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博士對恩師艾瑞克森的致敬之作,近身觀察並深刻描繪艾瑞克森治療的哲學和技術。
‧呈現「現代催眠之父」艾瑞克森在催眠師、心理治療師、老師和個人四個領域的創造力。
‧多面向解析艾瑞克森學派,何以顛覆傳統和充滿彈性的獨特做法。
‧充滿個人風格的艾瑞克森催眠手法,經典案例與經驗分享,入門者學習催眠參考必備。
艾瑞克森讓病人自發地理解到他們之前未發掘的改變潛能。
──傑弗瑞・薩德
艾瑞克森是一個獨特的老師。他不是一個理論和實務的線性講述者。他是一個經驗性的老師,著重在引發學生的潛力,如同他引發病人的潛力一般。
──傑弗瑞.薩德
現代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在催眠治療領域中的貢獻和創新無可置疑。他的自然催眠法以及對心理治療的探索,奠定了艾瑞克森學派的基礎,為多年來飽受偏見的催眠治療在學術領域贏得合法地位。
艾瑞克森醫師的催眠治療手法跳脫傳統心理治療的框架,強調細微的觀察和個人化治療,並透過多層次溝通、隱喻和故事趣聞等技巧,來與個案建立信任,這些方法在當時被認為是顛覆傳統和極具創造性。
艾瑞克森醫師甚至以自身作為治療的工具,他以樂觀的態度面對身體的缺陷,以身作則鼓舞病人欣賞生命中的挫折。他相信每個人都具備內在的力量和潛能,並將這種信念融入治療中。他鼓勵病人發掘和利用他們自身的資源,以積極的心態改善現況和實現個人成長。
本書作者薩德博士是艾瑞克森醫師的大弟子,也是艾瑞克森學派傑出的治療師和教育者。薩德博士透過近身觀察,詳實描繪了艾瑞克森治療的基本哲學和技術,並記錄艾瑞克森對心理治療領域的貢獻以及他獨特的教學方式。
本書不僅是一部對艾瑞克森的致敬之作,也是學習催眠的重要資源,讓後進的助人者更深入理解和應用他的治療模式。
作者簡介:
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1947-)
臨床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學派催眠治療師,為現代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創辦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並兼任執行長,亦為世界短期心理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伴侶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派國際大會創辦人兼主席。獲評為美國國家實踐學院心理學傑出執業者。
薩德精研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問並實踐超過四十年,且勤於著述與教學,在世界超過四十個國家演講、主持工作坊。薩德也參與編撰超過二十本心理治療書籍,其著作被譯成十四種語言風行於全世界,已中譯的有《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喚醒式治療:催眠.隱喻.順勢而為》、《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等。薩德現居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為私人執業的婚姻和家族治療師,亦頻繁地透過線上課程與台灣、中國等地的心理治療工作者進行培訓。
譯者簡介:
陳厚愷
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家族治療碩士,紐約州證照家族治療師及美國EMDR證照創傷治療師。譯作有《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家族再生》、《正念減壓,與癌共處》(合譯),也是《系統取向督導完全指南》的審閱者。
審閱者簡介
劉慧卿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精神科專科醫師,現任怡濟慈園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宏慈療養院院長。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輔導中心督導醫師、九二一「安心服務員」督導、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督導和「身體心理工作坊」主持人等。
劉慧卿研究與學習興趣廣泛,涉略完形治療、催眠治療、精神分析等領域,更喜愛研究身心疾病的相互影響,探索人類心理和靈魂,管窺宇宙和生命的奧祕,尤其近二十幾年來深入研究自體心理學。譯有《心理治療實戰錄》(合譯)、《母性精神分析》、寇哈特著作《自體的分析》(合譯)、克萊恩著作《嫉羨與感恩》(合譯)以及佛洛伊德著作如《論女性》(合譯)、《朵拉》等書。
章節試閱
∣第 七 章∣ 傳統催眠模式:簡介
「天才」一詞通常是指一個人呈現的心智,它也意味著一個人天生具有卓越的精神力量和創造力。艾瑞克森的天才是由他的聰明、人性、好學、創意和洞察交織而成,他也勤奮地培養與錘鍊自己的天賦。
艾瑞克森的天才表現在他所身處的四個領域:一位催眠師、一位心理治療師、一位老師、一位將身體殘障化為優勢的個人;綜而觀之,他在這四個範疇的成就使他成為一位超越生命限制的人。
催眠師
如果有人正在研究催眠的歷史,首先他可能會讀到十八世紀的開業醫師梅斯墨;然後是關於夏考、布萊德、利布萊特和伯恩罕,十九世紀時,這些人都致力於催眠領域。
