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佛之路
一切從懷疑開始
據上座部佛教經典《增支部》葛拉瑪經記載講述佛陀對卡拉瑪人的教誨。
卡拉瑪人因各宗派教義不同,而不能分辨是非真假,故向佛陀請教。佛陀對該問題講述了《葛拉瑪經》,意在告訴人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以免成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佛陀並為此總結了十項準則:
(1)不可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2)不可因為宗教經典所載,就信以為真。
(3)不可因為合乎傳統、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4)不可因為轟動一時,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
(5)不可因為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
(6)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7)不可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8)不可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9)不可因為權威人士所言,就信以為真。
(10)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原意是縱使是佛祖所說,也不可馬上信以為真。)
用現代話來解釋:
佛陀教導我們沒經過自己親自證實,而聽到就相信的叫做「迷信」,經過自己證實才相信的,才是「正信」。
就連佛陀自己親口所說的話,都不可以信以為真,佛陀教導佛法,要學生去懷疑,自己去找答案,自己去證明,真是令人讚嘆,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這是多麼科學的宗教!這個宗教的教主教你方法如何解脫自在,但是要你自己「聞」、「思」、「修」、「證」,讓你用智慧去自己證明真理。
佛祖如此開示,就是叫我們學佛者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一切以親自證明為實,以免成為盲目迷信的信徒,浪費生命、金錢還徒勞無功。接下來我們就照著佛祖所教導的原則,來找尋可以讓我們當下解脫的天字第一號「藏寶圖」。
目標管理
現代人注重「目標管理」,做事訂定目標才不至於漫無目的,效率才會出來。有了目標管理,就可以從中找出成效的最高及最低標準。才能確定目標時間,從而管理時間,依時間管理作成效依據,分析出階性區段,讓分段目標更明確。修行細節清楚,就不至於霧裡看花,越看越花。目標、方向、時間、階段清楚,修成正果當然是力半功倍、指日可待了。
如果有一張藏寶圖能夠提供這些功能、最好再有保證人詳盡告訴修行人挖掘寶藏的利益,甚至保證能夠親眼目睹及擁有,那這張藏寶圖不就是天下佛子所引頸企盼的那一張嗎?
接下來以表格方式來呈現學習佛法的修行課程表。
決定路線
(一)目標管理:正向覺悟涅槃。
(二)依據經典:國際考據公認,佛陀親傳的佛教第一祖本《阿含經》。
(三)保證人:喬達摩˙悉達多──世人尊稱佛、佛陀──解脫者。
(四)修行法門:佛陀四十五年傳法的晚期,全力推行的佛法修行精髓──四念處。
(五)修行時間:行者精進,最多七年保證正果,至少得三果(無還)。
(六)利益:令行者清淨、超越憂悲惱苦,得如實法、自證涅槃。
有了教主的保證,照著解脫者的教法,如此不靠他力上天堂,自證自知,利人利己就是最可靠的保障,法門對了就剩下自己的問題了。
讓我們換個角度這麼說吧?無論如何也要為自己拿張門票!
是的,涅槃聖界也有門票,那就是──初果。因為證得初果所得的果實就是:不墮惡道、終不退轉、七往天人圓滿涅槃。就是說初果聖人,不會墮入畜牲、惡鬼、地獄,三惡道受苦受難。自證初果以後也不會再退轉為凡夫俗子,最多七次天、人生死就可以證得涅槃境界。所以說無論如何也要為自己拿張門票──初果吧?至少也不枉此生是嗎?
