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國古代經濟和文化一直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其中以漢、唐兩個時期尤為顯著。在這兩個時期,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權,政治統一,國家強盛,帶來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早在漢代就產生了造紙術。造紙術的發明,是文化史上最早的偉大貢獻,為印刷術的發明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印刷術沒有出現之前,所有書籍全靠抄寫流傳,費時費力,量少質劣,易於出現錯漏,貽誤讀者。由於抄寫圖書很費功夫,所以每一種書在短時間內很難抄出較多的複本。人們要想讀書,只有借抄;著書人要想傳播自己的著作,也只有依靠抄寫,需要多少本,就得抄多少遍,書的篇幅越大,抄寫所費的時間就越長。由於抄書費時費力,成本又高,因此書的複本稀少,很難滿足人們的需求,自然也影響圖書的流傳。唐宋以前,許多重要的著作失傳,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古代的圖書全憑手抄,少有複本流傳的緣故。
印刷術發明後,情況就大為改變。一本書能夠比較容易地印刷出許多複本,複本既多,流傳遂廣,知識得到普及,圖書也較難亡佚。由於印刷的書籍具有省時省力、製作容易、複本量多、便於收藏和利於流通等優點,因此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化和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有了印刷術,圖書才可以不斷發展的印刷出版事業,知識才得以廣為傳播,珍貴的典籍方可千載流傳。印刷術的不斷發展,促使更多的著作大量發行問世,有力地推動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交流。
讀書做學問需要瞭解版本,收藏圖書同樣需要瞭解版本,兩者既有共通之處,各自的側重點也有不同。本書據此分為五章。首先,從版本學的範疇,進行概念性的內涵與外延,並針對版本以圖文方式做詳細的解說。對於所論及的每一種版本形態,提供具體的圖書樣本,選配適當的書影與圖片,做為最典型的例證。其次,對於版刻的歷史,由唐五代至清,分類歸併,梳出頭緒,理順脈絡,從而確定篇目,這一結構框架能夠完整體現出版的全景。第三,對於歷代版刻特點的敘述,除了參考古代及近代專家學者的論著外,還利用原本做鑒定,本書對於愛書、藏書的讀者,或許更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圖書典籍是社會進步、科學文化發展的記錄和總結。社會的進步,科學文化的發展,促使圖籍著述日益增多。反之,圖籍著述的增多也促進了社會、科學、文化的新發展。在這個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科學文化向著更高階段發展;另一方面,圖籍著述種類和數量愈益繁多。這樣,整理和研究圖籍文獻的工作也就隨之而提上了日程。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以前,圖籍的複製,只靠手寫傳抄一途,無論是簡冊還是卷子,都不例外。而傳抄過程中是難免魯魚亥豕的錯誤的。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複製手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由於寫樣、上版,雕鐫和刷印等步驟的增多,雖幾經核校,終難消除脫漏和訛謬。加之雕版材料本身特質的局限,如刷印數量過多,版片必致漫漶不清,且版片又極易遭到兵焚水火的毀損,所以同一圖籍,就有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學人編篡校訂的不同刻本。這樣,不僅某一刻本會有脫漏訛謬,就是刻本與刻本之間也會產生差異。因此,在整理和研究文獻時,不但要分析各種著述的淵源,即所謂考鏡源流,辨章學術著錄其卷數多少,而且要廣搜眾本,校勘其字句異同和訛謬脫漏。
在古籍版本鑒定上,古籍一般是指較早的木刻線裝本、傳抄本。其時間則指宋、元、明、清刻本、抄本等。這樣豐富的文化典籍,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經過多次的傳抄與版印,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寫本和印本,即版本,是很自然的。因此,在版本上自然就有早晚、寫刻、精劣之分。這就是遠在漢代,儘管那時還處於寫本時代,像現代版本學的一些研究物件還沒有出現,在收藏保管和整理典籍上,就有了類似「善本」的概念的原因。據此,可知當時是很重視「版本」的考究的。及至版印盛行的宋代「善本」一語就正式出現在文獻記錄上了。在寫本時代,雖傳寫有早晚之分,但其「善」與否,主要在於字句異同和脫漏訛謬上,故考究的方法是「精於讎對」。印本書出現以後,其「善」與否,除各本之間有字句異同、脫漏訛謬外,還出現了刻印的精粗之分。因此在版本的考究上,在「精於讎對」之外,還須看其刀法字體,紙張墨色,加以書籍在流傳過程中,極易遭到毀損而殘闕亡佚,以致精善善本漸漸稀少。這就大大增加了「善本」作為學術研究資料和工藝製品遺存的重要性。尤其是作為文物遺存,其價值就顯得更為重要。書肆間為了牟取高利,常在稀少的版本上作偽。至此,版本的考究,在異同脫訛、版刻精劣之外,又須辨別其真膺。
古籍版本鑒定,或一般地說版本鑒定,當會隨著圖籍日益豐富和研究整理文獻工作的發展,而日益擴展其研究內容。也就是說,它是不會局限在目前著重於宋元明清各代版刻和寫本的狹窄範圍之內的。
古籍版本鑒定,是在版本學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發展起來的,其重要性隨著典籍的發展和研究工作的需要而增強。就現階段來說,為了給予學術研究和整理文獻提供準確可靠的資料,古籍版本鑒定在發揮其鑒別版本、區分時代、辨識真偽的作用方面,是有其一定的重要意義的。
我國古籍,不但品種繁多,就是同一種書,也有原刻、重刻、翻刻、轉版、官刻、私刻、坊刻、甲刻、乙刻、初印、後印、補版、遞修的區別。如屈原《楚辭》,司馬遷《史記》,曹霑、高鶚《紅樓夢》等,都有多種版本。據知見傳本,《楚辭》有三十多種,《史記》有六十多種,《紅樓夢》有三、四十種。不僅上舉三種書經過不同時期的傳抄和刻印,有多種不同版本行世,就是其他圖籍類似的情況也不少。如唐代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的詩文集;宋代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等人的著述,都有多種版本行世。對於這樣眾多的版本,其時代早晚,刻印精劣,都有鑒別的必要。對於不同的版本差異,加以鑒別辨識,確為學術研究和整理文獻之必要。
還有一些刻本,由於刻書家妄加刪改,或坊肆為了牟利,對原刻增刪改動,草率從事,校勘粗糙而失原意。做好古籍版本鑒定工作,不僅為了說明書籍產生的歷史情況,而且關係著書籍的內容和品質。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古籍版本鑒定在版本學體系裡的地位呢?我們知道,版本學是研究各種版本的內容、紙張墨色、刀法字體、刻印源流等各個方面錯綜複雜現象的規律的學科。而對規律的認識,在於以之來審訂考究書籍版本之精劣真偽等,以保證古籍對科研和文物保護上的價值。據此,可以說古籍版本鑒定在版本學體系裡是居於致用的位置的。也就是說,對於版本各個方面的探索所認識的規律,是古籍版本鑒定的根據,古籍版本鑒定則是以這些規律的認識為武器去實際運用。規律的探索是根,實際的運用是果。在現階段,這種運用對於宋、元以來以至明、清流傳下來的日漸稀少的典籍版本,更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就是試圖從版本各個方面的規律認識,來研究怎樣實現古籍版本鑒定的目的。
本書可以提供古籍版刻教學的參考,惟因本書撰稿時間倉促,且筆者學識有限,見聞狹隘,恐多有疏誤之處,尚祈同道,不吝賜正,無紉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