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二眼見臺灣社會受到佛法的影響如此深廣,於是興起了解經的願心和行動。
◎除了對《金剛經》與《心經》進行內容摘錄、釋譯之外,作者以理性批判的筆鋒和淺白易懂的文字,論述佛經裡可受討論之處的自我見解。
◎架構分明、簡單易懂,輕易進入般若核心。
對於佛教信仰者而言,藏經典所說為唯一真理;但對於非佛教信仰者來說,佛法都應該接受質疑與檢驗,並非某人或某書說了就算數!《金剛經》如此,《心經》也是如此。
佛教裡十法界、佛性等主張,對本書作者而言,都只是一種「假說」,其主張正確與否,需要客觀的證明。畢竟,所有經典或相關論述,都是人類主觀下的產物,但證明佛法正確性的客觀證據,千年來始終提不出來,又怎能讓人認同佛教的主張?
老伙仔收集並整理出對《金剛經》與《心經》不同角度的看法,試圖將那些大師愛用的「引經據典」,以白話的方式來詮釋,讓佛學經典從此變得平易近人。
章節試閱
第一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壹、原文
如是我聞(注釋一),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注釋二),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注釋三)。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注釋四),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注釋五)。
貳、注釋
一、如是我聞: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即是指阿難「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由於阿難記憶力最強,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典,他全能記得;但在結集經藏時,阿難是一個初證阿羅漢果的人,其中早已證到四果阿羅漢的有很多,所以如果是由阿難所說出來的經典,一般人都不會佩服的。世尊入滅前曾對阿難表示,須於卷首加上此語。於是用「如是我聞」四字方能息眾疑,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
二、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祇園精舍或稱祇林、祇樹給孤獨園,也簡稱祇園或陀林,位於印度北部舍衛城南郊,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傳法的另一重要場所,它比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稍晚一些,是佛教史上第二棟專供佛教僧人使用的建築物。但是祇園精舍是佛陀在世時規模最大的精舍。是給孤獨(又名須達多)長者發願建造。
三、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受過具足戒律的出家人,稱為比丘。具足就是圓滿,佛所製定的每一條戒他都接受,他都能夠依教奉行。這些比丘不是小乘的比丘,這些比丘都是受了菩薩戒,稱為大比丘。
四、次第乞已:次第,就是挨家挨戶順著次序去乞食,不越貧從富,不捨賤從貴,大慈平等,無有選擇,故曰次第。
五、敷座而坐:敷座,敷具,是跟衣服的質料一樣,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
參、白話文
這是我親耳聽到釋迦牟尼佛這樣說的。有一時期,釋迦牟尼佛落腳在印度北部舍衛城南郊的祇園精舍,隨行的有大比丘共一千二百五十人等。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穿好衣服拿著飯缽,進入捨衛城乞食。釋迦牟尼佛在捨衛城挨家挨戶順著次序行乞。釋迦牟尼佛乞了食之後,回到祇園精舍,吃完飯,收好衣服飯缽,並將腳洗淨之後,在地上鋪好坐具,坐了下來。
肆、夢幻泡影
一、本章節述及釋迦牟尼佛之日常生活如一般僧人一樣。
二、資料顯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般若經,為大乘空宗主要依靠的一系列經典,其中部分經典位於大乘佛教最早出現的經書之列。在二到三世紀的龍樹時代,就已經有了大品般若經和小品般若經的流行,大品般若指的是兩萬五千頌的版本,小品般若指的是八千頌的版本,二者篇幅詳略不同,但內容相近。
般若經核心思想,是空性與慈悲。空性在於體驗到一切存在皆空不可得,慈悲在於強調救度眾生的利他精神和種種方便。這二者是般若經乃至大乘佛教體系的兩根支柱,缺少對空性的體悟,或者缺少慈濟眾生的心願與實行,都是不能成佛的。
由於人們認虛為實、認假為真,所以頑固地執著自我和外部客觀世界是真實的,由此造作無量無邊的身業、口業、意業,並且受這三種業力的牽引、拖累,以致長劫地生死輪迴,經受不可言狀的種種痛苦,始終無法獲得自由和解脫。在佛教釋義中,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靠著無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夠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最終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這就是本經題的深刻涵義。
三、一般人對《金剛經》感到興趣,主要有二個原因:其一:《金剛經》中有幾句四句偈非常有名,例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相當傳奇:六祖慧能,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貞觀十二年二月初八,慧能出生在新州。慧能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慧能成人後,家境愈發貧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幫人做零活維持生計。慧能,人老實,不認識字,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一日,偶爾聽人家念《金剛經》,他一聽心裡就明白。
四、本書作者在另一本書:老伙仔的冷言冷語(大佛頂首楞嚴經不同角度的看法)中寫到:就本書作者所知,所有的佛經及有關論述,講來講去,就只在講這句話:﹁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為何會有眾生?為何會有輪迴?因為眾生的一切想法都是妄想,都是不真!為何眾生的一切想法都是妄想,都是不真?因為從無始以來,就是如此!如何才能轉妄成真?當然是要遵循佛的開示!然而,縱使佛的開示是真!是實!但一旦進入眾生的耳中、心中,卻又轉成妄!成假!這是一個非常吊詭的問題!一個無解的命題!本書作者實在很懷疑,一個有內省能力的佛教信徒如何看待此句話?
