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7 項符合
最懂三國的人說:三國十二帝的圖書 |
最懂三國的人說:三國十二帝【金石堂、博客來熱銷】 出版日期:2022-04-27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285 |
蝦皮商城 |
Books |
$ 300 |
金石堂 |
秦漢/三國史 |
$ 300 |
蝦皮商城 |
Others |
$ 300 |
誠品網路書店 |
歷史 |
$ 334 |
TAAZE 讀冊生活 |
中文書 |
$ 334 |
iRead灰熊愛讀書 |
中國歷史 |
$ 342 |
三民網路書店 |
社會人文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 史學名家正說,歷史就是要這樣讀
人們熟知三國歷史,大多來自《三國演義》,
但是「正史」與「演義」之間有許多不同,
本書作者對三國歷史深有研究,以生動的筆觸寫出正史承載之真意。
讀完本書以後,可以分辨出「正史」的描述與「演義」的虛構,
同時瞭解三國人物性格、三國戰爭過程、三國國勢興衰的影響。
◎ 圖文並茂,真實展示三國風雲
三國時期人物的複雜關係,他們的智慧謀略,給人們留下很多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本書附有豐富圖表,詳細說明三國時期的勢力版圖、著名戰役、進攻路線。
三國鼎立,「人謀」規劃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就是三國故事歷久不衰,人們津津樂道的原因。
有人把三國謀略用於市場競爭,引入管理思維,獲得成功,更增添三國故事的活力。
◎ 基於史實,介紹曹操、劉備、孫權等十二帝的成長歷程
本書著重不是三國演進的歷史過程,而是三國鼎立是如何形成的,
曹、孫、劉三家何以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由弱變強,取得勝利。
因此,作為三國人物,當以三方創業之主為中心內容。
曹操、劉備、孫權三位創業之主,以及三方的謀臣武將,個個超群絕倫,
他們在暴風驟雨般的激烈鬥爭中展示人生抱負,並且建功立名,創造一個時代。
【內文介紹】--------------------------------------------------------------------------------------〈
∣第一章∣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原因
說起三國十二帝,首先要探尋的問題是:歷史何以三分?因此本章開篇,先說明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原因。
多因素的歷史原因
漢末歷史何以形成三分,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用一個簡單的公式是無法回答的。學術界流行的經濟均衡論導致三分,即北方經濟遭到破壞、南方經濟發展形成南北均衡而成為三分的立國基礎的說法,只是歷史的原因之一,絕非必然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封建的自然經濟以獨立的農村經濟為基礎,無需均衡也可成割據態勢。早在春秋戰國之際,長江流域就有巴、蜀、楚、吳、越的割據。至漢末,割據長江上游和中游的劉璋、劉表,甲兵資實,不弱於孫吳,更不減於劉備,何以要待劉備來建立蜀漢而與曹、孫成鼎立之勢?可見三分有複雜的歷史原因。
從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歷史發展的軌跡看,王朝興衰、軍閥混戰、群雄割據、南北對峙迭次出現,三國鼎立卻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次歷史存在,可見這個局面是歷史上的一個特例。特例是歷史發展中的變異,而導致變異的歷史原因,就不是常規的必然性,這是簡單明瞭的邏輯。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發展的必然規律,也可以將此看作是封建地主階級經濟發展的週期性運動。因為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即使在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下,「在某種程度上仍舊保留著封建割據的狀態」,中央集權力量一旦削弱或解體,就會出現群雄割據的局面。割據混戰破壞生產力,給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所以它是不能持久的。天無二日,人無二王,人心思統一。