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拍一部電影,你和主角同樣處於電影中,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遭受苦難……那就是電影。 --黑澤明
十大電影片單:
黑澤明《七武士》、小津安二郎《晚春》、溝口健二《元祿忠臣藏》、木下惠介《卡門還鄉》、市川崑《細雪》、成瀨巳喜男《女人踏上樓梯時》、今村昌平《日本昆蟲記》、小林正樹《切腹》、山田洋次《兒子》、新藤兼人《午後的遺書》(十大導演代表作)
*
進入二十一世紀,電影可說是「太多」了。今天我們可以重溫不少世界名片,新舊蝟聚,有時卻反而幸福得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選擇才好。通過再次的整理過程,或可根據日本這些「排名」的名單,作一簡單的篩選,日後大家在選片上更容易,不至於沒有參考的基礎和指南,書後的附表也具參考價值,希望提供日本十大導演與十大電影的排名順序。暫且擱下個人的心境和喜愛不談,日本老電影之迷人如陳年佳釀,而新片佳作在質與量上始終難以比得過老電影,其實跟日本電影業的盛衰歷史有關。從二次大戰後到整個六○年代是日本電影的全盛時期,今日所公認的經典名片幾乎全出自那二十多年;而影史上地位屹立不可動搖的大師們的頂尖作品也全出現在那段時光。其後就氣勢遞減,佳片寥寥可數了;而且奇怪的是這個現象跟經濟成長無關──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了經濟超強大國之後電影業變得乏善可陳了。也難怪影迷們總覺得日本電影是越老越可愛。
影迷們從前的苦惱是失諸交臂的遺憾,如今的煩惱卻是人生苦短時間有限,鋪天蓋地而來的各國各類型的名片老片新片,何從下手?無所適從之際,可能又形成另一種難以取捨的遺憾了──所以參照信得過的影評人的指點,是沙裡淘金的好方法。
鄭樹森和舒明在這本書裡採用了一個很「日本」 的形式──對談(日本話叫「二人談」),來討論日本電影(限於劇情長片)的「十大」:十大導演(其實有二十名)和他們的代表性佳作;從導演的代表作推選十大名片,加上「另十位」和「遺珠」;以及《電影旬報》和《文藝春秋》在不同年代票選出的「十大」、「百大」等等排名榜,和導演片目、年度入選片目等等。這些完整的名單非常有助於選片時的查尋參考;最後一頁還有「延伸閱讀」書單,意猶未盡的影迷大可以繼續鑽研。
兩位作者一個是專攻日本電影的行家,一個是比較文學和文化現象的學者,對談擦出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見之同,也有彼此互補之處。他們參照日本多年來《電影旬報》《文藝春秋》等刊物舉辦的大型票選而出的各種排名榜,同時也考慮到日本內部並不統一的意見,以及國際欣賞口味和看法的出入;加上兩人對重要的世界導演和電影作品都有足夠的認識,便可以從自己的「非日本觀點」和國際性的角度,再參照日本的排名來重作評估。兩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識,但到底是兩個頭腦而不是一個,所以對談討論便成了不同於一般影評的、極有特色的書寫方式。
並無例外也毫不出人意外的,排在榜上前頭遙遙領先的還是那幾位已經走進歷史的名字,伴隨著他們那些部多半會召喚鄉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綿綿舊情的老電影。那真是一個特別的年代:戰爭的創痛猶鉅傷痕猶新,經濟尚在掙扎起步,然而一個絢麗的電影時代開始了,那樣千般剛烈又萬般溫柔的光芒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消逝之後偶現的閃爍光點只令人更加懷念那個永遠不再的銀幕上的年代。
面對這些名單這些片目,只覺影海茫茫,竟還有那麼多尚未看過的、時日久遠淡忘了需要重看的、以及看過但還想再看的電影……唉,影迷們甜蜜的苦惱啊!摘自李黎序〈舊情綿綿──日本老電影〉
作者簡介:
