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養生駐顏篇
養生茶
在生活品質越來越高的當今社會,注重養生的人越來越多。電視臺的養生節目收視率一路攀升,圖書市場上的養生類書籍持續熱銷。人們關注養生,熱衷養生,並開始學習自我養生。
養生,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是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生」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是人類提高自組織、自康復能力的學問,或者說提高人的生命力,從而消除疾病的學問——因此中醫養生有別於現代西方治療疾病的「醫學」。
目前養生手法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調神、導引、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等方法,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從而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所以養生既是科學的、專業的、嚴謹的,又是生活化的,有意思的,有品味的。
祖國醫學有著悠久的養生起源,有著廣博的養生智慧,有著豐富的養生手段,而養生茶,因為方便易行,可以隨時隨地飲用,而成為最便捷、最實用的養生方式之一。
藥方及注解
1.健腦茶
桑葉、何首烏、白蒺藜各10克,綠茶3克。
用法:沸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1劑。
功效:補腎健腦。用於記憶力減退。
2.枸杞龍井茶
枸杞15克,山楂30克,龍井茶3克。
用法:沸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1劑。
功效:補腎健腦。用於腎虛血瘀引起的健忘症。
3.蒲公英花茶
蒲公英花蕾(曬乾)6克,綠茶3克。
用法:沸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1劑。
功效:清利頭目。用於頭暈目眩健忘。
4.五加仙鶴茶
刺五加根莖6克,仙鶴草、枸杞各15克,紅茶3克。
用法:沸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1劑。
功效:益腎強記,用於記憶力減退症。
5.強記茶
熟地、麥冬各15克,生杏仁、遠志各10克。
用法:沸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1劑。
功效:增強記憶力。
6.龍眼碧螺茶
龍眼肉30克,碧螺春3克。
用法:沸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1劑。
功效:養心健脾。用於心血不足引起的健忘、失眠。
7.五加茯苓茶
刺五加根莖6克,茯苓、桃仁各15克,茉莉花茶3克。
用法:沸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1劑。
功效:增強記憶力。
部分藥材簡介
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無毒。歸肝、脾、腎經。養血滋陰、潤腸通便、截瘧、祛風、解毒。主治血虛頭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腎陰虛之腰膝酸軟、鬚髮早白、耳鳴、遺精、腸燥便秘、久瘧體虛、風疹瘙癢、瘡癰、瘰鬁、痔瘡。大便清瀉及有濕痰者不宜。忌豬肉、血、無鱗魚、蔥、蒜。惡蘿蔔。忌鐵器。
白蒺藜:味苦辛性平。有小毒。歸肝經。平肝解鬱、祛風明目、清疏上下、開賁通幽,用於肝陽眩暈頭痛、肝鬱脅痛、風熱頭痛、目赤腫痛、皮膚瘙癢等。用於治療晚期胃癌。相火旺盛、陽強易舉者禁忌。
蒲公英花蕾:味甘微苦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癰腫痛、胃炎、痢疾、肝炎、膽囊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咽炎、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癘、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
刺五加根莖:味辛微苦性溫。歸脾、腎、心經。補氣、生血、安神、強身,還可擴張血管,改善大腦血量,對血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抗疲勞、抗輻射、補虛弱、增強骨髓造血功能,並具有活血作用。用於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夢。陰虛火旺者慎服。
仙鶴草:味苦澀性平。歸胃、肝、脾、肺、大腸經。收斂止血、截瘧、止痢、敗毒、抗癌。用於咳血、吐血、瘧疾、脫力勞傷、癰腫。止血作用突出,無論哪個部位出血,無論病情是寒是熱,是虛是實,均可應用。可內服,可外用;可單味,可配方。
熟地: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滋補腎陰,質潤補血,填精益髓。用於血虛諸證、肝腎陰虛諸證。重用久服宜與陳皮、炒仁等同用,防止黏膩礙胃。
生杏仁:味苦性溫。有毒。歸肺、脾、大腸經。宣肺、鎮咳、祛痰、平喘、抗炎、鎮痛、潤腸、通便、下氣開痹、抗腫瘤、降血糖、降血脂、美容、殺菌。僅適宜於風邪、腸燥等實症。凡陰虧、鬱火如肺結核、支氣管炎、慢性腸炎、乾咳無痰等症禁忌單味藥久服。產婦、嬰幼兒、實熱體質、瀉痢便溏的人和糖尿病人,不宜吃杏仁及其製品。不可與小米、栗子同食,會胃痛;不可與黃芪、黃芩、葛根等藥同用。杏仁、菱與豬肺同食則不利於蛋白質的吸收。
