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師傳傳承穴道按摩法
檢視末梢神經反射穴點
臟腑五行
足部器官反射穴點按揉法
1.尿道、陰莖
2.陰道、子宮頸
3.膀胱
4.輸尿管
5.腎臟
6.腎上腺
7.心臟(一)
8.心臟(二)
9.脾臟(一)
10.脾臟(二)
11.肝臟(一)
12.肝臟(二)
13.膽囊
14.膽管腺
15.腹腔神經叢
16.食道(一)
17.食道(二)
18.賁門
19.胃
20.幽門
21.十二指腸(一)
22.十二指腸(二)
23.十二指腸(三)
24.胰臟(一)
25.胰臟(二)
26.胰臟腺(一)
27.胰臟腺(二)
28.小腸
29.升結腸
30.橫結腸
31.降結腸
32.直腸
33.肛門
34.盲腸(闌尾)
35.迴盲瓣
36.甲狀腺
37.副甲狀腺
38.降壓點
39.喉嚨
40.大腦
41.小腦
42.腦幹
43.松果體
44.腦下垂體
45.額竇
46.三叉神經(聶葉)
47.鼻(一)
48.鼻(二)
49.頸
50.脖子
51.眼
52.耳
53.斜方肌
54.氣管、支氣管
55.肺
56.橫隔膜
57.失眠點
58.卵巢、睪丸(一)
59.卵巢、睪丸(二)
60.輸卵管、輸精管
61.子宮、攝護腺
62.頸椎
63.胸椎
64.腰椎
65.薦骨
66.尾骨
67.內尾骨、外尾骨
68.肩頸淋巴腺
69.上半身淋巴腺
70.下半身淋巴腺
71.胸部淋巴腺
72.脖子淋巴腺
73.扁桃腺
74.上顎骨
75.下顎骨
76.肩
77.肘關節
78.膝關節
79.髖關節(股關節)
80.胸部
81.平衡器官(耳)
82.肩胛骨
83.肋骨
84.腹股溝
依系統
內分泌系統
1.內分泌失調、更年期
2.骨質疏鬆症、鈣流失
3.甲狀腺機能異常引發症狀
心臟血液循環系統
1.高血壓
2.血管栓塞、中風半身不遂
3.心悸、心律不整、各種心臟病
4.碰觸容易淤血、紫青、傷口不易癒合
5.低血壓、貧血(地中海貧血).
6.靜胍曲張
生殖系統
1.月經障礙
2.陰道感染發炎 3.子宮下垂、子宮長肌瘤、息肉
4.輸卵管發炎阻塞
5.卵巢功能衰退、更年期
6.性冷感、陰道乾澀
7.陽萎、早洩
8.睪丸充血病症
皮膚系統
1.皮膚問題
2.掉髮、禿頭
3.疱疹(皮蛇)
4.異位性皮膚炎
免疫系統
1.腫瘤(癌)
2.感冒因喉痛咳嗽
3.手術前後意外傷口
4.蜂窩性組織炎傷口
5.淋巴腺病症
6.扁桃腺紅腫發炎發燒
呼吸系統
1.氣喘支氣管炎
2.咽喉炎、聲音嘶啞
3.鼻咽炎
4.肺部異常、咳嗽
5.鼻過敏
泌尿系統
1.腎臟、輸尿管、膀胱等結石
2.排尿困難、尿失禁
3.尿床
4.泌尿道感染發炎
消化系統
1.腸胃引起的脹氣(疝氣)
2.便秘
3.便稀
4.胃痛胃酸症
5.大小腸發炎脹氣
6.盲腸炎
7.痔瘡
8.牙痛、牙齦發炎、上下顎骨痛
9.食物中毒
10.膽囊結石
神經系統
1.頭暈
2.頭痛
3.偏頭痛
4.側頭痛、落枕
5.暈眩
6.自律神經失調
7.坐骨神經痛
感覺系統
1.耳疾障礙
2.眼疾
3.嗅覺
關節系統
1.痛風關節炎
2.風濕性關節炎
3.髖關節發炎疼痛
4.膝關節疼痛
5.腳踝關節疼痛
6.腳背受傷痛
7.腳底痛
8.薦骨、尾骨痛
9.肩膀痛
10.手痛
代謝系統
1.洗腎
2.尿酸痛症
3.全身水腫
4.胰臟發炎
5.腳水腫
6.糖尿病
其他
1.巴金森氏症
2.蕁痲疹
3.燒傷燙傷
4.僵直性脊椎炎
依照器官
膀胱
尿道陰莖
攝護腺
頸、脖子
鼻
腦部
喉嚨
陰道、子宮頸
眼
斜方肌
氣管、支氣管
肺
肛門
卵巢、睪丸
耳
甲狀腺
副甲狀腺
子宮
小腸
大腸
胰臟
十二指腸
賁門
食道
胃
橫隔膜
肺
腹腔神經叢
膽囊
肝臟
脾臟
腎上腺
心臟
輸尿管
腎臟
膽管腺
依經絡
足少陰腎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附錄篇
足部器官反射穴點及經絡穴道總圖
穴位比例說明
臟腑五行相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