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篇
◆知性美女
太宗的賢妃徐惠是個江南美女,湖州人。她天資聰穎,五個月會說話,四歲就能背誦《論語》、《詩經》,八歲時,無師自通的就能寫文章。據說是遍涉經史,手不釋卷,所寫文章,無不揮筆而就,詞華綺贍。
徐惠的老爸徐孝德知道自己生了個才女,就試著讓她仿照《離騷》寫首詩,這就有了〈擬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表達了女為悅己者容的渴望和節操。父親大為驚歎。徐惠才名遠播,作品廣為傳播。太宗聽說後,心嚮往之,就把徐惠召進宮來,封為才人,再升充容。
太宗晚年,爭戰不休,宮中大興土木,天天蓋房子,百姓勞役興作,無一日休息。征伐高句麗,更是惹得民怨沸騰。徐妃就給太宗寫了封信,即歷史上著名的《諫太宗息兵罷役疏》:
為政之本,貴在無為。數年以來,國家一直都在打仗。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丘之役,士馬疲於甲冑,舟車倦於轉輸。再加上朝廷不停地大興土木,這就更危險了。自古以來,聖王安於卑宮,昏君打造金屋。所以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妾知陛下明鑑未形,智周無際,但是知之非難,行之不易,陛下若能慎終如始,那就是大唐之福了。
歷代皆對此奏疏,評價甚高。元代戈直在《貞觀政要.集論》中說:「人臣進諫於君,古人擬之以之批鱗,雖士夫猶以為難,況婦人女子乎?」朱元璋更是感慨道:「乏人矣!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戰鬥,宮人徐充容(充容,九嬪之一,即徐賢妃,賢妃名號為追封)猶上疏曰:『地廣非久安之道,人勞乃易亂之源。東戍遼海,西役昆丘,誠不可也。』今所答皆順其欲,則唐婦人過今儒者。」
在徐妃看來,批評君主正是為妃之道。所以她內心深處始終保持著一種獨立的追求。所謂「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 。在《進太宗》中,徐妃更是明確表示,「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看來,即便唐太宗也不能隨隨便便地對徐妃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舊愛柏梁台,新寵昭陽殿。
守分辭芳輦,含情泣團扇。
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
頹恩誠已矣,覆水難重薦。
—〔唐〕徐賢妃.《長門怨》
好一句「守分辭芳輦,含情泣團扇。」盡顯其自尊不可冒犯之情。題為《長門怨》的詩歌多為描寫失寵后妃憂傷苦悶的哀怨詩,但這首則不然。詩中的女性,不同於以往終日渴望君王招幸的嬪妃宮人,而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尊嚴的女性。徐賢妃的《長門怨》充滿了人的尊嚴,既「怨」也「怒」。她敢於用「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大膽的表達自己對皇帝的不滿。而一旦失去感情,她有深深的絕望,「頹恩誠已矣,覆水難重薦」一句,寫得斬釘截鐵,以一種「決絕」態度表達了自己的自尊和傲骨。
