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留白的美感
二○○七年六月十日,星期天,美國境內近一千二百萬電視觀眾轉到HBO頻道,收看熱門影集《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大結局。《黑道家族》描述一位現代黑手黨頭目,帶著一群形形色色、組織鬆散的黨徒,在紐澤西州北區胡作非為的故事。在跨越六季的八年播出期間,這部影集囊括二十幾項大獎,包括最佳電視影集金球獎與傑出影集艾美獎等。挾著這種過去只有大電視網劇集獨享的風光聲勢,《黑道家族》使創意電視劇再行其道,也使HBO成為影視娛樂業界的領先業者。
這一天播出的大結局由創造這部影集的大衛.柴斯(David Chase)親自操刀,身兼最後一集的編劇與導演,而自《黑道家族》於一九九九年開播以來,這類情事並不多見。
自《六人行》(Friends)大結局於二○○四年播出以來,如此舉國風靡的盛況堪稱絕無僅有。影評人佳評如潮,認為《黑道家族》的下檔意示一個紀元的結束,忠實的影迷也透過部落格與網頁表達他們的惋惜。就連受敬重的評論家佩姬.努南(Peggy Noonan)也在《華爾街日報》她個人的週末專欄「宣言」(Declarations)以整篇專欄評論這件事,主張《黑道家族》儘管充滿暴力與犯行,卻能以一種極盡感傷的方式,掌握世間男女在工作與人生旅途中面對的種種挑戰。套用她的話說,「《黑道家族》不只是一部大戲,甚至不只是一部經典,而是一部傳世鉅作,而它在本週日夜晚的落幕戲,更締造了紀元性的意義。」
在那個週日晚上,隨著一小時的節目漸近尾聲,每個人都屏息以待,認定東尼.索波諾(Tony Soprano)的下場即將真相大白。自二十二個月前,柴斯宣佈大結局播出日期以來,東尼會不會被「幹掉」,成了影劇版一直火熱的話題。但令觀眾難以置信的是,節目中對這個「大哉問」始終沒有具體答案。他們一直守候到最後幾秒鐘,卻駭然發現電視螢幕突然轉黑。又隔數秒,演員與製作人員名單出現,《黑道家族》影集正式畫下句點。
一部影集竟以如此方式倏然告終,堪稱史無前例,就藝術角度而言,也是開疆拓土的創舉。但如此結尾之所以令人回味無窮,主因不在這項收尾決定的本身。這手法最令人難以忘懷之處,其實是觀眾在螢幕轉黑那一瞬間,以及之後的想法。
觀眾當時最立即的反應跟劇情發展完全無關,反而是假設電視訊號故障:我的電視訊號怎麼在這緊要關頭出狀況?當然,在這個衛星與有線電視的時代,如此反應原也不足為奇;令人稱奇的是,每個人的反應居然一模一樣——一定出了什麼差錯。直到演員名單出現,觀眾這才猛然明白:那幾秒鐘的漆黑,就是這影集的結尾,我家的電視機沒有問題,於是開始思考。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結局播出之後幾天出現的狀況。
在之後那個週一的上午,媒體的報導彷彿排山倒海。從CNN到《紐約時報》,各大媒體無不爭相議論。當然,影評人大呼上當,指控大衛.柴斯避重就輕、奸滑耍詐、別有用心(東尼.索波諾無論有什麼下場,總難免讓一半影迷失望,而且如此含糊以終,也為日後大銀幕的攝製留下空間)。一些脫口秀節目,如《每天秀場》(The Daily Show),立即以此為題,冷嘲熱諷,還在它們自己的節目中模倣這種手法。但在觀眾這方面,一開始因為覺得遭人吊足胃口而產生的不快,很快煙消雲散,代之而起的,是一種無與倫比的高度劇後省思。柴斯那句半打啞謎的話,「任何人只要想看,它原原本本,都在那裡」,也引起新一波對「大衛.柴斯天才手法」的推崇(說本劇經典程度已經超過《教父》)。
觀眾逐漸搞懂,劇中每一景都經過柴斯精心策劃,他們藉由TiVo錄影機一格一格重新解析劇情、一再重看,從中尋找公然吐露與藏之精微的視覺線索、音效暗示與暗含弦外之音的對白,就連攝影機角度、用色與燈效這類不易覺察的細節也不放過。就這樣,各式各樣理論出現在線上與傳統媒體。有關劇情的爭論也彷彿有了自己的生命,觀眾自己製作出他們自己的結局,用柴斯提供的蛛絲馬跡填補遺漏的情節。對大多數人而言,雖說唯有透過全面回顧才能一窺究竟,但東尼.索波諾的命運其實不言可喻。就這樣,從原本茫然不知的基礎上,至少衍生三種各不相同、卻都言之成理的結局,而且每一版本各擁信徒、極力堅持他們的看法。
重點是,對於直截了當的結局,觀眾不會如此投入、如此爭得面紅耳赤。大多數影評人即使並不喜歡《黑道家族》大結局,卻都認為它的播出是二○○七年創意尖峰之作,許多影評人將它譽為近年來電視史上最有創意、最值得懷念的一個小時。無論從什麼角度而言,這最後一集都堪稱不朽。
