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於很多人而言,非洲是一個充滿了神奇和苦難的地方。歷史上的非洲,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是販賣黑奴的源頭。近現代的非洲,除了參與過「亞非拉人民大團結」運動以外,展示較多的則是貧窮、饑荒、政變、戰亂,人們透過網路可以看到觸目驚心的骷髏堆、活骷髏般的難民,還有被兀鷲跟蹤的可憐小女孩。以至於聽說某人要去非洲工作,可能人們多半都會愣一下:居然去那裡?至於說非洲這塊土地是否擁有過光榮,又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非洲這塊大陸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那裡有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的始祖來自於非洲。早在距今六千年前,古埃及文明便屹立於非洲大陸東北角,與兩河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並列為人類四大文明發源地。
數千年前,北部非洲曾建立過世界上第一個跨大洲的「帝國」,曾長期參與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爭霸戰爭。在羅馬帝國時代和中世紀,非洲北部也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區域。它們曾為佔據它們的強大帝國(如古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鄂圖曼帝國等)提供過源源不斷的收入,非洲北部地方也曾建立過強大國家,對當時的世界歷史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如埃宥比王朝對西歐侵略者的毀滅性打擊,馬木路克王朝則將西征的蒙古軍擊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的發展水準整體來說落後於北部,但在中世紀時也曾依靠商貿,先後建立過三個強大的王國(帝國)和眾多的中小邦國。
近代以後,隨著西方國家的綜合實力日益強大,相對落後的非洲逐漸淪為被掠奪的對象:最初是搶佔港口和販奴,隨後是殖民,歐洲人憑藉槍炮越來越深入這塊大陸。而非洲各國不僅軍事落後,更嚴重的是他們邦國林立像一盤散沙,在強大的外敵入侵前很難團結抗敵,先前的隔閡和內訌依然存在,最終被各個擊破。到20世紀初,整個非洲大陸幾乎已被歐洲列強瓜分完畢。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非洲國家的抵抗也是非常出色的,如埃及阿里王朝曾擊敗日薄西山的鄂圖曼帝國,蘇丹馬赫迪起義和南非祖魯王國都曾給予英軍重大殺傷,千年古國衣索比亞更是在阿杜瓦戰役中擊潰義大利軍隊,成為當時唯一保持實質獨立的非洲國家(賴比瑞亞實際上是美國殖民地)。兩次世界大戰,非洲為各參戰國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援,非洲人也參加了戰爭。尤其在「二戰」中,上百萬非洲人為反抗法西斯而戰,這個過程中,使得反對民族奴役、民族歧視,爭取自由的思想深入非洲人的靈魂。因此在「二戰」結束後,隨著英、法的殖民體系逐漸崩潰,非洲國家掀起了獨立的狂潮。在這塊曾被奴役的土地上,先後建立起50多個獨立的國家。
但是,非洲的問題絕不僅僅是一個「獨立」便能解決的。早在被殖民入侵之前,非洲各國各地區便存在經濟底子落後、部族問題繁多、教育不足、軍隊干政、酋長和國王獨裁統治等諸多問題,歐洲人的百年殖民並未解決這些問題,而歐洲人的撤離也不能讓這些問題憑空消失。於是,在經歷過獨立後的一段黃金時間後,非洲各國紛紛陷入經濟滑坡、政變迭起、軍政府獨裁乃至內戰和種族迫害的深淵。在世界各大國爭霸下,各大陣營各紛紛在非洲扶持自己的跟班勢力,更使這種混亂雪上加霜。而「冷戰」的結束,並不能終止這種混亂。全球化的時代,非洲國家無法保護自己薄弱的國內經濟體系,又紛紛被拋入到「刺刀見紅」的經濟競爭中,淪為了國際市場食物鏈的最底層。
