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光客經常走訪的行程中,「真有趣」和「真恐怖」其實只有一線之隔。
── 作者道格.麥克(Doug Mack)
道格‧麥克大學剛畢業不到兩年,但是:
感到工作爛到爆、再也沒做過任何很酷的事
早過了聊大學胡鬧事蹟的年紀,卻又還沒老到可以聊中年危機。
這是一種被過度教育、但一直沒發揮潛力的中產階級小孩的典型倦怠,
於是?麥克想起,「壯遊」是歐洲貴族之所以氣宇不凡的啟蒙之旅,但是……
「我膽子很小,對我來說,艱苦跋涉穿越尼泊爾,一點也不有趣。」
直到有一天,他在露天跳蚤市集發現了《一天五美元玩歐洲》(Europe on Five Dollars a Day),這是一本50年前的旅遊指南,當時促使百萬美國人前往歐洲旅行 (連麥克的媽媽也不例外),他決定用這本50年前的指南,在人滿為患、到處撞到人的觀光路線,來一趟「刻意無知」的壯遊
在刻意不上網查評價,連現代地圖都不用的狀況下,麥克卻發現——
◎佛羅倫斯,讓我感染那乾淨又驕傲的貴族氣息。
穿著高跟鞋與黑色金屬光澤衣服的義大利女人,漫不經心地踩著搖晃的腳踏車,還一邊拿著手機講電話、一邊抽菸與做出誇張的手勢——我知道,這就是佛羅倫斯了。
◎布魯塞爾,一座「什麼跟什麼」的中世紀之城。在這個人滿為患的觀光景點,連乞丐都至少能說三種語言。對比利時這個又小又怪的國家來說,尿尿小童是一個又小又怪的象徵符號。
◎在維也納老是被莫札特跟蹤。打從50年前起,這座音樂之城的歌劇票就都被醫生訂光了,那就跟蹤醫生們一起去玩吧。
◎在慕尼黑:「節制」和「慕尼黑」是兩個不可能同時並存的字眼,人人都該醉倒在啤酒汪洋裡二百年。
還有,體驗羅馬「死屍」般的壯闊場面、慕尼黑「很新很新」的觀光古蹟、黃昏的蒙馬特美到令人無言,在蘇黎士親吻了一個「要蒐集一噸重男性的吻」的派對女孩……
你還能跟著這位宅男,在旅途中感受——
◎最重要的旅行應用程式是「關機」:最重要的旅行準則是「相信幸運女神的神奇力量」。
◎別花心思拍照了,幾角歐元就能買到超漂亮的景點明信片,鏡頭外的故事,才有意思。柏林東西城之間的檢查哨崗,就有東德與西德的愛情故事。
◎世界的交會點是旅客,不是景點:不管你要去哪裡或是預算多少,都要去認識有趣的人、看看酷炫的事物。
作者的一腳踏足在1963年,另一腳則穩穩地踩在現代世界中。雙足分跨在兩個年代,仔細品嚐每一口,成為旅人的滋味。這趟驚奇之旅,對男孩產生什麼結果?你自己來看看。
作者簡介:
道格.麥克(Doug Mack)
1981年出生,畢業於明尼蘇達州的卡頓大學,主修美國研究,現為自由旅遊作家,住在明尼蘇達州最大城市明尼亞波里斯,為《明尼亞波里星壇報》(The Minneapolis Star Tribune)、《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美國生活》(American Lifestyle)、旅遊故事網站WorldHum.com等撰文,他的部落格非常受歡迎,網址為:www.douglasmack.net。
譯者簡介:
丁惠民
中興大學企管系畢,曾任職於明?電腦、工商時報,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讓你成功的,永遠是B計畫》、《不買飆股,年均獲利40%》、《成為好主管,抓緊關鍵90天》(以上均大是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超人氣旅遊作家
《一張機票玩6國》九四三、
《給未來的旅行者》藍白拖、
《老天有交代,這輩子要狠狠玩一次》黑糖貓
媒體推薦:
★美國權威書評《科克斯書評》(Kirkus)盛讚!