但如此戲劇性、歷久不衰的衝擊,背後究竟有什麼玄機奧妙?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在一個始料未及之處:中國先哲老子的《道德經》: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翻譯
輪子有三十條車輻拱著輪心的圓孔,正因中間是空的,輪子才能運轉使用。
揉合黏土製作器皿,正因中間是空的,所以器皿才能盛物,派上用場。
開鑿門窗,造房築舍,正因中間是空的,所以房舍才能居住使用。
所以「有」可以給人便利;「無」讓物品發揮作用。
大衛.柴斯拋開傳統、以開創性的手法為劇情結尾。這麼做無疑使他得到了自由發揮創意的空間,讓他一舉解決幾個不同的角色與劇情問題。他這麼做,不只可以將一些看似天差地遠、雜亂無章的情節與場景串成一氣,還能巧妙迴旋,既使相當部份觀眾不致失望,還能造就更大的觀眾參與。為了在每一個景埋下伏筆,柴斯用盡心機,對任何細微末節一絲不苟,這一切種種使他的藝術成就向上提升。最後一刻,螢幕轉黑,呈現「無」的極盡單純,因而展現了驚人的魅力,讓觀眾看得目不轉睛、回味無窮。柴斯不設結尾,留下無限詮釋空間,以一種全然原創、而且截然不同的方式面對觀眾,並藉此告訴觀眾,他尊重他們的智慧與創意。
《黑道家族》大結局十全十美嗎?當然不。所謂「十全十美」指一件事已經完成,而且無懈可擊,《黑道家族》和這兩件事壓根沒關係,但它有一種或許有比完美還要有力量的特質。
它很有格調(elegant)。
a.
「失落的要件」(the missing piece)能讓魅力更大,它不是什麼戲法,而是一個稱之為「讓人的概念發生轉變的概念」(transformative idea)的例子。這種概念是「格調」的靈魂,也是這本書的核心:無形往往更勝於有形。
《黑道家族》影集沒有傳統結尾,卻能造成如此轟動,基於同理,無論如何刻意、精心變化,「完整的E」絕對不能讓你如此投入注意力,絕對無法為你帶來如此難以磨滅的衝擊。而一旦取得線索,一切後續發展都不由你自主,你的腦子會為你創造出影像,轉變你心裡頭的概念。就像《黑道家族》大結局一樣,這個不完整的E,也以一種新形式呈現,有了它自己的、一種極具持久力的生命。
這個簡短的示範,為我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一旦以最低限度的輸入造成最大程度的衝擊,「格調」的魅力將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時無論再添加什麼,事實上只能為期望的效果(在E浮現出來時,你極可能經歷過的那份驚喜)減分。只有在回首反思的情況下,E這個字母才會顯而易見。
「失落的要件」之所以如此威力無窮,原因在於它對「有形」能施加一種出奇簡單、但經過周詳思考的重新構築。換言之,只是刪減、削除,算不得有格調。
無論無心插柳,或是有意為之,大衛.柴斯在製作《黑道家族》大結局時援引的策略,正是失落要件的魅力所在,也就是老子所謂的「無之以為用」。在許多不同領域,最能創新、最多產的人士往往刻意選定適當的事物留白,以一種有創意的方式激發大家的想像力,柴斯也用了這種作法。
儘管這概念未必新穎(老子的哲理流傳至今,少說也不止兩千五百年),但無論你怎麼看,它仍是一種罕見的激進作法。如果我要你告訴我,無論面對任何情勢,可以做的最簡單的事是什麼,你可能若無其事地聳聳肩,不假思索、直覺反應似的答道:「什麼也不做」。但什麼也不做並不容易;事實上,它與最自然、最直覺的反應正好相反。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在非洲進行攝影旅行,就在你準備按下快門、捕捉一個母河馬帶著小河馬的完美鏡頭,卻發現母河馬向著你衝來。大多數人的反應肯定是拔腿狂奔,速度之快,就連豹子看了也自嘆不如;但《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探險記者伯德.馬森(Boyd Matson)告訴我,就算你跑百米有九秒的實力,面對這種情勢絕不能跑。應付這種情勢,馬森是專家,因為對他而言,怒衝而至的母河馬是日常工作的一部份。他建議,碰到這種狀況,你應該站在原地、一動也不動,換言之,就是什麼也不做。但當一頭兩噸重的巨獸,朝你咆哮、飛奔而來之際,想做到什麼也不做,真是談何容易。
此外,如果我告訴你,在這接下來的五分鐘內什麼也不做,我敢打賭你辦不到,在這五分鐘裡,你絕對會做些什麼。我們總以為,這世上最簡單的事莫過於什麼都不做;事實上,什麼都不做,才是最難辦到。
b.