舒明,本名李浩昌,一九四五年生於澳門,香港影評人、日本電影專家;出版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一九九五)、《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與李焯桃合編,香港,二○○三)、《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香港,二○○七)等;另有中、日電影英文專論,及華語電影英文研究書目五種。
鄭樹森,一九四八年生,祖籍福建廈門,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比較文學博士;出版有文藝論評《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等十多種,外國文學選本《當代世界極短篇》《遠方好像有歌聲》等二十多種;另與黃繼持、盧瑋鑾合編有《香港新文學年表》等香港文學史料十多種。鄭樹森在印刻的作品:《小說地圖》《從諾貝爾到張愛玲》
章節試閱
黑澤明(1910~1998)
鄭樹森:
按照舒明編訂的「1926-2006年《電影旬報》十大電影入選導演20強」所得,排名第1的是黑澤明。他入選次數是25次,榜首次數是3次,總分是179。
舒明:
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1998年9月6日去世。他第一部作品是1943年的《姿三四郎》,最後一部是1993的《一代鮮師》(香港譯名《裊裊夕陽情》),一生共有電影30部,其中25部入選十大。由於戰爭關係,《電影旬報》於1943-1945年沒選十大,但從1946年起,黑澤明所拍的電影,除了《白痴》沒入選外,全部都入選十大。《姿三四郎》有續集,現在有些《姿三四郎》的DVD也是上下兩集的雙碟版,這部電影後來也被其他導演重新拍攝。你認為《姿三四郎》是否可列為傑作?
鄭樹森:
對我來說,黑澤明的傑作應該由1949年《野良犬》(香港譯名《追?記》)開始。
舒明:
但1949年前,1946年拍的《我對青春無悔》,已經相當突出。
鄭樹森:
《我對青春無悔》無疑是很重要的電影,此片處理非常左翼的進步思想,同時也反映戰後日本社會的大思潮。我推薦過很多朋友看《我對青春無悔》的影帶或DVD,其中包括陳映真先生和電影界的朋友,他們看後均甚為驚訝,沒想到黑澤明竟然拍過如此左翼的電影,但我不認為這部片子是黑澤明的代表作。假如在1950年《羅生門》之前要為黑澤選傑作的話,我還是認為祇有《野良犬》。
《羅生門》令黑澤明登上國際影壇,聲名大噪,討論過此片的人太多了,片中多重視點的手法、強調事實沒有真相等內容,不但已廣為人知,「羅生門」甚至成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口頭禪」,但凡一件事情有多個版本,均稱作「羅生門」,我們不必在此為《羅生門》多費唇舌。在《羅生門》之前,1949年的《野良犬》是黑澤較成熟的作品。《野良犬》是部傑作,風格寫實,近乎同一時期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而在情節推動上,由三船敏郎上演的警探失槍記,與二戰後好萊塢的偵探片代表作比較,《野良犬》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片中一老一嫩的警探組合,令人想起好萊塢數十年的警探片程式(formula)。
在《羅生門》之後,黑澤的傑作首推1954年的《七武士》。全片人物多彩多姿,劇情蜿蜒有致,動作場面至今仍令人震懾,劇終(二百多分鐘)餘音繞樑。《七武士》出現後半世紀,仍是獨一無二,可說後無來者;而在《七武士》之前的武士片、劍道片,不能說對黑澤明全無滋潤,但也無一能及。(2006年美國Criterion的「三碟一書」《七武士》DVD,收入一部全新紀錄片,談武士道及《七武士》之前的武士片,可以參考。)
另外,1956改編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馬克白》(《Macbeth》)的《蜘蛛巢城》也非常成功,絕不下於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1948年以影像見稱的改編,而比1971年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演繹更勝一籌。
