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過程說完了,世尊想要提出證悟者通達般若後的本質或表現來告訴大家,就先為大家提問說:「何以故?」代替大家提問:為什麼是這樣說的?然後 世尊講了下面的偈頌,我們就分段來解說實相。頌曰:
「有最勝智者,常在生死中;廣度諸群生,而不入涅槃。」
我們先不全部一起講,要把這二十句的偈頌分成幾個段落來講解。世尊說:「有最殊勝智慧的人,總是常在生死中流轉而不入無餘涅槃;」為什麼有最殊勝智慧的菩薩會經常在生死大海中流轉呢?世尊說:「因為要廣度諸群生,所以他永遠都不入無餘涅槃。」那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們,只是學一些佛法名詞皮毛,就覺得自己全都懂了,心裡面又認為自己已經成佛了,幻想自己跟 佛陀一樣有智慧了,只是不敢公開講出來而已;當他們看見菩薩又來人間受生、學習、長大、弘法時,他輕蔑地想:「你懂什麼?你不過是跟我一樣的層次。」
更好笑的是,某一些外道有特殊的因緣證得四禪八定具足了,當他有了四禪功夫而可以坐脫立亡了,他就嘲笑菩薩說:「我比你厲害,我若想要走的時候隨時都可以走,你想要走人時還是走不了。」他不曉得有最殊勝智慧的人都是常在生死中的人,根本不畏懼生死輪迴之苦,他在人間有很多法樂可以享受,何必急著走人?人間也還有很多眾生等待他幫助得度,又怎麼可以急著走人?這就是菩薩。所以就算是真的有人能夠坐脫立亡,死後還是免不掉菩薩種性的禪師們對他一陣嘲笑:「坐脫立亡有什麼用?你連先師的悟境都還不懂呢!」菩薩即使沒空修證禪定而沒有能力坐脫立亡,但是對於自己死後該怎麼捨報的過程,接著該到哪裡去,卻很清楚。可是能坐脫立亡的人能知道嗎?不知道。所以這種人為了爭一口氣就說:「香煙起處,如果我還沒有坐脫立亡,那我就是悟錯了。」於是有人把香取來點了,點香的火剛剛息滅,煙正好生起的時候,他已經走掉了;沒想到同樣是石霜禪師弟子的九峰道虔禪師,就向坐脫立亡的首座撫背說道:「坐脫立亡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人家當場捨報了,九峰禪師沒悼念,還嘲笑他說:「不能說你沒有坐脫立亡的功夫,然而石霜先師的禪意你連作夢都還不知道呢。」
像首座那樣坐脫立亡的功夫其實只是禪定境界,並沒有實相般若的智慧,那在佛法的實證上面有什麼用?所以石霜禪師座下的首座,只不過是一隻鈍鳥;石霜禪師的侍者九峰道虔無法坐脫立亡,卻是一隻靈龜。靈龜在地上慢慢地爬,這沒關係,牠的方向是正確的,也有智慧可以找到方便水流,乘著河水順流而至。鈍鳥沒有智慧,只能逆風而飛;牠不斷地飛,風勢這麼強,牠依舊只能用飛的方式想要去到目的地;最後牠根本飛不到無生無死的彼岸就已經力盡而亡了,根本到不了無生死的彼岸;因為無生死的彼岸在這邊,不在那邊。牠不懂得順風飛,逆風強飛之後力氣用盡,死了也到不了,所以叫作鈍鳥。鈍鳥首座太遲鈍了,宛不如九峰靈龜;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在生死中度眾生的,不會輕易就說要入涅槃,有願力的緣故根本就不可能入涅槃。所以像這樣有智慧的人將來捨報了以後,弟子們也不會為他立一個涅槃塔,只會為他立一個紀念塔。因為他不入涅槃嘛!為什麼要立涅槃塔!