★專業旅遊媒體報導:《國家地理旅遊雜誌》、OnTravel.com、MinnPost、流浪中(Vagabonging)、感知旅遊(Perceptive Travel)、鯊魚旅遊網(Travel Shark)……
★還有更多媒體採訪作者:德國《時代週報》、中國《南華早報》、美國NBC電視台、《赫芬頓郵報》、《華盛頓郵報》、《舊金山紀事報》、《新聞日報》、《底特律自由報》、《波士頓先驅報》……
「我完全被迷住了。」——《一天五美元玩歐洲》作者亞瑟.佛洛摩爾
「帶著舊指南旅行是聰明點子,而且作者的行程很引人入勝。」
——美國書評權威《科克斯書評》
「本書是完美的旅行良伴。作者的一腳踏足在1963年,另一腳穩穩地踩在現代世界中,而且沒有失去平衡。從頭到尾都很好看。」
——艾瑞克‧魏納(Eric Weiner),
《尋找快樂之國》(The Geography of Bliss)作者
「充滿幽默的自我消遣及毒舌派的一針見血,麥克的歐洲行見證了旅遊在現代世界的變遷。」
——《國家地理旅者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
「在這個Yelp(在地搜尋網站)與TripAdvisor(旅遊評價與指南網站)當道的年代,誰還會被一本年代久遠的歐洲旅遊指南激發、寫下屬於這個年代的年輕旅行紀事?這本迷人的旅行紀事會讓你愛上手寫明信片、塞得滿滿的背包,以及在急著多喝一杯咖啡的時間裡,全心研究交通時刻表。」
——馬克.亞當斯(Mark Adams),
《在馬丘比丘右轉》(Turn Right at Machu Picchu)作者
名人推薦:超人氣旅遊作家
《一張機票玩6國》九四三、
《給未來的旅行者》藍白拖、
《老天有交代,這輩子要狠狠玩一次》黑糖貓 媒體推薦:★美國權威書評《科克斯書評》(Kirkus)盛讚!
★專業旅遊媒體報導:《國家地理旅遊雜誌》、OnTravel.com、MinnPost、流浪中(Vagabonging)、感知旅遊(Perceptive Travel)、鯊魚旅遊網(Travel Shark)……
★還有更多媒體採訪作者:德國《時代週報》、中國《南華早報》、美國NBC電視台、《赫芬頓郵報》、《華盛頓郵報》、《舊金山紀事報》、《新聞日報》、《底特律自由報》、...
作者序
老派旅行的樂趣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觀光」(Tourism),其概念可追溯到「壯遊」(Grand Tour)。這個概念始於17世紀的英國貴族會到歐陸各地遊歷,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帶有學術性質的非正式活動,但旅途中通常都會出現放蕩的行為──瘋狂的飲酒、越軌的性行為、在酒吧裡打架鬧事。根據英國作家提姆‧摩爾在《壯遊》中的描述,1786年時,約有四萬名英國人前往歐洲旅遊。1851年,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推出了第一個套裝行程,帶領一個旅遊團到巴黎參加世界博覽會。
在《牛津英文字典》裡,「觀光客」(Tourist)一詞大約出現於1780年。1780年時,英國作家法蘭西斯.基爾維特在文章中用了這個字,不過語帶輕蔑與牢騷:「在一切有害的動物中……為害最深的莫過於觀光客。」對那些知名景點的居民來說,這句話至今仍是他們的心情寫照。不過,到了1957年,民眾使用「觀光客」一詞時已不帶諷刺或羞辱之意,就像佛洛摩爾在《一天五美元玩歐洲》的開頭寫的:
本書是為以下美國觀光客而寫的:
一、在德州沒有油井;
二、和阿卡汗(Aga Khan,英國億萬富翁與回教精神領袖)沒有親戚關係;
三、不曾在拉斯維加斯一夕致富;
——但仍想要享受美好的歐洲假期。
在我閱讀《一天五美元玩歐洲》的過程中,第一個嚇到我的,是它用起「觀光」(Tour)與「度假」(Vacation)這兩個令許多21世紀旅客(traverlers)倒退三步的字眼,是如此毫不在乎。
