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讓孩子「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這本書原著作的書名很特別:《教育是沒有用的》,初拿到書稿時,心想這個人是誰呢?怎麼這麼大膽?本想不看它,但是我睡前有看書的習慣,就拿起來看了。一看之下,覺得他講得對極了!我們目前的教育真的是沒有用的!現在出版社將書名再改成《方法對了,教孩子就不累》,更是一針見血地擊中父母老師和我們整個教育制度和思維的要害:教孩子怎麼會那麼累呢?孩子怎麼會那麼難教呢?原來都是我們想錯方向、用錯方法了!
這本書中提到的都是我們教育的盲點,例如我們始終無法把學生學習的動機提起來。像作者說的,我們的教育是拽著牛要牠吃草,但是牛不肯吃,你能怎樣?有句俗語「牛不喝水強按頭」,英文也有「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我們的孩子不喜歡學習,事實上,他們是恐懼學習、痛恨學習,這完全是我們大人的錯。因為,我們誤信了「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這句話:數學不好就去補數學;沒有想到孩子因為怕數學,有聽沒有進,如果每天鴨子聽雷,他怎麼會喜歡上學呢?
但是,如果能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的態度,把做數學的時間拿去發展他的強項,比如說化學,當化學好時,他得到同學和老師的稱讚,每天來學校學習新的東西,他就會喜歡上學,這個正回饋會使他未來成為化學家;他出校門會找得到工作,因為他有跟人競爭的強項,他的自信會讓他慢慢消除對數學的恐懼。當他不再恐懼數字時,他就發現數學其實蠻有趣的,不知自己當年為什麼會那麼害怕它。
其實父母只要細想一下就知道,我們目前的教育觀念是不對的。孩子出社會都是用強項跟人競爭,但是我們的教育卻總是要幫孩子截長補短,這是大錯特錯的!你在短處上補來補去,再怎樣還是比不上別人的長處;反而沒花時間去發展你自身的長處,最後找不到工作的還是你。我看過太多的孩子,不是沒有能力,只是開竅得比別人慢一些,因此被打入後段班,被老師家長放棄。他如果運氣好,像吳寶春一樣,找到了人生目標,發奮圖強後,一樣可以成功。但是有更多的孩子卻像命中註定般鬱鬱不得志地過一生。
目前的教育制度完全沒有辦法考慮到孩子的個別差異。孩子心智的成熟有基因上的關係,不是那麼整齊畫一;就算同一批灑下的種子,也有先後開花結果的個別差異。在秋天,常看到後成熟的瓜躺在田中無人採,因為未趕上收成的列車,再甜也是枉然,只有爛了作肥料了。
我們的教育從幼稚園一開始就錯了!我們的幼稚園教英文字母、注音符號,甚至國字,但是外國的幼稚園讓孩子玩,從玩中學習與人相處,從玩中發展他的想像力,從玩中知道去學校學習是有趣的。
幼稚園是個別差異最大的階段,早熟的可以比晚熟的差到兩年。如果你的孩子是晚熟的,想想他有多可憐,才四歲就知道上學是痛苦的,人生是無趣的。因此,我們要從根本去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不要經常罵孩子不成材、丟父母的臉。我很不懂,父母自己從這個苦中熬出頭了,為什麼還是這麼看重分數,還在逼孩子為那一、二分苦讀?
拿到了博士,沒人管你大學念哪間學校;考上了大學,也沒人管你高中讀哪裡。人生是場馬拉松,人是蓋棺論定的,孩子只有圓滿走到終點才是成功。父母的眼光放遠一點吧!作者是對的,現在這個教育是沒有用的,回歸教育本質才是根本。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推薦序二
欣賞孩子雙眼發亮地熱切學習
在台灣,孩子升上國中之後,甚至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學習就化為一連串創傷的經驗;而學生們很多的創傷經驗,也多半與學習有關。孩子上學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學習,但是放眼望去,有多少孩子在上了學之後真的愛上學習?主動學習?從學習中找到自我,建立自信?沒有!我們只看到越來越多從學習中落荒而逃的無動力孩子!
在工業蓬勃發展下長大的我們這一代,似乎也未必熱愛學習、主動求知,但至少我們篤信「學歷=成就」、「文憑=前途」,所以甘願寒窗苦讀以光耀門楣;而老師和父母們的期望也極為單一,完全以「應試成果」作為教學保證與能力指標。如今「成績」與「成就」的關聯性早已瓦解,「追求分數」無法撼動孩子勉強用功向學,無疑的,這是我們得真正思考「學習本質」的大好時機!
直到自己生養了三個孩子,我才注意到人類與生俱來的學習本能!這些年來,我之所以擁有源源不斷的寫作題材,總忍不住在部落格或臉書接二連三的分享圖文,正是因為每一天我都被孩子驚人的自我學習成果震懾,我無法埋沒任何一個因他們樂在學習而產出的研究心得、美妙作品!