即使道路曲折坎坷,希望終究在前方。導致非洲貧窮落後的種種癥結,即使並未得到根除,但在國際社會和非洲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將會逐步減少:戰亂減少,饑荒得到控制,教育水準得到提高。而非洲各國政府也在先輩的教訓中,逐漸變得成熟與明智起來。話雖如此,如今的非洲要想實現復興,依然還要走一條漫長的道路。
本書是一本簡單介紹非洲歷史的普及類讀物。非洲雖然在當今受到的關注度不如歐美高,但它畢竟有數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數十個國家的廣大市場及政治影響力、地緣價值。其浩渺歷史中的人物、事件,絕不可能一一列出,而本書也並不打算寫成一個全面而單調的簡史列表。因此,本書在有限的篇幅內,將非洲史前至今的漫長歲月,約略劃分為9個歷史時段,然後在每個時段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寫成數節內容,每一節獨立成篇,以「講故事」的風格闡述。同一章的節與節之間或為承接,或為並列,以這種方式,幫助讀者盡可能輕鬆地瞭解非洲數千年的基本史實。當然,在僅僅20萬字中要把整個非洲的歷史講清、講透,那是遠遠不夠的。本書僅僅作為入門普及讀物,讀者如果對非洲史想有更深入的瞭解,歡迎參閱更多資料。
第一章:輝煌千年——古埃及時代(史前至西元前4世紀)
古老的非洲大陸,據說是全人類的搖籃。在距今六、七千年前,那裡誕生了古埃及文明。尼羅河的灌溉,金字塔的永恆,征戰亞、非的血腥,最終結束了三千年的古國歷史。古埃及衰亡的同時,迦太基在北非崛起,成為地中海上的霸王。
悠久!遠古的大陸
非洲大陸,面積3020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陸地面積五分之一,為世界第二大洲。它位於東半球,北面隔著廣闊的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方向隔著紅海與亞洲相鄰,南端的好望角和厄加勒斯角深入海中。大陸東邊是印度洋,西邊是大西洋,赤道幾乎從該大陸正中穿過。因此,非洲是世界上最熱的大陸。
很多科學家認為,非洲是人類歷史的搖籃。他們說,大約1000萬年前,非洲熱帶叢林的古猿們覺得在叢林裡生存不下去了,便扶老攜幼地一路進入東非地區的草原。到了草原上,牠們逐漸進化,使用工具、解放前肢。在300多萬年前,牠們的兩腳站了起來,學會了直立行走!從此,人類出現了。在此後的幾百萬年裡,直立人類從東非分批往外遷徙,有的到達非洲其他地區,有的進入歐亞大陸,還有的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或通過東南亞的大陸架和島嶼到達澳洲,從而遍佈全球。所以,最早的人類是在東非孕育的。
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下,原始祖先們為了生存而奮鬥。他們不僅要擋嚴寒,鬥酷暑,還要對付張牙舞爪的猛獸惡禽。他們不斷學習新東西,用火、取火、打磨石器……逐漸往食物鏈的頂端攀登。經過數百萬年的漫長進化,到距今約10萬年前,古人類的大腦容量已經和現代人類的大腦容量差不多了。有了進化的大腦,先人們以比過去快十倍、百倍的速度,在進化道路上飛奔。
由於長期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們外貌也出現了很大差別。歐洲和亞洲西部、北部是白種人居多,亞洲東部、南部和美洲是黃種人居多。那麼非洲呢?非洲是以沙漠為界,南北黑白分明。如今非洲北部橫亙著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在一萬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大草原,叫撒哈拉草原。撒哈拉北面靠近地中海的地方,太陽光沒那麼強,當地人的皮膚比較白,屬於白種人。亞洲、歐洲的兄弟們也經常來串個門、結個婚什麼的。撒哈拉以南的廣大地區日照強烈,人們皮膚較黑,他們就是三大人種中的黑人(又叫尼格羅人),因此撒哈拉以南地區又叫「黑非洲」。
