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的傳說──羅馬的誕生
羅馬城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一般認為是在西元前753年,這已經被考古發現所廣泛證實,儘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居住在那裡了。但是關於羅馬城的誕生,卻有著謎一般的神話傳說。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考古資料能證實這些傳說的真實與否,於是它們為羅馬文明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羅馬先祖之謎
羅馬的起源是與一段神話傳說分不開的。當羅馬破天荒第一次出現於歷史舞臺上時,它還只是臺伯河邊亂草叢中野獸出沒之地的一支小部族。但羅馬人迅速對外擴張,將羅馬城邦擴大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和希臘一樣,羅馬文明也與東方文化交織在一起,與東方文化有著難解之緣。
傳說西元前1184年左右,特洛伊城被希臘人奧德修斯利用木馬藏兵的計謀攻破之後,神話英雄埃涅阿斯(Aeneas)帶著守城的勇士從火海裡逃了出來。特洛伊失陷以後,他帶領著本族人沿愛琴海港口出航,一路歷盡艱辛,幾經周折,終於來到了義大利。他們又經過南義、西西里等地,最後到達了拉丁姆海岸。拉丁姆海岸上長滿了茂盛的樹林,肥沃的土地點綴其間。長期在海上漂泊、疲憊不堪的他們決定結束漂泊生涯,上岸定居在那片平原上。
最初當地土著居民的國王拉丁努斯(Latinus)對突然到來的特洛伊人感到極度恐懼,後來經過雙方的友好交往,拉丁努斯決定劃地給特洛伊人,准許他們在這裡建城,與他們世代友好相處。後來,拉丁努斯還把女兒拉維尼亞嫁給埃涅阿斯,並將新建的城命名為拉維尼亞。而原來與拉維尼亞早有婚約的相鄰的魯圖林人首領圖努斯聽說後,憤怒之下前來興師問罪。埃涅阿斯助戰得勝,但拉丁努斯不幸戰死。於是埃涅阿斯決定允許手下的特洛伊人和拉丁努斯領導的原本地居民進一步通婚,並把兩方的法律、宗教等結合。居民都以國王拉丁努斯之名來稱呼自己,統稱為拉丁人(Latins)。
不甘失敗的魯圖林人的首領圖努斯又求助於當時很強盛的伊特拉斯坎人,與之聯合出兵,攻打埃涅阿斯。埃涅阿斯率領著拉丁人,與當時住在帕拉蒂尼山上、從阿卡底亞的帕拉但烏母城來的埃萬德結盟,共同抵抗伊特拉斯坎人的進攻。拉丁人再次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但埃涅阿斯卻戰死了。
此後過了三十年,埃涅阿斯之子阿斯迦尼烏斯考慮拉維尼亞城太小,地理位置也不好,便決定在阿爾巴山與阿爾巴湖之間另建一座城,稱為阿爾巴龍加。阿爾巴龍加地勢優越,很快便繁榮起來。伊特拉斯坎人再也不敢前來進攻,於是雙方講和,以阿爾巴拉河即後來的臺伯河為界,互不侵犯。阿爾巴龍加的拉丁人後來又建立了一些殖民地,都稱為古拉丁人。傳說拉丁人共建了30個城,大都散佈在拉丁平原的北半部。他們共推阿爾巴龍加為首都,有共同的宗教節日,都尊埃涅阿斯和拉丁努斯為祖先。這就是關於拉丁平原上的拉丁人起源的神話傳說。
母狼哺嬰之謎
