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Pioneer 伊東豐雄.持續改寫的建築篇章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份,而建築也該是自然的一部份。
─伊東豐雄
伊東豐雄這位建築師對台灣民眾而言想必已經不再陌生了。包括已經落成的高雄世運主場館及台北世貿中心外廣場、施工中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大社科院與松山菸廠文化園區主建物,伊東豐雄無疑已經成為目前在台灣擁有最多Project的外國建築家。然而有別於安藤忠雄以清水混凝土及古典幾何形體所建立的個人清楚識別的做法,在建築創作上有著濃烈作家性格的伊東豐雄,建築作品從過去到現在都沒有固定而清楚的「風格」存在,反倒是他個人對於建築論述與創作上不斷尋求突破與進化的軌跡,更清楚地標記出他作為建築領域中之Pioneer與Adventurer的身分。而Nikkei Architecture所編撰的本書《伊東豐雄》,無疑便是深度剖析伊東豐雄建築生涯所有面向最為鉅細靡遺的完整記錄。
話說回來,身為前衛建築一脈*、承先啟後的伊東豐雄先生在今年夏天又有一令人驚艷之作問世。那是座落於瀨戶內海島嶼之中(愛媛縣今治市大三島)、以多面體單元的嶄新幾何學邏輯彷彿自然界的結晶現象所組構而成的鋼構空間模組系統、被暱稱為Steel Hut的「伊東建築博物館」。
這個作品的原型其實來自於伊東事務所於2009年所參與的挪威奧斯陸圖書館競圖。主要的企圖與訴求在於掙脫「建築=方盒子」的這個慣性思考所做的批判與反思,而在摸索的過程中碰觸到自然現象中的結晶體,而發掘到其中構築空間的強大潛力。而作為在日本誕生的第一個建築博物館,其展示內容除了介紹世界級建築伊東豐雄本人的生涯軌跡、主要作品及貢獻之外,在對現代建築進行深入探討與理解的同時,也作為「伊東建築塾」的基地來進行年輕建築師的養成教育。除了全國以至於全世界積極地傳遞出最新的建築資訊,同時也期許能夠促進當地的觀光以及和世界的交流。
由於我有幸在今年夏天的尾聲親臨這棟劃時代建築的現場,因此將沿著觀察伊東建築博物館的視線與足跡來展開本文的書寫,透過最新的建築案例提供閱讀伊東這位建築巨匠最直接的approach。
在前往現場的途中,我們穿梭於無數串接島嶼的海上橋梁,以「跳島」的行徑邁向這個建築聖地。在這個移動經驗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窗外隨時都有著瀨戶內海諸島溫柔身影相隨,因而醞釀出一股帶有某種療癒系的、不可思議的氛圍。那是一種靜默的、安詳的相伴,也像是某種孕育出富饒文明而帶有女性特質的、母愛般的呵護。我想這或許會是同樣身為海洋文化所洗禮的島國子民所能具備的感性,是一幅無以名狀但卻又帶有淡淡鄉愁而令人無比懷念的風景吧。
在大三島上短暫的「迷航」之後,我終於看到了為咖啡色與清水混凝土所裝扮、以多面體所構築而成的Steel Hut──伊東豐雄建築博物館就在崖上眺望著那片寧靜而古老的海域,同時露出她婀娜的姿態。
入口大廳,展出的是伊東建築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仙台媒體館。它剛好誕生於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其中遭遇的挫折以及後來完全逆轉地的廣大迴響徹底改變了伊東的建築觀,並為伊東帶來自信,走向以「衍生的秩序」來生產建築的前衛創作之途。然而,2011年3月11日東北大地震的威力,甚至連仙台媒體館亦難以倖免。即便在結構系統上因著有13根管柱發揮了耐震的支持力,然而最上層天花板系統在強烈的歷時性激烈搖動下徹底崩壞而帶來了新的啟示。伊東曾公開表示他的建築思想隨著這個毀滅性的大地震而有了本質上的改變。在仙台媒體館於2001年落成之後,伊東認為21世紀建築最大的命題應該成為人們得以重返自然的裝置與媒介。然而,在氣候極端化與天災頻仍的這個現實處境下,伊東有了深刻的反省,對於建築有了重新的領悟──「或許是該先向自然懇求、在得到它的諒解之後,才開始思考建築該怎麼作的吧」。這份反樸歸真的思維與謙卑的姿態著實令人動容。