以前那個元音老人死了,他的徒弟們欺騙大眾說:「他是坐脫立亡的,死後也示現大神通。」這個謊話既然說得很大,所以又在雲南幫他立了一個涅槃塔,聽說是把他的骨灰送去那裡安放。這就好像《佛藏經》中講的:「不得言得道,死言入涅槃;眾人信起塔,」而他自己將會入什麼地方呢?「而自入地獄」啊!那麼他到底聰明不聰明呢?在醫院中依偎在弟子懷裡吐血而亡的人,死後可以講成坐脫立亡;生前絕無絲毫神通的人,死後可以渲染成有大神通的人,真離譜呵!但這就是學密者自古以來的作法。喇嘛教大神通的祖師們都是如此被渲染出來的。元音死前強忍著,後來有個音樂家徒弟覺得不忍,就告訴他說:「師父!這樣忍著很痛苦,既要命終了,可以死得痛快一點,不要那麼痛苦的死啊!」他才終於沒有再忍,然後「噗!」就吐出血來,把那位音樂家弟子的上衣也沾上了很多血。
密宗的大神通、大成就祖師都有一個特性:生前根本就沒有什麼神通,一點點都沒有;都是死後才說成有大神通,從蓮花生以來一直都是這樣子。他們活著時都沒有看見什麼通,因為貪求淫欲的人都是與神通的發起背道而馳的;越是修雙身法,神通的發起就越來越沒希望。西藏密宗一貫的伎倆就是這樣子,所有大師們的大神通都是死後才有的,生前都沒有,這就是不信因果的愚癡人所作的欺世手段!所以他們死後能立什麼涅槃塔呢?而證得殊勝智慧的菩薩們捨報後,大家為他立個紀念塔倒是對的;譬如玄奘菩薩死後就有一個紀念塔,但不叫作涅槃塔,因為他不入無餘涅槃。玄奘本是大阿羅漢迴心成為菩薩,永遠不入涅槃。所以當菩薩的弟子也要有智慧,可別上師走了以後蓋個塔就寫上某某涅槃塔;如果他的菩薩師父回頭一見:「怎麼把我蓋成涅槃塔?」一定會在夢裡來把弟子用力敲三杖,因為菩薩不入涅槃。
「般若波羅蜜,究竟方便智,能成清淨業,普淨於諸有。」
「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去到生死的彼岸,也就是到達不生不死的另一岸去。這種智慧是究竟的智慧,但也是有方便的智慧;二乘菩提的智慧只是解脫慧,不知實相法界,也沒有方便善巧智慧。我想這一點諸位不會有懷疑啦!因為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不是究竟,諸位從我身上已經看到了。以前咱們剛弘法的時候,沒有人願意正眼瞧一下蕭平實;當時台灣佛教界沒有人願意正眼瞧一下,不論誰拿了我的書去送什麼大師,他們都是以輕蔑的眼神一看就丟到桌子上:「我有空再看。」都是這樣,然後私底下就開始罵了。可是他們罵了六、七年,罵了八、九年以後,開始有些後悔了,因為:沒料到這傢伙,書一本一本印出來,越寫越妙、越寫就是越深越廣。真的沒料到嘛!這意思代表什麼?代表說,法如果真正的話,而且是佛菩提勝妙法,那麼繼續深入演繹出來的結果,就是越來越深廣、越來越勝妙。
可是法如果一開始就錯了,越演繹就敗闕越多,只有更多的把柄流通在外。所以落到離念靈知裡的人,書寫得越多,他的把柄就外流越多;每出一本書就是把一些把柄送到人家手裡去,到後來是悔不當初。所以如果悟錯了,最好是宗門下的任何一句話都不要講,就誰都抓不到把柄了。可是如果不信邪,還要寫書,並且一本又一本流通出去,那他的把柄就更多。你所證的智慧如果不只是二乘菩提,你所證的實相般若如果是正確的,一定活著就能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因為這個實相法界的智慧足夠你現觀:眼前蘊處界正在生死的當下,這個生死卻是在不生不死之中來生死的。換句話說,生死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死,生死的當下就已經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了。