《赤鬍子》(1965)亦是傑作之選,此片的人道主義全賴劇情推展,十分自然,否則像這類訊息強烈的電影,很容易流於說教。《赤鬍子》劇情豐富,情節熱鬧,可觀性極高。我記得已故台灣小說大家王禎和當年看過此片十多次,十分推崇。大概我心目中的傑作,也不免來自對該片的熟悉度。
至於在《赤鬍子》之前的《用心棒》(或譯《大鏢客》,1961)和《椿三十郎》(或譯《大劍客》,香港譯名《穿心劍》,1962),現在則有一個頗為通行的論點,認為這兩部戲是黑澤明較為「討喜」觀眾、能令觀眾接受的電影。但我覺得《用心棒》在形式上頗有獨到之處,因此值得進入傑作之選。此片後來由義大利導演沙治奧‧李昂尼(Sergio Leone)重拍,成為「義大利式西部片」。
《用心棒》其實可視為《七武士》的另一種延續,或是具體而微的另類版本。片子一開頭那個獨步日本電影史的「狗喫人」鏡頭,已點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共通母題(motif);而兩部片子都是以流浪武士路見不平發悲憫心來開展。但《用心棒》祇有一位主角,故《七武士》中好幾個的特徵都要凝聚一身,武功強不在話下,計謀也高,還要帶點「丑角」的味道,適時來些「喜劇式調劑」(comic relief)。黑澤明拍攝此片無甚特別自我期許而造成的壓力,不比改編那些心愛的杜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傑作,也許正因如此,全片給人渾灑自如的感覺;影像緊湊流暢之餘,音樂的突出(配樂成為主角的分身「synecdoche」)在黑澤明作品中僅見,在日本電影史上也罕見。
另外,個人認為,黑澤明還有兩部是傑作,包括1952年的《生之慾》(香港譯名《流芳頌》)和1957年的《底層》,後者現在很多人視為失敗之作。
舒明:
像大部份日本導演一樣,黑澤明的電影有些是「時代劇」,即古裝片,以武士為主角;另一類是「時裝片」,講述明治以後的現代人生活情況,衣著打扮均與時代劇有別。1946年《我對青春無悔》是時裝片,講述左翼份子的鬥爭、他們如何受到政府壓迫等。此片獨特之處是原節子做女主角,而且她的角色寫得詳細深入,在黑澤電影中女主角比較少,《姿三四郎》有戀愛故事,但女性不是主角。《我對青春無悔》中女主角比男主角的戲份重,在黑澤電影中非常突出。《我對青春無悔》即使不是傑作,至少也是佳作。
另外,日本評論界對1948年的《酩酊天使》(香港譯名《醉天使》)非常推崇,此片是三船敏郎第一次有突出的表現,不過,我也同意1949年同樣由他主演的《野良犬》更加出色。《野良犬》講述一名警察的手槍給人偷了,他一路追查失槍的下落,情節緊湊之餘,亦表現了戰後日本社會的混亂,而且甚具哲學意味。警察和疑犯一正一邪,但在警察最後捕捉疑犯一幕中,警察反而意識到自己與疑犯在正邪之間只不過是一線之差。正邪之對立,在1963年《天國與地獄》的最後一幕,也有類似的場面。稱《野良犬》為傑作,我完全同意。
1954年的《七武士》可謂是最出色的動作片。1956年的《蜘蛛巢城》我也同意是傑作,全片在形式上同樣傑出。黑澤明拍莎劇,連英國的舞台劇導演都歎服。改編之中又能融入日本戰國時代的社會,最後三船敏郎萬箭穿心而死的場面,簡直是一見難忘。
1961年的《用心棒》肯定是傑作。全片的第一個鏡頭,是流浪武士走到荒廢的鄉村,見到一隻狗銜著一隻斷掌,加上配樂,有意帶領觀眾窺探市鎮兩幫匪徒之間的鬥爭,隨後才開展故事,講述主角如何設計消滅兩幫壞人。這樣的處理,無論在娛樂成份或形式創新上,都令人大開眼界。後來的《椿三十郎》,在打鬥方面就沒有那麼精彩。最特別是結尾一場,正邪兩位高手大戰,一觸即發,電光火石之間,主角的對手的胸膛突然血如泉湧,倒地死亡。當時不少人對這一幕很失望,因為期待雙方會對打很久,不料主角竟在一秒之間殺死敵人。我以為《用心棒》拍得比《椿三十郎》好。
我想特別一提的是,在《蜘蛛巢城》和《用心棒》之間,1958年黑澤明所拍的《隱寨三惡人》(台灣譯名《戰國英豪》,香港譯名《武士勤王記》),娛樂成份很高,片中一高一矮的角色,後來演化為兩個機械人,是美國電影《星際大戰》的原型。該片是否可視為傑作?
