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日的美洲大陸,相當受人關注,因為那裡有一個世界頭號強國——美國,還有一個發達國家——加拿大。然而美洲的其他國家呢?巴西除了比利、羅納度,還有什麼?阿根廷除了「上帝之手」馬拉度納、帥哥梅西,還有什麼?這些國家各自走過了怎樣的歷程,如何形成今日的民族?同在一塊大陸,為何美國能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拉美地區卻都是未發達國家?在當代,它們各自有著怎樣的困擾;對未來,又心懷怎樣的希望?
美洲是一塊年輕的大陸,相較於人類在歐亞非大陸數百萬年的歷史,人類踏足美洲的歷史,一共不過數萬年而已。因此,美洲的人類文明,在生產工具尤其是軍事技術方面,遠遠落後於歐洲、亞洲和非洲。這種落後,在數萬年中被難以逾越的太平洋、大西洋所放大;然而一旦航海技術打破了隔閡,隨之而來的,便是歐洲人橫掃千軍式的征服、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和毫不留情的奴役。在西班牙人的鐵製刀劍和鎧甲面前,稱霸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如沸湯澆雪,望風披靡。
於是,遼闊富饒的美洲,成為歐洲強國競相瓜分豆剖的膏腴之地。葡萄牙佔巴西;西班牙佔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西部和北美南部;英國佔北美東部;法國佔北美北部、中部,它們各自在美洲建立了自己的殖民王國。歐洲白種人蜂擁而來,或為尋求發財的美夢,或為逃避本國政府的管制。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或被殺滅殆盡,或淪為奴役對象,或被迫遠走他鄉。大批黑人則在鐐銬枷鎖下遠離故土,踏上終身為奴、子孫為奴的苦難之路。美洲也成為三大人種的熔爐。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西班牙、葡萄牙佔據的拉美地區,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因此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僅滿足於低層次的開礦、辦種植園,將殖民地出產的金、銀、咖啡、蔗糖源源不斷地運到歐洲,換取大筆錢財,殖民地形成了簡單粗暴的單一化經濟。英國、法國佔據的北美地區因氣候寒冷,物產較少,卻迫使兩國殖民者自耕其田,自食其力,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
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初期這半個世紀,美洲各地掀起了獨立的狂潮。其中,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阻力最為強大,因為他們要反抗的是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但也正因為如此,一旦經歷苦戰,轟走了英國人,這些殖民者也就建立了一個百煉成鋼的新興國度——美利堅合眾國。能掀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又比其他美洲國家早了半個世紀獨立,使美國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個優勢,使得它在19世紀獨霸美洲,在20世紀雄立世界,在21世紀更是「一超多強」的超級霸權國家。
相反,拉美各國反抗的是一個已經日薄西山的西班牙王國,即使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他們也面臨數不清的內部矛盾:保皇派與共和派的;聯邦派與集權派的;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白人與印第安人的;窮人與富人的;拉美國家之間的;拉美國家與歐洲強國之間的;以及拉美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紛爭,結果,拉美地區紛爭不斷,戰火不息。不管各方勝敗如何,最終吃虧的只能是拉美國家,只能是下層的人民。土地分配嚴重不均、大種植園主一手遮天、經濟單一化模式的問題,始終難以解決。當美國越戰越強,邁入世界列強隊伍時,拉美各國卻被戰亂和內鬥一次次地消耗著國家元氣。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也沒有讓它們脫離苦海。
