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河邊到東瀛的人生之旅 7
1、出生於百姓人家的閻錫山,在私塾和店鋪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 8
2、考取武備學堂,東渡留學日本,改變了閻錫山的人生命運 18
3、幾經努力,閻錫山升任新軍標統,他利用職務之便,積聚革命力量 30
二、辛亥風暴中的搏擊 37
1、事出突然,閻錫山當機立斷,決定提前舉事,回應武昌起義 38
2、太原首義成功,閻錫山被推舉為山西軍政府都督 46
3、分兵三路,積極光復全省;採取霹靂手段,安定省城秩序 54
4、與吳祿貞組織「燕晉聯軍」,力圖阻止袁世凱北上,並攻取北京,然功敗垂成 61
5、面對清軍的大舉進攻,進行頑強抵抗,閻錫山率部轉戰於綏包一帶 71
6、孫中山等為山西力爭,閻錫山向袁世凱低頭,終於重返太原掌權 82
三、亂世紛爭下的求存 89
1、反對袁氏集權,統一山西軍政,革除舊習陋俗 90
2、反對沙俄侵蒙,力倡南北「言和」;金永主晉時,表示「懦弱」,以曲求伸 96
3、投靠段祺瑞,排除異己,獨攬山西軍政大權 105
4、反對張勳復辟,態度堅決,「護法運動」中卻又站在了段祺瑞一邊 113
5、「保境安民」與擴充軍備雙管齊下,山西的軍事實力迅速增強 117
6、積極推行「用民政治」、「村本政治」 130
7、宣導「六政三事」,推行「厚生計畫」,發展金融貿易,以振興山西經濟 142
8、全面發展教育事業,山西的教育處於全國前列 157
9、閻錫山在「進山會議」上提出了「公平制度」,以從「理論」上來反對共產主義 167
10、捲入軍閥混戰,左右逢源,在夾縫中求生存 175
四、大革命潮流下的抉擇 187
1、北伐戰爭開始後,閻錫山審時度勢,擁蔣易幟 188
2、緊步蔣介石後塵,在山西大搞「清黨」 197
3、出師討奉,參加北伐,晉軍初戰得勢,不久全線撤退 202
4、與馮相聯,促蔣復出主持北伐,投桃報李,蔣讓閻接收兩市三省 208
五、中原大戰前後的沉浮 215
1、「編遣」會議前後各方明爭暗鬥,閻錫山不動聲色暗中籌謀 216
2、閻錫山患得患失,舉棋不定;蔣介石採取攻勢,各個擊破 225
3、在蔣的逼迫下,閻錫山組織反蔣隊伍,一番「電報論戰」後,終於決定訴諸武力 231
4、中原大戰爆發,閻馮聯軍先勝後敗,閻錫山被迫下野 242
5、離晉出逃,避居大連,在這裡一面遙控山西,一面研究「理論」 251
6、山西政局動盪,閻錫山冒險返晉 264
7、閻錫山東山再起,立即著手整頓晉省秩序 270
六、民族危機加劇下的奮起 279
1、呼籲救國自強,山西率先垂範,制定實施《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畫案》 281
2、山西經濟迅速發展,令國內外人士刮目相看 289
3、加強思想政治控制,「以主義對主義,以組織對組織」 301
4、「土地村公有」主張的提出及其夭折 308
5、「華北事變」中,婉拒日本利誘,表現非凡 315
6、紅軍東征後,閻錫山反復權衡,作出了「迎共」抗日的選擇 323
7、提出「守土抗戰」主張,取得綏遠抗戰勝利 334
8、「西安事變」前支持少帥向蔣苦諫,事變後力主和平解決,與中共意見相合 341
七、抗戰烽火中的進退 351
1、禮迎周恩來,同意八路軍三師主力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352
2、「大同會戰」失敗,繼又組織忻口戰役 361
3、太原淪陷後,仍然堅持抗戰,組織「反攻太原」和「游擊」、「攻勢」作戰 375
4、臨汾失守後,開始抑新扶舊,最終挑起「十二月事變」 385
5、發行省鈔、合作券,推行「新經濟政策」和「兵農合一」制度,維持對晉西南的統治 397
6、對內強化政治控制,向外進行「政權開展」 408
7、日閻加緊勾結,日對閻又打又拉,閻對日又磨又頂 417
八、狂瀾巨捲下的覆滅 431
1、收復山西,搶佔太原,接收日偽政權和財產 433
2、調集重兵,進攻上黨,慘遭失敗後,繼續向解放區進犯 442
3、全面內戰爆發後,經過一系列戰役,軍事形勢對閻錫山日益不利 450
4、推行「兵農合一」,實施「平民經濟」,閻統區經濟更趨惡化 458
5、加緊「三自傳訓」等白色恐怖統治,閻錫山政權的政治危機加劇 467
6、解放軍展開反攻,運城、臨汾、晉中戰役後,閻錫山政權大勢已去 476
7、用盡招數,固守孤城,趁機瘋狂掠奪,搜刮錢財 485
8、見勢不妙,設法逃離孤城,太原解放,閻錫山老巢被搗 492
九、大廈將傾下的苦苦支撐 501
1、奉蔣之命,促李赴穗蒞任,內閣改組,出任行政院長 502
2、以「中興」為己任,力撐殘局,回天無力,無奈飛往臺灣 511
3、三個月慘澹經營,終知「計畫難行」,只好「迎」蔣復出,卸任歸隱 521
十、孤島上的最後十年 531
1、隱居草廬,不甘寂寞,頻繁參加社會活動,評論時政,著書立說,構想大同世界和未來中國 532
2、因病不治,終死臺北,蔣介石為之舉行「國葬」,對其功德備加頌揚 541
3、一生功過是非,眾說紛紜,以史實為根據,自有公論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