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999年我在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因工作的關係,負責編輯由中央研究院呂芳上所長計畫主持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專書工作,因為是承辦人,瞭解文中的內容,是責無旁貸的工作。在此前提之下,我也細讀各章及每位政治受難者的經由。當閱讀到朱華陽先生敘述一家兄弟共有五人有留學日本的經驗時,感到非常訝異且佩服。雖然我自己也是在日本唸書,有留學日本的經驗。但因為時空環境的不同,直覺到他們一家人怎麼那麼會唸書,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要出國留學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我對日治時期留學生的議題產生相當大的興趣。
2004年,我也因為辦理編輯由林慶彰老師主編的《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在中國》一書,瞭解到書中所談到的江文也、張深切、劉吶鷗等人,都有留學日本的經驗後,再前往中國大陸發展的情況。編輯工作的過程中,也得到林慶彰老師許多的啟發,告知臺灣史仍有許多議題有待開展,特別是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知識份子往來於臺灣、日本及中國之間的知識份子,並希望我日後能關注這些議題,多蒐集此相關資料,以作為日後研究此議題的基礎材料。
2007年8月我進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擔任教職工作後,開始大量蒐集人物傳記、回憶錄以及口述歷史等專書,企圖瞭解日治時期臺灣青年前往日本留學的狀況。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非常感謝基隆礦工醫院洪啟宗院長,多次邀請我至他府上走訪,並熱心提供他家族洪以南先生的日記、家書和書畫;以及洪長庚先生的書信及昔日眼科使用的看診器材等,慷慨的同意我閱讀以及翻拍,並親切的為我解說照片中的人物。從中瞭解到日治時期留學日本的醫師家族,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如何因應日人所建構的殖民體制,以及為何會將子弟送往日本學習醫學等諸多問題,提供我許多新的思考方向。於是我就以此為基本材料,以〈洪以南對新思潮受容之探討〉為題,發表在《臺北文獻》;以及〈日本統治時代的日本官吏□臺灣地方紳士□的交流〉為題,刊登在《靜宜大學2009 年『日本學與臺灣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3 回「漢字文化圈」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算是些許最基礎的呈現。
雖然藉由洪啟宗院長的協助完成了以上二篇小論文,並使得我閱讀和蒐集資料的範圍更為寬廣。但也瞭解到以日治時期留學日本醫師為議題的研究論文和專書者不少。可見此議題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對當時臺灣的影響力。於是在繼續蒐集文獻和資料的過程中,也不斷的構思,如何以專書的方式呈現。
經過二年的醞釀,我將前揭二篇小論文作為基礎的研究成果,再補充其他篇章,於是整理成本書。其中有耳熟能詳的杜聰明、洪長庚、吳新榮、許世賢等多位知名人物之外,更有許多是我們所不熟悉的留學日本的醫師。但他(她)們當時都是懷抱著各種理想,遠離家鄉,前往日本,學習新知識。經過數年的努力,等到學成返臺後,他(她)們,將自己所學服務於社會與臺灣百姓,足見對當時臺灣的貢獻及影響,個人對此深感敬佩。
本書能夠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我內人李玉珍女士。她在工作、教子及家務之餘,協助我翻譯,打字。是我最大的支持者與協助者。其次,是我就讀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班的指導教授陳支平老師;以及我在日本關西大學博士班的指導教授松浦章老師,他們二位治學嚴謹,待人親切。不僅在教學與研究方面給予相當多的指導,對我個人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二位老師的教導之恩,學生衷心感激。
再者,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鄭喜夫委員,在出版本書之前,協助逐字校稿之外,並給予章節編排方面相當多的寶貴意見,隆情厚意,無限感激。助理蔡慧潔同學犧牲假日,協助打字、校稿,謹表示謝意。
最後,承蒙博揚出版社的楊蓮福社長,同意出版本書,李淑芬小姐及葉兩發先生提供諸多編輯方面的協助。一併在此致謝。
卞鳳奎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