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歐洲各國的實力,卻讓美國得以獨步全球。而拉美各國也進一步成為美國的後院。冷戰時期,不少拉美領導人曾經有過偏左的改革嘗試,巴西的瓦爾加斯、古拉特,阿根廷的裴隆夫婦,智利的阿葉德,都曾付出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內有保守利益集團的撕咬,外有美國的干涉,他們最終都被武裝政變所擊敗。在美國的支持下,拉美各國紛紛建立起軍政府,民主進程倒退。
20世紀末,「華約」崩潰、蘇聯解體,美國在「冷戰」中大獲全勝,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而拉丁美洲雖然推翻了軍政府統治,卻吃盡了新自由主義之苦,貧富差距加大,金融危機頻發,在全球化浪潮中輾轉反側。為了自救,不少拉美國家左翼政黨重新上台,採取了一些抑制貧富差距、提高社會福利、加強國有化的措施。拉美國家還建立了一體化組織,實行抱團取暖戰略,共同對抗歐美強國的經濟入侵。
本書試圖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上述這數百年間發生的故事。也希望幫助讀者對美洲的歷史和現狀,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本書共8章,第一章講述美洲古文明,第二章講述歐洲人對美洲的入侵和征服,第三章講述的是美洲的殖民地時代,第四章敘述美洲主要國家的獨立,第五章介紹19世紀美洲國家獨立後的動盪和發展,第六章闡述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美洲,第七章講述「冷戰」時期的美洲,第八章講述「冷戰」後的當代美洲。同一章內各小節內容,或為承接關係,或為並行關係。需要強調的是,美洲之歷史儘管相比歐、亞、非等大洲較短,但其幅員遼闊,數百年間歷史人物、事件繁多,諸位讀者可在閱讀本書後,再根據每個人的興趣,尋找更多相關讀物進行深度拓展。
限於作者水準,本書中難免存在謬誤之處,敬請諸位讀者諒解,不勝感激。
第一章:孤島上的田園——西方人來到之前(史前到西元15世紀)
美洲大陸孤懸在西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將其與歐亞大陸隔開。數萬年前的古人類從東亞跨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在這塊「世外桃源」建立了繁榮的印第安文明。
征途!萬年的遷徙
拿起地球儀看看,美洲大陸(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孤零零地豎立在西半球,東邊是大西洋,西邊是太平洋,兩片汪洋把美洲與亞非歐大陸遠遠隔開,只有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與亞洲東北角隔著白令海峽遙遙相望。在南美洲和北美洲兩大塊陸地之間,由狹長的墨西哥、中美洲地峽相連接,從而在大洲東邊形成一片海域。這片海域被西印度群島分成兩片,北邊叫墨西哥灣,南邊叫加勒比海。
美洲是一片南北狹長的大陸,北到北緯71度,南達南緯54度,其緯度跨幅遠超亞非歐大陸。加之兩邊是大洋,中間又有狹長的山脈,從北美的科迪勒拉山脈、落磯山脈經墨西哥高原,再到南美的安地斯山,一脈貫穿。這種地理構造,使得美洲地形複雜,南北氣候、生態差異巨大。
美洲曾被歐洲人稱為「新大陸」,因為它在1492年才被哥倫布「發現」。但這只是從歐洲人的角度理解世界,實際上早在哥倫布到達之前,美洲大陸上已經有上千萬的原住民——印第安人。還有人考據,認為中國人在哥倫布之前也曾到過美洲。
不過從更廣泛的角度看,人類在地球上已經有了上百萬年的歷史,而人類到達美洲的歷史確實很短。大約在兩萬年前(也有人認為是四、五萬年至十萬年前),人類才從亞洲的東北角跨過冰封的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然後,這些先民們四散遷徙。有的朝東部、東南進軍,分散到了北美大陸的中部和東部;有的繼續南下,穿越北美大陸西部,到達墨西哥高原,再沿著狹長的墨西哥、中美洲到達南美。這麼一看,說美洲對整個人類來說算是「新大陸」倒也未嘗不可。因為最早的美洲人是從東亞過去的,所以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和東亞人一樣,都屬於黃種人。
遠離歐亞大陸的長條狀的美洲,誕生了獨特的生態環境。相對來說,這裡的猛獸雖然不如歐亞大陸那麼兇猛狡猾,但是這裡的植物卻相當豐富,幾大高產作物玉米、紅薯、馬鈴薯都是美洲原生的。千里跋涉而來的人類發現,在新大陸的生存壓力,比原先那個猛獸成群的亞洲似乎要小得多。尤其在墨西哥高原和南美西部這些低緯度、高海拔地區,不需要費太多力氣就能吃飽肚子。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因為得天獨厚的優質環境,美洲人的基礎生存能力的進化步伐也就慢了下來,這重點表現在生產工具,特別是武器方面。