鄭樹森:
電影本身是藝術,也是工業,更是商業,《隱寨三惡人》在商業上非常成功,拍得流暢自然,此片在各方面雖然沒有大突破,唯電影幾成為一個「原型」(archetype),對於四五十年來世界各地的同類電影,影響甚深。雖謂「原型」之論難以證實,但美國《星際大戰》以至西方很多的電影,肯定受其影響。就黑澤明的整體電影來看,1958年的《隱寨三惡人》是黑澤首部弧形銀幕影片。這個比例的挑戰是構圖;不少名導演都討厭1950年代中葉好萊塢用來抗衡電視小螢幕的「2.55:1」比例,因為長橫條在畫面上不易處理,而且舊比例「1.33: 1」之所謂「黃金分割」為西方繪畫傳統特別熱衷的。但以此片來看,黑澤首次使用壓縮變形鏡頭,給人駕輕就熟的感覺,自始至終構圖舒服妥貼。我完全同意《隱寨三惡人》是傑作。
舒明:
1952年的時裝片《生之慾》、1957年的《底層》、1965年《赤鬍子》和黑澤明後期的電影,我也可稍作補充。《生之慾》雖然同樣是描述戰後日本社會的混亂,但全片在題材和形式上別樹一格。片中講述一位老官員平日推卸責任,並非真心為人民服務。自從他得知身患絕症之後,才突然思考應該如何度過臨終歲月。他曾經嘗試幾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酒、跳舞等,最後決定為把一角污水溝地帶,修建成兒童公園,造福當地市民。片中的講故事方式很特別,主角在電影中段已死去,他臨終所做的事、如何爭取成功興建公園等,均是在守靈時由其他人物旁述、交代和追憶的。《生之慾》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至於《底層》,法國導演雷諾亞(Jean Renoir)也拍過。1965年的《赤鬍子》我也看過好幾遍。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通俗作家山本周五郎的小說。當初在香港看的是刪去結尾四十多分鐘的版本。因為此片太長,結果放映時竟然整個片段給刪掉。此片運用的深焦(deep focus)鏡頭尤其出色。有些畫面看來很近,實際上拍攝時是在很遠的地方。內容方面,《赤鬍子》全片講述在長崎學習西醫的青年,原本打算投身幕府,誓要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後來他遇到老師「赤鬍子」。「赤鬍子」不單盡力醫治貧苦大眾,並希望救治人的心靈。主角從當初反抗老師到後來膺服他,甘願放棄富貴浮華而服務社會,為貧病民眾醫病,電影把這個成長故事拍得相當動人。另外,全片有一段講述主角親睹一位老人的死亡,並從中帶出老人女兒一段淒美的戀愛往事,這些全都是窮人的故事,富有抒情和寫實味道。
1965年,黑澤明拍完《赤鬍子》之後,只有55歲,但電影生涯卻遭遇重大挫折。當時日本電影不景氣,四大導演(黑澤明、木下惠介、小林正樹和市川崑)為了挽救日本電影,聯合組成「四騎之會」合作拍片,首先幫助黑澤明拍成第一部彩色片。此片有不同的譯名,包括《電車狂》或《街車的聲音》,按原著小說的譯名,應叫做《沒有季節的小墟》。片中講述一個貧民區的眾生相,題材跟1957年的《底層》有些相似,只是換上非常鮮艷的彩色。黑澤明對於色彩的運用,可能跟他懂得繪圖和畫油畫有關,他少年時曾立志做畫家。可惜《沒有季節的小墟》票房失敗,對黑澤明的打擊很大,他於1971年12月22日自殺,幸而獲救,但黑明澤在日本已找不到人投資開拍電影,只能靠外國資本維持。因此,他後來差不多每隔五年才可拍一部電影,1975年在蘇聯拍成《德爾蘇‧烏扎拉》,獲莫斯科的電影獎,也取得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其後每隔五年一部的《影武者》(1980)、《亂》(1985)和《夢》(1990)等,都要靠外國資本,其中不少資金來自法國,好幾位崇拜他的美國導演也幫忙集資、發行。1990年以後才拍得較頻密,但也只不過有《八月狂想曲》(1991)和《一代鮮師》(1993)兩部作品。
黑澤後期的電影,在形式上非常講究和突出,例如:《亂》裡千軍萬馬、兩軍大戰的場面很卓絕,對日本和中國後來拍製的戰爭動作片有深遠影響;《影武者》講的是歷史故事,名將?後不公開死訊,秘密地另找替身。不過,我認為這些電影缺乏生氣,頗為形式化,跟早期電影的活力充沛難以相比。這些後期電影可能是佳作,但沒有傑作。
總括而言,我認為黑澤明的傑作有:《野良犬》、《羅生門》、《生之慾》、《七武士》、《蜘蛛巢城》、《隱寨三惡人》、《用心棒》,跟你的很接近,唯一疑問是,究竟1957年的《底層》應該如何定位?另外,在1963年拍的偵探犯罪片《天國與地獄》也非常出色,是否可視為傑作?