在我閱讀這本書、以及翻閱母親的信件時,我不斷嘖嘖稱奇──我知道這些事聽起來沒什麼,但還是讓我驚訝不已──這一切都太瘋狂、太過時了。讓我瞠目結舌的不光是旅遊的花費(我還是很難相信在歐洲玩一天只要5美元),還有訂一張機票所要花費的心神──在當年,買機票一定得透過旅行社,而現在只要上個網就能輕鬆搞定。還有當年父親寫給母親的信,竟得透過美國運通公司和湯瑪斯庫克旅行社位於歐陸各大城市的辦公室幫忙寄送,佛洛摩爾還因此貼心地在書中列出這些辦公室的地址,以方便必須天天收寄信件的旅客。
佛洛摩爾在書中提到了一家可以在舞池裡騎馬的夜總會、一段在斯德哥爾摩大看正妹的描述(竟然長達兩頁);他還建議,「如果你要造訪東柏林,應該先在檢查崗哨登記你的護照姓名,告訴哨兵你預計返回的時間。要是你沒在預定時間內回來,他們將採取行動。」(在此讓我們先暫停一下,對於沒有旅客遲歸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件事,致上深深的謝意。)這本旅遊指南的語氣就是這樣,熱情又活潑,現在很少有旅遊指南這麼具有個人風格了。基本上呢,佛洛摩爾跟我母親走過的景點,就是我們現在人爆多、滿是觀光客的行程。
一本50年前的旅遊指南
在機票價格變得親民以前,對老美來說,出國度假是上流社會的活動,一般百姓如果不是要移民,根本不會出國,因此,旅行的故事,要從一般人付得起機票錢說起。1955年,第一架大型噴射客機起飛;而第一次商業性的長途飛行,則始於1958年一架紐約飛往巴黎的泛美航空噴射機。從那一年起,有更多人選擇飛機而非搭船橫渡大西洋。在下一年,歐洲火車通行證(Eurail Pass)誕生,更是在歐洲可以進行平民旅遊的關鍵。
戰後的享樂主義也是旅遊風潮的推手之一。如同美心.費佛在《歷史上的旅遊》中指出的:「在這個『生活風格的年代』,人們會以休閒而非工作來展現自己……旅行代表他們的一切。或者就像人類學家說的,對旅客來說,搭上飛機旅行是『神聖的旅程』,為他們平凡的生命賦予意義。」
在這件事情上,美國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在馬歇爾計畫(正式名稱為歐洲復興計畫,是二次戰後美國對西歐進行經濟援助的計畫)中,美國政府大力提倡歐洲旅遊,以此軟性推銷對歐洲的國民外交與金援。當時的總統艾森豪在政令中表示:「去度假,別捐錢!」政府官員甚至去拜會一些媒體名人,討論如何向美國中產階級推廣海外旅行,使得出國旅遊成了新美國夢的重要一環。
當所有促成歐洲旅遊平民化的條件都成形後,亞瑟.佛洛摩爾推出了《一天五美元玩歐洲》,幫助美國人民把夢想化為行動。這本旅遊指南的第一版在1957年出版,當時美國市面上大部分的旅遊指南,例如佛德的現代指南系列與《菲爾丁的歐洲旅遊指南》,內容重點都不是怎麼省錢,而是充滿感情與旅行省思的遊記。例如佛德系列的《1936在歐陸》便厚達一千兩百頁,書中還有一張法國壁畫拉頁,上頭寫著:「繽紛的花朵與鳥類,即便你閉上雙眼,還是可以看見……」。
《一天五美元玩歐洲》就不一樣了,它厚度剛好、風格直接──1957年的版本只有124頁,共介紹12座城市(到1963年時,也就是我手上的這個版本,內容已增加到17座城市);每章都分成好幾個單元,分別列出飯店、餐廳與注意事項;每個單元還會再細分一些類別,所有列出的項目都以粗體字標示,並附上簡潔的說明──相較於之前出版的旅遊指南,這是一本旅遊新手較容易使用的書。
這本書的用字遣詞也很親民,即使之前從沒出國旅行過,也能看得懂──就像我母親。佛洛摩爾在前言的第一頁就這樣揶揄菲爾丁:
我寫這本書時,面前就放著一本知名的歐洲旅遊指南,這本大作建議讀者除了麗池飯店、巴黎的克里倫宮大酒店或雅典娜廣場酒店不該考慮其他飯店……如果要搭火車,只能選擇頭等車廂。換句話說,這本指南描繪出一條捷徑,讓大部分美國人只要出國玩個幾年,就能因為旅行欠下無力償還的債務。
