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以兒童視角精彩詮釋卡夫卡的昆蟲焦慮故事,將經典介紹給更多年輕讀者。戴爾飛畫筆下傻氣又憂傷的主角,讓他無論是甲蟲還是男孩,都一樣討人喜歡。」──《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趣味十足的繪本。」──《兒童圖書中心公告》(The Bulletin of the Center for Children’s Books)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卡夫卡的《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
「一天早晨,葛雷戈˙桑姆薩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大得嚇人的害蟲,硬如鐵甲的背貼著床。(麥田版本)」這是1915年出版的《變形記》經典開頭。毫無來由,主角一起床就變成了甲蟲,他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是擔心自己上班遲到,會被公司開除。一夕之間,他從家中經濟支柱,變成累贅。家人對他心生畏懼,一面躲避他,一面忙著過新生活。無人照料的他最終餓死,全家才鬆了一口氣。這樣的情節可用「卡夫卡式」(Kafkaesque)一詞概括,韋氏辭典將Kafkaesque定義為:「惡夢般複雜、荒謬,或毫無邏輯的性質」,泛指卡夫卡在作品中描述的詭譎生命情境。《變形記》呈現自社會與家庭所感受的疏離與孤寂感,如何讓人長出巨大的蟲殼,將自己層層包裹。這個「蟲殼」不僅是外在的,更是內在慢慢養成的,而「變形」可以是一種崩壞,也可以是保護機制。然絕望之中似乎仍埋藏一絲希望,即使主角受盡無情對待,他還是希望家人可以過上好日子。這種對家人無私的愛與關懷,也成為繪本《卡夫卡變蟲記》側重、延伸的主題。
✸「卡夫卡式」(Kafkaesque)溫馨繪本版?
《卡夫卡變蟲記》書名頁開宗明義寫著,故事靈感來自《變形記》,繪本該如何與沉重的「卡夫卡式」情境結合呢?一開頭勞倫斯便挪用經典句型:「卡夫卡*早上起床,發現自己變成一隻超級大甲蟲。」雖然我們還是不清楚主角為什麼會變成蟲,但從房間散落的玩具堆,可知卡夫卡原本是一位喜歡玩具車、飛機模型、小怪獸的平凡男孩。和原著的絕望相比,卡夫卡雖然對一切感到困惑,還是克服困難上學去,他還有一位好朋友麥克陪他找出自己的身分。此外,變成蟲也不全然是壞事,像是上數學課時多了幾隻腳數數,踢足球時多了可以射門的觸角。《卡夫卡變蟲記》鼓勵孩子多多尋求幫助,即使發生這麼荒謬可怕的情境,也別忘了身邊還是有很多善意與關愛。
*中文譯本直接將主角名Gregory Sampson譯為「卡夫卡」,與原著的連結更深。
✸什麼時候才會發現,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相較於原著刻劃家人對主角變形後的厭惡,繪本版的爸媽則是完全沒有發現小男孩變成蟲了。當卡夫卡終於受不了一直被當作隱形人時,他大喊:「爸爸、凱琳,我是蟲耶。你們看,我是一隻超級大甲蟲。」爸爸居然笑著說:「沒錯,我還是大河馬呢。」最後卡夫卡在房間天花板上不肯下來,全家人才發現他變成了甲蟲。卡夫卡問:「我變成甲蟲,你們還會愛我嗎?」爸爸說:「我們永遠愛你。」和原著一樣探討冷漠與疏離,但繪本版最終選擇讓主角重拾家人的關愛,變回人形。溫馨收尾提醒讀者,我們是否時常將日常的美好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早已在身邊的人事物呢?
全書以深咖啡、藍綠為主色調,用色飽滿濃烈,畫風沉穩質樸。角色有著長長的鼻子,像人偶一樣,古怪的樣子令人印象深刻,而主角卡夫卡傻氣又憂傷的模樣,讓他無論是甲蟲還是男孩,都一樣討人喜歡。《卡夫卡變蟲記》以幽默、深刻、有趣的兒童視角轉譯文學作品,真切傳達「愛與認可」的重要。除了帶孩子認識自身情緒外,也接觸「存在本質」的哲學思考,適合大小讀者一同閱讀,一同思考,絕對是歷久彌新的繪本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