鄭樹森:
我們在這次對談之前並沒有交流過《底層》的意見,這次聽到舒明分析《沒有季節的小墟》和《底層》兩部電影之間的相似性,指出《沒有季節的小墟》在內容上很接近《底層》,幾乎是重拍,我決定修正自己的意見,應該是1970年這一部《沒有季節的小墟》才是傑作。此片有兩個獨特之處。
首先,《沒有季節的小墟》的剪接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突破。片中用燈光轉換替代傳統的剪接。換言之,片中段與段之間,是用電燈的開關為連接,即以場面的光暗或通過鏡頭顏色的轉換,摹擬一鏡直落、沒有換膠片的效果。這個剪接特色非常新鮮,可說是創舉。在《沒有季節的小墟》之前,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奪命索》(《The Rope》)也做過類似的效果,但《沒有季節的小墟》在這方面的表現,仍然別具一功。
其次,《沒有季節的小墟》是黑澤天皇首部彩色片(用傳統銀幕比例),構圖及色彩明顯沿承歐洲近代寫實的油畫傳統,又特別專注於具體事物之表面細節,跡近寫生。記得初看此片時,當時電影老師文尼‧費巴(Manny Farber)教授與黑澤明一樣都是繪畫出身,他講課時很強調片中的「圖畫感」(painterly)。文里‧費巴教授對於術語不喜大事鋪陳,對於「圖畫感」也沒有加上什麼解釋。後來我多看這部作品幾遍,又與其他世界電影的色彩互相比較,才知道他所指的是什麼。色彩之圖畫感,剛好與影片中卑微小人物的失所困頓,形成強烈對比。片中小人物貫注黑澤的悲憫與同情,對看過1957年《底層》(改編自舊俄文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不會陌生,甚可視作更加本地化(日本化)的變奏版本。《沒有季節的小墟》在形式上具彩色實驗和剪接實驗兩個特點,其內容又與《底層》相似,因此,我就以《沒有季節的小墟》為黑澤明的傑作,代替先前所選的《底層》。
至於1963年的《天國與地獄》,改編自黑澤明喜愛的美國警探小說家艾德‧麥克班(Ed McBain)的英文作品,原著一般歸類為「警察辦案過程」(police procedure)小說;顧名思義,特重案件中警探的工作流程,故此有一種自然主義式的寫實;而警局是團隊,小說因此突出群戲,並以紐約大都會的三教九流、貧富懸殊為背景;過程中呈現的大多為社會陰暗面,調子不免沈鬱。黑澤明的改編青出於藍,在電影裡除辦案工序及察曲折外,注入道德層面,並涉及貧富懸殊階級問題,超越原作,直逼陀思妥耶夫斯基。電影節奏的緩急徐疾,拿?精準,情節的跌宕起伏,緊扣心弦,在攝影上通過東京的交通場面,配合劇情,各方面都配合得水乳交融,非常難得。加上全體演員的精彩演繹,構成至今無出其右的日本「警匪片」,同樣是傑作之選。
黑澤的電影,其實除了去世前所拍的最後兩部,每一部均可視為佳作。即使1945年的《踩虎尾的男人》,幾乎原封不動地把能劇(Noh)搬上銀幕,其風格化(stylization)的效果,仍有可觀之處。1944年戰時所拍的《最美》也在形式上有新嘗試,當時而言亦很難得。1960年《惡漢甜夢》(或譯《壞蛋睡得最香》)再次顯示駕馭寬銀幕的功力,尤其是開場二十分鐘的婚禮,大銀幕的特寫及遠鏡之對比尤其強烈,形式上深化劇情。因此,由1943年《姿三四郎》到1990年《夢》,全屬佳作,比佳作更進一步的就是傑作。