這本書的書名說出我與孩子共做、共玩、共學中最真誠的感動---教孩子真的不必那麼累!我一再在真實生活中印證本書所強調的核心—孩子真的才是學習的主體,教育者必須放心退後!當我遠退時,我不但欣賞到孩子在熱切學習中發亮的雙眼,我同時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我的耳目與觸手,不斷豐富我的見聞,拓展我的視野!
我盼望每一位父母都有福氣因為這本書的提點,見識到孩子自己內在發展出來的積極與追求。這不是一本「匠」書,而是一本「悟」書,細細讀來,能讓父母慢慢把眼光放遠,領悟到要成為教養中的「火柴」----巧妙點燃孩子獨特的自我追求能量;而讓孩子擔任依靠自己燃燒的「蠟燭」----不只熾熱的追求知識,更喜悅於自我能力的增進,讓自己也讓別人都享受到他們散發的人性光芒!
親子教育作家 彭菊仙 Chu-Chu媽咪
自序
很多人認為,在升學主義和考試主導教學的環境下,基礎教育實際上沒有太多改革的空間;「升學教育扎扎實實,素質教育轟轟烈烈」,讓廣大父母和老師都陷入了迷茫。很顯然,如果我們單純地把希望建立在體制內的教育變革,或者只是把焦點擺在創新教學方法上,是不能從根本解決教育問題的。
偉大的啟蒙主義學者盧梭說過:「教育就是生長。」這意味著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生長,而非其他。「將來適應社會、有所成就」之類耳熟能詳的說教,其實並非教育的目的,那些只是成人教育者----尤其是父母----的期望。這些目標原本應該是由孩子自己去規劃的,但現在的父母和老師卻都急忙地為孩子設計未來,然後期待孩子去實現。這不但違背了教育的本質,更劫持了孩子的天性!
什麼是孩子的天性?學習是孩子的天性、是人的本能,根本上是不需要教的!所以我說「教育是沒有用的」。既然教育沒有用,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參與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呢?這正是本書要探討的重點。
教育應當使每個人的天性得以健康發展,這和種樹、種稻時要疏鬆土壤、興修水利一樣,必須讓它的根自然生長,而不是強迫孩子接受外來的知識與道德要求。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讓孩子自然生長,讓孩子可以主動學習!
傳統的教育理念往往誇大了「教育」的作用,認為它是最重要的,而且是無所不能的,一切的目標都可以透過教育技巧來實現,這恰巧也是當前素質教育與考試教育衝突的癥結所在。
印度哲學家奧修說:「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也就是說,真正的教育是一種「潛在教育」。但造成目前教育障礙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是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孩子的本性卻是不願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當孩子意識到他是被動的在接受教育時,教育就失去它的意義了。
因此,真正的教育是要「於無聲處響驚雷」。孩子學習任何東西,最終都要內化成為自己生活裡的一環。因此,最好的教育方式應是「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不教而教」。
我一直認為,教育是「道」,不是技術,也不是方法。現代每個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和教師身上,其實早已全副武裝,什麼方法都不缺,只要給他們「道」的提示,就一定能創造出無限精彩的教育內涵,以及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策略,達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境界。
經過將近十年時間的實驗和探索,踏遍全中國將近1000個縣市,走進了1200所學校,拜訪了400位教育專家,似乎找到一個教育的突破口,那就是所謂的「養成教育理念實踐體系」,其中有很多影響力比較大的觀點,比如「關心一切孩子」、「高度尊重孩子的生命發展規律」、「教師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護孩子的主動性」、「激化課堂活力」、「給孩子一個成功的階梯」、「一切教育都將歸結到習慣的培養」等等。
有一位老師在聽過我演講後寫了一封信給我,他說:
「(林老師)你已經完全擺脫了傳統教育的包袱,從心出發,用愛去融化,讓教育者輕鬆地施教,讓孩子輕鬆地被教育。教育不再是單一、籠統、教條、墨守成規的,而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是人性化的,是活生生的心靈與心靈的對話。儘管,你是靜靜的,卻有著千軍萬馬的力量,指引著教育的方向……儘管,你說自己是自說自話,但分明是如此熱鬧的互動,無數人已經被你觸動----孩子、家長、男人、女人、仁者、智者……儘管你是靜靜的。」
這段話鼓勵了我,同時也鞭策了我靜下心來繼續前行。我尤其喜歡「靜靜的」這個詞。我認為,教育的希望,就在於依靠一種靜靜的精神力量,自下而上進行一種改變與推動。就像水一樣,浸潤萬物而無言,靜靜流淌而滌盡污穢煩擾;以一種低調的旋律,把自己放到「無用」的人生位置上,最終實現「無用為大用」。
本書所提到的「教育者」,是指從幼兒園到高中孩子的老師和家長。也就是說,這本書主要是寫給老師和父母看的。我希望與大家一同來品味教育、反思教育、探索教育,一起創造屬於孩子、父母和老師的共同幸福!
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