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兒心基金會五十年
持續救好心,守護孩子的心跳
半個世紀以前,心臟病是許多人心目中的不治之症,尤其心臟病童往往礙於家庭經濟無力負擔醫療費用,以致喪失被救治的機會。
台大小兒心臟科醫師呂鴻基常目睹家長為了籌措手術費救孩子一命,拿著房地契四處央求借貸,甚至砸鍋賣鐵,令人鼻酸。醫者父母心,他常思索自己能再多做點什麼,最後決定登高一呼,請社會大眾正視這個問題,「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於焉誕生。
兒心基金會的誕生
在台灣,平均每一千名新生兒中,約八至十人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病情嚴重時必須進行開心手術,醫療費用動輒數萬元、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在一九七○年代,不像現在有全民健保,醫療必須全額自付,手術費對一般家庭是筆沉重的負擔,當年付不起醫藥費而忍痛放棄治療者,不在少數。
明知只要開心手術成功,病童的人生就能從此翻轉,卻因窮困而被迫放棄,任小小的生命燭火熄滅,這是病童家屬與主治醫師共同的痛。
當呂鴻基獲知,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出錢贊助幾位心臟病童接受手術治療,雖僅有零星個案,還是令他振奮不已,很希望這種善行持續延伸,於是他向任職於《中央日報》的友人、醫藥新聞記者朱宗軻,提起此事。
經朱宗軻撰寫「呂鴻基醫師盼各界協助心臟病童成立救助中心」一文後,立刻引起迴響,有位病童的母親楊太太率先捐出她先生的生日賀禮,成為第一筆捐款,各界賢達也共襄盛舉,在陳炯霖、薛人仰、陳金讓、葉火城、陳寬墀、黎安德等人的發起下,基金會進入籌備階段,由時任台大醫院院長邱仕榮擔任勸募委員會主任委員,時任台大醫學院院長魏火曜擔任基金會董事長。
一九七一年六月,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正式成立,這是台灣第一個醫療基金會,成立宗旨是協助心臟病童獲得適當治療、促進社會人士對心臟病童的關懷,並鼓勵小兒心臟病的預防與研究,至今運作五十年,是台灣心臟病童及家屬最信賴的依靠。
群策群力走過草創期
草創當年,台灣非營利組織尚在萌芽階段,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擔任開路先鋒的角色,為了成功募款補助心臟病童手術費用,經過一段艱辛、難忘又深具意義的歷程。
當年,一位病童開刀的手術費用大約是四萬元,因此基金會一開始便以四萬元為募款單位,號召社會善心人士慷慨解囊,每一筆四萬元就能救一個心臟病童。許多醫界人士、醫學院師生一起貢獻心力,會繪畫的捐出畫作、會音樂的參與基金會主辦的音樂會來募款。
令呂鴻基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病童家長張木杞從事飯店服務工作,常有機會蒐集到各國客人留下的火柴盒,色彩與圖案各有特色,他為了感謝基金會的付出,特地提供火柴盒收藏,讓基金會舉行慈善展。
社會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五十年來,基金會透過愛心捐款,補助近九千位心臟病童的醫療費用,讓微弱的生命之火持續發光發熱,重新找到人生的希望。
健康地活下去是所有心臟病童的共同心願。基金會成立初期,以「每月救一心」為目標,希望每個月至少幫助一名心臟病童接受開刀治療;經過長年努力,在一九九○年達成「每日救一心」的目標,平均每天有一位心臟病童在基金會協助下接受治療。
為了造福全國病童,一九七一年起,基金會簽定台大醫院為第一家合約醫院,此後全台北、中、南、東部陸續有合約醫院加入,目前累積達三十八家,形成綿密的醫療網。
針對每一家合約醫院,基金會皆設置顧問醫師,部分醫院更配置了心臟病童生活輔導員,替需要協助的病童和家屬提供最佳醫療服務與生活諮詢。
談起心臟病治療,許多家長已知不一定要開胸,心導管手術提供給病童多一重選擇。
一九八六年,執行長王主科將心導管氣球擴張術首度用於心臟病童身上,跨出這一步之後,包括瓣膜狹窄、缺損修補、開放性動脈導管栓塞等,均可考慮用心導管手術治療。至今,台大醫院已為四千名病童施以心導管治療、四千名兒童接受過心導管檢查。
