末自梳 / 顏志堅
輯二
那十年的青春在影像中度過 / 炭嘆
曾經的獨立影展時代 / 魏曉波
從民間重返民間 / 董鈞
諸眾捕風,徬徨捉影—— 2013 之後我的電影生命政治的若干實踐及零星斷想 / 高子鵬
在沈默中獨自潛行(2012-2022)/ 林鑫
2016 年後在宋莊的個人創作、策展和社會活動 / 顧雪
輯三
走上紀錄片的道路 / 胡杰
邊生活邊拍攝 / 馮艷
夜行者 / 王笠人
自由電影 / 徐若濤
獨立導演的藝術探索——從個人表達到反思 / 鄒雪平
只是練習 / 李維
輯四
十年之後:獨立電影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電影轉向」/ 董冰峰
何謂紀錄片的「當代藝術轉向」? / 毛晨雨
為一次流產會議撰寫的備忘錄 / 曹愷
空間的衰落 / 王小魯
為中國獨立影像建檔 / 余瓊
熔斷的黃金 / 曹愷
後獨立影像時代狀況 / 王小魯
輯一
從雜技到潛水——北京獨立影像展始末(以海報為脈絡)/ 王宏偉
北京獨立影像展——瓶頸與突破 / 張海濤
栗憲庭電影基金的組織生命史研究 / 李小揀
南京映場——空間的替代與時代的暫停 / 曹愷
中國獨立影像展研究(2003-2017)/顏志堅
雲之南:一個紀錄影展的出生筆記 / 郭凈
邊緣中的邊緣——2001 年至今的北京酷兒影展 / 吳漫
萌芽之時——廈門雙棲影展創辦始末自梳 / 顏志堅
輯二
那十年的青春在影像中度過 / 炭嘆
曾經的獨立影展時代 / 魏曉波
從民間重返民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