到西元10世紀左右,中國已是工商業高度發達的宋朝,歐洲幾大封建國家也已成型,非洲的大部分地區也都進入了鐵器時代,美洲的各部族卻還在「金石混用」,就是說同時使用金屬(青銅器)和石器。而且,他們的金屬器皿主要用於裝飾、生活日用,武器和勞動工具還是以石器為主。他們尚未學會使用輪子和車輛,沒有馴服多少牲畜,這些都大大阻礙了他們的生產技能,以及軍事技能的提高。不過,沒有刀槍、沒有車馬的印第安人的精神層面的發展,卻大大超出了物質層面的發展。他們對宇宙星空的觀測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還有類似於籃球賽和戲劇的表演。
這種不太平衡的發展,在美洲本地算得上是田園牧歌的愜意,可是當外來人入侵時,這種生活方式終將給他們帶來災難。畢竟,「劇本」和「籃球」是不能保家衛國的,研究星空規律也打不贏戰爭。
美洲的劃分
美洲各地域有好幾套劃分法。最傳統的劃分是「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運河南邊的哥倫比亞、巴西、阿根廷、圭亞那、秘魯、智利等組成南美洲,運河北邊的加拿大、美國、墨西哥、中美洲地區(瓜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等國)及加勒比諸島國組成北美洲。另一種劃分方式是「北美地區」和「拉丁美洲地區」。北美地區指美國和加拿大以及格陵蘭島(丹麥屬地),拉丁美洲地區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即南美洲、中美洲諸國、墨西哥、加勒比海諸島國等。此外,由於「拉丁美洲」的本意是「說拉丁語的美洲」,即原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所以有人又在拉丁美洲的概念中把上述範圍中的非西班牙、葡萄牙語地區刨除。例如南美大陸上的圭亞那(英語)、蘇利南(荷蘭語)和法屬圭亞那(法語),按文化的定義就不屬於狹義的「拉丁美洲」,但通常在表達地域概念時還是把它們簡單歸為拉丁美洲地區。
神秘!瑪雅文明
15世紀時,美洲有兩三千萬印第安人。他們建立了形形色色的文明,比如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之母」奧爾梅克文明。在美洲的諸多文明中,最著名、最具有特色的是三大文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在三大文明中,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則是瑪雅文明。
瑪雅文明位於今天的北美洲南端,具體位置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的瓜地馬拉、伯利茲、薩爾瓦多、洪都拉斯一帶。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也就是中國的商朝和歐洲的古希臘早期,瑪雅文明便開始形成。到西元4世紀,也就是中國晉朝和歐洲的古羅馬帝國後期,瑪雅文明進入了它的巔峰時期,一直持續到西元10世紀。
雖然是「巔峰時期」,但瑪雅文明的科技力量還是比同時期的歐亞大陸要差得多。他們用石斧砍伐樹木,用削尖的木棍在地上戳出坑來下種。他們飼養的家禽家畜僅限於狗和火雞。他們沒有車輛。就連打仗,都是掄著棍子和石斧相互敲打,血腥得很。不過,靠著美洲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降水,以及豐富的物產,瑪雅文明還是得以生存、發展、壯大。尤其是他們在全世界最早栽培了高產作物玉米,於是輕而易舉的填飽了肚子,人口繁衍到好幾百萬。此外,瑪雅人還從事養蜂採蜜、捕魚狩獵。他們用棉花和龍舌蘭紡織布匹,用黏土、木頭和石頭製作各種器皿。瑪雅人也是全世界最早吃巧克力的人,不過那時候還沒有成塊的巧克力,他們只是把可可豆磨成粉沖水喝。
相對比較落後的生產力,瑪雅人的精神文明、科學文化強大得不像話。他們能製作精美的首飾和雕像。他們有自己的文字,一共800多個象形文字,組成2萬多個詞彙。他們的數學相當發達,已經知道使用數字「0」,比歐洲人早了幾百年,而且還發明了進位制,能用幾個簡單的符號表示巨大的數字。這個在今天不算什麼,可在當時算是相當大的一種進步。相對而言,羅馬數字最大單位符號只能表示50萬,由於沒有進位制,要表示「1億」就得寫上200個「50萬」。有趣的是,瑪雅人的數學是20進制而不是10進位制。