說到佳作,從1975至1990的四部彩色電影:《德爾蘇‧烏扎拉》、《影武者》、《亂》和《夢》,每部也很有特色。我同意舒明所說,它們或稍為形式化。四部電影的形式頗獨特。以1975年的《德爾蘇‧烏扎拉》為例,此片是黑澤在俄國拍攝的彩色70釐米電影。特大的銀幕,加上西伯利亞自然景色之無垠,讓黑澤在構圖上作出迴異於《沒有季節的小墟》的試驗,框架不再囿限影像空間,而讓山川景色水平式橫軸般在特寬的銀幕舒伸開展,更突出片中生活在野外的獵人烏扎拉與大自然的互為一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名著《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搬上銀幕毫無神采,但黑澤此片倒在無意中,經營出這部中篇的精神。其他的還包括《影武者》內景運用色彩較暗的鏡頭;《亂》千軍萬馬、彩色繽紛的鏡頭;《夢》裡花神出現的一幕,都令人非常震撼。黑澤明的電影,實在找不到佳作以下的水準。
總括而言,黑澤的傑作有《野良犬》、《羅生門》、《生之慾》、《七武士》、《蜘蛛巢城》、《隱寨三惡人》、《用心棒》、《天國與地獄》、《赤鬍子》和《沒有季節的小墟》。我們一共選出十部傑作。
舒明:
黑澤的30部電影,我全部都看過,其中有些是較少人提及的。1944年的《最美》,講述玻璃廠工作的女工,有謂是為軍國主義宣傳,此片拍得較弱,不過仍不失為水準之作。另1947年《美好的星期天》甚受好評,此片以戰後為背景,卻只講述一男一女的戀愛故事,拍得很理想化,令人想起「有情飲水飽」的境界。1949年《寂靜的決鬥》講述一位在工作中染了性病的醫生人格高尚,雖然犧牲了愛情,仍然盡心醫治病人。他每一部電影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們所選的十部傑作,黑澤拍得無懈可擊。
鄭樹森:
日本戰前拍戲,不免受到當時軍政府的審查和監察。《姿三四郎》以柔道為題材,表面上弘揚武德,事實上有黑澤明的個人發揮。「弘揚武德」的主題,方便通過審查和取到資助,容易過關,但拍出來的故事,並沒有違背其個人的意願。
1944年的《最美》是軍政府要求「配合」的作品,應該是文宣片,但刻劃軍火廠女工的工作過程,近乎紀錄片,最為可觀的是對女工刻苦耐勞的描繪,其實甚為「中性」,很難說是右翼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政策電影。尤其是《最美》的結局,肯定有宣傳作用,強調後方要努力工作、支援前方等等,但影片有趣的地方,卻正正說出支援前方的是「無產階級」工人,在電影史上非常難得。就當時而言,此片既可「交差」,又有黑澤明的特殊處理。至於《美好的星期天》的特色,除了你剛才的分析之外,印象最深的還有作品中的音響,效果很獨特。
現在黑澤的作品全部都可在坊間找到來看,其中有一半以上,舒明和我都不斷重溫。有些舒明可能看過十數次吧?這或者是我們對黑澤的分析可以比較透澈的原因,而《電影旬報》的選舉結果也很合理。
附:黑澤明的傑作表:
1) 1949《野良犬》
2) 1950《羅生門》
3) 1952《生之慾》
4) 1954《七武士》
5) 1956《蜘蛛巢城》
6) 1958《隱寨三惡人》
7) 1961《用心棒》
8) 1963《天國與地獄》
9) 1965《赤鬍子》
10) 1970《沒有季節的小墟》
黑澤明(1910~1998)
鄭樹森:
按照舒明編訂的「1926-2006年《電影旬報》十大電影入選導演20強」所得,排名第1的是黑澤明。他入選次數是25次,榜首次數是3次,總分是179。
舒明:
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1998年9月6日去世。他第一部作品是1943年的《姿三四郎》,最後一部是1993的《一代鮮師》(香港譯名《裊裊夕陽情》),一生共有電影30部,其中25部入選十大。由於戰爭關係,《電影旬報》於1943-1945年沒選十大,但從1946年起,黑澤明所拍的電影,除了《白痴》沒入選外,全部都入選十大。《姿三四郎》有續集,現在有些《姿三四郎》...
