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自己,保護他人:
追求正能量身體健康的實踐智慧
— 後疫情時代的新生活方式
李永烈
台中市大安區永安國小校長
本文撰寫期間洽逢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在臺灣急遽升溫,全國國人同胞進入前所未見的第三級疫情警戒,萬千學子「停課不停學」,政府鼓勵大家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避免群聚感染的風險;社會上大家也彼此勉勵:「防疫期間最好乖乖宅在家,健康自己也保護他人」。故筆者以「健康自己,保護他人:追求正能量的身體健康- 後疫情時代的新生活方式」為題,詮釋健康自己對自身、家庭及整個社會的重要性,並闡述正向的念頭是追求身體健康的第一步,及如何健康自己、保護他人的具體實踐智慧。
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如何維持健康的身體?」也幾乎是每個人的每日必修功課;如何健康自己的知識宣導、實踐策略、經驗分享,甚或自身週遭的成功及失敗案例俯拾皆是,隨處可取經借鏡或警惕。然而現代人明明知道身體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大多數人也各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健康想法,只是能具體實踐且持之以恆內化成習慣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年輕人;顯見一般人「知道」卻不一定能「實踐」,「想為」不一定「能為」或「持續」,如何蓄積自己的正能量,從健康自己做起,進而推己及人,保護他人,形成善的循環圈,是本文最想要傳達給讀者的理念。
本文撰寫大綱主要包括如下:第壹部份是「前言」,說明健康自己的必要性;第貳部份是「正能量的重要性」,論述正能量的重要性和目標;第參部份是「正能量與身體健康的關係」,說明個人的正能量與自己身體健康的連動;第肆部份是「追求正能量身體健康的實踐智慧」,分別從定時靜息、善用時序、正確飲食、規律運動及平衡角色等五個層面,提供具體的實踐作法;第伍部份是「結語」,從健康自己開始,歸納個人在自身、家庭與社會工作生活角色的平衡。
關鍵詞:正能量、健康自己、實踐智慧
壹、前言
佛陀之所以出家,有一個典故叫做「四門遊觀」。東門遇老人、南門遇病人、西門遇死人、北門遇修行人,透過這四道門看到了人生在世的痛苦,由於生而為人需要面對許多的磨難與挑戰,因此維持正能量身體健康,才能有力量去面對一生當行之道,得到正確圓融的成就。
時值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升溫,隨著確診、死亡人數的攀升,讓人感到人生的無常。人生的組成,諸如:金錢、地位、財富、事業、家庭、子女都是「0」,惟有身體健康才是「1」,沒有了身體健康的「1」,後面有再多的「0」,都是無用。因此擁有健康是人的最根本,才能擁有未來;失去健康,就等於失去了一切。簡言之,身體健康是一切成就的基礎,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每個人都知道「健康」對於自己、家庭及社會的重要性,然而生活週遭中隨處可見BMI( 身體質量指數) 過高、或有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 等相對「不健康」的親朋好友,已經明顯超重的身材,但為了滿足口腹之慾,還是常可見到「手搖茶飲」人手一杯,塩酥雞油炸攤前大排長龍,熬夜、續攤、縱情飲酒、夜生活,更成為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基本樣態;這樣的現象呈現出自己追求健康的正能量,無法超越放任自己獲得小確幸的結果。
為何現代人明明知道身體健康很重要,卻還是放任自己,因為一般人「知道」卻不一定能「實踐」,「想為」不一定「能為」或「持續」,個人不夠堅定的意志力無法戰勝「享受當下小確幸」負向的誘惑力,心想著反正跟我一樣、甚至比自己嚴重的人多的是,於是一日復一日,終於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這樣的現象,尤其在大專院校學生及時下一般年輕人,更為普遍嚴重。
實際上,每個都是具有追求健康身體的想法的,如何強化這個正向念頭,蓄積成正能量,再透過具體的靜息、時序、飲食、運動及平衡角色等實踐智慧,持之以恒,從容慢老、健康一生的生活是可以達得到的。
貳、正能量的重要性
一般人對於「健康」或「不健康」認知,常會陷入一種單純從生理層面來判定的迷思。例如,身體檢查的各個指數,或者反應在身體上的各種不適症狀;然而,現今許多醫學研究已證實,各種疾病的形成,除了生理、環境或遺傳層面外,的確存在著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現今我們的生活環境經常充滿過度刺激與競爭,日常中隨時迎來各種壓力與挫折,很容易引發負向情緒,當我們長期陷入焦慮、憤怒或難過等負向心理緒時,很自然地會尋找讓自己身體放鬆、愉悅的宣洩出口,於是放縱自己從吃、喝、視覺、聽覺等感官來滿足,長期累積,自然容易過度消耗身心能量,影響自己身體各系統原本運作的平衡。事實上,現今已有許多醫學研究,驗證正向心理如何影響健康、生活、或壽命?以下論述正能量的意義與目標。
一、正能量(positive energy) 的意義
正能量,就是積極的能量,它的原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 懷斯曼(Richard Wiseman) 的專著「正能量」把人體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激發內在潛力,一個人可以展現新的自我,從而變得更加自信和充滿活力。「積極能量」是指健康、樂觀、積極的動機和情緒。時下人們把所有積極、健康、鼓舞、賦權、有益於社會和充滿希望的事物都稱為「積極能量」,也就是「正能量」,形成了具有消極能量和消極影響的反義詞。
