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命名法
運用五行學說來命名,不但隱含生生不息、子孫綿延的意圖,而且給受儒家思想支配行事的中國人在命名上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幾個人名聯結在一起,構成了五行運轉的模式,既解決了後人子孫生生不息的生存理念需求,又為今生、來世、後世等宿命、因果輪迴觀念創立開闢了一條通道。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中國古代的先哲們將日常生活中的這五種物質用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按照這個原理,「相生」意味著相互促進,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勝」即「相剋」,意味著互相排斥,如「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等。
唐朝有人命名就採用了五行相生的順序,取帶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為名,按家人長幼順序代代相承。如父親取土字旁名字,那麼兒子就取金字旁的名字,孫子就取水字旁的名字。按五行相生順序,土生金,金生水。
從理論上看來,人稟賦的五行之氣的強弱決定著他的天賦高低和命運好壞。而一個人所稟的五行之氣與他的生辰八字有關。將天干、地支與五行相配,這樣生辰八字就代表了人所稟賦的五行。按一般的說法,天干與五行相配的是: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巳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地支與五行相配是:寅、卯、辰屬木,巳、午、未屬火,申、酉、戌屬金,亥、子、丑屬水,土則寄於辰、戌、丑、未之間。
在命名中,採用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而加在名字中,藉以補救「生辰八字」的欠缺,是許多父母給子女命名的常見現象。
從心理角度來考慮,根據自己稟賦五行的不足(我們常聽人說,我火重,我陰虛,我怕火,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暗示和自我承認)而取一個相應的名字,有助於個人在心理上獲得暗示刺激,從而求得心理平衡。這種效果類似一種溫和持久的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