第四章 實修之道
七年證果
四念處──佛祖的保證
在中阿含第98念處經、中部第10念住經及長部第22大念住經中,佛陀清清楚楚說明了修習四念處可以:(1)使眾生清淨。(2)克服憂悲。(3)滅除煩惱。(4)去除痛苦。(5)得到如實法(自證緣起)。(6)完成自證涅槃。
並且保證只要認真修行七年甚至七日之內就可以證果。
諸比丘!任何人於七年間如是修此四念住者,得二果中之一果:於現法得究竟智(四果阿羅漢),或有餘依,則得不還(三果阿那含)。
諸比丘!且置七年間、六年間、五年間、四年間、三年間、二年間、一年間,任何人於七個月如是修此四念住者,得二果中之一果: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依,則得不還。
諸比丘!且置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任何人於七日間如是修此四念住者,得二果中之一果:於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依,則得不還。
觀呼吸
(原名: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安般念)
在中部118出入息念經中,一開始直接講明了:諸比丘!修習、廣修習入出息念者,有大果、有大功德。
諸比丘!修習、廣修習入出息念者,令圓滿四念住。
修習、廣修習四念住者,令圓滿七覺支。修習、廣修習七覺支者,令圓滿明與解脫。
在這經中直接標明了修行次第,修出入息念→四念處→七覺支。
「三十七道品」是佛法修學的綱領,是佛法修學的根本,是學人欲了脫生死煩惱、進而離苦得樂、成就涅槃圓覺,得自在解脫的必修的科目。三十七道品包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其中只有四念處是唯一被明確指出實際禪修方法的項目,其餘項目都是修道的指標概要。而修習出入息念更是標出能令圓滿四念處、進而圓滿七覺支、最後遠離無明與解脫。
三年拔苦
還有沒有更快更適合現代人的方法?佛法難道不能用科學的方法,讓我們更簡單明瞭、更清楚方便的,最好是適用於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實用法門?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活佛大師們都說他的法門最好,就是沒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整合分析一下看看有沒有能夠衝擊出更簡單明瞭、更清楚方便的實用法門。接下來讓我們來嘗試看看真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整合修行技巧嗎?
正念動中禪──2千5百年以後的保證
這時就要先來說說正念動中禪了,在佛陀時期,佛陀弟子中的舍利弗被稱為「智慧第一」,目揵連被稱為「神通第一」,而在今日的泰國,隆波田被稱為「正念第一」。這是由於在佛滅二千五百年後,隆波田具體找出培養正念或覺性的有效方法,弘揚於國內外,成為泰國的一個重要禪修法門,國內將其稱為「動中禪」。
動中禪是毗婆舍那(內觀)的一種。內觀就是往內觀察自己的身心實相。動中禪屬於內觀修法之一。練習時透過覺知規律而重複的手部動作,來培養正念觀察雜念,進而長養正知而發展出強大的覺性(正念正知),在行、住、坐、臥之中,覺知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並對生起的念頭能歷歷分明,從中觀照心念的生滅變化,經由覺性的壯大而使內心的執著與煩惱消散無蹤,最後拔除「苦」的束縛,得到真正的自在,確實的實踐活在當下的實相生活。