緊接著在二十世紀,他會讀到關於艾瑞克森,他是現代醫療催眠之父,在發展新的催眠引導方式與應用上有非凡的創見。他是五本催眠書籍的共同作者,發表了超過一百三十篇的專業文獻,其中大部分是關於催眠治療。他是美國臨床催眠學會的創辦人暨第一任主席,同時創辦了學會的官方刊物《美國臨床催眠期刊》,並擔任編輯長達十年。他經常遊歷各處為專業人士講學催眠,特別是在美國境內,他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催眠先生」。艾瑞克森為催眠取得了合法地位,讓催眠不再是「嚴肅學術殿堂中的跳梁小丑」。
在艾瑞克森之前,催眠治療並不是一個獨立學門,也不是主要的治療工具。然而,在心理治療學派百家爭鳴的發展當中,催眠一直是重要的觸媒。心理分析師佛洛伊德、完形治療師皮爾斯、行為學家華普和溝通分析學家伯尼都對催眠相當熟悉,他們卻不願運用催眠來協助發展各自的治療取向,並提升理論中的人格結構和改變模式。艾瑞克森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認為催眠能使病人產生改變,所以長期致力於催眠領域。他並沒有去發展一個特別的催眠理論,卻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催眠做法,以往操作者會將暗示語句強加在被動的個案身上。相反地,艾瑞克森的做法是激發並運用個案的內在資源。
艾瑞克森學派的催眠是用來引發治療反應,目的是讓病人合作。病人接受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難以完成自設目標,治療師的工作則是幫助病人去順從自己最大限度的欲求,在達到目標的途中,催眠通常能有效克服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這使得病人更遊刃有餘地運用自助的潛能。
正式的催眠法不僅在催眠上有效,它同樣是深具影響力的溝通模式,然而艾瑞克森卻是自然催眠法的先驅者,例如,在不需要引導儀式的情況下,他將催眠的技術有效運用在心理治療。事實上,他的治療個案當中只有五分之一使用正式的催眠(Beahrs, 1971),即使他並沒有在「執行催眠」,他仍然持續使用催眠技巧。(約翰〔John〕、喬〔Joe〕和芭比〔Barbie〕的案例就是這樣的例子,之後會再詳述。)自然催眠法是艾瑞克森策略取向針對短期治療的精髓,這是艾瑞克森表現他卓越天賦的第二個領域。
心理治療師
隨著傑.海利《不尋常的治療》的出版,艾瑞克森成為眾所周知的短期策略取向心理治療之父。身為這個取向中一位極為成功的治療師,他發表相當多的新案例和治療方法,在短期策略心理治療的文獻當中;從他舊的講學錄音帶裡,還有更多的案例陸續被發掘。
海利寫道:治療本身是一種問題,而非解決的方案;問題就是病人尚在接受治療,解決的方案是讓他們儘快脫離治療,過他們獨立的生活。艾瑞克森應該會同針對個案的主訴做處理。儘管在表面上他的策略性技巧似乎不尋常,事實上他是運用不尋常的常識。
將一名恐懼症患者安置在沙發上,並要求他自由聯想五十分鐘,這是一種荒誕不經的做法。常識性做法是讓恐懼症患者置身於害怕的情境,讓他們去對抗恐懼,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學習掌握主控權。藉著這種及其他的方式,艾瑞克森是首先將治療帶出病人心智範疇(和諮商室)的現代治療師之一,把治療變成病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實踐這種治療方式的能力,是他偉大創見和創造力的展現。
老師
艾瑞克森另一個顛覆傳統的做法是他的教學。在1980年,我出版了《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是為專業人士舉辦、為期一週的研討會逐字稿,當中他示範了不尋常的教學法。他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主要是關於成功的心理治療案例以及他的家庭,他也現場示範了催眠治療。他並沒有透過聽學生的治療錄音帶,或藉著觀察及指導他們的治療方式來進行督導。(我當艾瑞克森的學生時間長達六年,他轉介許多病人給我,但不曾看過或聽過我做催眠引導或任何一個療程。)相反地,艾瑞克森採用多層次的影響溝通來激發學生的內在資源;這跟他的心理治療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跟他的催眠方式相同。他模糊了「催眠」、「教學」和「心理治療」三者的界限;當他在教學時,他實則在做催眠;當他在做催眠時,他實則在做心理治療。
艾瑞克森是個首尾呼應的溝通者,他的目標是儘可能讓大部分時間的溝通都能環環相扣,他希望溝通能獲得最大的特殊效益。他總是預先揣想一個溝通目標。有一件軼事剛好可以揭櫫他的教育哲學,記得有一次他回應我對於他的評論,我覺得他1950年代的教學錄音帶對我而言,像是一段很冗長的催眠引導,他說他並沒有聽過自己的帶子:「我通常不教內容,我是為了觸發動機而教。」
在艾瑞克森學派的概念裡,催眠、教學和心理治療三者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分野,因為在這三個領域中全有賴潛意識的學習,根本的道理在於人早已擁有要產生改變所需的資源;因此,心理治療和催眠,甚至到大一點的範疇──教學,都是激發資源、發展資源、幫助人們用更有效的新方式去整合資源的過程。
個人
無論身為一位催眠師、心理治療師或老師,艾瑞克森都有獨創性,他的生活方式更是如此,這樣的證據在他的生活中俯拾皆是,但他的獨特性特別彰顯在他克服顛躓身體的困頓,追求一個不受限的生活。