接下來,緊鄰大廳的展覽室以「瀨戶內海」為主題,整個空間為藍色所包覆而散發出一種深沈的寧靜感,而牆上則佈滿著漂浮於海上的諸島。伊東將歷來作品模型配置在這些島上,各自展現出基於不同的構造系統及幾何學所具有的建築樣貌與姿態。這些作品,是伊東針對人們各種生活行為所賦予「造形」的結果,然而更深層的意涵則是企圖透過這些設計操作來將過去建築在慣習上所帶有的形式性加以解體,而持續探索能感受得到自由與舒服的建築。這樣的展示包含了伊東對「環境」脈絡的回應、「場所性」的創造、以及「建築創作」的歷時性呈現。至於漂浮於空中的小型多面體模型,則是以「My Cosmo」為題,針對未來建築與城市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所作的未來性提案。藍色牆面與天花板上更記載著伊東就「建築是什麼」對於各領域專門者的提問下所集結的回覆訊息與建築話語,而瀰漫著淋漓盡致的空間詩意。
最後來到一個往下延伸的多面體空間則展出了由伊東豐雄、妹島和世、山本理顯、內藤廣、隈研吾等重量級建築師所組成的建築復興組織「歸心之會」基於為改善311東北大地震災民「持續居住在近似極限環境中的狀態」,希望使他們的居所「再更人性化一些、再稍微舒服一些」所作的努力與貢獻。他們召喚了全世界的建築家、有志於建築的學生及孩子們來畫出屬於他們內心中的「所有人的家(����家)」的期待與想像,並試圖將適合的提案加以實現。看著這些滿溢著熱情的圖,內心感受到了一股出自於建築家們深刻人道關懷的暖意。
今年已滿70歲的伊東,仍舊一如往昔地在建築創作領域中持續奔跑著。而這棟伊東建築博物館,無疑便是身為Pioneer的他在建築生涯中的另一次全新出航啊。最後,期待本書能夠拓展讀者在建築知識論上的全新視野,並期許為台灣建築界吹入鮮活的氣息與全新進化的能量。
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助理教授∕交大建築所兼任助理教授 謝宗哲
*出自日本建築評論權威∕建築史學家五十嵐太郎教授的說法。指的是「菊竹清訓—伊東豐雄—妹島和世—石上純也」的這個前衛建築作家的系譜。
前言
本書是『NA建築家系列』的第一冊,收錄了建築專業雜誌《Nikkei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NA)裡的伊東豐雄訪談、主要建築作品的完成報告等內容,還有數篇全新內容,並依年代及主題別重新進行編輯。
我們之所以選定伊東豐雄做為全新系列的第一冊,有三個原因。第一,伊東本人與一般民眾都公認他是一個「持續變化」的建築家。本書收錄了1985年至2010年各個時代的訪談及對談共九篇,全部讀完一遍後就可以發現伊東對建築的想法可以稱得上是瞬息萬變。以相反的角度來看,唯一不變的地方可說是他對於「變化」的強烈意志吧。想要解讀這種極具震撼力的思想變遷,是一般所謂「作品集」無法做到的,而這也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選擇伊東的第二個原因是,他不將自己封閉於建築界的評價之中,而是樂於面對「社會」。伊東有一次接受NA訪談(1985年)時曾經這麼說過:「從反映時代與都市這一層意義來看,我認為建築是很社會化的。而這也是建築最有趣的地方。」(70頁)而在往後的更多訪談中他不停提到「社會」這個詞彙,讓我們了解他確實並非以資優生自居的態度。在最近的訪談(2010年)中,伊東提到:「希望(伊東事務所)成為也受到一般民眾信賴的存在。」(273頁)這樣的態度非常符合NA此一新系列的編輯方針──『與社會的連結性』。
