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自序 1
上冊
歷史學四題 1
一 後現代與現代之間,歷史學如何自處 1
二 「中國」可以成為歷史敘述的空間嗎 2
三 在學術或歷史研究中應當有中國意識、中國視角和中國立場嗎 3
四 如何重新建立敘述歷史的方式 4
為什麼是思想史 7
一 爭論的緣起 7
二 中國哲學,可以理解的心情與問題 8
三 首先是歷史的思想史11
眾妙之門—— 北極、太一、太極與道15
一 引言15
二 「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18
三 「萬物所出,造於太一」31
四 「太一,道也」 40
五 「太極,中央元氣」 46
六 結束語 52
【附論】 55
作為思想史的古輿圖 57
一 邊緣與中央:歐洲古代世界地圖中的東方想像 59
二 從天下到萬國:古代中國華夷、輿地、禹跡圖中的觀念世界 65
三 佛教地圖:另類世界的想像 70
四 內諸夏而外諸夷:以明代海防地圖為例 73
五 大「公」無「私」:從明代方志地圖看當時人的公私觀念 76
六 小結 82
山海經、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利瑪竇來華前後中國人想像異域的資源變化 85
一 想像和知識的差距:想像的異國 85
二 建構異域想像的三類資源:旅行記、職貢圖和神話傳說寓言 87
三 想像加上想像,故事加上故事:女國、狗國與屍頭蠻 90
四 利瑪竇之前的異域想像:來自古典知識和歷史記憶 96
五 利瑪竇來華之後:從「天下」到「萬國」101
嚴昏曉之節——古代中國日夜秩序觀念的意味 105
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傳統的日常生活秩序107
二 月黑風高與殺人放火 111
三 夜聚曉散與圖謀不軌 116
四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元夜觀燈的意義 122
五 城市生活與鄉村秩序之間:傳統日夜秩序的瓦解 126
「唐宋」抑或「宋明」——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視域轉變的意義 129
一 思想史與文化史:既連續又斷裂的唐宋 129
二 從唐宋到宋明:「視域」的變化 134
三 意義之一:兼顧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 139
四 意義之二:關注新文化與新思想的制度化、世俗化與常識化 142
五 意義之三:拓展文化史思想史的資料範圍 150
六 小結:視域變化與方法變化 155
下冊
宋代中國意識的凸顯——關於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 159
一 「中國論」與「正統論」:中國意識的真正凸顯 159
二 實際政治與觀念想像的差異:天下、四夷、朝貢、敵國 162
三 中國:「邊界」的浮現 166
四 民族、國家與文化的觀念:反夷教的意識以及確立道統 170
五 漢族的和中國的,什麼是漢族的和中國的 174
拆了門檻就無內無外——讀余英時先生《朱熹的歷史世界》及其評論 179
一 政治史解讀:回到歷史場景的朱熹和理學180
二 對理學史傳統敘述的顛覆183
三 能否或如何超越「內聖」「外王」對立的敘述模式187
四 「得君行道」「道理最大」和「一道德同風俗」190
回到歷史場景——以宋代兩個關鍵字為例談哲學史與思想史的分野 197
一 「道理最大」的詮釋197
二 哲學史之外:政治史解讀的可能性198
三 放在「為與士大夫治天下」的語境中理解200
四 不必畫地為牢的思想史:在哲學史、社會史、政治史之間 202
五 歷史場景:再說思想史與哲學史的差異205
一個普遍真理觀念的歷史旅行——以陸九淵「心同理同」說為例談觀念史的研究方法 207
一 什麼是觀念史的研究208
二 心同理同: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普遍真理嗎213
三 超越一切的「理」和「心」:南宋時期陸九淵這段話的重心所在 216
四 明清:作為接受異域新知前提的「東海西海」論219
五 「東西南北之分,不過就人所居立名,初無定準」 222
六 晚清以來:追求「同」與「通」的「勢」 225
七 結語:「東海西海,心同理同」是全面接受西方嗎 230
歷史、思想史、一般思想史——以唐代為例討論禪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233
一 歷史:關於禪宗史的重新清理 234
二 思想史:如何重新理解禪思想的意義 241
三 一般思想史:換一個角度尋找問題 244
結語:重新敘述和解讀禪宗史 248
攀龍附鳳的追認——從小林正美《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討論佛教道教宗派研究的方法 249
一 《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一部有爭議的顛覆性新著 249
二 佛教史和道教史上所謂的「宗派」 252
三 宗派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256
四 追認的系譜:以禪宗史與道教史為例 261
五 唐代道教都是天師道?真的都是天師道嗎? 264
【附錄 1】歷史的意義——讀兩種歷史教科書和入門書的隨想 267
【附錄 2】可以用參考資料代替教科書嗎 279
【附錄 3】文學史:作為思想史,還是作為思想史的背景——讀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