目錄
第一部份 十大導演
(一)日本十大電影導演的選擇及排行榜
(二)大師的標準
(三)大師的數量
(四)大師的名作
1.黑澤明(1910-1998)
2.小津安二郎(1903-1963)
3.今井正 ( 1912-1991 )
4.木下惠介(1912-1998)
5.山田洋次(1931- )
6.市川崑(1915-2008 )
7.山本薩夫 ( 1910-1983 )
8.今村昌平(1926-2006)
9.溝口健二(1896-1956)
10.成瀨巳喜男(1905-1969)
11.新藤兼人(1912- )
12.內田吐夢(1898-1970)
13.小林正樹(1916-1996)
14.深作欣二(1930-2003)
15.熊井啟(1930-2007)
16.大島渚(1932-)
17.豐田四郎 ( 1905-1977 )
18.吉村公三郎 ( 1911-2000 )
19.篠田正浩(1931- )
20.黑木和雄 ( 1930-2006 )
第二部份 十大名片
(一)十大導演代表作
1.黑澤明
2.小津安二郎
3.溝口健二
4.木下惠介
5.市川崑
6.成瀨巳喜男
7.今村昌平
8.小林正樹
9.山田洋次
10.新藤兼人
(二)另十位導演代表作
11.今井正
12.山本薩夫
13.內田吐夢
14.深作欣二
15.熊井啟
16.大島渚
17.豐田四郎
18.吉村公三郎
19.篠田正浩
20.黑木和雄
(三)遺珠篇
21.增村保造 ( 1927-2001 )
22.使河原宏 ( 1927-2001 )
(四)平成年代
23.北野武 ( 1947- )
總結 十大導演及十大代表作
第三部份 名單及片目
(一)《電影旬報》日本電影導演50強(1995)
(二)《電影旬報》20世紀日本導演票選排名(2000)
(三)1926-2006年《電影旬報》十大電影入選導演20強
(四)《文藝春秋》日本電影導演20強(1989)
(五)《電影旬報》日本電影百大(1999)
(六)十大導演全片目
1.黑澤明
2.小津安二郎
3.溝口健二
4.木下惠介
5.市川崑
6.成瀨巳喜男
7.今村昌平
8.小林正樹
9.山田洋次
10.新藤兼人
(七)13位導演《電影旬報》年度十大入選片目
1.今井正
2.山本薩夫
3.內田吐夢
4.深作欣二
5.熊井啟
6.大島渚
7.豐田四郎
8.吉村公三郎
9.篠田正浩
10.黑木和雄
11.增村保造
12.使河原宏
13.北野武
第一部份 十大導演
(一)日本十大電影導演的選擇及排行榜
(二)大師的標準
(三)大師的數量
(四)大師的名作
1.黑澤明(1910-1998)
2.小津安二郎(1903-1963)
3.今井正 ( 1912-1991 )
4.木下惠介(1912-1998)
5.山田洋次(1931- )
6.市川崑(1915-2008 )
7.山本薩夫 ( 1910-1983 )
8.今村昌平(1926-2006)
9.溝口健二(1896-1956)
10.成瀨巳喜男(1905-1969)
11.新藤兼人(1912- )
12.內田吐夢(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