《基業長青》、《從A到A+》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教授從史丹佛商學院甫畢業,第一個接觸的職場就是惠普科技(Hewlett-Packard),在這段初入職場的時間裡,他初嘗留白的價值。一位指導過他、他頗為景仰的教授糾正了他缺乏紀律的毛病。這位教授專精創意與創新,告訴柯林斯,他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很忙,卻忙得沒有焦點。
她這話說得一點也沒錯:那段期間,吉姆.柯林斯雄心萬丈,追逐他精心策劃的目標,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一切。只不過飛馳衝刺引發的雜亂喧囂,同時充斥在他職涯生活的每一角落。她這番話使他暫停腳步,重新思考自己的作為。這位教授要柯林斯做一個﹁功課﹂,她稱之為「二○-一○」的練習:假設你繼承了一筆兩千萬美元的遺產,但只剩下十年壽命,你所做的事情會不會不同?你尤其要問自己──「我會不再做些什麼?」
這項功課果然達到預期效果:柯林斯停下腳步,思考什麼事對他最重要。柯林斯說,他有三個理由認定這番思考是他人生的轉捩點。首先他覺察到,自己盲目衝刺卻選錯了路,等於將龐大精力投在錯誤的事情上。他發現自己痛恨當時的工作,於是立即辭職,回到史丹佛,展開研究、教書與寫作的新職涯。
其次,這項功課成了與他長相左右的座右銘,不斷提醒他,時間有多麼重要、多麼珍貴。現在,他每逢一年之始,首先總會選出這一年「不做些什麼」,而他的每一張待辦工作清單,一定納入「不再做什麼」項目。柯林斯宣揚他的這種作法,力促他的觀眾與讀者,在訂定待辦工作清單時,必須同時列一張「不再做什麼」的清單。為了落實這張清單,他的忠告是,嚴格執行以下這件事︰先想清楚,將目標和目的排出優先順序,然後,將這張表最底下的百分之二十永久刪除。
最後,在他研究企業的過程中,這個思考原則能協助他,找出某些公司所以能成就出「偉大」、而其他公司只是「好」而已的原因。偉大的公司能不斷去除那些無關宏旨,對獲利、熱情、與完美等準則不能帶來重大助益的活動。獲利,意指為公司以及客戶帶來價值的活動。熱情,意指除了賺錢以外,公司還有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完美,意指面對每一項工作都能集中全力、執行得沒有瑕疵,使其他業者無從與之競爭。偉大企業付諸實行的每個活動,都必須能滿足這三項準則。
吉姆.柯林斯二○○三年在《今日美國報》(USA Today)發表〈停止作為〉(Stop Doing),論及為什麼「不做」這麼重要:
「一件偉大藝術品,無論是一首交響樂、一本小說、一幅畫、一家公司、或最重要的,人的一生,組成的要件不僅是這項成品當中有些什麼,『其中沒有什麼』也同樣重要。真正偉大的藝術家、真正不凡的藝術品之所以與眾不同,端在於能嚴格遵守『丟掉不適合的』,也就是說,要能割捨可能已經投入幾天、甚至幾年心血的成果。」
c.