艾瑞克森諸多的健康問題,都細數在他太太依莉莎白於1984年十二月十日寫給一位學生的信中,當時那位學生得了小兒麻痹症,寫信向她詢問艾瑞克森如何克服諸多病痛的折磨。雖然艾瑞克森太太的說明並不代表所有的狀況,但她的記憶卻有力佐證了艾瑞克森第四個展現過人天賦的領域──一個使其他三者相形失色的領域。
面對困境的韌性
艾瑞克森太太寫到自己丈夫身體上的重大限制;其他未提及的身體問題,原本也可能會減少他的生活樂趣,由於他面對困境的韌性,這些問題並沒有造成限制。
例如,他是天生的色盲,他不僅沒有受到限制,反倒善用它來表現豐富的個人風格。他經常穿紫色衣服,因為這是他最喜歡的顏色;他的辦公室裡有許多紫色的裝飾品,學生也經常送他紫色的禮物。
他是一位音盲;隨著不斷萎縮的肌肉,他的視力產生複視的情況;而他的聽力也受損。他靠著少許的肋間肌和半個橫隔膜呼吸;他有脊柱關節炎、痛風和輕微的肺氣腫毛病。當我在1973年第一次遇到他時,他的手臂已經無法活動自如,他經常要用較靈活的左手扶著右手寫字;他的腿已嚴重到不良於行,只能短暫支撐自己,再靠輪椅移到辦公室的椅子上。約在1976年,他已經不能夠那麼做了,只能完全依賴輪椅。然而他沒有怨懟命運或自暴自棄;艾瑞克森滿意他所擁有的現況。
當他七十多歲的時候,早晨對他而言尤其痛苦,通常他要耗費很大的力氣來穿衣服和刮鬍子,因此他在看病人前都要小睡一會兒;早晨也是他一天中最疼痛的時段,他的臉露出承受極大的痛楚,然而他能很開放地談論他的身體問題。在1974年他告訴我:「今天凌晨四點,我覺得我應該會死掉。中午時,我很高興我還活著,我從中午一直高興到現在。」
艾瑞克森雖然承受巨大的身體折磨,他卻是我們遇到最懂得感謝生命的人,他這方面的人格特質,大大增添了他身為一位治療師和老師的說服力;艾瑞克森的其他面向也對他的成功有關鍵性的助益。
關於艾瑞克森:他個人風格與專業生涯的關係
這是一本關於米爾頓.艾瑞克森對於心理治療獨特貢獻的書,詳述他惡劣的健康狀況,意義遠超過單純的軼事側寫。艾瑞克森面對生理困境的正面姿態,對於他病人的復原有直接的影響,他們深知自己的問題不可能比他還嚴重;他們看見不管面臨的困境有多艱難,都有活出豐富生活的可能。
當病人因精神分裂症、缺乏安全感或痛苦的折磨來尋求艾瑞克森的幫助,他們走進房間,看見一位不說虛偽或抽象話語的治療師,一位與劇痛和諸多限制奮戰、卻很明顯享受生命的治療師。
艾瑞克森清楚意識到自己的狀況,他常常說小兒麻痹症是他遇過關於人類行為的最佳導師,他接著說:「我不介意疼痛──我不喜歡其他的替代方式。」除了自我催眠之外,他還將自己重新框視的技術用在自己身上。或許他與人互動的成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他一直將他的技術用在自己身上。
再者,艾瑞克森的外在傾向有助於他控制自己的疼痛。他活躍於他身處的環境,從未迷失在個人的內在世界裡。當你出現他面前時,你會覺得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你一個人身上,這同時是榮幸和舒慰,但也常常讓人覺得緊張不安。艾瑞克森經常扮演「感興趣的觀察者」的角色,他也具有社會疏離的傾向。他很重視隱私,絕不是那種你可以跟他閒聊時事和運動的人。
當他在工作的時候,你絕對不會感受到他的疏離感;你會感受到他的熱情和對你個人的關注,這並不意味著他讓人覺得完全地安全,完全地安全是改變的絆腳石。儘管我能夠自適在他溫情的安全感當中,感受到他試著從我的個人特質來幫助我發掘自己的才能,但我從未覺得和他相處能完全地自在。和艾瑞克森相處的人經常會覺得「頭昏眼花」,部分是因為他清楚意識到要給予你一個衝擊,然而它卻是一份「無害的不確定感」,即使你整個人失衡不安,還是會覺得這份不確定感能讓你有所獲益。
獨特的治療方式
他是一個極為自信的人,似乎不知道什麼是社交恐懼,對於所擁有的權力,他顯得相當自在。然而他也有詼諧的一面,他被認為是第一個將幽默帶入正統心理治療的人。他也用幽默來包裝催眠引導。傳統上,催眠和幽默向來是水火不容,艾瑞克森是第一個將幽默結合成正統心理治療一部分的人。例如,他戲謔地對一個有手臂懸空問題的病人(Zeig, 1980a, p. 223)說:「你以前是不是曾被一個怪人將你的手臂抬起,讓它留在半空中?」
當我想到艾瑞克森如何替他的病人做治療時,我就會回想起我的小女兒妮可痛恨在飯後洗臉這件事。我的太太雪倫會先給她一條毛巾,讓她自己玩;在玩的過程中,她們沒有爭執或強迫地完成洗臉這件事。艾瑞克森的治療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可以稱作成人的遊戲治療(cf. Leveton, 1982)。他像一位好父親,會鼓勵孩子自我探索。他把改變的功勞留給病人自己。
艾瑞克森將遊戲結合戲劇性的治療方式,他有著一籮筐意料之外的作業(tasks)和伎倆,用來達到他治療的效果(cf. Lustig, 1985)。他會丟一塊泡綿磚給病人,然後大聲說:「不要將所有的東西都當成花崗岩!」(C. Lankton, 1985)。為了凸顯人們慣於忽略家庭模式,他會用證明他們是右拇指利或是左拇指利的方式來挑戰他們。(當你雙手緊握,你的優勢拇指會在上方。然後將所有手指下移到同一方位,感受一下你的優勢拇指。)為了鼓勵學生靈活運用,他會刺激他們想出如何用十棵樹種出五排每排有四棵樹的方法。(這題的答案是一個五角星形。)他會將學生和病人送去爬鳳凰城的女人峰(Squaw Peak),讓他們看得更廣、更高及享受勝利的喜悅。