我們確實地覺知一動一停,就是時時在禪修,心處在正念。清楚的覺知著當下的一動一停,便是如實的培養著正念正知;將這覺知點滴成片成鍊的延續,就能培養出定和慧。這一方法確實能達成滅苦的目標。
修習動中禪得法,行者依正念長養覺性,會有處處見法的禪悅經驗。如實的自證自知體悟,這時在日常生活及工作岡位上,會展現身心改變的狀態,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工作效率也因為雜念蛻去,心無旁騖而力半功倍起來。
最重要的是隆波田禪師的保證:如果您正確地開發正念,最長實踐時間是不超過三年、中等時間是一年和最快時間是一天到九十天。在泰國已經有很多人實修自證。如隆波通、隆波甘恬、隆波阿內、隆波派善、阿姜達、甘澎禪師和安嘉莉老師等等著名尊者……。
而經過空堂實修的體悟,這個禪修方法確實能夠快速而且紮實的達成滅苦的目標。空堂於閉觀第三天首次見法──得名色分別智,接下來第四天過觀障、第五天過喜障。而後回到家中俗事盡卸,精進潛修,雖苦無良師教導,吃了許多苦頭,但是也在三個月之後,進道上昇突破到了拔苦的進境。這是個極好的法門,空堂也整理出修行階段心得,修行者只要如實專修,不出三年必定滅苦。凡庸如我,能在三個月拔苦,再多乘上十二倍的三年時間,對極大多數人而言絕對是綽綽有餘。
以下是我當時的體驗:
「名色清楚的分開了,這是未曾有過的體驗,覺性就這樣觀著色;」
「色身的疼痛就只是疼痛,不再加諸任何精神的憶想疼痛;」
「色身的疼痛減輕了70%」(所以精神憶想的疼痛比色身更痛)
「名色撕開般的分開,就像把肉從鐵板上剝離,不再黏著。」
「名色分別後就像風箏斷了線,不再相連。」
「以覺性觀察疼痛的地方,疼痛會萎縮減輕。」
有關個人的證悟體驗,因每位修行者宿緣、因習,每人都會各有不同。學人切勿有先入為主、望文生義、欲令如是之憾事衍生,這實非作者奉告分享的初衷。
第五章 覺醒核心──正念
佛學的重心
經常有人問到一個切身的問題:「『學佛一年,佛在身邊、學佛三年,佛在天邊』,佛海浩瀚,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沒人告訴我佛教禪修的重點是甚麼?」
簡單!兩個字:「正念」。
三十七道品中,正念就占了八品。
四念處──身、受、心、法皆正念。
五根、五力中有念根、念力。
七覺支之首要──念覺支。
八正道也有正念。
不僅是根本佛教的修行重心在正念,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以正念為基礎,以正念為要務。如禪宗的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宗的執持佛號、一心不亂;密宗的三密相應、觀像觀想等等。
正念是什麼?就是如實知如實見當下所發生的一切諸法實相。正念不存在過去,也不可能幻於未來。套句現代話就是──不去憶想過去的故事,不去幻想未知的未來,活在當下。
不僅是南傳還是北傳禪、淨、密佛教,現代著名的心靈大師如克里希那穆提、艾克哈特˙托勒等等……談的都是當下、當下、當下……。而當下就是正念的同義詞,正念就是當下。
學佛的重點是什麼?
基礎在正念、要務在正念、自覺在正念
智慧的行者把修行的焦點放在「正念」,清楚確實、直接了當而且迅速成就!
正念禪法
大家都知道禪坐修行就是要專心──專注心力的培養定力,但是如果我告訴你不需要專心反而能夠加快修行腳步,您會怎麼想?如果是以覺性來取代專心,您覺得效果會更好還是變糟呢?
正念禪法──確實定位的修行方法(純粹修行正念)
利用動中禪正念第一,專修覺性(佛性)的特性,快速袪除雜想妄念,穩定正念成果。再以培育出的覺性為定位向度來修習四念處,如此一來是不是既能快速的培養覺性,又能以正念無雜質(雜念),紮實的修行四念處。這樣離成佛(阿羅漢)的目標是不是可以拉近一大步呢?