柯林斯這番話,對我彷彿是當頭棒喝。當時,豐田每年都能成功實現幾十萬項創意,而我受僱擔負一項獨特而且挑戰性極高的任務:找出豐田如此神乎其技的原因,背後暗藏著什麼獨家流程。我讀到柯林斯這篇文章時,發現:原來豐田的每一項創意,背後都有著「不做些什麼」的哲理。
我突然覺悟,我在觀察這個問題時,一直用錯了方式。出於自然與本能,我過去觀察的一直是「應該做些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些什麼」。一旦改變了思索的方向,對我而言,研究神乎其技的豐田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便成了探討豐田系統中「沒有什麼」,了解它如何不再做、哪些事不再做。
豐田能拋開一切缺乏熱情、不夠完美的事物,當時已經成為美國市場領先豪華車品牌的凌志(Lexus)車系,突然成為這項能力的閃亮典範。與「有什麼」相比,「沒有什麼」往往同樣、甚至更加有力。這種簡單的思考,使我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事實上,它讓我眼前呈現出一種全然獨特的現實,改變了我一生。
「格調」是一種本質上不同的創意觀,但格調不好掌握,用格調來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待探討與披露,我們無法光憑了解豐田一家公司的格調而掌握住「格調」的要領。為了掌握「格調」如何操作,我將這種「不再做什麼」的觀念,運用在我自己的人生。我辭掉管理顧問業務,寫作、教書,專心研究格調「如何操作」與「何以奏效」。
我觀察更多人、更多團體的故事,研究他們如何以極少締造極多。結果我發現,如果你知道在哪裡觀察,知道觀察些什麼,就會發現那種字母E式的格調核心作法,從藝術到田徑運動、從產業到建築、從科學到社會,堪稱無所不在。
我將在這本書中為你舉例說明,許多個人、團隊、與公司如何善用這個威力奇大的創意原則,創造出更好的概念與成績。寫這本書,目的在於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能找到什麼、學到什麼,讓我們的作為顯露出格調?
但我要事先警告你,我只能做到舉證,我所歸納的格調案例不可能全面而徹底。誠如十九世紀美國哲學家詩人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所說,如果能熟悉一項原則,你不必熟悉這項原則的一切應用。我的目標,不是將格調的概念簡化為一種一目瞭然的處方。不管什麼狀況,都拿同一種處方當作解決方案,這是所謂的萬靈丹,世界上沒有這種東西,更何況,格調本身就沒有單一的配方。
格調何以擁有如此出奇的神力?其中原因並不顯而易見,如果能加以解碼,我們必然能有所領悟,發揮格調的真正功效。我的意思是,關於格調,我看的是更大的圖像、理解更深入。
我用一種東方觀點來說明我要提供讀者的是什麼。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心理學家曾向一個研究團體出示一張圖片,圖片內容是叢林中的一頭象,研究團體的成員則包括來自美國與亞洲、各種年齡層的人士。研究人員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觀察這圖片引發了哪些不同的腦活動。基本上,所有西方人在看了這張圖以後,大腦中職司目標識別的那部份啟動了。但東方人看了圖沒有這種反應。換言之,亞洲人見到的是裡面碰巧有一頭象的叢林,但西方人見到的是一頭象,對叢林卻不甚注意。我在追求格調的過程中,檢驗格調的重點是裡面碰巧有一頭象的叢林(怎麼做可以展現格調),而不是任何特定類型的象(格調有哪些類型)。
為了鮮明描繪這更大的圖像,我們需要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檢驗格調。(藝術家們告訴我,這麼做有助於「拱出真相」。)為解開格調的祕密,我們需要對它的特質與構成層次有若干了解。我們得了解何以格調擁有如此令人迷戀的衝擊。我們得掌握隱藏在格調背後的那種「捨」的過程。我們需要可以行之久遠的操作方式,以便運用我們取得的見解。最後,我們需要了解何以格調不易塑造,塑造格調時會面臨什麼障礙。這麼做能幫助我們發掘「格調」的核心概念,它們也形成本書的基本架構。
d.
不過,你或許仍然會質疑,「格調」的概念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強,這和我們習慣了的做事方式不一樣,而且這麼做(應該說「不做」)反而能為我們帶來更大影響。
因為,我們面對的最緊迫挑戰,是我們做了很多、卻沒有效果,因此我們急需解決辦法,而這辦法便是格調。如果我們不能以一種新方式來觀察這個世界,我們幾乎必將重蹈覆轍,因為土地、勞工、與資金這類珍貴資源價格飛漲,你負擔不起、也沒有必要什麼都做。
由於天性使然,當應該減的時候、我們喜歡加,當應該停下來思考的時候、我們喜歡行動。我們需要一種方式,持續的讓我們以能夠創造價值的簡單,取代很可能減損價值的複雜。我們需要知道如何去刪除無關緊要的東西,替更多關鍵要事留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