接著,佛洛摩爾提供了自己的選項,提出花小錢也能好好玩歐洲的主張,他說:「今天,每人每天只需5美元不到(含食宿),就可以來一趟舒適美好的歐洲之旅。」這段話不只是向一般旅客喊話,更傳達出一種精神——歐洲是個人人都玩得起的地方。這段話證明了佛洛摩爾之於歐洲旅遊,恰如茱莉亞.查爾德(美國的知名法國廚師,2009年故事被拍成電影《美味關係》)之於法國美食。這位知名廚師總是以輕快的語調說:「你也可以做到!沒那麼難,方法就這麼簡單。」
在第一版的《一天五美元玩歐洲》發行15年後,《哈潑》雜誌在1972年做了一篇觀察報導:「佛洛摩爾或許沒有改變當時歐洲旅遊的面貌,但至少改變了去歐洲旅行的感覺。」例如,佛洛摩爾可能間接造成英語成為在歐陸被廣泛使用的第二語言。」
平民旅遊的年代,就此展開。在50年代後期,每年有八十萬美國旅客造訪歐洲,到了70年代初期,這個數字攀升到400萬人次。這個數字太過驚人,以致於聯合國宣布1967年──也就是我母親開始壯遊的那一年──為國際旅客年。到了2009年,造訪歐洲的美國旅客約有1060萬人(最高峰為2007年的1230萬人),美國旅客最愛造訪的歐洲國家前三名分別是英國、義大利與法國。
一場刻意無知的探險,開始!
2009年,在佛洛摩爾第一本旅遊指南問市半個世紀後,《洛杉磯時報》封他為「旅遊院長」,年屆八旬的他依舊健朗,每週依舊撰寫專欄,還跟他的女兒一起主持廣播節目。他以自己的名字開了一個部落格Frommers.com,繼續宣揚「錢花少一點、享受多一點」的理念,並提供從加勒比海遊輪到中東滑雪等各式各樣的省錢訣竅。
從出版第一本《一天五美元玩歐洲》迄今,佛洛摩爾的出版社發行書目已逾470種,包括《傻瓜遊歐洲》與《佛洛摩爾的500個超刺激冒險行程》;該出版社每年銷售超過250萬冊的旅遊書籍。
整體來說,旅遊指南市場的成長也同樣驚人。例如被譽為自助旅行聖經的《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堪稱目前最知名的旅遊書系,該書系是1973年由湯尼.惠勒與莫琳.惠勒夫婦所創,目前已發行多達650種書目,並於2010年賣出第一億本旅遊指南。除此之外,市面上還有許多旅遊書系,數量還在持續增加當中。
在我展開旅程的前幾天,我特地到市中心的邦諾書店見識一下目前市面上的旅遊書,感覺就像剛抵達美國的新移民,初次踏進一家美國雜貨店,不明白書架上為什麼會多到令人想吐的指南,真的。
如果你是旅遊新手,可以看看《一天五美元玩歐洲》的「徒子徒孫」——《佛洛摩爾的歐洲行》──注意!書名已經刪除「一天5美元」的字眼,接著你會看到旁邊有一本2007年出版的《一天95美元起玩歐洲》──這本比較貴,而且厚達1088頁,裡面還附了一張地圖拉頁。我掂掂這本書的重量,想起佛洛摩爾當年在書中對「行李重量」的叮嚀。
還有很多衍生書目與競爭者,數目多到令人窒息,你可以從書名中看出他們鎖定不同興趣的讀者群,包括美食、血拼、藝術、音樂、運動、歷史、建築、宗教、健走或狂歡派對;有為帶小孩、帶寵物、單身旅客寫的書,也有為搭遊輪、搭火車、開休旅車或自行開車的人寫的書。現在幾乎每種主題,都有一本或幾本至少指南──目前我還沒有看到《梵蒂岡的極限運動之旅》這類書名,但我相信這本書一定存在。
即使不看書名,光是瞄一眼封底,也能看出它們絕非我母親那個年代的旅遊指南。《一天五美元玩歐洲》的封底有一張亞瑟.佛洛摩爾的黑白照,他穿著西裝,表情若有所思。照片上方則是一段《旅遊雜誌》對這本書的讚美:「從現在起,手拿一本《一天五美元玩歐洲》,將成為美國遊客的重要標記。」重要標記?說真的,這聽起來一點也不像賣點。對現代旅客來說,這段讚美之詞猶如:「買下這本書,你就可以成為活生生、惹人厭的美國遊客!」
2011年版的《瑞克.史提夫走後門遊歐洲》的封底,也有類似的照片與訴求,但傳達的訊息卻大異其趣。封底上方放了一張史提夫的照片,一臉笑嘻嘻的看起來很幽默,照片下方的文字則說明,只要跟著這位快樂的遊蕩達人,立馬就能融入當地,它的訴求是:「避開人潮與欺騙觀光客的把戲」,跟著瑞克去看「遠離塵囂的小鎮、鐵道與自然風光」。
當然,這種訴求一定會因為旅遊指南而被抵銷,就像前紐約洋基隊總教練尤吉.貝拉說的:「那裡再也沒人去,因為人太多了。」當你跑到某個「私房景點」,通常會發現那裡已經有幾十個遊客,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同一本旅遊指南,而且一臉悶悶不樂,彷彿在說:「書上不是這樣寫的。」