他會舉自己的例子,說明他如何把困境轉化為遊戲。當他是高中生時,他會用喜歡的幾何學作為自己完成較不喜歡學科的獎賞。當他必須到馬鈴薯田除草時,他會在田地上畫一些對角線,然後一小塊一小塊的工作,直到整個田地都除好草,這樣一來工作變得有趣多了。當面臨生活中無可避免的無聊煩瑣,他仍用赤子之心來看世界。對一位他希望對方能更輕鬆看待事情的病人,他曾引用華滋華斯(Wordsworth)的詩「牢房的陰影開始籠罩成長中的孩子」──這是對逝去純真的哀悼和赤子之心的激賞。
潛意識的智慧
孩子般的驚喜和信任很自然地變成他治療特徵的延伸:他信任人,也信任人潛意識中的健康欲望;他相信人擁有可被激發的內在智慧。他說過一個幫助病人準備專業考試的故事,他要病人快速瀏覽教科書,並記下每一頁的一個概念,目的是激發他的潛意識並促進他的記憶力。(我之前也用這個方法,順利通過州政府的證照考試。)他也信任潛意識的智慧,例如,他說過一件他忘了手稿擺在哪裡的事,他選擇相信他遺忘的智慧,而不是去把它找出來。後來有一天當他重讀一篇文章,正好發現一些資料應該加進「遺失」的那篇文章中,然後他就找到了,隨後發表了那篇文章(Zeig, 1985a)。
艾瑞克森對潛意識和催眠這麼感興趣的原因之一,或許是因為它們直接承擔了他劇痛纏身的人生。他經常利用催眠來控制疼痛,當艾瑞克森為了控制疼痛做自我催眠時,他並沒有硬性引導自己;相反地,他賦予潛意識一個舒服的意念,然後跟隨著他所接受到的暗示漫遊。他告訴過我一個他精心設計的訊號系統,在他的晚年,一早起來他就會留意拇指在指間的位置,如果拇指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那表示昨夜他耗費很多力氣和疼痛奮戰。如果拇指在無名指和中指之間,那表示夜裡沒有痛得那麼厲害;如果在中指和食指之間,表示更沒那麼痛。用這樣的方法,他能判斷他還有多少精力處理白天的工作。他知道潛意識能良性且自主地運作。
艾瑞克森帶到治療裡的另一個天賦是他偉大的創造力,創意讓他保持敏銳。當我問他一個簡單的是非題時,即使新的答案更為冗長,他還是樂於找出不帶有「是」或「否」字眼的說法。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1977, p. 94)提到他總是努力想出具原創性的解決方法,面對每一次療程,都彷彿是全新的治療情境。(雖然艾瑞克森會重複他的故事和催眠引導,但他很小心地將它們改編成適合當事人現況的情節。他並不反對重複,在早期的一次治療督導裡,他鼓勵我反覆使用同樣的催眠引導,去了解病人的各種不同反應。)
大概是他的創意和好奇讓他不斷更新自己。他年輕的時候似乎精力無窮,他長時間在家工作;當他旅行演講時,他經常會探望同事、治療病人,並在會後替參加工作坊的學員做個人治療。他有驚人的記憶力和強大的專注力。
在文獻中,艾瑞克森的人性面很少被提及,但這是他治療的重要部分,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他沒有以貶抑的方式操弄,原因之一或許是他在時間上和工作上的慷慨與細膩。
艾瑞克森如何自我訓練
艾瑞克森的生活遍布著創意的素材,在他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上隨處可見創意的軌跡,但這樣的創意只是未經馴服天賦的恣意揮灑嗎?答案是也不是。艾瑞克森的資質聰敏,但他的能力是勤勉自我訓練的產物。他的病人就是他的老師,他豐富的經驗來自於多年的臨床實務歷練──當我遇到他的時候,他已經有五十年看過各式各樣病人的經驗。我曾問一位同事大衛.奇可(David Cheek),是否知道艾瑞克森由哪裡不斷獲得精神病學的知識,奇可回憶道:「他以平常的聲調說:『從病人。』」(在Secter報告, 1982, p. 451)艾瑞克森基本上都是自修,他並沒有被先前的學派限制,反而另闢蹊徑,獲得新的洞見。艾瑞克森於1920年代早期在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的精神部接受訓練,他的指導老師是一位不太相信精神醫學的外科醫生。醫學院畢業之後,他在科羅拉多精神醫院(Colorado Psychopathic Hospital)實習一年,由該院的主任、也是一位著名的精神科醫師法蘭克林.安包(Franklin Ebaugh,M.D.)指導。然而,艾瑞克森從未稱任何人是他的老師(Haley & Weakland, 1985, p. 603 );雖然他遍覽精神分析的相關書籍,但沒有接受精神分析的訓練或督導,他連催眠都是自修。
∣第 七 章∣ 傳統催眠模式:簡介
「天才」一詞通常是指一個人呈現的心智,它也意味著一個人天生具有卓越的精神力量和創造力。艾瑞克森的天才是由他的聰明、人性、好學、創意和洞察交織而成,他也勤奮地培養與錘鍊自己的天賦。
艾瑞克森的天才表現在他所身處的四個領域:一位催眠師、一位心理治療師、一位老師、一位將身體殘障化為優勢的個人;綜而觀之,他在這四個範疇的成就使他成為一位超越生命限制的人。
催眠師
如果有人正在研究催眠的歷史,首先他可能會讀到十八世紀的開業醫師梅斯墨;然後是關於夏考、布萊德、利布萊特...
推薦序
|推薦序一|
走自己的艾瑞克森步道
蔡東杰
(精神科醫師、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自信催眠線上學習平台創辦人)
2002年秋天踏進艾瑞克森基金會密集訓練的教室的我,是一個剛接觸傳統催眠不到一年的精神科醫師,在與心理治療有深厚淵源卻又陌生的催眠世界裡,充滿了好奇以及疑問。我的好奇來自於催眠能夠為治療帶來極大的推動力量,我的疑問則來自於,我能接觸到的催眠治療幾乎完全被前世今生所淹沒。兩個星期的課程,我深深感受到「催眠回到心理治療的家」,有一種令人安心的歸屬感。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更強烈的疑惑:艾瑞克森學派的催眠到底是什麼?