瑪雅人的曆法和天文在古代堪稱驚世駭俗。他們精確觀測出了一年是365.242天。他們觀測金星、火星的運行也異常精準。也難怪瑪雅人的數學比較發達,要計算天文學上的時間、距離,本來就需要極大的數字,都學羅馬人那種累加計數法,只怕觀測一次火星,資料得畫上一畝地的符號。古埃及、古羅馬的數學是需要計算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的兵馬錢糧、人口牲畜,一般不超過幾十萬、幾百萬,所以用比較「笨」的計量方法也夠用了。瑪雅人還利用他們的曆法來搞預言,比如他們信誓旦旦地預言2012年末地球要毀滅——前幾年大家鬧得沸沸揚揚的就是這原因,為此還拍了一部電影。因為擁有先進的精神文明,瑪雅人被稱為「美洲的希臘人」。
瑪雅文明的另一個奇蹟是它的建築,代表是瑪雅金字塔。瑪雅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一樣,都是「下面大上面尖」的建築物,遠遠看上去像漢字中的「金」字,都是用巨大的石塊做的。不同之處在於瑪雅金字塔不是完全的四棱錐,而是由一層層從大到小的正方形平台疊起來的,頂部有一個平台而不是一個塔尖(其實最早的埃及金字塔也差不多是這個樣子,但後來改進了。畢竟古埃及人的生產工具比瑪雅人要發達)。瑪雅金字塔的用途也和埃及金字塔不太一樣,埃及金字塔是法老陵墓,而瑪雅金字塔的頂上是神廟之類的建築,用以祭祀和舉行慶典。在大小上,瑪雅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一樣有大有小,最大的「太陽金字塔」邊長220多公尺,和古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基本相當;高60多公尺,是胡夫金字塔的一半左右。這麼一看,瑪雅金字塔的修建難度似乎比埃及金字塔要小。問題是,瑪雅人沒有金屬工具、沒有輪子、沒有牲畜啊!幾十噸的石塊,完全用石器和木器開採出來,然後肩扛手抬,一層一層疊起來,這情景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正是由於瑪雅人的基本生產能力如此低下,卻又產生了如此多的文明奇蹟,才在現代人面前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加上「水晶頭骨」之類的後來人偽造的秘寶,以及對瑪雅古跡的各種穿鑿附會的推波助瀾,於是有人說外星人曾經降臨在瑪雅人中間,留下了這些奇蹟。還有人乾脆說瑪雅人就是外星人後裔,他們已經離開了地球……種種傳奇,匪夷所思。
在瑪雅文明的巔峰時期,瑪雅人佔據了中美洲的大片領土,形成了100多個城邦。其中最強大的是位於瓜地馬拉的笛卡爾,估計有四、五萬居民,修了大大小小幾百座金字塔。受到這個國家影響的可能有幾百萬人;但是,也僅此而已。瑪雅文明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帝國。在瑪雅文明的覆蓋區域內,城邦割據,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國王。
瑪雅人生活的區域面積並不大,而瑪雅人的生產方式還停留在刀耕火種階段,故而造成土地利用率低,容納的人口有限。到西元900年左右,因為人口增長帶來的環境破壞,使瑪雅人陷入了困境。他們只好背井離鄉,往北遷徙。這樣,南部的許多城市都被廢棄了。瑪雅人搬到了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的低地平原。
這之後的時期,被稱為瑪雅文明的「後古典時代」。10世紀時,北方的托爾特克人南下入侵。托爾特克人名氣沒瑪雅人大,但也是歷史悠久的美洲部族。最關鍵的是,他們已經進入了青銅器時代。掄著青銅器的托爾特克人對抗起只有石器和木器的瑪雅人來,那叫一個俐落。很快,托爾特克人佔領了契琴伊薩城(在猶加敦半島南部)。不過,他們並沒有統一瑪雅。在抵抗南下入侵者的過程中,瑪雅人也學會了鑄造銅器,雙方你打過來,我殺過去,打了幾百年,誰也滅不掉誰,托爾特克人反而漸漸和瑪雅人同化了。
同化歸同化,內戰卻不停息。邦國之間的戰爭繼續熱火朝天地進行,還有受不了國王和權貴壓迫的老百姓也揭竿而起。曠日持久的戰亂,導致田地荒蕪,瘟疫流行,瑪雅文明也就漸漸衰落下去了。等到16世紀初西班牙人來到美洲時,曾經輝煌千年的瑪雅文明已經衰落。不過,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時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依然有大批瑪雅人部族,是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直到如今,在美洲還有幾百萬瑪雅人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