五、佛教有十法界之主張。十法界分為四聖與六凡,四聖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聖者的果位,乃聖者之悟界;六凡則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等六界,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人類在六道中輪迴、受苦,金剛般若波羅蜜多之目的就是在教導人類如何由迷界進入悟界。對佛教信仰者而言,所有的佛法當然是正確的,而且是唯一的真理!但對非信仰者而言,所有的佛法都應該要接受質疑與檢驗,並非某書或某人說了就算數!《金剛經》也是如此。就本書作者而言,十法界之主張只能看作是一個假說,其內容正確與否,是需要客觀的證據來證明的!就拿六道來論,除了人道與畜生道是實際存在之外,其餘四道:天、阿修羅、餓鬼、及地獄,到底有沒有?究竟在那裡?似乎沒有任何的客觀的證據可以呈現!六道已經是如此,更何況是虛無飄渺的四聖了!
六、如果十法界存在的客觀證據拿不出來、則所有有關佛法的論述都只是戲論而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如此!所以本書就命名為老伙仔的夢幻泡影。
以上內容節錄自《老伙仔的夢幻泡影──《金剛經》與《心經》不同角度的看法》人二◎著.白象文化出版
第一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壹、原文
如是我聞(注釋一),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注釋二),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注釋三)。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注釋四),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注釋五)。
貳、注釋
一、如是我聞: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即是指阿難「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由於阿難記憶力最強,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典,他全能記得;但在結集經藏時,阿難是一個初證阿羅漢果的人,其中早已證到四果阿羅漢的有很多,所以如...
作者序
本書包含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書作者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不同角度的看法,第二部分是本書作者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不同角度的看法。
般若經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其內涵係以空性為主。因為內容太長了,而被濃縮成《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為《金剛經》,《金剛經》再被濃縮成《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為《般若心經》、《心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一般人對《金剛經》之所以感到興趣,本書作者認為主要有二個原因,其一:《金剛經》中有幾句四句偈非常有名,例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相當傳奇:惠能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惠能成人後,家境愈發貧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幫人做零活維持生計。惠能,人老實,不認識字,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一日,偶爾聽人家念《金剛經》,他一聽心裡就明白。
《心經》是般若經的心髓,也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且最常被念誦的經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出自此經。整本《心經》翻來覆去就是在說明這一點。
佛性(亦稱,本性、真如、實相)是佛教的核心主張(本書作者之用語),此主張是否成立?是需要提出客觀的證據來證明的!並非某人或某書說了就算數!佛性到底是什麼?本書作者強烈懷疑是否有人真的體悟過佛性?退而求其次,是否有人真的了解了佛性?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因為依據佛教之說法,人道在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有時,人排在阿修羅之下)之位階是相當低的,人道距離佛道實在太遠了!
二、因為依據佛教之說法,人道屬於迷界,而迷界之一切皆是虛妄!請想想看,人間的所有論述、經典(包括聖經、佛經)不也都是虛妄嗎!(其實,整本《金剛經》都只是在反覆論述此說法,除此之外,《金剛經》裡面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
三、由於生存的需要,人類的頭腦是很會編織故事的!凡是主觀的東西,其真實性是很受懷疑的,所有佛經或相關論述,其內容那一樣不是主觀的東西?能夠證明佛法之正確性的客觀證據,千年來始終提不出來!如何能令人認同佛教之主張呢!
佛教有十法界之主張。十法界分為四聖與六凡,四聖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聖者的果位,乃聖者之悟界;六凡(亦即六道)則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等六界,為凡夫之迷界。人類在六道中輪迴、受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目的就是在教導人類如何由迷界轉入悟界。對佛教信仰者而言,所有的佛法當然是正確的,而且是唯一的真理!但對非信仰者而言,所有的佛法都應該要接受質疑與檢驗,並非某書或某人說了就算數!《金剛經》是如此,《心經》也是如此。就本書作者而言,十法界之主張只能看作是一個假說,其內容正確與否,是需要客觀的證據來證明的!就拿六道來說,除了人道與畜生道是實際存在之外,其餘四道:天、阿修羅、餓鬼、及地獄,到底有沒有?究竟在那裡?似乎沒有任何的客觀的證據可以呈現!六道已經是如此,更何況是虛無飄渺的四聖了!
所有的佛經及有關論述,講來講去,就只在講這句話:﹁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為何會有眾生?為何會有輪迴?因為眾生的一切想法都是妄想,都是不真!為何眾生的一切想法都是妄想,都是不真?因為從無始以來,就是如此!如何才能轉妄成真?當然是要遵循佛的開示!然而,縱使佛的開示是真、是實,但一旦進入眾生的耳中、心中,卻又轉成妄、成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一個非常吊詭的問題!一個無解的命題!本書作者實在很懷疑,一個有內省能力的佛教信徒如何看待此句話?
如果十法界存在的客觀證據拿不出來,則所有有關佛法的論述都只是戲論而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如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是如此!所以本書就命名為「老伙仔的夢幻泡影」。
本書各篇內容型式分別為經文、原文、注釋(有關資料)、白話文、心經(自己摸索得來的解釋)、夢幻泡影與新語(自己的意見)。在此要強調,本書之注釋及部分夢幻泡影與新語之內容均查自紙本與電子媒介有關資料,因出處太多,故決定不附上出處,僅在此對原著者表達無上的謝意與歉意!此外,本書作者努力保持客觀、盡力搜索已有之資料,力求本書之白話文與心經盡量貼近經文原本之意思,當然,本書作者能力有限,錯誤在所難免。白紙寫黑字,本書的內容可受公評,敬請有緣讀者不吝惠予賜教!
人二
二○一四年六月十五日
本書包含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書作者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不同角度的看法,第二部分是本書作者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不同角度的看法。
般若經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其內涵係以空性為主。因為內容太長了,而被濃縮成《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為《金剛經》,《金剛經》再被濃縮成《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為《般若心經》、《心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一般人對《金剛經》之所以感到興趣,本書作者認為主要有二個原因,其一:《金剛經》...
目錄
序言
第一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第二 十品 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淨分
第三 十品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第二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之十一
之十二
序言
第一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第二 十品 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