除了旅遊指南,還有數不盡的專家與網民在網路上提供旅遊建議:Flickr與谷歌地圖讓你還沒離開家門,就能看到目的地;TripAdvisor等網站則提供大量飯店與餐廳的資訊與評論,但有許多意見相互衝突;Expedia與Travelocity會寄送優惠活動訊息,多到塞爆你的電子郵件信箱。你只需在谷歌上輸入「法國旅遊指南」,就能搜尋到九百萬筆以上的資料;如果你在臉書或推特上詢問法國旅遊的相關問題,可以得到另外九百萬則回應;智慧型手機的誕生意味著無論你身在何方,都能在路上取得所有資訊;每個地方、每樣事物,都有自己的App軟體,連聖母峰的營地現在都有手機服務了。
問題是,這樣哪裡還有旅行的樂趣?哪裡還算是探險?這已經不是「如果今天是星期二,那這裡應該是比利時」,而是「我晚上七點一定要抵達『非去不可餐廳』,喝我在Wines.com上看到的黑皮諾葡萄酒,並指名依薇特為我服務,因為她在TripAdvisor上得到很高的評價,而且我必須在八點前吃完晚餐,這樣才能依照谷歌地圖的指示,用地鐵App搭乘前往蒙特婁的班車,去拍一張我在WikiTravel上看到的照片(而且還要拍出相同角度),然後我會去雅虎旅遊(Yahoo! Travel)推薦的網咖,把照片上傳到臉書,因為這家網咖接受美國的信用卡。」
即便刻意遠離熱門景點,所有的一切都還是太容易預測了,人類從來沒有一刻像現在這樣資訊無遠弗屆,能精確地知道每分鐘、每一處,你會看到什麼、做些什麼,資訊太多會讓你失去四處遊蕩、發現意外驚喜及迷路的樂趣,但這些才是旅行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關於這點,我要承認我跟別人一樣,總是對旅行總是神經兮兮、過度規畫,對每個景點都有相當具體的期待──但結果從來就不像我想像的那麼好玩。所以,該是嘗試其他玩法的時候了,例如更冒險(呃,我是說根據我的標準)、更刻意無知。我打算用一本超老派的旅遊指南、母親的信,加上我藐小的的膽量,展開一場老派的壯遊——沒有網路、沒有《孤獨星球》、沒有安全網,我要跟我的舒適圈說再見。
我首先要造訪的是佛羅倫斯與巴黎,因為美國遊客最常去的歐洲國家前三名,義大利與法國僅次於英國,而且我母親最愛提起她在這兩個國家的經歷。不過我的旅程不長,因為我的旅費很少,可以請假度假的時間也不多。不過,如果我能平安走完這兩座城市,那就應該會知道以後怎麼再回來玩。
我會盡量住跟佛洛摩爾一樣的旅館、吃一樣的餐廳、欣賞一樣的風景──路線相同,只是預算已經今非昔比了,因為我知道五美元現在應該只能弄到一杯咖啡、一塊放了一整天的餡餅,以及一張橋墩下的破床褥。
以下就是我的任務:雖然走的是現代旅遊團的熱門路線,但是要展開一趟截然不同的旅程,不仰賴現代過量的資訊,看我能完成什麼壯舉、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故事、能否將上一代跟自己這一代的旅遊連接起來,看這條人潮擁擠的旅途,有沒有故事值得訴說,以及會不會發現什麼樂趣。
老派旅行的樂趣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觀光」(Tourism),其概念可追溯到「壯遊」(Grand Tour)。這個概念始於17世紀的英國貴族會到歐陸各地遊歷,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帶有學術性質的非正式活動,但旅途中通常都會出現放蕩的行為──瘋狂的飲酒、越軌的性行為、在酒吧裡打架鬧事。根據英國作家提姆‧摩爾在《壯遊》中的描述,1786年時,約有四萬名英國人前往歐洲旅遊。1851年,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推出了第一個套裝行程,帶領一個旅遊團到巴黎參加世界博覽會。
在《牛津英文字典》裡,「觀光客」(Tourist)一詞大約出現於1780年。...