至於治療心房中膈缺損,於一九九九年施行,幾乎與世界同步,不過當時必須自費治療,關閉器需要十五萬元,對一般家庭仍是負擔,幸有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幫忙,同時,基金會也不斷跟健保署溝通,極力爭取將「以心導管手術關閉心房中膈缺損」的手術費及材料費納入健保給付,讓病童避免開心手術並減輕醫療經濟負擔。
健保開辦後的新開展
一九九五年起,隨著全民健保的開辦,心臟病童的經濟問題獲得解決,基金會並未因此功成身退,反而對工作目標展開階段性的調整,逐步有了新方向。
做為台灣第一個醫療型基金會,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推動的工作項目多不勝數,除了對心臟病童提供醫療費用補助,其他服務還包括社會宣導、醫療科技研究、篩檢推廣、心臟病童生活輔導與關懷等諸多面向。
社會宣導是基金會的重點工作之一。基金會對心臟病童的幫助,能量來自民眾的愛心捐款,受助的兒童重獲新生,來日也會貢獻所長,回饋社會。
為了讓民眾理解心臟病童的處境,多年來,在歷屆董監事、工作人員的策劃與推動下,舉辦過各種慈善音樂會、畫展、資料展、演講、座談會、演唱會及健行活動等,喚起各界對心臟病童伸出援手,每每獲得熱烈迴響。
基金會希望強化台灣小兒心臟領域的醫療專業,鼓勵相關研究不遺餘力。
先天性心臟病的藥物及手術治療,成功率可達九五%以上,但仍有五%的病例回天乏術,因此基金會積極推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從事風濕性心臟病的預防,提供小兒心臟學研究計畫獎學金、小兒心臟學國際交流獎學金、心臟檢查及手術技術員加班津貼等多項補助。
從一九九一年開始,持續補助護理人員、心導管手術及開刀房技術人員和醫師出國學習各種新的臨床照護、急救加護及治療技術。
此外,基金會常邀請國際知名小兒心臟權威來台,指導日新月異的心臟導管手術,不斷提升國內醫療水準。一九九二年,更設立「小兒心臟學研究計畫補助辦法」,促進國內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的小兒心臟學醫療及研究發展,補助研究計畫達上百件。
成立台灣兒童心臟學會
一九九九年,在基金會呂鴻基創辦人發起推動下成立「台灣兒童心臟學會」,由國內從事與兒童心臟病童相關的醫師,如兒童心臟科、心臟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醫師組成,致力於研究心臟病童的治療,提升治療成績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基金會與學會之間,是怎樣的互動關係呢?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前主任吳美環從就讀醫學院時期,就開始接觸基金會事務,更在二○○五至二○一二年間擔任台灣兒童心臟學會理事長。
據她觀察,基金會長期接觸大量病童,可提供學會重要的醫療訊息,而學會在醫界與公部門發揮影響力,成果終將回饋給病童與基金會,兩者相輔相成,形成絕佳合作關係。
吳美環指出,相較於基金會主要是幫助病童和家屬,學會成立的宗旨,除了力促醫師的專業發展,也希望將台灣小兒心臟學予以整合,與世界接軌,「我們在二○○八年成功舉辦國際川崎病研討會,對國際曝光度大有幫助,在交流過程中向美國、日本學到很多經驗,令醫師們受益良多。」
二○○九年,吳美環赴澳洲凱恩斯參加「第五屆世界心臟學會」,極力向總會爭取籌辦二○一二年「第四屆亞太地區小兒心臟暨心臟外科研討會議」,在事前充分準備與經濟部協助下,順利爭取到主辦權,進而向各國證明台灣小兒心臟學的發展已達世界級水準。
推動學生心臟病篩檢
心臟病童若能及早發現,可提高及早治癒的機會,因此基金會不斷倡議「心臟病篩檢應納入學生健康檢查」,後又進一步建言「新生兒應做血氧篩檢」。基金會不僅宣導衛教,更積極推廣新觀念、新做法,希望讓民眾對兒童心臟疾病有更周全的認識,也讓基金會成為符合時代潮流的公益團體。
基金會從一九八五年起推動「學生心臟病篩檢」,經多年努力,獲得教育單位的重視。一九九九年起,接受台北市教育局委託及提供部分經費,為小學一年級、四年級,以及國中一年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進行心音心電圖檢查,「學生心臟病篩檢」首度納入台北市學生的健檢項目。
近年來,更因基金會的堅持不懈,包括台北市、台中市、宜蘭縣、台東縣的教育局,已將心臟病篩檢正式列為學生健檢項目。