非洲東部、中部的黑人,其文明程度處於世界先進水準。在距今1萬年前,非洲人已經發展了農業和畜牧業。他們培育並種植高粱、珍珠稷、西瓜、棉花,馴化了野牛,並且開始陶器製作。他們還會用石器將糧食碾磨成碎末,方便煮粥吃。他們將這些先進技術與白種人鄰居相互交流,慢慢地傳播到非洲的其他地方。不過,由於非洲獨特的氣候特徵,尤其是熱帶雨林地區,每年降水量巨大、水土流失嚴重、蚊蠅和疾病充斥,導致很多地區無法開展種植業。因此,非洲大陸上的黑人部族,其文明程度參差不齊,甚至到了20世紀,他們中間還有處於原始社會的部落。
位於非洲北部的白種人,與北邊的歐亞地區人們交流更為密切,同時又能吸收南面黑兄弟的先進經驗。這樣一來,他們面臨的競爭壓力更大,也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北非人參與了歐亞大陸的各國征戰,有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一年又一年,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即使一千年,在地球的歷史上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就在西元前4000餘年,非洲東北部一個文明古國出現了。
非洲得名的由來
阿非利加洲(Africa的譯音)的來歷,至今有多種傳說。一說是因四千年前一位酋長叫Africus侵入北非,建立了一座叫Afrikyah的城市;一說「阿非利加」是北非土著族柏柏人的信仰中的守護女神;一說africa來源於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一說該詞來自迦太基語言中afar(塵土),或源於柏柏人詞彙ifri(洞穴);一說,布匿戰爭中羅馬大將西庇阿的綽號為「阿非利加」,他登陸北非擊敗了迦太基,後來羅馬人以他的綽號命名該大陸。
老祖母「露西」和「夏娃」
西方主流人類學者認為,現代人類的祖先最早出現在非洲。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是在衣索比亞發現的「露西」女性古人化石,距今320萬年。因此,露西被尊稱為「全人類的老祖母」。當然,僅僅是象徵意義上的。另有人類學家透過基因比較,認為現在全世界的60多億人,其染色體均來自於距今約20萬年前的同一位女性先祖。他們將這位女性稱為「夏娃」。按此論點,「夏娃」的子孫在5萬~10萬年前再次從非洲出走歐亞,並消滅和取代了之前各地的原始人類,最終佔據全球。當然,人類起源還有不同的觀點,學術界並未達成一致。
黑人種群
尼格羅人種(黑人)有兩大分支,北邊一支是蘇丹人,南邊一支是班圖人。蘇丹人發源於尼羅河中上游、尼日河、查德湖以及撒哈拉中部地區,其特點是膚色漆黑、身材高大。班圖人發源於東非大湖區(今肯亞、坦尚尼亞、蒲隆地、烏干達、剛果東北部盧安達一帶)及剛果河下游地區,皮膚沒有蘇丹人黑。目前,蘇丹人主要分佈在非洲中北部,班圖人則分佈在赤道地區和非洲南部另外還有兩個較小的分支,俾格米人在非洲中部,身材矮小,皮膚暗黑,處於較原始的狀態。布希曼人主要分佈在非洲南部,各方面與亞洲蒙古人種更為接近。
統一!兀鷹與眼鏡蛇
六千餘年前,出現在非洲的文明古國,就是大名鼎鼎的古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都在亞洲,埃及則是非洲大陸上的一枝獨秀。埃及這塊土地能成為文明古國,也講個「天時地利人和」。首先埃及位於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的下游。每年雨季,上游的泥土因暴雨被大量地衝刷到河裡。河水攜帶著這些泥土一路奔騰,到下游後勢不可擋,一路氾濫到河道兩邊十多公里,把海量的黑泥「平鋪」到河兩岸。等雨季結束,河水退下去後,就在兩岸形成了幾十公里寬、幾千公里長的土壤層。至於尼羅河入海的地方,從上游衝刷來的肥沃土壤更是堆積成了幾百公里寬的三角洲。這些土地十分肥沃,隨便撒幾個種子,稍微澆點水,那莊稼就刷刷地長,而且還不需要擔心土壤的肥力會被耗盡,反正每年雨季一到,上游新的土壤就又被衝下來了,直接「送貨上門」!