太宗去世,徐妃追念夫君的知遇之恩,哀痛思慕,就此患病,又拒絕醫治,於是病情加重,很快步了太宗的後塵。重病之際,她曾表示,皇上待我恩情深重,吾不忍獨生。倘若魂魄有靈,希望能在地下服侍君王。這一年,她才二十四歲。
◆跋扈兒媳
肅宗李亨和中宗李顯很像,都是出了名的怕老婆,二人運氣不好,各自娶了個悍婦。中宗遇上了韋皇后,肅宗則是碰上了張皇后。
張皇后,出身顯赫,祖母是玄宗皇帝的姨媽,也是養母竇氏。亦即肅宗與張氏可算是姨表兄妹。
張氏最初只是良娣,太子妃為韋氏。當初,韋氏的哥哥韋堅被李林甫搆陷至死,嚇得時為太子的李亨趕緊和老婆劃清界線,離婚了事。張氏的機會來了。她身材豐滿,能說會道,善於逢迎,時不時還能為老公出出主意。於是,張氏漸漸取得了李亨的信任。李林甫曾鼎力支持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接班,最終失利,接班的是忠王李亨,二人也因此結怨。楊國忠入朝之初,竭力巴結李林甫,聯合對付太子李亨。也就是說,接連兩任權臣,李與楊都和李亨不對頭。李亨只能夾著尾巴做人,日子很難過。
安史之亂,玄宗倉皇逃蜀,太子李亨與良娣韋氏在渡過渭河時,被百姓遮道攔住,請求留下來收復長安。嚇破了膽的李亨不敢應承,宦官李輔國卻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擺脫玄宗,自立門戶,何樂而不為。張皇后也極力贊成,她和李輔國、三皇子李倓先後給李亨做思想工作,李亨回過神來,當初在京城,自己難以施展拳腳,如今出了宮,輪到自己報仇了。他不但沒有跟著老爹玄宗流亡四川,而且在馬嵬驛擺了一道,聯合禁軍首領陳玄禮發動兵變,除掉了楊氏集團。但由於陳玄禮仍然忠於玄宗,李亨也就沒能逼迫老爹退位。父子分道揚鑣成為必然,李亨遂帶上張良娣與李輔國一干親信打出收復兩京的旗號,一溜煙地跑去靈武(今中國寧夏靈武),獨立開闢抗戰根據地。《舊唐書》評論道:「馬嵬塗地,太子不敢西行。」即指此事。
跟隨李亨北上抗戰的官吏沒多少,稀稀拉拉,灰頭土臉,沿途也是風聲鶴唳。雖未必如史書所誇張的「一日百戰」,但風餐露宿,擔驚受怕應是肯定。這也為加深張氏與李亨的夫妻感情提供了契機。凡是李亨需要去的地方,張良娣都事先認真檢查一遍,做好安保工作。李亨說:「打仗不是女人的事,你不要事事都往前衝。」良娣說:「如今處在非常時期,兵荒馬亂,恐有倉卒,妾身先頂著,夫君就能安全了。」甚至每天晚上露營,張良娣也要睡在老公的外側。在靈武,良娣生下一子。三天後,她顧不得休養,就起來給戰士縫補衣服。李亨感動地說:「產後需要臥床休息,你可別累壞了身子。」良娣則說:「現在可不是修養的時候,妾身得幫你一把。」
天寶十五年(西元七五六年)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簇擁下,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僅過了三天,經過一番布置與籌劃,迫不及待的李亨就在靈武城的南門城樓登基了。戰敗期間,事出倉促,靈武又比不得長安,所以儀式頗為簡陋。登基後,李亨改年號為至德,玄宗爸爸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接下崗,成了太上皇。當天,先斬後奏的肅宗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通報這一消息。