你們已證如來藏的人,何妨現觀一下:蘊處界的自己有生有死,可是蘊處界何曾外於如來藏?從來不曾外於如來藏喔!你這個生死的蘊處界是在你不生不死的如來藏中,所以有生死的五蘊自己已經在如來藏裡面;而那如來藏不生不死,請問你五蘊生死的當下是不是已經「波羅蜜」了?是嘛!已經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了。人家問你說:「那不生不死的彼岸多麼遙遠?」你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因為不離當下。好啦!那些悟錯的大師聽到我這麼說,他們就說:「好極了!原來不離當下,那我現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下,就是不生不死了。」你就說:「錯了!原來你不是智慧大師,而是『誤會大師』。」因為他專門會誤會你的說法,你對他也無可奈何;因為你明明講得夠清楚了,他還是誤會了。那他專門要誤會,你也拿他沒辦法。
所以「般若波羅蜜」這個「究竟」智,可以這樣「方便」而通達,通達了不就是「究竟」法嗎?悟了實相般若時,橫說豎說都由著你說;當別人講錯了,你把它拿過來重新演繹時又變成對的了,別人也不能抗議。雖然他剛剛被你反駁,你剛剛確實指稱說他錯了;可是後來你把他所講的拿來演繹的結果,你又能把他的錯誤說法圓滿起來變成沒有錯誤;都由著你來說,他也無法反駁。所以你把他錯的說法拿來講成對的,他也只能夠認同,他沒有說話的餘地;這是因為你所證的法是究竟法,也是具足各種方便的實相境界。
這是因為十方三世一切法界無有一法能究竟於祂,祂才是最究竟法。當你證得究竟法的時候,從這個究竟法來反觀三界一切法,甚至於來反觀二乘菩提,你都可以有各種方便來為大眾說明,來利樂一切有情,你一定會有這個方便智。有這一種方便智了,就能夠成辦淨業了。因為以前所謂的修清淨行,都是用克制的方法、對治的方法,只是用壓制的方法而沒有辦法真的斷除染污。現在不是用壓制的,而是用修除的方法,經過一番現觀就把某一部分的污垢修除掉。以前只能用意識的層面來壓制它,那樣的清淨業不是真實的清淨;所以縱使證得初禪生色界天,將來還是要回到欲界中;可是菩薩雖住欲界,終究不受欲界繫縛了──梵行已立,這才叫作真正的「清淨業」,因為他是以智慧來斷除而不是用修定的方法來壓制的;由於這樣修行的緣故,才能「普淨於諸有」。
所以地上菩薩與三賢位的解脫德差別很大,初地與二地之間的解脫德與般若德的差別一樣也是很大,地地之間差別都很大。所以初地菩薩見了二地菩薩恭敬得不得了,何曾敢斜眼視伊?這樣一地一地類推,乃至一切等覺、妙覺菩薩覲見諸佛時,不管是見哪一尊佛,全都是畢恭畢敬,因為每一地之間的差異都非常大。因此,假使有一個人自稱他入地了,而他還在罵說:「這蕭平實如何如何惡劣。」那就知道這個人根本不懂佛法,連見道都沒有。假使他真的入地了,一定能夠說出深妙法來。當他能講出深妙法的時候,他會發覺自己所講的法都跟蕭平實的完全一樣,只是還有許多不如之處,那他還要怎麼罵下去呢?他如果真的罵蕭平實,就等於是罵自己了,因為雙方所證的法全都一樣啊!哪有可能繼續罵得下去?
所以當他繼續罵的時候,就表示他的「清淨業」還沒有成就,一定是悟錯了。一地又一地的「清淨業」層次都不相同,因為從初地要進入二地時,有他所必須斷除的習氣種子,並不是單靠無生法忍智慧。那初地滿心現觀的完成,是配合著一些習氣種子的斷除才能完成的,不是單靠無生法忍的智慧。二地入三地、三地入四地,乃至十地入等覺、等覺入妙覺,莫不如是,地地都有應斷的煩惱以及對治的愚癡。這就是說,「清淨業」的成就有不同的層次差別,像這樣子如實去清淨的人,當然能夠「普淨於諸有」。
有一句話說見賢思齊,只有一闡提人才不會見賢思齊。一闡提人是見賢生氣、見善起瞋。真正學佛的人並不是這樣的,只要看見有誰的法勝妙於自己,他得要趕快去隨學、吸收,怎麼可能還去否定、甚至於加以毀謗呢?如果看見說法勝妙而不離第一義諦的人,竟會加以否定或者毀謗,表示這個人不是真正在學佛的人,因為他只顧慮自己的名聞與利養,都不考慮自己的道業。這種人就是一闡提人,不在菩薩「普淨於諸有」的被清淨者行列之中。所以般若波羅蜜一定是究竟智、方便智,有這種「究竟」智與「方便」智的人,當然可以成就「清淨業」,因此他就能夠「普淨於諸有」,不論誰,只要是真正想要學佛,一定會被他所利益,只是利益的程度深淺差別而已。
——正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