為了解除疑惑帶來的不安,我認真的搜尋任何可以學習的資訊,包括艾瑞克森基金會發行的教學錄影帶、錄音帶、以及各種書籍,也在國內尋找中文翻譯書籍。《催眠天書》以及《催眠之聲伴隨你》是當時能夠找到的少數介紹艾瑞克森的中文書。但即使反覆閱讀仍然無法一窺艾瑞克森的奧妙。而以不怎麼理想的英文閱讀原文著作,能夠理解的又更加貧瘠。
經過了兩年辛苦的摸索,感謝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邀請了薩德博士來臺灣舉辦工作坊,並且與心靈工坊共同出版了兩本傑夫的著作《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以及《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讓我能夠用更輕鬆的方式認識艾瑞克森催眠。
艾瑞克森醫師是一位不尋常的天才,這展現在他個人與專業的生涯,都是那麼的獨一無二,越深入探索就會越對他感到敬佩。然而探索艾瑞克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他有非常特別的思考以及行為模式,同時對於他的治療從來沒有給出一個特定的理論架構。如此讓想要跟他學習的人很難入手,需要重新整理成為符合個人特色的學習經驗。但也因為他沒有為艾瑞克森取向的治療下定義,讓後續的追隨者開拓出更多元的發展。
艾瑞克森是如此獨特,他提供了每一位學生個別化的教學經驗,而有機會與他近身學習是非常幸福的,傑夫是其中一位。艾瑞克森醫師過世後五年,傑夫將他與艾瑞克森相處六年多的第一手經驗紀錄,集結成書。這些記錄珍貴之處在於傑夫剛經歷過生命重大轉化與成長,正在塑形個人風格,剛剛到了女人峰的山腳,準備踏上個人的艾瑞克森步道。或許對於艾瑞克森的評論尚不成熟,但這也是初學者正在經驗的類似歷程。相較於傑夫近年一系列催眠治療精采與完備的著作,這本書反而更能夠為讀者帶來真實的衝擊。
艾瑞克森的治療與教學源自催眠,但不受限於催眠,因為催眠只是提供體驗的過程,透過這個體驗為學生與案主帶來什麼衝擊與影響才是他重視的。這個體驗可以是催眠;也可以是一般社交性的對話;更可以是一件看似荒謬不相干的任務。關於房間內紫色的電話閒聊,可以是陳述一件事實;可以是一次催眠引導;可以是困惑技巧的示範;更可以是傳遞了潛意識的無窮潛能。初次接觸艾瑞克森或許會感到頭暈目眩,因為艾瑞克森是如此的不按牌理出牌,令人難以招架,無法站穩腳步。而有趣的是經歷了一陣顛簸,重新站穩腳步後,會發現自己已經離開原來的位置,看到不同的風景。閱讀本書,或許用慣用的線型式思考是不恰當的,而是要跟隨傑夫的帶領來到艾瑞克森面前,用心體驗。
艾瑞克森與傑夫的互動處處充滿禪機,他寫給傑夫的第一封信,字面上看似拒絕傑夫成為學生的要求,最後又柳暗花明地給了傑夫展現「真正重要的特質」的伏筆。傑夫改變的動機帶領著他開啟與艾瑞克森的學習,並且用接下來的生命探索自己真實的潛力。
初次見面,傑夫在我的書上寫下:
從鳳凰城到臺北……
一系列的回憶
一個探索內在力量的方法
如同艾瑞克森賦予傑夫啟發性的體驗,我也在艾瑞克森步道上發掘蟄伏心中的巨人。邀請你一起踏上艾瑞克森步道。
|推薦序二|
西方心理治療中唯一的禪宗做法
洪偉凱
(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派第三代治療師)
我的人生分成認識艾瑞克森學派之前,以及認識艾瑞克森學派之後。在認識艾瑞克森學派之前,我學過許多學派,包括十年浸泡在鮑溫家庭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傳統催眠、NLP、榮格學派,這些都或多或少幫助我成為一個好的治療師。在接觸到艾瑞克森學派之後,我終於可以將所有學過的東西整合一起,融會貫通,發展出屬於我自己風格的心理治療和催眠治療。
我從未見過艾瑞克森,只是從這本書裡,從其他許多關於艾瑞克森的書籍裡得窺一二。然而,艾瑞克森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至今都還在繼續引領世界心理治療發展的風潮,都還在繼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治療師。在接觸到艾瑞克森學派之後,我知道我可以做自己,而不需要配合傳統,我知道我可以成為優秀的治療師,從這本書裡的許多故事,我們可以學習到,人生總是會有許多挫折和考驗,而艾瑞克森就是我們面對人生挫折和考驗時一個最好的榜樣。
透過這本書,你將學會如何用順勢而為的態度面對人生的逆境,如何在承受極度的痛苦當中,還能享受人生所帶來的好與壞。艾瑞克森一輩子被小兒麻痺所苦,如果不是要面對小兒麻痺所帶來的痛苦,他也無法到達這種無人能及的高度。小兒麻痺就是他的老師,教會他如何面對人生的痛苦和折磨。
這本書裡的許多案例,我每次閱讀總是會有新的啟發和驚嘆,讚嘆艾瑞克森如何能夠有如此豐富的創造力和潛意識。如果我們只是依樣畫葫蘆,照著艾瑞克森的做法來幫助病人,這是無法起到太大的效果。我們只能想著,艾瑞克森如何順勢運用他的潛意識,如何觸碰到個案的潛意識,如何找到個案內在的資源,如何幫個案量身訂制專屬的催眠治療。
現今心理治療的專業領域開始講究正念、正向心理學,開始講究幫個案量身訂制一種獨特的治療方法。我們愈來愈看重個案自身所擁有的資源,而不是他們認同的病症。而早在四五十年前,艾瑞克森已經運用催眠以及其他各種創新方法來幫助個案看見自己的內在資源和力量,這是一種跨時代的先驅做法。書中提到許多間接溝通的例子,這在美國人的世界裡,是很少見的。在東方文化裡,我們經常使用間接溝通、雙關語;而西方世界裡,他們的溝通多半是直接溝通,你很少看到討價還價、或是溝通中話裡帶刺的說法。艾瑞克森在早年靠著他的個人魅力,他只需要跟個案說「進入催眠裡」,個案就會進入催眠裡。