經過數年鏖戰,唐軍終於收復長安。班師回京後,早已上位為皇后的張氏日漸跋扈,寵遇專房,與中官李輔國聯手持權禁中,干預政事,事事都要向她稟報。肅宗很不開心,也無可奈何。皇后為了專權,常給肅宗喝一種䲻腦酒,「令人夕醉健忘。」 肅宗漸漸覺得自己的腦瓜越來越遲鈍了。皇后特別喜歡接受內外命婦朝見的感覺,儀式隆重,母儀天下。她成了武則天的粉絲,開始處處效仿。她還暗示群臣上表尊己為「翊聖」,意即「輔佐天子」。肅宗徵詢李揆意見,李揆認為不妥。正巧出現月食,肅宗估摸這是後宮陰氣太重,就把這事撂下了。
玄宗喜歡住在興慶宮,那是他的龍興之地,住慣了。退休生活倒也清閒自在。但皇后與李輔國就不想讓老頭子舒坦,謀劃將玄宗遷到潮濕的西內(即太極宮;長安城中興慶宮稱南內,大明宮為東內),以加強監管。端午節那天,肅宗召見山人李唐。李唐來時,肅宗正抱著小女兒玩耍,他解嘲似地說,「當爹的喜歡女兒,沒啥奇怪的。」李唐接住話頭,「太上皇對您也是這種感情。」肅宗泫然涕下,「朕找你來就是為了這個事情。老婆現在我惹不起,老爹又不能不管。你說怎麼辦?」可是,肅宗唯恐老婆不高興,始終沒敢去西內看望老爹。
早先,玄宗曾賞賜給兒媳婦張氏一件精美的七寶鞍。謀士李泌建議把它賞給前線的戰士,以鼓舞士氣。建寧王李倓也幫著勸說。結果得罪了皇后。加之驍勇善戰、耿直仁孝的李倓曾多次提醒父親防範野心勃勃的皇后與李輔國,於是皇后新帳舊帳一起算,就誣陷李倓圖謀加害皇長子廣平王李俶,也就是後來的代宗皇帝。結果肅宗聽信讒言,就將三兒子弄死了。這事把李俶嚇得半死,害怕張氏再來搆陷自己,就放下身段,竭力討好。但皇后對他還是不放心。若不是皇后的兩個兒子,一個夭折,一個年幼,沒了什麼指望,李俶多半難逃毒手。
皇后與李輔國都是貪戀權勢之徒,二人爭權,間隙日深,反目成仇。肅宗病重,皇后與宦官朱輝光等人謀立二皇子越王李係,順帶剷除李輔國集團,他們矯詔召太子入宮服侍皇帝,試圖一網打盡。危急時刻,李輔國迅速反水,投靠了太子李俶,將皇后陰謀告知,並開始反擊。他派親信宦官程元振率領禁軍逮捕了越王李係、朱輝光等人,再將皇后囚禁在別殿。
病入膏肓的肅宗連驚帶嚇,一命嗚呼。代宗上位,先將皇后廢為庶人,然後向天下公布了她的滔天罪行,名正言順地殺了父親的皇后。
◆女先生
清陽貝州(今中國河北清河)人宋若昭出身於儒學世家,祖上為著名詩人宋之問。其父宋廷棻,生下一男五女,兒子愚蠢透頂,榆木疙瘩一枚,朽木不可雕也,五個女兒卻個個聰明伶俐,善寫文章,史稱「皆警慧,善屬文」。宋氏五女分別為:若莘、若昭、若倫、若憲、若荀。其中,若莘、若昭文采尤高。宋氏姐妹品行高潔,超凡脫俗,鄙視那些毫無修養只知描眉畫眼,以色事人的花瓶。她們崇尚獨身,不願嫁人,而是想以學問來揚名傳世,家中父母也自視甚高,不願與那些小門小戶或暴發戶結親,辱沒祖上的名望。而是任憑女兒隨性學習。
大姐若莘不但是個教授妹妹非常嚴格的師傅,而且也是個少見的女學者。她仿照《論語》體例寫就了《女論語》十篇。「以韋宣文君代孔子,曹大家等為顏、冉,推明婦道所宜。」若昭接著又為《女論語》作傳進行解釋。該書流傳甚廣,為《女四書》(另外三部為《女誡》、《內訓》、《女範捷錄》)之一,在思想和行為上對古代女子提出了嚴格要求和應遵循的基本禮節。