遠志:味苦辛性微溫。歸心、腎、肺經。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用於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有胃炎及胃潰瘍者慎用。
養生保健小教室
養生知識
我們日常所說的養生是狹義的養生學,養生不僅僅是食療、藥膳,不僅僅是氣功按摩針灸,也不僅僅是彈彈琴練練拳,養生要有東方文化的整體觀。
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佛道兩家的恬淡虛無也是高境界的養生大法。修煉和清靜無為,是最好的養身和養神、養心、養性。養生方法很多,琴棋書畫是養生,外出旅遊是養生,結交好友是養生,品茗賞花是養生,音樂瑜伽是養生。把思路拓寬,把心胸打開,都是養生。
養生就在日常生活中,選對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生命才會更有意義,生活才會更有價值。
一、春天養生
春是陽長陰消的開始,春應養陽。春天主生發,萬物生發,肝氣內應,養生以養肝為主,原則是:生而勿殺,以使志生。養神志以欣欣向榮。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意思是傷了肝氣,就會降低適應夏天的能力。《黃帝內經》提出:春三月要夜臥早起,披髮緩行,廣步於庭(到庭院中散步),以使志生(使志氣生發)。
夏天養生
夏是陽長陰消的極期,夏天主長,萬物茂盛,心氣內應,養生應以養心為主。要使氣得泄(當汗出就汗出),因為夏天屬陽,陽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則傷心,秋天就會得痰症(呼吸方面的病),那麼就會降低了適應秋天的能力,所謂奉收者少。《黃帝內經》說:夏三月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不要怕陽光),使志無怒(心情要愉快),使氣得泄(不要閉汗),若所愛在外(多到戶外活動)。在夏季,儘管天氣熱,人們可以適當多吃些辛味的東西,如辣一些的蘿蔔以及蔥白、薑、蒜等,其有發散、行氣、活血、通竅、化濕等功用,可補益肺氣,尤其是肺氣虛的人更應如此。
秋天養生
秋天是陰長陽消的時候,以養陰為主。秋天主收,萬物收斂,肺氣內應,養生應以養肺為主。收斂神氣,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完穀不化的腹瀉),奉藏者少(降低了適應冬天的能力)。《黃帝內經》說:秋三月,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與雞一起作息),使志安寧,收斂神氣。
冬天養生
冬天大地收藏,萬物皆伏,腎氣內應而主藏,養生應以養腎為主,逆之則傷腎,春天會生痿病。奉生者少(降低了適應春天的能力)。《黃帝內經》說:冬三月,萬物閉藏,水冰地凍,無擾乎陽(不要耗散陽氣),要讓神氣內守,要避寒就溫,少出汗。必待日光(多曬太陽)。冬季飲食應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元憂平陽」的原則,飲食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此時的飲食,要注意熱量的補充,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而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3病症篇-全身症狀
中暑
俗稱發痧。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症狀的總稱。以出汗停止因而身體排熱不足、體溫極高、脈搏迅速、皮膚乾熱、肌肉鬆軟、虛脫及昏迷為特徵的一種病症。
中暑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急診病,如果不給予迅速有力的治療,可引起抽搐甚至死亡,永久性腦損害或腎臟衰竭。核心體溫達41℃是預後嚴重的體徵;體溫若再略為升高一點則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可使預後更為嚴重。
從病情差異大致上可分為:熱失神,症狀有,意識突然之間消失、體溫比平常高、明顯大量流汗、脈搏呈現徐脈等;熱疲勞,症狀有,直腸溫上升至39℃、皮膚寒冷、明顯大量流汗等;熱痙攣,症狀有,突然出現痛性痙攣和硬直的產生、體溫比平常高、明顯大量流汗等;熱射病,症狀有,產生高度的意識障礙、體溫上升至40℃以上、不明顯地流汗、皮膚乾燥等。輕微的中暑我們在家庭中即可以處理,嚴重情況下一定要緊急入院,儘快進行冷卻療法。
藥方及注解
1.防暑茶
茶葉6克,藿香、佩蘭各9克。
用法:藿香、佩蘭洗淨,與茶葉一起放入杯中,沸水沖沏。代茶飲。
功效:清熱解暑。適用於輕度中暑。
2.荷葉涼茶
荷葉1張,藿香、甘草7克,白糖適量。
用法:荷葉洗淨,切碎,與上述其他原料一起加水煮沸。代茶飲。
功效:清熱祛濕。適用於體弱中暑。
3.烏梅清暑茶
烏梅15克、石斛10克、蓮心6克、竹葉卷心30根、西瓜翠衣30克,冰糖適量。
用法:將石斛入砂鍋先煎,後下諸藥共煎取汁,去渣,調入冰糖融化即可。
功效:清熱祛暑,生津止渴。用於心熱煩躁,消渴欲飲不已,舌絳紅,苔黃燥等。
4.綠豆酸梅湯
綠豆100克、酸梅50克,白糖適量。
用法:上藥兩味洗淨,置容器內,用沸水沖泡取汁,再調入白糖即可。代茶飲。
功效:清熱解暑,是夏季的常用飲料。適用於治療暑熱,煩躁,燥熱等症。
5.翠衣涼茶
鮮西瓜皮9克、炒梔子4克、甘草3克,白糖適量。
用法:西瓜皮切小塊,與藥物一起沸水沖泡20分鐘,取汁放入白糖攪勻。涼飲。
功效:清暑利水。主治中暑發熱,煩悶口渴,小便黃少等症。
6.清暑明目茶
白菊花、決明子、槐花各10克。
用法:上三味沸水沖泡。代茶涼飲。
功效:清熱祛暑,平肝降壓。適用於暑天頭昏目眩,高血壓等病症。
7.祛暑清心茶
鮮竹葉心、麥冬心、連心、鮮佩蘭各6克。
用法:上藥共入容器以沸水沖泡,蓋悶10至15分鐘,取汁。涼飲代茶。
功效:清熱祛暑,清心除煩。適用於預防和治療暑熱所致的胸悶汗多,心煩口渴,疲倦納差等症。