正能量是正向心理的引申,又稱正面思考,正能量是指人們遇到困難或挑戰時,會自主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不斷的練習改變思維,蓄積正能量來面對困境。仲秀蓮(2004) 曾整理正向心理的定義,包括以下六種意義:
(一) 正向心理是一種信念
正向心理不是為了爭取名利或權力,而是堅持一種信念來克服困難,並完成生命中具有價值及具創意的價值觀。
(二) 正向心理是往好的方向想
凡事往好的方向想,利用正向心理來探索原來被認為不是有利的事情,例如親愛的家人過世時,除了感傷不捨外,不會去怨天尤人,而要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都是機率的觀念認知。
(三) 正向心理是相信自己具有潛能
能夠克服艱難困苦的人,之所以被認為很堅強,是因為他們親身感受到如何將潛能激發出來的秘訣,並且相信不論身處何處,只要相信自己,就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四) 正向心理是正確的心態
積極的心態(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是正確的心態,正確的心態是由正面的特徵所組成的,例如信心、希望、樂觀、勇氣、進取、慷慨、容忍、機智、誠懇與豐富的常識等,這些都是正面的。
(五) 正向心理是對自己傳送好的訊息
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已學會勇敢面對人生挑戰,且能把逆境中求勝的經驗傳送給自己的人,所以正向心理是對自己及他人傳送好的訊息。
(六) 正向心理是運用長處與善的德性
正向的念頭來自長處與美好德性,當用到我們的長處及美好德性,良好的感覺會產生。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 歸納整個世界橫跨三千年與各種不同文化傳統,發現正向心理都不脫離下面六項美好德性:智慧與知識、勇氣、人道與愛、正義、修養、心靈的超越。
綜上所述,可知正能量是正向心理的引申,是面對問題、困境時處理事情的態度。然而,筆者以為,許多人把正能量單純直接理解為是積極的心理和積極的態度,這只是正能量第一層意義;正能量的另一層意義是健康的心理狀態,該積極則全力以赴,處於被動則可以饒過自己;因此,筆者對於正能量的基本解讀如下。
(一)「正能量」是指符合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人自身規律的健康心理狀態,正向積極是基本原則,但適可而止,知所進退亦是正能量的展現。
(二) 接受自己所無法控制的和看起來好似被動的思想行為,只要是符合自然法則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就不僅不是消極的和負面的,而恰恰是一種積極的和健康的行為,也是一種正能量。
綜上,「正能量」不單純是人們自己的一種意願及所謂「積極的」和「主動的」行為,不是永無止境、無限上綱的積極與主動,而是總體原則向上,但適時適量求均衡的態度,真正符合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規律的行為。所以,獲得正能量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不是通過簡單的「積極」或「消極」來判斷的,而是要建立在人對於自然法則的掌握和對自身限度理解基礎之上的一種想法,真正由理性主導的行為。
二、正能量的目標
個人擁有正向心理,才能儲備正向能量,而為什麼要儲備正向能量呢?這與一個現代人的最基本問題有關- 究竟什麼是好的發展與生活?根據美國學者Seligman( 轉引自陳伊琳2018) 的看法,正向心理可以協助個人朝向下列三個目標前進:
(一) 快樂的人生(Pleasure life)
能夠成功地在生活中獲得各樣正面的情緒,包括快樂、自信、平靜、滿足等,便是快樂的人生;因此,發展正向心理的目標主要是使人自發性的引發各種正面情緒並持續穩定維持。
(二) 美好的人生(Good life)
除了追求快活的人生外,我們如果能夠在各種生活的重要環節上(包括家庭、人際關係、工作、子女管教等) 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和美德,我們便可以達到滿足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說,建立長處和美好德性是達到美好生活的必要階梯。
(三) 有意義的人生(Meaningful life)
在快活的人生和美好的人生之上,我們更可以追尋有意義的人生。能夠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和美德,達到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生活便有意義。同時,增進心理健康的最正確之道,是藉由實踐智慧與知識、勇氣、人道與愛、正義、修養、心靈超越等普世美德、崇高的價值,或個人長處的發揚。
正向心理協助人們朝向快樂、美好及有意義的目標邁進,筆者以為:正向心理累積的正能量,可以從維持自身的健康做起,並把握住有限的生命時光,積極活在當下,活出自己的人生來,其重點亦有下列三項:
(1)享受生命:從快樂生活開始做起,審視自身的最佳體驗,並體會正常和健康的生活中正向的情感和情緒,例如關係、愛好、興趣及娛樂等。
(2)參與生命:展現出自己沉浸、忘我和福樂生活的益處,這是每個人在正向投入他們的日常生活時的體驗。當一個人的能力和他的工作任務要求較好地契合時,比如確信自己充分發揮的情況下,可以完使命時,這些狀態就會出現。
(3)意義生命:除了享受生命及參與生命外,人是萬物之靈,如何從一些比個人更廣大和更持久的事情,例人與大自然、社會團體、組織、運動、傳統及信仰體系的參與和貢獻上,得到幸福與歸屬感,這就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