貞元年間(西元七八五年~八○五),昭義節度使李抱真上表推薦,德宗將姐妹五個一塊召入禁中,「試文章,並問經史大誼,帝咨美,悉留宮中。」德宗喜歡作詩,五姐妹常與君臣唱和,每有新作,滿朝曰「善」,時稱「五宋」。德宗非常欣賞五姐妹的才學德行,不將她們視作普通的姬妾、侍女而是尊稱為「學士」。為了防止知識和情報的外流,德宗決定「祕禁圖籍」,加強對皇家圖書館的管理,由若莘來總負責這個工作。元和末年,若莘去世,中央贈封號河內郡君。
穆宗認為若昭的水準更高,就封其為尚宮(內廷女官名),接替了姐姐若莘的職務和工作。若昭歷經憲宗、穆宗、敬宗三朝,恭謹有禮,盡職盡責,皇帝與列位臣工皆尊稱其為「先生」。后妃和諸位皇子、公主也都以師禮相見。若昭死後,中央贈封號「梁國夫人」,並為其舉行了盛大而莊重的葬禮。若倫、若荀二人死的較早,文宗就讓若憲代司祕書,「以若憲善屬辭,粹論議,尤禮之。」大和年間,李訓、鄭注用事,為了搞掉宰相李宗閔,就誣告李宗閔與若憲私下交通。文宗大怒,「幽若憲外第,賜死」,家屬發配嶺南。李訓、鄭注失敗後,皇帝才明白過來,但已追悔莫及。
◆女響馬
若僅從時間上說,陳碩真可謂是中國歷史上女性稱帝的第一人,比武則天還要早三十多年。可惜她的造反規模太小,且以失敗告終,遂湮沒無聞。但其開天闢地般的女性稱帝行為,仍被現代史學家翦伯贊稱為「中國第一個女皇帝」。
陳碩真是睦州(今中國浙江淳安)人,一個虔誠而富有正義感的道教信徒,在百姓當中很有人望。有一次,她對鄉親們說,她奉師父太上老君的神諭,即將羽化升仙,與村民鄉鄰一一辭訣。誰知,陳碩真剛剛隱匿,就有人向官府告發她裝神弄鬼,妖言惑眾。官府火速逮捕了陳碩真,關押獄中。想必是中央覺得此人成不了氣候,竟下詔不予追究,免罪釋放。但百姓並不知露餡的事情,從此對陳碩真自是更加崇信了。
在陳碩真的影響下,妹夫章叔胤也成了一個激情而充滿獻身精神的道教徒。他常常對人們講,陳碩真是上天派到人間來的神人,法力無邊,變幻莫測,有役使鬼物,呼風喚雨之能。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玄乎,百姓風靡相從。
太宗晚年征伐不斷,致使高宗即位之初,社會矛盾尖銳,民不聊生。永徽四年(西元六五三年)十月,陳碩真舉兵造反,自稱「文佳皇帝」,以妹夫為宰相。陳碩真撞鐘焚香,誓師出征,兵分三路,向周邊府縣出擊。
當時民間傳言陳碩真能交通神明,又曾上過天庭,認識玉皇大帝,犯其兵鋒者必有滅門之禍。兵士聞訊無不惶恐。婺州(今中國浙江金華)的司功參軍崔玄籍說:「起兵造反,打仗順利往往還不能成功,更何況這些借助妖妄迷信的烏合之眾,怎能長久呢!」刺史崔義玄令崔玄籍擔任前鋒,自己率領地方武裝緊隨其後。在淮戍(桐廬縣東二十五公里)與陳碩真兵馬相遇,抓獲間諜二十多人。
當晚,崔義玄夜觀天象,見有流星墜落於陳碩真兵營方向。信心爆棚的說:「將士們,這是上天滅亡叛軍的徵兆啊!」次日清晨,官軍發起攻擊。崔義玄身先士卒,護衛用盾牌來保護他。他大聲呼道:「長官怕死,誰還賣命!都給我閃開!」軍心大振,奮勇殺敵,叛軍大潰,降者萬計。
僅一個月,陳碩真、章叔胤就兵敗被殺了。時間雖短,卻也轟轟烈烈,表達了底層民眾反抗壓迫的不屈精神。誠然,底層民眾起事造反,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殺戮與破壞,但民眾的反抗權力又豈能被否定和剝奪呢?