到了晚年,艾瑞克森發展出間接溝通的能力,這種間接催眠的做法,讓艾瑞克森可以幫助更多人進入催眠裡,打開一個更加寬廣的領域,觸碰到更多人。他教導他的學生們這種做法,也因此我看到艾瑞克森學派的大師經常使用間接溝通,這種薪火相傳的做法就像是東方世界裡禪宗的做法。透過說故事、隱喻、達到一種點化、頓悟的效果。艾瑞克森這種神奇的做法,可以說是西方心理治療領域裡唯一的禪宗做法。艾瑞克森對於他的學生們從來不教技巧、原則、方法或概念,他只傳遞一種啟發的氛圍,傳遞一種催眠的感受,學生們必須自己去體悟和領悟艾瑞克森所說的話,所說的故事,也因此,他的學生們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心理治療學派和門派。
我相信透過閱讀本書,你將會學到艾瑞克森的順勢而為原則和催眠技巧原則,而這將會啟發你的潛意識,讓你更加相信自己的潛力和潛能。艾瑞克森在他老年的時候曾經說過,「我運用催眠愈多,我發現我知道的愈少。我不知道如何幫助個案做催眠,但我確實知道個案有一個很棒的潛意識,我也有一個潛意識,而當我們的潛意識相會之時,就會激盪出許多創意的火花,激盪出很棒的療效。」
另一句艾瑞克森常說的話是「無限的可能性」。艾瑞克森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而這個可能性不是在我們頭腦的思考裡,而是存在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頭腦是有限的,而潛意識是無限的,也因此,艾瑞克森可以推翻醫生宣告他很快要死掉的推論,從十七歲時罹患小兒麻痺,一直活到七十九歲,並且生了八個小孩。催眠是進入潛意識,獲得內在資源的一個最佳工具。透過催眠,艾瑞克森可以大幅減輕他的身體慢性疼痛;透過催眠,艾瑞克森可以觸碰到個案無限的可能性,以及無限的內在資源;透過催眠,艾瑞克森幫助他的學生們成為更好的治療師、更棒的自己。因此,艾瑞克森是全世界心理治療領域所有專業人士所認可的當代催眠之父。
閱讀這本書有很多種方法,你可以從頭開始一章一章閱讀,你也可以從最後一頁開始往回看,你也可以從中間開始往前翻,或是往後翻。這是艾瑞克森慣常使用的閱讀方式。他喜歡從書的最後一章開始往回看,然後推論書的開頭在說些什麼。艾瑞克森時時刻刻都在鍛鍊精進他自己推論的能力,這種推論的能力就像是福爾摩斯在推論一個案件是一樣的,當我們看了最後面,推論出前面在說什麼,我們的推論能力也就隨之進步了。
作為一個治療師,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追求自己的進步和成長,我們有更多成長和進步,我們的個案也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治療。艾瑞克森以身作則在教導我們這樣的道理,他到死的那一刻都還在盡力過好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在他死之前,他還在教導工作坊。類似地,我看見我的艾瑞克森老師們,他們到現在七十歲、八十歲的年紀,依然在追求自己專業能力的進步和發展,到世界各地教導艾瑞克森學派,啟發更多人。這也是我學習艾瑞克森催眠最讓我著迷的地方,看著我的老師們在七十歲、八十歲的年紀,依然有許多新奇創新的治療方法產生,我也學會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
最後講一句,艾瑞克森學派的大師們,都看起來比實際年紀年輕許多,我想這是因為不停地精進和學習,讓他們時刻與自己的潛意識接觸,因此永保年輕。希望透過這本書,你可以窺見催眠大師艾瑞克森的風采,成為一個最好的自己,這也是艾瑞克森諄諄教誨他的學生們要做的事。我們不需要成為艾瑞克森,或是成為艾瑞克森學派大師們的樣貌,我們一輩子可以朝著成為最好的自己前進。祝你享受一段精采的催眠之旅,潛意識之旅!
|英文版序|
不尋常的治療師
路易斯.華伯格醬生(Lewis R.Wolberg, M.D.)
紐約市精神健康研究院創辦人暨榮譽退職院長
「艾瑞克森學派心理治療」是指一套心理治療技術,其中大部分由米爾頓.艾瑞克森醫生的演講、研討會、工作坊和寫作中整理而出,米爾頓.艾瑞克森醫生或許是美國最重要的催眠治療師。隱藏在方法背後的治療哲學和對病人的策略人際取向,用在催眠狀態或清醒狀態以釋放病人自助的潛能,比實際的技術來得更為重要(Erickson & Rossi, 1980; Haley, 1973)。雖然像任何魅力人物一樣,艾瑞克森的理論或軼事經常遭到狂熱份子和毀謗者的低估,「艾瑞克森學派心理治療」對於數以千計的專業人士有關鍵性的影響,在美國心理治療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許多已出版和陸續出版的關於艾瑞克森之文獻和書籍是最佳的明證(Hammond, 1984; Rossi & Ryan, 1985; Rossi et al., 1983; Zeig, 1980, 1982, 1985a, 1985b)。
本書大部分是作者與艾瑞克森相處經驗的個人描述,對了解艾瑞克森許多對病人所稟持的態度和運用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貢獻。他一些治療介入的方式就是本身調適身體病痛的技術成果,他用這些方式來改善因幼年罹患小兒麻痺症所導致的疼痛和殘障。面對身體殘障的困境,他造就一種足智多謀、彈性、創意、運用自如和即席演出的獨特融合,再調以非正統風格和遊走於邊緣的傾向,創造了一種令人聞知即為之興奮的心理治療模式,令一般出身傳統心理治療模式的治療師難以仿效。因此,要學習的不只是艾瑞克森用於自己或病人身上的精妙手法,還有這位天才革新者所發明的戲劇化應變方式。