參與基金會事務三十六年的現任執行長王主科教授表示,根據統計,目前已有超過兩百五十萬人次的學童接受心臟病篩檢,這對台灣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深具指標意義。
引進與時俱進新觀念
針對心臟病童的家庭,基金會不僅提供醫療贊助,還有另一項創舉——設立生活輔導員。
自從一九九五年實施全民健保以來,已大幅減輕病童家屬的經濟負擔,然而家屬仍需面對治療過程中的茫然與惶恐,以及病童術後的照顧、日後成長過程可能遭遇的問題。
一九九七年起,基金會開創生活輔導員編制,其主要任務,是協助病童在門診中完成必要的就醫及檢查程序,協同醫師向家屬解釋病情及檢查結果,並提供術後出院返家的照護衛教,對焦慮不安的家屬給予心理支持,換言之,會善盡溝通與諮詢,成為病童、家屬及醫療人員之間的橋梁。
基金會守護孩子的健康,更希望他們活出充滿希望的人生,於是積極推動病童與家屬的教育活動,例如辦理心臟病童在校園的講座、心臟病童父母支持團體、心臟病童運動會等關懷活動,讓孩子盡速恢復正常生活,融入學校與社會。
為了鼓勵病童積極向學,基金會從一九九九年起設立「心臟病童獎學金」,二○一七年觀念再進化,已將這份獎學金改為「心臟病童獎勵學金」,改以心臟疾病嚴重程度及醫療複雜度做為評比的優先順序,以獎勵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病童,包括特殊優異表現及成績等均為頒發依據,希望引領病童朝向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累計至二○二○年,共頒發七千八百六十四人次心臟病童獎勵學金,累計金額超過兩千零八十八萬元。
二○一四年起,基金會聯合全台十家合約醫院,推動「新生兒血氧篩檢」,於新生兒出生後檢測血中含氧量,一旦未通過則進一步安排精確檢查,目的是找出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新生兒,及早救治。
跟上捐款數位時代
有感於數位化和低接觸的時代趨勢,二○一八年起,基金會新增網路線上捐款系統,大幅提升民眾捐款的便利性;同年導入雲端會計管理系統,可提升效率和風險管控。由於設立宗旨與守護目標明確,基金會受到包括蘋果公司、如新善的力量慈善基金會及康健人壽等企業青睞,都將基金會指定為長期捐贈的對象。
二○一九年起,基金會建置電子發票愛心碼九九八八,方便民眾捐贈電子發票,隨手捐愛心。而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為了避免群聚,規劃的活動大都取消,但基金會對心臟病童的關懷從未歇止,持續陪伴無數家庭一起度過人生寒冬,迎向希望。
未來六大展望
生命,始於心臟開始跳動的瞬間,每一顆有殘缺的心臟,得靠世間的愛來彌補。半世紀以來,基金會見證了許多病童的生命奇蹟,下一步的展望是什麼呢?
呂鴻基表示,很多受過基金會幫助的病童長大後,可能面對求學或就業的困境,基金會除了繼續執行現有的工作項目,未來希望致力心臟病童在不同階段的生理、心理諮詢輔導,並擴大結合各界資源,幫助心臟病童立足於社會,發揮所長,做出貢獻。
執行長王主科則強調,未來基金會將秉持初衷,集合慈善人士的「好心」,守護更多孩子的心跳,更認為台灣小兒心臟內外科的治療水準雖持續精進,但仍有值得改善之處,例如對中央政策應積極參與和推動,發揮更大力量。展望未來,他提出幾項建言︰
一、促成急重症集中化治療
在新生兒心臟急重症方面,開刀成績仍有進步空間,國外的做法是把病人集中化,盡量在極少數的醫學中心執行治療。以瑞典為例,儘管國土廣闊,仍將四家醫學中心縮編為兩家,成功率反而大增;美國則以州為單位,將小小孩集中於一、兩家治療;台灣擁有交通便利的優勢,基金會應協助政府促成急重症集中化治療。
二、致力解決醫材短缺問題
兒童心臟科的治療對象,從一公斤到一百公斤都有,所需尺碼很多,用量卻遠不及成人,以致治療兒童心臟的醫療器材經常短缺;例如血管支架,成人用的總能隨叫隨到,全台兒童全年用不到一百根,規格還不一致,因此廠商備貨意願不高。
基金會應致力協調政府部門及廠商,協助進口事宜,甚至直接向國外採購來供應。而健保對先進醫療器材的給付有時慢半拍,基金會在正式健保給付之前,可針對急需治療的病童先給予額外補助。
三、資訊透明化以導正視聽
遺憾的是,醫療資訊往往不對等,許多家長接收不正確的訊息、做出不正確的決定。為了改善這種情形,基金會將相關資訊透明化,刊載於網站或以印刷成小冊導正視聽,並開放醫療諮詢。
四、從胎兒期心篩提供諮詢