關於羅馬城的建立有很多傳說,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母狼哺嬰的傳說。傳說埃涅阿斯之子阿斯迦尼烏斯建立阿爾巴龍加城以後,他的王位就世代相傳。傳到第十幾代時,阿爾巴龍加的老國王普羅卡重病在身,病逝前將王位傳給長子努米托爾。努米托爾為人溫和,治國有方,一時可謂國泰民安。但是他的弟弟阿穆留斯卻生性殘暴,野心勃勃,對父親把王位傳給哥哥十分不滿,於是不擇手段,施展各種陰謀詭計,收買努米托爾的親信,發動宮廷政變,囚禁了努米托爾,自己當了國王。篡權成功後,阿穆留斯日夜擔心哥哥的後代有朝一日會找他報仇雪恨,於是努米托爾的一兒一女又成為阿穆留斯的心腹之患。為了消除這塊心病,他派人殘忍地殺死了親姪子,又逼迫姪女西爾維亞當女祭司(當時的習俗是祭司不能結婚)。殘暴狠毒的阿穆留斯以為這樣一來,努米托爾就斷絕了後代,再也不會有人向他復仇了。可是戰神馬爾斯非常同情西爾維亞的境遇,後來西爾維亞為馬爾斯生下了一對孿生兄弟。阿穆留斯聽到消息以後非常驚恐,立即下令殺死了西爾維亞。為斬草除根,又派了女僕搶走小孩,放到籃子裡扔到臺伯河裡。女僕提著籃子來到河邊,看到河水氾濫洶湧,天空烏雲密佈,暴雨頃刻間就要降臨。她低頭看看籃子中熟睡的小孩,實在不忍心扼殺這個無辜的生命,又見河邊樹叢較多,樹枝垂向水面,可以掛住籃子,就對監督她的阿穆留斯的親信說,害怕這種天氣,不敢再往前走了。那親信也有些害怕,就命她趕快將小孩扔進河裡。於是女僕將籃子放到水中,偷偷用樹枝掛住。
河水很快退了下去,兩個小孩安然無恙。又過了一會兒,小孩醒了,餓得哇哇大哭。一隻正在河邊飲水的母狼聽到哭聲,來到小孩身邊,牠不僅沒有傷害小孩,而且用舌頭舔乾了他們濕漉漉的身體,又用奶水餵飽了小兄弟倆。這一母狼哺乳人嬰的奇景被牧羊人看到,他待母狼餵飽小孩戀戀不捨地離開後,將小孩抱回家撫養。後來他和妻子為他們倆取名為羅慕路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兄弟倆很快成人了,長得儀表堂堂,喜歡行俠仗義。一次他們與一群牧羊人發生衝突,弟弟雷穆斯被抓送到一位老者處,老人覺得雷穆斯面熟,仔細詢問他的家世,當他聽說雷穆斯在臺伯河畔被母狼救起的經歷後,頓時昏死了。原來這位老人就是被阿穆留斯囚禁而逃出的努米托爾。兄弟倆知道了真正身世後,仇恨頓時激發出來,立即動員人馬圍攻阿爾巴龍加王宮,正在尋歡作樂的阿穆留斯被羅慕路斯一劍刺死,背叛國王努米托爾的首領也被弟弟雷穆斯殺死。兄弟倆殺死仇人,幫助外公奪回王位後,決定在母狼哺育的地方帕拉蒂尼山岡建造一座新的城市。但新城的命名問題,兄弟倆爭執不下,最終釀成兄弟相殘的人間悲劇。哥哥羅慕路斯最後殺死弟弟雷穆斯,爭得了城市的最高統治權,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Roma)。據說,此事發生在西元前753年4月21日,因此羅馬人將此日作為開國紀念日。
雖然母狼哺嬰的傳說並不足為信,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保留了歷史的真實。考古表明,羅馬城的確是這一時期所建,當是正處於維蘭諾瓦文化階段,羅慕路斯所屬的拉丁人部落分散居住於帕拉蒂尼等山丘,他們從事農牧業,並且開始使用鐵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又開始了部落之間的聯合,羅馬城就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
繁榮之巔──帝國時期
屋大維創立了元首制帝國,從此,羅馬的統治者便開始披著民主共和的外衣施行專制獨裁統治。與前兩個時期相比,羅馬的帝國時期無論在經濟、政治、文化還是軍事等各方面均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也達到了羅馬的極盛之時。
奧古斯都