目錄
黑糖貓推薦序 出發去!改寫舊指南裡的傳說
藍白拖推薦序
前言 老派旅行的樂趣
我要承認我跟別人一樣,總是對旅行總是神經兮兮、過度規畫,對每個景點都有相當具體的期待──但結果從來就不像我想像的那麼好玩。所以,該是嘗試其他玩法的時候了。
1佛羅倫斯:感染那乾淨又驕傲的貴族氣息
穿著高跟鞋與黑色金屬光澤衣服的女人,漫不經心地踩著搖晃的腳踏車,還一邊拿著手機講電話、一邊抽菸與做出誇張的手勢——我知道,這就是佛羅倫斯了。
2整個巴黎都可頌
只要知道一點點資訊就很危險,尤其是旅行,因為意外、驚喜與發現新事物,正是我們投入旅行的原因。巴黎真是一座迷人的城市。
3阿姆斯特丹——讓我狂野地活著吧
造訪阿姆斯特丹,一定要去安妮之家,而且要把這個行程排在海尼根體驗館與梵谷博物館之前──這會是一個讓你在旅途中瞬間大為感動的地方。
4布魯塞爾,什麼跟什麼的中世紀之城
「對一個又小又怪的國家來說,尿尿小童是一個又小又怪的象徵符號。」一份當地的簡介上,以怡然自得的口吻這樣介紹它。說得真是太中肯了。
5柏林:希特勒與共產黨唯一留下的的就是……
我們所處的年代,不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不安與恐懼的年代。這個世界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害怕、有衝突與暴力發生的地方,只不過我們遺忘了世界的全貌。我們並沒有活在一個特別不同的年代。
6慕尼黑:我知道耶穌為何不能打橄欖球了
我們很快就發現,「節制」和「慕尼黑」是兩個不可能同時並存的字眼。
7不到蘇黎世,不知道有錢的樣子
蘇黎世帶給世界的教訓是:它提醒了我們,除了製造資產階級的能力,你無法要求一座城市具有什麼想像力或人情味。
8在維也納老是被莫札特跟蹤
我們都忘了要如何過無聊、什麼都不做的日子。我們都忘了該如何用在公園裡散步、凝視一座教堂、吃一支烤肉串或和陌生人閒聊……等方式,將空白的時間填滿。
9威尼斯,值得你喜歡6小時43分鐘
一座能建在水上的城市,一定有世界級的固執與堅持。
10羅馬:遙想死屍般場景,「有賣教宗公仔嗎?」
我來、我看、我丟銅板。
11馬德里不思議的樂觀征服你
我已經不需要拿這本指南當話題跟陌生人攀談了,我點了杯酒,走過去認識新朋友。
附錄 我的旅遊快問快答
黑糖貓推薦序 出發去!改寫舊指南裡的傳說
藍白拖推薦序
前言 老派旅行的樂趣
我要承認我跟別人一樣,總是對旅行總是神經兮兮、過度規畫,對每個景點都有相當具體的期待──但結果從來就不像我想像的那麼好玩。所以,該是嘗試其他玩法的時候了。
1佛羅倫斯:感染那乾淨又驕傲的貴族氣息
穿著高跟鞋與黑色金屬光澤衣服的女人,漫不經心地踩著搖晃的腳踏車,還一邊拿著手機講電話、一邊抽菸與做出誇張的手勢——我知道,這就是佛羅倫斯了。
2整個巴黎都可頌
只要知道一點點資訊就很危險,尤其是旅行,因為意外、驚喜與發現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