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講:帝王臉譜
我們可以用十六個字概括他一生的重要事蹟:「內強皇權,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轍」。但對於同一位漢武帝,卻有三種版本來看他。這是為什麼?
第二講:整飭諸侯
漢武帝採取推恩令等多種手段,繼續打擊諸侯勢力,才使得統一皇權的根基逐漸牢固。為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漢武帝甚至不惜製造冤假錯案。
第三講:淮南冤案
淮南案,是漢武帝時期處理過的影響最大的諸侯王謀反案,也是中央政府和諸侯王勢力的鬥爭接近尾聲的標誌性事件。但細查這個案件種種細節,卻讓人感到烏雲密佈,疑竇叢生。這幕後有多少動人心魄的隱情?
第四講:大俠之死
郭解是當時民間社團領袖,在地方上有很大影響力。文筆簡練到連屈原都不提一字的《資治通鑒》,為什麼要長篇累牘講述、評論這樣一個小人物?他和漢武帝之間又有什麼不得不說的故事?
第五講:獨尊儒術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今天幾乎被當作常識寫進歷史教科書。然而我們仔細梳理《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的相關記載,會發現支援這一說法的,其實只有《漢書》。《史記》和《資治通鑒》都從不同側面持有異議。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玄機?
第六講:真假儒學
漢代早期,丞相一職都由貴族壟斷。但漢武帝卻起用出生貧寒的公孫弘為丞相,打破了貴族把持丞相職位的格局。公孫弘一介寒儒,在當時情況下能做到丞相,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公孫弘的職場成功秘訣是什麼?他的命運、際遇,折射出那個時代什麼樣的問題?
第七講:丞相命運
公孫弘之後,漢武帝又任命過七位丞相。把這七位丞相的命運梳理一遍,人們會驚奇地發現,其中居然有五位死於非命,還有一位也差點自殺。於是在很多人眼裡,丞相成了高危職業。
第八講:張湯沉浮
元鼎年間,漢文帝陵園被盜。漢武帝下令徹查此事。但出人意料,對這件盜竊案的偵查,最後竟演變成當時兩大高官——丞相莊青翟和御史大夫張湯——之間的生死搏鬥。最終竊賊沒揪出來,莊青翟和張湯卻因此案雙雙斃命。
第九講:酷吏當道
《史記.循吏列傳》中的人物,沒有一個生活在漢代,而《史記‧酷吏列傳》中的人物,全都生活在漢代,尤其集中在漢武帝時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司馬遷想通過這兩份傳記表達什麼?
第十講:四面出擊
漢武帝一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國崛起的時代,從此奠定了以後中國疆域的基本走向。但為達到這個目的,華夏民族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第十一講:馬邑失謀
漢朝對匈奴處於戰略劣勢。漢武帝意欲扭轉乾坤,痛擊匈奴。在主戰派的建議下,漢武帝組織了著名的“馬邑伏擊”。這次行動,因計畫洩露而失敗。
第十二講:衛霍功業
漢武帝長期以征伐為國策,湧現出一批耀眼的將星。衛青和霍去病這對舅甥,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雙子星。
第十三講:舅甥異趣
衛青為人謙和,注重人際關係。霍去病個性強烈,自我中心。但即便具有如此巨大的性格差別,這二人有一點卻驚人相似,那就是都很能擺正自己和漢武帝的關係。
第十四講:李廣難封
很多史學家都為李廣的命運鳴不平,認為李廣不能封侯是受佞幸排擠,而這一點也體現出漢武帝用人不公。但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卻提出了一個獨到的見解,認為李廣的命運該由他自己負責。我們怎麼理解這些觀點呢?