大家可以想像,對於靠天吃飯的古代農民來說,這樣一塊肥地簡直是上天賜給的無價之寶啊!因此,尼羅河下游一帶很快變得田疇密布,人口眾多。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大家肚子吃飽了,所以這些部族不但有閒工夫來琢磨科學、文化,也有力氣來進行政治遊戲、軍事戰爭了,於是原始國家逐漸出現了。
另一個特點是埃及的地理位置。它的東北面隔著紅海和西奈半島,再往東北走便是同為四大文明的巴比倫文明。西邊隔著撒哈拉草原(沙漠),是北非的白人兄弟(稱為古利比亞人,包括柏柏人、圖瓦雷克人和圖布人等)。南邊,則有一群農業和畜牧業高度發達的黑人兄弟,從衣索比亞高原沿著尼羅河搬遷過來。這樣,埃及處於幾個不同類型文明的交匯處,得到了很多學習機會,也就更加發達起來。
古埃及人的模樣很有特色。他們黑頭髮、低額頭、黑眼珠、直鼻子、寬臉型、古銅色皮膚,長得既不像南邊的黑人兄弟,也不像西邊的北非白人兄弟。說起來,他們的膚色和五官倒是有點像亞洲的黃種人,但也只是有點像。所以古埃及人到底屬哪一種人,現在還存在爭議。或許古埃及人本身便混合了多個不同種群的血緣。尼羅河兩岸在西元前5000年左右就開始出現村落,那時候大家還在用著石器。又過了1000年,青銅器基本取代了石器,村落逐漸發展為城鎮,裡面有了富人和窮人,有了奴隸和奴隸主。城鎮又逐漸發展成城邦國家,部族村落的長老成為領主和國王。尼羅河兩岸形成了10多個小邦國,它們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財富,經常大打出手。現在出土的一些藝術品,上面經常能看到王冠、保護神、戰爭、俘虜等圖案。
雙拳難敵四手,為了打仗,邦國之間相互結盟。一個同盟內部也是強弱不均,老大要罩著小弟,也少不了要揩小弟的油。這麼一來,古埃及的敵對邦國之間固然是弱肉強食,但同盟內部也開始大魚吃小魚。折騰到了西元前3500年,10多個邦國合併成兩個國家:上埃及和下埃及。上埃及位於南方(上游),國王戴白色王冠,以兀鷹為保護神,以白色百合花為國徽。下埃及位於北方(下游),國王戴紅色王冠,以眼鏡蛇為保護神,以蜜蜂為國徽。兩個國家又對峙了幾百年,征戰不休。下埃及由於有尼羅河三角洲的大片沃土,更加富裕,但上埃及「窮山惡水出刁民」,軍事實力更強一些。
到西元前3100多年,一個叫美尼斯的人成為上埃及君主。他雄心勃勃,揮軍北上,打敗了下埃及軍隊,佔領整個三角洲。自此,原本的兩個國家合併成一個國家。文明古國「古埃及」正式誕生。
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的時間,大致和軒轅黃帝擊敗蚩尤的時間差不多。軍事上的統一倒還好說,關鍵是怎麼把被征服地區的人心真正收服。美尼斯不愧是位偉人,深諳群眾心理學,要是直接宣布上埃及把下埃及吞併了,那下埃及這些貴族以及老百姓肯定不樂意。於是美尼斯換了個花樣,宣布上埃及還是上埃及,下埃及還是下埃及,只不過我美尼斯大王成為「上埃及和下埃及之王」。
在大王的頭銜中,把兀鷹女神和眼鏡蛇女神、百合花和蜜蜂都包含了進去。換言之,下埃及的文化要素被保留了下來。美尼斯還把一切制度都複製為雙份:宗教中心,上下埃及各一個;國庫,上下埃及各一個;國王加冕儀式,上下埃及各舉行一次,到哪座山就唱哪處歌。甚至他還在尼羅河三角洲的南部修了一座白城(希臘人叫孟菲斯城,在開羅南30公里),作為統一後的埃及首都。這裡緊挨著下埃及的中心。
如此這般,下埃及人總算心氣平了,逐漸接受了美尼斯的統治。美尼斯心頭暗喜,虛偽的人,要什麼給你們什麼,反正管他上埃及、下埃及,都是我美尼斯的屬地。至於在白城定都,這可不光是為了給下埃及面子。這裡便於我管理三角洲的肥沃土地,方便與亞洲通商,而且我在首都駐紮大軍,你們下埃及要是敢玩什麼花樣,鎮壓起來也順手啊。
美尼斯統一古埃及,功成名就。他也很長壽,在位60多年後依舊老當益壯,還要去打獵,結果有一天他正在河邊散步時,一頭憤怒的河馬衝了出來。可憐美尼斯手握上下埃及大權,但在河馬面前卻不管用,兩噸重的肥軀、半米闊的大嘴,轉眼便把古埃及開國大王撕得血肉模糊,一命歸西。
美尼斯死後,他的子孫又傳承了七代,前後200多年。歷史上,把美尼斯建立的這個王朝稱為「古埃及第一王朝」。此後古埃及改朝換代,歷史延續了近3000年,一共出現過31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