所以,秦、西漢、隋、元、明等封建王朝解體後,很快就走向統一。但是中國歷史上有東晉與北方十六國之對峙,有南北朝之對峙,有北宋與遼之對峙,有南宋與金之對峙。這些現象都有非常複雜的原因,而不能單純用「經濟均衡」加以解釋,更何況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有多方面的歷史原因,是經過極其複雜的歷史演變才形成的。概略地說,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走向統一的過程中,出現三分鼎立的局面,這是由於三分的人才均勢、地理均勢、政治均勢等多種歷史原因的交叉作用才形成的。在這些歷史原因的形成中,「人謀」產生主導的作用。
漢末人才三分
三分的奠定,首先是軍閥混戰使漢末人才分散,形成曹、孫、劉三個堅強的領導集團。
漢末軍閥,像窮凶惡極的董卓、頑悍樂殺的公孫瓚、貪利恃寵的陶謙、倏彼倏此而橫的呂布、狂愚而逞的袁術、雍容論道的劉表、昏庸懦弱的劉璋,都無戡亂之才,他們在群雄角逐中註定要被殲滅。志大才疏的袁紹、文武兼備的曹操、弘毅寬厚的劉備、任才尚計的孫權,都有統一天下之志,任人有方,馭才有術。而後袁紹敗亡,演變成三分之局。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為何人才三分,有複雜的歷史原因,是許多偶然事變的分合所形成的必然之勢。在亂世之中,局勢未明朗之時,際遇交合帶有較大的偶然性。但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天下擾攘,君擇臣,臣亦擇君,又是必然之勢。荀彧、郭嘉、董昭,初投袁紹,後歸曹操。魯肅與劉曄友善,最初欲依巢湖鄭寶,而後兩人分道揚鑣。諸葛瑾、諸葛亮,同胞兄弟,一個輔孫權,一個佐劉備。所以,東漢末年的人才形成三分而未若江河之歸大海,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試分析如下。
客觀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漢朝還沒有完全失去其繼續存在的合理性,劉姓皇帝仍然是一面旗幟。兩漢儒學昌盛,它宣傳的君權正統觀念深入人心,士大夫多尚氣節,袁紹在反對董卓廢立時就說:「漢朝統治天下四百年,恩澤深厚,贏得全天下人民的擁護。如今皇帝雖然年幼,但是沒有不良行為,董公想要廢除合法的嫡長子,換立一個庶出兄弟,恐怕滿朝公卿是不會答應的。」二是東漢世家大族正處於上升時期,多名節之士。尤其是兩次黨錮之禍,士大夫反對宦官專政,贏得天下人的歸心。這兩個客觀因素,對曹操有得有失。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佔據優勢,四方人才多歸往之,這是得。但是曹操出身於宦官集團的庶族,初起時不敵袁紹,不僅使得一部分北方士人流歸了袁紹,如沮授、田豐、審配等,而且延遲了他統一北方的時日,眼看孫權坐大,劉備寄居荊州而不能及早消滅,這是失。關東軍討伐董卓,孫堅力戰第一,義動天下,也贏得一部分人才的歸心。張昭、周瑜、程普、黃蓋等傾心輔佐孫氏兄弟,這是孫吳之得,反之則是曹操之失。劉備以帝室之胄,「受左將軍之命,躬膺天子之寵任,而又承密詔以首事,先主於是乎始得乘權而正告天下以興師」(王夫之語,《讀通鑑論》卷九),露布衣帶詔討曹,使曹操蒙受「託名漢相,其實漢賊」(周瑜語,見《周瑜傳》)的惡名,劉備則以正統自居。諸葛亮輔劉備,不僅是報三顧之恩,而且也是扶持正統,這是劉備之得,亦是曹操之失。
主觀原因:也有兩個方面。一是曹操的對手劉備、孫權都是人中之傑,總攬英雄有很大的號召力。二是曹操品德不濟、奸險詐偽、暴虐無比,使得一部分智士遠離了他,像諸葛亮、龐統等人寧肯歸隱待時,也絕對不北投曹操。陳宮、張邈之叛,就是鄙薄曹操的為人。曹操傲慢,把蜀中使者張松推給了劉備,這是最大之失。曹操不仁愛士民,多次屠城,濫殺無辜,並在征戰中頒布「圍而後降者不赦」的軍令,所以他始終未能獲得「天命攸歸」的輿論。曹操兵圍漢獻帝,失人臣禮,始終帶著「漢賊」的帽子打天下。曹操的這些弱點為孫、劉利用,因此不能像他的先輩漢高祖、漢光武那樣囊括天下英雄,也就無法統一天下,只好做一個半壁河山的「周文王」而遺恨九泉。
作者簡介:
最懂三國歷史的第一人
張大可,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研究,歷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副主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主要著作有《史記研究》、《史記新注》、《史記文獻學》、《史記論贊輯釋》、《史記精言妙語》、《司馬遷評傳》、《三國史研究》、《三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