第三個原因在於伊東具有廣闊的人脈網絡。著名的建築家有很多種類型,伊東自評為「凹型的建築家」。也就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並做出回應」、「如果沒有安排一個人不斷進行攻擊,就無法順利進行討論」(皆為55頁)。因為這樣,所有和伊東有接觸的人也因為接受了刺激而有大幅的成長。本書中將邀請五十名因此實力大增的年輕後輩、各自開拓出道路的友人們,透過他們的雙眼來解析建築家伊東豐雄的『核心』(76頁及274頁)。
受到電視節目及生活類雜誌的影響,這十多年來一般大眾對「建築家」這個職業有了更多的認識。但這是由於一般大眾對建築及建築家產生興趣,而非建築界對社會大眾的開放。期望本書能超越「伊東豐雄作品集」,更能為大家解讀「建築界還欠缺什麼?」時提供一些靈感來源。
Nikkei Architecture編輯部
Nikkei Architecture(NA)裡刊載的受訪者職銜原則上為接受採訪時的職銜。重刊的刊載期數標示於標題下方。無標示刊載期數的內容則是專為本書撰寫的新文。另文章內的照片原則上為採訪時的照片,因此部分會因之後的修改而與現況有所差異。
後記
自從在青山設立小小的工作室,至今已經39年了,而我自己也已經69歲。明年創立40周年時,我即將屆滿70歲。
這段期間以來,我都抱持著不想回顧過去的心情,從事著建築這份工作。我一直想嘗試新的主題,也不希望自己的風格被固定住。希望今後也一樣可以和年輕人一起做些更年輕的事。
不過,讀著這次出版校對時,「50人談伊東豐雄」的內容令我不禁感慨萬千。讀著每個人對我的看法,和這個人相遇時他對我說過的話,讓我決定自己想法和前進方向、如果這個人沒有對我這麼說的話,那個建築說不定就不會實現了等等想法就逐一浮現眼前。讓我深深覺得,我是受到這麼多人的支持,才得以繼續從事建築的。學生時代的同學、以前的員工、客戶、建築家友人、家人等,雖然每個人的時代和立場都不一樣,但是我真的是得到許多人的幫助,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除了這裡的50人之外,還有數不盡的人們,都是因為大家的支持,才造就了今天的我。
之所以會這麼想,完全是因為自己是一個晚熟的人。大學時會專攻建築,也只是順其自然,而且建築系裡還有許多比我更優秀的朋友。雖然我喜歡設計,但也還不到廢寢忘食的程度。
可以在菊竹清訓下面工作,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因為除了手動不起來這件事之外,當初的我還是個自以為概念必須合乎理論、只會滿口理論卻提不出什麼idea、讓老闆和前輩頭疼的人物。如果現在我的事務所裡有像過去的我這種員工,一定會很不得人緣。菊竹對我的包容,讓我實在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感謝之意。
而當我獨立之後,許多優秀的所員都願意貢獻他們的努力,也因此許多建築才得以實現。
「50人談伊東豐雄」中,西澤大良說我是典型的老么建築家,這個說法非常妙。一定是因為我老是露出疑惑的表情,所以讓很多人忍不住想要照顧我吧。
雖然有時我也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但人的性格不是那麼輕易可以改變的,所以今後應該也會繼續麻煩大家吧。
只有一點,是我自己非常希望可以取得主導權的。那就是希望能實現由我的雙手培育出年輕建築師這件事。即使不擅長畫圖,我還是希望培養出懂得思考建築為何的建築家,這是我唯一的心願。
不過,我究竟可以從事建築到什麼時候呢?我希望還有10年的時間可以繼續探索新的建築。只有這麼做,才得以回報一直以來支持著我的人。
最後,在這裡向為了出版此書而對我進行訪問、執筆、編輯等多位相關人士致上最深的謝意。
2010年3月22日
伊東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