西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維向元老院鄭重表示要交出大權,悄然引退,並希望恢復共和,再建民主。其實自從消滅了安東尼以後,屋大維在羅馬政壇上再無敵手,他又相繼獲得了終身保民官和終身最高統帥的職權,除了能夠否決一切不利於他的政令以外,還可以隨意調動軍隊、任免將官、徵募兵員、動用國庫,甚至可以決定戰爭與和平等軍政外交大事,與專制帝王毫無區別。這些使得人人心裡都明白所謂的交出大權、恢復共和只是一句空話。因此,元老院經過三天討論,決定對他維護共和的用心表示感恩戴德,除懇請他保留一切權力、繼續領導羅馬人民以外,並奉送他「奧古斯都」(兼有神聖、莊嚴、偉大之意)的尊號,以此象徵他已達到權勢威嚴的尖峰,不僅有帝王之權,而且有神明之尊。同時,也決定在元老院會堂中設置一面金盾,鐫文頌揚屋大維的「英勇無畏、寬厚仁慈和公正篤敬」。從此,屋大維便以奧古斯都作為帝王權力的正式名稱,開始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奧古斯都初任元首,為穩定民心,在羅馬城接管了幾項具體事務,但因元首親自負責的事往往是需要高效率和更為重要的事,於是元首特派專員管理。初時人少事簡,後來隨著管理事務的增多,各種專門機構也相繼出現,並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與共和制政權機構並存的元首制新官僚機構。
奧古斯都負責所主管的糧食、供水、修路和消防等工作,經常選派親信督辦,這些人便稱為專員、專使或督查、督辦等。他們或來自騎士成員,或來自元首的被釋奴隸。他們直接對元首負責,聽從元首的命令,共和制執政官無權管轄。隨著元首職權的增長,這種專員也愈來愈多,不僅在羅馬城和義大利,後來發展到處理行省事務時也派出這種專使和督查。
從西元前27年開始,元首設立了一個類似元老院常委會性質的理事會,從兩名執政官和其他每種共和制官職中各選取一名代表,再加上15名抽籤選出的元老議員組成。這個「常委會」既是元首的顧問團,又是為元老院準備議程方案的機構。西元13年以後,元首家族的三人成為這個會議的永久成員,原抽籤選舉的委員改為元首親自圈選,不必經元老院同意。於是,這個議事會的性質便從原來的「元老院常委會」變成了奧古斯都的「皇家御前會議」,雖也開放部分元老參加,但更多地代表元首的意志。
隨著元首制統治的確立,元首辦公室和管理宮廷內部事務的成員也愈來愈多,這些人多從元首的被釋奴隸或親信中選任。其中最主要的有掌書信文件的侍從、掌皇家金庫的侍從、掌申訴的侍從、掌司法事務的侍從、掌國史研究的侍從等。這些人名義上是元首的私人助手,實際上權力極大。
在行省統治方面,採取元老院與元首分治的措施,即把行省分為兩類:一類為元老院行省(科西嘉、撒丁尼亞、西西里、帕加馬等),由元老院任命總督管轄;另一類是元首直轄省(高盧、西班牙、敘利亞等),埃及則為元首私產,不在行省之列。元首直轄省往往地位重要、物產富饒,元老院行省則較為次要,而且元首有權派遣全權代理官在元老院行省中招募軍隊、徵收軍稅、管理地產。因此,這種行省分治並非元首與元老院平分秋色的二元政治,仍然是元首的統一天下。共和國已經名存實亡,先前曾是共和國核心的元老院如今不過是一件裝飾品。元首制實際上是隱蔽的君主制。
在軍事方面,屋大維把羅馬70多個軍團縮編為28個精銳軍團,建立了9000人的近衛軍以保護元首的安全,軍人入伍可分得土地。自此,羅馬的常備軍完全處於元首的控制之下,成為了元首的私人工具。西元14年8月,屋大維去世。羅馬舉國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並把去世的月份命名為「奧古斯都」,即現代英文中「August」一詞的由來。
「羅馬的和平」