第十五講:通使西域
西域進入漢人的視野,是從漢武帝時代開始的。漢武帝派人通使西域,最初的目的在結交盟友,共同對付匈奴。雖然這個目的始終沒有達到,但漢人的視野卻意外地得到拓寬。
第十六講:汗血寶馬
漢武帝對這種寶馬心生羡慕,派遣李廣利兩次率軍攻伐大宛,最終成功取得寶馬。關於漢武帝此舉的動機,歷來史家眾說紛紜。
第十七講:財政告急
在漢武帝時,由於長年征伐,這個繁榮局面被打破,而且還拉開了很大的財政缺口。為解決這個問題,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財政改革措施。
第十八講:卜式作「托」
為解決財政困難,漢武帝開始增加稅收名目,此舉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但這個階段出現了一位人物叫卜式,他不僅不反對漢武帝的斂財政策,反而主動將財產捐獻給政府。卜式因此受到漢武帝的賞識,走上仕途。在這一“非常”事件背後,有何“非常”玄機呢?
第十九講:史公受刑
司馬遷作為漢武帝時代親歷者的身份,內涵是比較全面的,他不僅參與了這個時代的進程,還在這個時代遭受了身心的迫害。
第二十講:聚人用人
毋庸置疑,漢武帝一朝,聚集了很多優秀人才。比如文臣公孫弘、董仲舒;武將衛青、霍去病;文章高手司馬遷、司馬相如;法律專家趙禹、張湯,外交人才張騫、蘇武,等等。可謂人數眾多,類型齊全。
第二十一講:向道求仙
在漢武帝身邊聚集的各類人物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那就是方士。這些方士向漢武帝兜售長生不老的秘方,引導漢武帝追慕神仙。
第二十二講:封禪前奏
由於祥瑞的頻繁出現,漢武帝在大臣的建議下,以這些祥瑞事件來紀年,形成了二千多年的帝王“年號”傳統。方士和一些臣僚,以祥瑞為依據,引導漢武帝走向更高級別的天人溝通:封禪。
第二十三講:封禪大典
傳說黃帝在泰山封禪之後,乘龍而去,到達了成仙、不死的境界。西元前110年,在做了長期準備之後,漢武帝也開始登上封禪的路程,試圖模仿黃帝,化仙而去。
第二十四講:禍起巫蠱
由於漢武帝的迷信,長安城裡除了聚集著大批方士之外,還聚集了數量龐大的“巫”。他們首先出現在皇后廢立案中,接著又出現在衛青兩名老部下的案件中。這些巫蠱案,無一例外都與衛氏家族有著密切聯繫。這是巧合,還是背後隱藏著驚天的陰謀?
第二十五講:父子之間
漢武帝二十九歲才有了第一個兒子劉據,所以對劉據寵愛有加。但隨著子嗣的增多,宮廷鬥爭漸趨複雜。再加上這對父子在性格上存在巨大差異,一個雄武拓張,一個敦厚安靜。這種差異也影響到了他們的政治理念。父子間的隔閡被覬覦者利用,一場血腥衝突即將拉開序幕。
第二十六講:兵戎相見
西元前91年,漢帝國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平日仁慈寬厚的太子舉兵造反,血洗長安城!細查其中各種蛛絲馬跡,怎麼看都覺得是漢武帝和劉據這對父子雙雙入了別人的圈套。
第二十七講:史公絕筆
《史記》這部書充滿了各種謎。其中之一,就是它的絕筆之處在哪裡?有一種觀點認為,西元前90年李廣利降匈奴,是《史記》的最後一筆。
第二十八講:罪己詔書
漢武帝晚年,漢帝國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不僅關東地區流民數以百萬,很多地方還出現武裝反叛。而此前長期執行的對外拓張國策,因財力匱乏,國內不穩,很難再持續下去。西元前89年,漢武帝拒絕了桑弘羊繼續經營西域的建議,並藉此機會檢討了以往的國策。
第二十九講:臨終托孤
原太子劉據去世之後,選誰做接班人,一直是個問題。出人意料的是,漢武帝最終選擇了兒子中年齡最小的劉弗陵。為了防止母后干政,漢武帝殺了劉弗陵的生母趙婕妤。此後,他又選擇了四位輔政大臣,輔佐劉弗陵登基。
第三十講:是非功過
史學家們在不同的語境中,對漢武帝的為人和他的時代,各有不同的解讀。這是歷史解釋的合理現象,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