艾瑞克森以諮商師、分析師、鑑定人、仲裁者、倡導者、激勵者、心靈導師、接納的權威或嚴厲的父母等不同的面貌來面對每一個病人,他強調每個個體的獨特性,每個人會被獨特的需求和不同的防衛模式所激發,每個人都需要原創的介入模式,而非正統、缺乏想像空間和教條式的治療方式。他認為他自己、他的話、語調、說話的舉止,還有以身體動作當成影響的媒介都能促發改變。他感興趣於實際的改變,而不是理論,他認為傳統的理論是一項障礙,將治療師繫在一塊徹底無望的基石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暗示、誘騙、計謀大量個別化多層次的溝通刺探、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為了讓病人在不全然意識到受操弄的狀況下產生影響。有時候他沒有成功,但這只是提供他新的刺激,讓他去克服病人為了抗拒改變而使用潛在資源和潛力。
艾瑞克森經常在病人的明顯抗拒中,似乎表現出支持病人的疾病和防衛,或者給予病人看似奇特、無所關連的作業。他會提供尋常的建議及常識性的治療,善加利用這些顯而易見的原則。相反地,他會運用隱喻和間接的指涉,並不直接切入要點。他會創造情境,「讓病人自動理解到他們之前從未發覺的改變潛能。」(Zeig, 1985a)。但這些手段都有一種目的:只為了讓病人困惑到足以讓他們敞開心房,用不同角度來看待事物。技術並沒有經過事先的挑選,但都適合當下情境的迫切需要。即使艾瑞克森拒絕將自己的做法與任何著名的心理治療學派劃上等號,但他經常在獨特的操作模式中,運用了行為、認知、精神分析和其他的方法。催眠被運用在能夠有效促進治療的情境。雖然人格和價值觀改變,向來被視為或快或慢總會達成的理想目標,但他的立即目標是緩解症狀和解決問題。
有一些心理治療師對於艾瑞克森的崇拜幾近盲目,每個字、每個情緒、每個觀點或動作都被視為具有某種啟發意義。那些根植於對全知全能的期待,將艾瑞克森奉若神明的治療師,最後一定會幻滅;將艾瑞克森視為一位桀傲不馴者的治療師,認為他驚世駭俗的手法只是一時的流行,終究還是會被棄如敝屣,也是同等的偏見。這些態度對於一個高度創意、富想像力和原創的思惟不甚公允,他確實對一些最棘手的心理治療問題演繹出一套全新的方法。艾瑞克森透過長期努力奮鬥駕馭讓他痛苦的身體殘障,將自己打造成驚人的影響機器。他的勇氣、敏銳度、覺察力和獨特的適應模式,套用海利的一句話(Haley, 1973),使得他變成一位「不尋常的治療師」。但是他的方法綜合了他「不尋常」的人格特質和操作風格,讓其他治療師不容易移植、消化和運用。
對艾瑞克森策略治療一針見血的批評是:那些相信聰明的策略能夠取代扎實訓練的人高估了它的價值。技術的操作模式,通常只是全部心理治療課程探討的一個片段。從這一方面來看,我們必須知道如何處理關於病人的防衛、信念體系和獨特性格等大量變項,這些因素都會抵消和耗盡所有策略性介入的效果。
艾瑞克森是運用計謀去避開抗拒的專家,在他成長過程中,那讓人難以忍受的身體磨難是他用來銳化自己機智的磨刀石。我記得一個事件,艾瑞克森有一次到紐約旅行,他來拜訪我,當時我有一名病人也剛好來看診。這名病人是年輕的強迫症患者,因為他的敵意行為、對疾病、死亡和毀滅的念頭,造成他自己和周遭其他人的生活都陷入一片愁雲慘霧。因為他童年早期接受過一連串心理分析師、行為治療師和催眠治療師的治療,次數相當驚人,他經常抱怨他們的治療對他有害而無益,使得這些治療師逐漸耗竭殆盡。他最後被轉介到我這裡做催眠治療,因為沒有其他催眠治療師能夠成功讓他進入催眠狀態。我也徹底失敗,經過幾個月無效的療程之後,我期待有一天能把他轉介給某個人,讓自己平靜加入那一長串挫敗治療師的行列,所有人都已經放棄試圖去幫助他。
註定的好運總是會意外降臨到你身上,艾瑞克森剛好在另一次不愉快談話的開頭走進來。我開玩笑問:「米爾頓,你相信你能催眠這個年輕男孩嗎?」艾瑞克森喜愛挑戰,他不會輕易放棄這次機會,特別是當這個孩子對於任何使他進入催眠的企圖都沒有反應時。在很短的時間內,艾瑞克森說服這位病人跟他到隔壁房間,把他留在那裡將近三個小時。每隔一段時間,我會察看房間,去看一下我原先預期的狀況,也就是病人是個可怕的敵手,他會完全清醒,咧嘴笑著艾瑞克森對他做那麼多嘗試後的失敗。但艾瑞克森沒有放棄,令我驚訝的是,兩個小時之後,我很確定艾瑞克森已經成功讓病人進入夢遊的催眠狀態,在暗示下,那男孩看到物體和動物的幻覺。我對艾瑞克森面對失敗時的堅持及他催眠引導的技巧,印象一樣深刻。
在這次示範之後,這個病情嚴重的孩子又回到我手上,可能因為之前已經有過一次放棄主控權的經驗,他顯得相當焦慮,讓他的父母很擔心。這個情況卻給了我一個建立有意義接觸的機會,化解他對死亡恐懼的問題,讓他的症狀大幅度緩和。我用這個個案來當成一個例子,說明艾瑞克森轉化和卸除病人對治療抗拒的偉大能力。
艾瑞克森善於結合與病人有關的特別才能或缺點,來運用介入技術;在加速病人學習方面,艾瑞克森展示了不可思議的能力。很多治療師都不能體認許多病人對一些治療介入的方式有不同的反應,雖然已經謹慎小心處理,但還是會產生矛盾的結果。處理這個問題,需要花相當多時間建立主要的治療目標。艾瑞克森獨特的天份,不僅在於他辨識功能失常的部分,他非凡的能力還展現在找出阻礙病人復原的因素。然後他會擬出介入的方式,快速移除這些障礙。傑弗瑞.薩德在這裡提供了許多艾瑞克森如何進行這些方式的實例。關於這位催眠領域中最受囑日的大師,相關的出版品不斷出現,本書的出版又將增添一份極有價值的文獻。
|推薦序一|
走自己的艾瑞克森步道
蔡東杰
(精神科醫師、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自信催眠線上學習平台創辦人)
2002年秋天踏進艾瑞克森基金會密集訓練的教室的我,是一個剛接觸傳統催眠不到一年的精神科醫師,在與心理治療有深厚淵源卻又陌生的催眠世界裡,充滿了好奇以及疑問。我的好奇來自於催眠能夠為治療帶來極大的推動力量,我的疑問則來自於,我能接觸到的催眠治療幾乎完全被前世今生所淹沒。兩個星期的課程,我深深感受到「催眠回到心理治療的家」,有一種令人安心的歸屬感。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更強烈的疑惑:...