屋大維統治羅馬之後的近兩個世紀中,羅馬帝國維持了比較穩定的和平局面。這一時期的羅馬繼續擴張,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亞洲包括小亞細亞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直到西奈半島一帶;非洲直抵北非西部;歐洲伸入不列顛和多瑙河以北的達西亞等地;地中海則成為羅馬的內湖。
羅馬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帶輪的犁、割穀的器械、水磨都得到了普遍應用。埃及和北非一帶改進了灌溉系統,開闢新的耕地,農產豐饒,成為帝國的穀倉。帝國的手工業也很發達。義大利的玻璃、金屬製品、陶器,腓尼基的玻璃製品、紫紅染料,小亞細亞的紡織品,埃及的紙草、精細麻紗,西班牙的金、銀、鐵、鉛礦產等,都是非常著名的產品。
高盧和西班牙等地興起了許多新城鎮。帝國境內則修建許多縱橫的道路,增闢渠道和港口。許多地方修建了高架引水橋,把遠處的泉水引入城市。海盜已經肅清,水陸交通便利,運輸比較安全。大小商人往來販銷各地物產,許多精美製品運往萊茵河、多瑙河彼岸。帝國初期駛往印度的商船每年就大約有120艘。中國絲綢輾轉運到羅馬,在共和國末期成為上流社會的珍品。
工農業的發展,國內外貿易的稅收,為羅馬帝國積累了大量財富。在義大利本土和各行省,展開了規模浩大的建築工程。羅馬城內興建了許多豪華的大理石皇宮、神殿、別墅、會議廳、公共浴場、劇場、競技場和寬闊的廣場。
因此,有人說「奧古斯都找到的羅馬是一座磚瓦的城市,但他留下的羅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在奧古斯都時代也湧現出許多偉大的作家,如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李維等。奧古斯都晚年被尊為「祖國之父」。統治期間,羅馬經歷了和平與繁榮的黃金時代,被稱為「羅馬的和平」。
BOX:
保民官的誕生
在第一次「撤離」運動期間,羅馬面臨大兵壓境的困境,急需平民參軍應戰,羅馬貴族被迫答應減輕平民的債務負擔,並承認平民有權選出兩名平民保民官,以保護平民的利益。
最初選出的平民保民官為2人,後增至5人,西元前457年增至10人。平民保民官是從上層平民的有產者中選出來的。他們不屬於特權階層,一般能擔任低級指揮官。不論元老院的決議還是高級長官(獨裁者除外)的命令,凡是損害平民利益的,保民官皆可行使否決權。保民官雖不能參加元老院會議,但有權旁聽,對不利於人民的立法可以否決。後來,保民官可以互相否決。保民官的權力不是行政或法律性的,而是帶有宗教性的,保民官的人身不可侵犯。他們不是公職人員,沒有強迫命令權,但有權和人民進行協商,召開人民會議。保民官初設立時權力並不大,後來隨著人民議會作為立法機構權力的增長,保民官的權力也逐漸擴大了。
西元前471年,保民官沃來羅提出平民自己的官員應在平民議會中選出的提案,即全由平民選。這一提議將使貴族不能再利用其被保護人來操縱保民官的選舉,貴族將不能再選喜歡的保民官,因此,關於提案能否通過的交鋒十分激烈。最後,法案還是通過了,保民官此後就在平民議會中選舉。
平民議會大約也是在此前不久出現的。西元前471年,羅馬通過了一條法律以承認這個議會。大約也在這前後,管理阿芬丁山谷神廟建築的住持人員,正式承認為公職人員,稱為營造官或市政官。這官職最早可能就起源於平民,類似管理平民生活事務的地方官。所以到西元前471年前後,平民除有了與貴族進行交涉的保民官外,又有了自己的議會和市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