四百年後,睦州出現了第二位造反領袖。他就是明教教主—方臘,一個在《水滸傳》中被樹立為反派的人物。他和陳碩真一樣,也借助宗教勢力來擴大影響。但方臘的造反規模,影響與效應遠勝於其前輩。而且,自從陳碩真造反以後,這個地方就代代相傳有「天子基」、「萬年樓」等歷史遺蹟。方臘憑藉這些民間信仰資源,很快建立起了自己的獨立王國。
◆烈女
竇桂娘是汴州戶曹掾(相當於戶籍科科長)竇良的女兒。桂娘美麗端莊,秀外慧中,寫一手好文章。若不是因為事件的男主角李希烈只是個短暫割據的土皇帝,桂娘的事蹟必將光耀千古,不遜於西施貂蟬之輩。
德宗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奉命征討割據淄青(淄青鎮,轄區位於今中國山東大部)的李納,他反與李納串通一氣,並與叛亂的河北藩鎮朱滔、田悅之流勾結,沆瀣一氣,自稱天下都元帥、建興王。西元七八四年,李希烈攻入汴州,旋稱楚帝,年號武成,並大封文武。剛到汴州,這廝屁股還沒坐穩,就急急忙忙地四處獵豔。竇桂娘芳名遠播,李希烈自然不會放過,派手下打上門去,不由分說,掠之以去。
出門前,竇桂娘回望已陷入絕望的父親,自信地說:「別擔心孩兒的安危,我定能搞定他。讓您過上榮華富貴的日子。」李希烈一見桂娘,喜出望外。當即霸王硬上弓,夜夜笙歌,不在話下。面對殺人如麻,兇殘成性的李希烈,桂娘毫無懼色,曲意奉迎,一步步的將李希烈引入彀中。桂娘的才情讓人讚歎,桂娘的嬌媚更讓人沉醉,嬌滴滴的惹人憐愛,老李自然忍不住。桂娘太迷人了,老李怎麼都想不到這個柔弱的女人能把自己怎麼樣,對其寵信有加,毫不提防。他的好多軍事機密,就連老婆兒子都不知道,卻都對桂娘不加隱瞞,桂娘也時不時地給他出些主意,自然更受青睞。
桂娘有次對李希烈說:「你手下將校雖多,但對你忠心耿耿,又能打仗的,我看也就數陳仙奇了。聽說他老婆也姓竇,在家裡很得寵。如果我和她義結金蘭,再慢慢示以恩惠,曉以情理,必能助您緊緊控制住陳仙奇,讓他為你賣命。」李希烈深以為然。很快,桂娘就以姐姐自居,與陳妻親如一家。一天閒談時,桂娘試探性地關切說:「李希烈雖然現在囂張,但終究必敗,你也得提早給自己留個後路啊。」陳妻自然明白了她的意思。經過一番動員,陳仙奇也加入了「反李陣營」。碰巧,貪吃的李希烈吃牛肉吃出了毛病,腹瀉不止,陳仙奇就偷偷叫醫生把他給毒死了。
李希烈死後,他兒子一直祕不發喪,企圖在葬禮上殺死諸將,自立為帝。還未動手,這時有人獻上含桃(櫻桃),桂娘就對小李說,最好把含桃送給陳仙奇妻子一盤,打消其顧慮,以固其心。小李點頭稱是。桂娘巧妙地把絲帛染紅,上寫密信,然後以蠟包裹,狀如含桃,混雜其中。陳仙奇發丸見之,和親信薛育商量,「我說李希烈家裡這兩天怎麼總是一天到晚地敲鑼打鼓,絲竹不絕。原來有陰謀。」次日,陳薛二人發動兵變,包圍了李希烈府邸。小李子見勢不妙,只得出來謊稱:「我不敢稱帝了,只想做淄青節度使,你們饒了我吧。」陳仙奇厲聲指責說:「你老爹悖逆無道,天子命我取你父子人頭。」話音未落,手起刀落。眨眼間,李希烈一家老小一十七人盡數被斬。
桂娘用盒子盛著這些鮮活的人頭趕到京師獻給朝廷。天子下詔將李希烈的屍體陳列於市,以儆效尤。
這件事感動了大詩人杜牧。他當仁不讓地寫了一篇《竇烈女傳》。杜牧首先激賞桂娘的大智大勇大義。李希烈稱帝,桂娘為妃,既寵且愛,對於一個女人,此生足矣,夫復何求?但桂娘深明大義,不吝私情,忍辱負重,最終剷除奸賊,可謂有勇有謀,為國為民,以天下蒼生為念。「能得希烈,權也,姊先奇妻,智也,終能滅賊,不顧其私,烈也。」然後筆鋒一轉,憤然抨擊那些鬚眉濁物。「六尺男子有祿位者,當希烈叛,與之上下者眾矣,豈才力不足耶?」杜牧最後充滿信心滿滿地表示,「蓋義理苟至,雖一女子可以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