作者序
二十世紀催眠治療的領導人
傑弗瑞.薩德博士(Jeffrey K. Zeig)
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執行長
我很榮幸很夠協助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將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醫生的工作帶到臺灣,他們策劃了這次的翻譯和我第一次到臺灣的工作坊。我也要感謝心靈工坊文化公司在出版和宣傳方面的著力。
米爾頓.艾瑞克森(1901-1980)在心理治療史上是一位獨特的影響人物。雖然沒有師承於名家,他自我淬煉而成為二十世紀催眠界的領導人物,同時也是短期心理治療的創始人。很多人主張,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貢獻在於治療理論,艾瑞克森的貢獻在於治療實務。艾瑞克森發表在心理治療文獻的案例多過任何臨床工作者;他所發明的技術多過任何一位執業醫師,而且他的一些發明還沒被清楚地闡釋。我研究艾瑞克森已經超過三十年,然而我知道從研讀他的工作當中還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
艾瑞克森對心理治療的了解冠乎群倫。他是一位實用主義者,著迷於人類的韌性和無限的潛能。他探索人如何能改變。他不是一個試圖去描繪人為什麼是他們當前面貌的理論家。
艾瑞克森也有著令人驚奇的生命力。他承受著許多身體病痛的折磨,包括長期的疼痛。當病人來到他面前,他們面對的是一位承受的磨難不亞於他們的人,可能還超過他們所受的。然而,他很快樂,用活著的姿態拆放他的喜悅。當他鼓勵病人去欣賞生命,和超越病痛與限制,他的病人知道他是從自己的經驗發聲。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 Experiencing Erick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n and His Work)和《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A Teaching Seminar with Milton H. Erickson)是姊妹作,前者清楚揭露艾瑞克森身為一個人和一名治療師的樣貌,後者是他作為一位老師的風範。為了真正了解艾瑞克森的技術,我們需要去了解他身為一個人的樣貌;為了真正了解他的治療方式,我們需要看到他是如何教導他的學生。
艾瑞克森是一位獨特的老師。他不是一個理論和實務的線性講述者。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著重在引發學生的潛力,如同他引發病人的潛力一般。他的教學類似於他的治療,兩者都根植在經驗性地引發內在資源。
我敬愛米爾頓.艾瑞克森。我從他身上所學的勝過任何其他的老師。我個人希望這些書能傳達一部分我對他的敬愛之意。也希望這些書能激發讀者的興趣,來認識這位心理治療史上最偉大的人物。
傑弗瑞.薩德博士
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2004年4月
二十世紀催眠治療的領導人
傑弗瑞.薩德博士(Jeffrey K. Zeig)
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執行長
我很榮幸很夠協助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將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醫生的工作帶到臺灣,他們策劃了這次的翻譯和我第一次到臺灣的工作坊。我也要感謝心靈工坊文化公司在出版和宣傳方面的著力。
米爾頓.艾瑞克森(1901-1980)在心理治療史上是一位獨特的影響人物。雖然沒有師承於名家,他自我淬煉而成為二十世紀催眠界的領導人物,同時也是短期心理治療的創始人。很多人主張,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
目錄
∣推薦序一∣ 走自己的艾瑞克森步道/蔡東杰
∣推薦序二∣ 西方心理治療中唯一的禪宗做法/洪偉凱
∣作 者 序∣ 二十世紀催眠治療的領導人/傑弗瑞.薩德
∣原 序∣ 不尋常的治療師/路易斯.華伯格
前言
∣第 一 章∣ 艾瑞克森的創造力
∣第 二 章∣ 艾瑞克森學派的治療取向
∣第 三 章∣ 天生的催眠大師
∣第 四 章∣ 米爾頓.艾瑞克森會談實錄
∣附 錄 一∣我的故事/黛安.蕭
∣附 錄 二∣夏娃.帕頓
∣附 錄 三∣米莉.帕頓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 走自己的艾瑞克森步道/蔡東杰
∣推薦序二∣ 西方心理治療中唯一的禪宗做法/洪偉凱
∣作 者 序∣ 二十世紀催眠治療的領導人/傑弗瑞.薩德
∣原 序∣ 不尋常的治療師/路易斯.華伯格
前言
∣第 一 章∣ 艾瑞克森的創造力
∣第 二 章∣ 艾瑞克森學派的治療取向
∣第 三 章∣ 天生的催眠大師
∣第 四 章∣ 米爾頓.艾瑞克森會談實錄
∣附 錄 一∣我的故事/黛安.蕭
∣附 錄 二∣夏娃.帕頓
∣附 錄 三∣米莉.帕頓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