推動產前診斷,加強胎兒期心臟篩檢,並提供檢出問題後的諮詢服務;基金會特別將醫師、社工及護理師組成團隊,為徬徨的準父母開啟一條綠色通道,提供全方位的產前諮詢。
五、提供病童家庭精神支持
支持,是走下去的力量。基金會對心臟病童家庭的支持,不僅限於經濟協助,還提供家長精神支持,在病童進加護病房時,提供家長休息的地點,並定期舉辦活動或講座,減輕醫療資訊不對等所帶來的恐慌。
六、積極找出兒童心臟病患
目前台北、台中與宜蘭已有入學前的心臟病篩檢,基金會應致力在全台、金門、馬祖等地提供入學前的心臟篩檢,積極找出未診斷出的兒童心臟病,及時給予治療,以確保兒童的健康。
王主科也呼籲,希望政府投入更多經費於兒童醫療,讓急重症心臟病童得到最好的治療,不致因為病況而在日後變成社會負擔,且兒童的健康攸關未來國力,兒心基金會也將持續守護心臟病童,迎向下一個五十年。
1 留白的祝福
綺綺每次畫畫,都要把可運用的紙張或空間畫滿,家裡有一塊白板,她每次在上面畫畫都非得畫滿整片不可。但只有那天,就是她要離家去做手術的那天,臨出門前,綺綺媽媽看到白板上留了一大片空白,綺綺只在角落畫了一隻小恐龍。
「那隻小恐龍真的好可愛,由於當時趕著要去醫院,我沒想那麼多,但那就是她畫給我們的最後一隻恐龍,」綺綺媽媽說起那隻小恐龍有多可愛時,眼睛明亮、聲音溫柔,像是看到圓圓眼睛、大大笑容的綺綺就在眼前,穿著爸爸幫她做的恐龍裝到處跑來跑去。
很多人看過、聽過、感受過綺綺的故事,她,就是那個畫恐龍貼圖的小女孩。
「綺綺的恐龍綺想世界」貼圖,在二○一八年九月二十六日上架,第一天銷售額就有六百萬日幣(約合新台幣一百八十二萬五千兩百元),綺綺成了暢銷貼圖畫家,被選為貼圖畫家的MVP,拿下新人賞大獎。藉由貼圖上架銷售,扣掉稅金費用,綺綺捐了五百多萬元給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幫助需要的孩子。
「綺綺」的本名是郭麗綺,一個十歲的小女孩,是的,用人世間的算法,她十歲。她出生在二○○八年二月,離開這個世界時是在二○一八年七月。
幾年過去,在許多人心裡,綺綺的笑容還是那樣鮮活,她留下許多精采的畫,透過這些畫,綺綺和世界的互動還在繼續,如同她最後在家裡白板角落留下的那隻小恐龍,像是在揮著手說:「我在這裡啊!我很好,你們也要好好的。」
綺綺不是忘了要畫滿那塊白板,她留下的那片空白是一個暗號,是她會繼續為所有人填上更多的祝福。
像恐龍一樣勇敢
綺綺是爸爸媽媽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兩個家族的第一個孫輩,可以想像這孩子是在家人們愛的期待中出生,並全心呵護著成長。在媽媽懷孕五個月產檢時,經由高層次超音波發現,綺綺左心發育不全合併肺動脈狹窄。
以綺綺當時先天性心臟問題嚴重的狀況,曾有醫師建議中止懷孕進行引產,但綺綺爸媽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放棄。他們輾轉奔走於不同醫院尋求協助,最後找到台大醫院婦產科施景中醫師。
「施醫師的病人很多,我帶著轉診單及滿臉的淚水,衝到診間去請他幫忙。看過病歷資料,他跟我說,這孩子還是有機會,我們來試試看幫忙她。」就這樣,施景中醫師與綺綺展開了一段奇妙的緣分,這位綺綺的「醫生阿北」,不只幫助綺綺來到這個世界,更在她離開世界之後,讓綺綺的恐龍貼圖順利上架,讓更多人知道綺綺的故事。但在當時,不論是綺綺或是施景中醫師,都沒想過會有後續的發展。
在施景中醫師的照顧下,綺綺被順利接生下來,但也因為嚴重的先天性心臟問題,一出生就立即轉送加護病房。綺綺媽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這樣一段故事:「護理師說,妳要不要親她一下?我正準備要親她的時候,綺綺主動嘟起小嘴,像是在跟我說謝謝。」讓爸爸與抱著她的護理師驚呼連連。
這是一個媽媽與孩子心意相通的時刻,小綺綺彷彿知道,自己即將展開的人生,是眼前的爸媽在她還沒有出生之前,為她努力奮鬥許久才得到的機會,而現在她來了,她也要一起加油。
施景中醫師後來在臉書寫下他和綺綺的故事,感動許多人。
為了慶祝我和我接生的、勇敢的小美女重逢,我送她一個恐龍牙齒的化石。媽媽跟我說,綺綺是恐龍的愛好者,為了恐龍,以後還想當考古學家……
綺綺的確是個特別的孩子,有主見、敏感以及自信。她特別喜歡恐龍之類的動物,她說希望自己能夠像恐龍一樣凶猛勇敢且毫不畏懼,因此在五歲左右動第二次心臟手術時,她哭著說:「媽媽,我一定可以的,我會像恐龍一樣勇敢的。」雖然淚流滿面,但眼神既勇敢又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