正念禪修次第示意:
動禪→培養正念正知→覺性→見法 身心改變→拔苦 覺解脫
靜禪→以覺性觀呼吸→十六聖階(勝行)→涅槃 觀解脫
正念動中禪──高峰頓悟期
如果把佛法修行看做是蓋101大樓,動中禪就是他的鋼筋骨架了,「正念」原本就是佛法的精隨,依據動中禪專修正念及快速成就的特性,作為禪法骨架,在四念處概念之下,如實修行。短期內即可見法,身心改變,逐步擺脫如影隨形的雜念,遠離憂悲惱苦,是迅速確實、如實知見的實用法門。
動中禪分為三階、六禪支:
(1)初階──安住階段,有「尋、伺」二禪支;
(2)進階──見法階段,有「喜、樂、靜(一心)」三禪支;
(3)高階──正覺階段,有「捨」禪支。
(1)初階(基地安營)──安住階段,是行者修行將心安住於身心目標的階段,此階段有「尋、伺」二禪支。是由常人踏入修行門檻的入門階,簡單的說「尋」禪支階段就是還未入門之前的階段,修行者需要調整身心,適應作息。比如早睡早起、禪修活動的體力及較長時間修行的耐力等等基本功,就是這階段的功課,這時的行者因為身心尚待磨合有如剛上小舟的人,顛簸狼狽,內心極不安穩,正在尋找安身的方法,屬尋覓正法的階段。
而「伺」禪支就是已經入門的階段,此時行者作息及一切身心基本功課已經準備妥當,不再心浮氣燥,真正得以全心培養覺性,守株(動禪)伺兔(正法)的時候。這時才是動中禪安住階段的正式起動。其進階分水嶺就是得「名色分別智」。
(2)進階(高峯頓悟)──見法階段,此時行者已見名色分別智,開始正式邁向攀峰見法的路程,在這個階段當中,有「喜、樂、靜(一心)」三禪支。每次進道上昇就是一個全新的境界,隨著你的覺性增長的進展,歷緣對境之時處處見法、起心動念之際處處法喜,覺性持續增長,正法體悟綿綿不絕。隨著高度越高,境界越純粹。實相世界已近在眼前。
(3)高階(高原修圓)──正覺階段,行者過了捨禪支,就已經安然站在正念彼岸了,此時你解脫了無明的束縛,苦已不復存在,不再生死糾纏著你。妄想雜念止息,萬籟俱寂。之前的你是從雜念(此岸)中看著正念,那是有距離的,因為雜念噪雜不休,使你如霧裡看花,越看越花,懵懂非懂。經過你如實的修習正法,現在是你站在正念這一邊看著雜念,那也是有距離的,因為正念清靜光明,你隔岸靜觀雜念一清二楚。這二種距離感截然不同,在雜念低窪尋尋覓覓找正念和在正念高原清清楚楚觀雜念,有著光明與黑暗的天壤之別。
這個階段是行者脫離了苦海,上岸自在的回家過程,你站在高原上,山下的妄想雜念離你遠去,但是宿世薰染的雜習識氣仍然附著於心田,此時的工作就唯有保任與修圓了,保任就是憑依覺性保護著心念,不受妄念的干擾,讓心念任意運行與作為,不使走作滲漏令妄念侵蝕。而修圓便是把無始習性這些突稜偏角一一剔盡,滌除現業流識,圓融法身。
正念觀呼吸──高原行腳期
動禪有所成就以後,鋼筋骨架結構已成,行者憑高望遠,心念純篤。這時可以選擇「滅苦覺解脫」或者得「名色分別智」以後,以動禪培養出的強大覺性力,循著觀察者的視野向度,而非思考者的確實定位。正念覺知修行觀呼吸(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依十六聖階(勝行)次第進階上昇。因為不需要在集中專心及控制分心上耗費心力,所以禪坐成效顯著,依憑覺性即可功倍相乘、穩定踏實地如煉金一般精粹法身。
這個方法和一般先修定後修慧的方式截然不同,你獲得了不斷增長的強大覺性,再回頭來修行四禪八定,包管手到擒來。就像你開車上高速公路快速的到達了目的地,貫覽本地風光,你達到了,也知「道」了,拿掉了偏見眼鏡,現在好整以暇的以本來面目,重回「道」路上,清靜自在自遨遊。雖然宗派法門各有不同,但卻殊途同歸,十六聖階的進階次第,行者以識途老馬之姿,胸有成竹之勢,自然勢如破竹,迎刃而解。
以正念觀呼吸有二種入手修法:
(1)完成修行動中禪,滅苦覺解脫後,依十六聖階(勝行)次第,隨順四念處而修。此法循序漸進,以「覺」煉「定」,淬鍊法身。
(2)修行動中禪得名色分別智之後,借位輾轉相輔雙修。可跳躍二法之瓶頸階段,成效驚人,立竿見影。但最好為專修行者,且需經指導師因個人資質決定下手處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