部分藥材簡介
藿香: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祛暑解表、化濕和胃。用於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吐、鼻淵、手足癬。善於理氣止嘔,為治濕鬱氣滯嘔逆之要藥。陰虛火旺、胃弱欲嘔、胃熱作嘔、中焦火盛熱極、溫病熱病、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等情況下禁用。其莖能耗氣,慎用。
佩蘭:味辛性平。歸脾、胃、肺經。解暑化濕,辟穢和中。常用於祛濕藥、祛暑藥、調經藥。用於治療感受暑濕、寒熱頭痛、濕潤內蘊、脘痞不饑、噁心嘔吐、口中甜膩、消渴、口臭等。芳香性平,長於去陳腐,辟穢濁,為治脾濕口甜口臭之良藥。鮮葉或乾葉的醇浸出物能起到麻醉作用,甚至抑制呼吸,心率減慢,體溫下降,血糖過多及引起糖尿諸症。孕婦、哺乳期媽媽、糖尿病、陰虛、胃氣虛者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或忌服。
石斛:味甘淡微鹹性微寒。歸胃、腎經。性屬清潤,清中有補,補中有清。解熱鎮痛、促進胃液分泌、助消化、增強新陳代謝、抗衰老。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乾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石斛最好煎服。熱病早期,濕溫病及脾胃虛寒者,均禁服。
蓮心:史料記載,乾隆皇帝每到避暑山莊都要用荷葉露珠泡製蓮子心茶,以養心益智,調整元氣,清心火,解內毒。蓮子中間青綠色的胚芽就是蓮子心,它味道很苦,卻是一味好藥,印證了「良藥苦口」這句話。味苦性寒。無毒。歸心、肺、腎三經。清熱、清心、固精、安神、強心、止血、澀精。治心煩、口渴、吐血、遺精、目赤腫痛,也可治高燒引起的煩躁不安、煩躁失眠、神志不清和夢遺滑精等症,還可降血壓。蓮心有顯著的強心作用,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蓮心還有很好地去心火的功效,治療口舌生瘡,有助於睡眠。
養生保健小教室
中暑的程度和防護
中暑按照漸進關係分為三級
1.先兆中暑:在高溫環境中長時間工作,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悸、噁心、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體溫不超過37.5℃,如有這些症狀,已出現先兆中暑。
2.輕度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狀,同時體溫在38.5℃以上,並伴有面色潮紅、胸悶、皮膚灼熱等現象,或者皮膚濕冷、嘔吐、血壓下降、脈搏細而快的情況。
3.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狀外,發生昏厥或痙攣,或不出汗,體溫在40℃以上。
中暑的防護
1.出行避烈日:夏日出門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在烈日下行走,這個時段陽光最強烈,發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其他時段的10倍。
2.藥品隨身帶: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或膠囊)、人丹、風油精等最好隨身攜帶,以備應急之用。如果天氣特別炎熱,或者要去一個特別炎熱的地方,在還沒有出現中暑症狀的時候,先服用藿香正氣水等,可起到預防作用。
3.服裝要選對:衣服儘量選用棉、麻、絲類織物,少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
4.病人少外出:老年人、孕婦、有慢性疾病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和高熱時段盡可能減少外出活動。
5.不渴也喝水:夏季外出,一定要準備充足的水或飲料,在室內也要盡可能地多飲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口渴表示身體已缺水。根據氣溫高低,每天需喝1.5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淡鹽水和含鉀茶水。
6.給身體加油:夏季蔬菜水果豐富,如生菜、黃瓜、番茄、桃子、杏、西瓜、甜瓜等含水量較高,都可用來補充水分。乳製品既能補水,又能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其次,不能避免在高溫環境中工作的人,應適當補充鉀、鎂等微量元素。
7.睡眠要充足:夏天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大,易感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得到放鬆,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睡覺時不要在空調下直吹,不要讓電風扇直吹,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
8.防情緒中暑:持續高溫使人心煩氣躁、情緒低落、食欲不振、思維紊亂,甚至行為異常。「情緒中暑」的表現有:粗心,忘事,提不起精神,情緒激動或低落,不能靜心,不願思考,肝火上躥,並可能衍生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意外。大家要注意調節心態,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在給身體降溫的同時,也要給心情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