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壞蘋果還是大染缸?
心愛的情人劈腿、一起打拼的盟友通敵、老師援交、名醫虐童、孽子弒親、政客集體貪污的欺騙,《歷史暗角》裡小人的冷笑,或是,上世紀死了五千多萬人的恐怖行動與種族屠殺。當你驚訝人們的殘酷,感嘆邪惡:「怎麼有這樣的惡魔?」在懷疑人性之餘,你何妨試另一種方向去理解:「是什麼將人變成惡魔。」
《路西法效應》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將好人變成壞蛋,情境的力量大於個人意志,這本書就在揭發這樣的情境力量。你將可以學習到,善惡二分的失焦與「無間道」,了解使人邪惡的情境力量,並且分析這些情境力量是透過什麼心理動力而使人為惡,最後,如何戰勝情境力量而發揮本善的人性。
作者P. Zimbardo是現代心理學重要的代言人,二十五年前我們在大學時所唸的普通心理學就是他寫的教科書。前幾年我在國際應用心理學會上遇到他,還依然為心理學的推廣與傳承熱心奔走。他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所發現的邪惡心理學,也是本書主要的精彩報導,在三十多年後,再度上演「美軍凌虐伊拉克戰俘」的現實版。這些真實的證據,無論來自實驗室模擬或是戰場上的經歷,最主要的啟示在於:情境力量對個體行為無形的支配,我們必須放棄善良自我能夠打倒惡劣情境的簡化概念,大多數的人在面對社會力量的考驗時都可能出現重大的性情改變。
作者引導我們反省更基本的問題:「我們真正了解自己多少?一旦面臨陌生情境,當下有多少把握預測自己會做什麼、不會做什麼?我們是否會像上帝最愛的天使路西法一樣無法抵抗誘惑,對他人做出難以置信的事?」自認善良平凡的我們,在有些情況,也會被貪婪、嫉妒、欲望和憤怒淹沒,沉溺在這些使壞的衝動,而一時迷失。
情境系統是行為的脈絡,透過其酬賞及規範的功能,支配行動者的角色和地位而給予意義與認同。系統由個人及機構指揮系統串謀,指揮者的意識形態、價值和力量創造出情境,也規定了行動者的角色以及行為期許,要求在其影響範圍內的人扮演它規定的角色,做出被允許的行為。
「路西法效應」指的就是某種情境系統的力量,經由「心理動力」而將好人轉變成惡魔,而這些心理動力包括:服從權威、去個體化與去人性化、被動面對危險、自我保護與合理化。本書以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並收集不斷上演的歷史見證,解釋路西法效應,說明情境系統使人為惡的「社會動態學」。
除了「史丹佛監獄實驗」,最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就是Solomon Asch的「順從」研究,他在實驗室驗證從眾需求的兩個基本機制:(1)「資訊性需求」:因為其他人擁有的想法、觀點和知識常有助於人們探索自己身處的世界。(2)「規範性需求」:因為當我們同意其他人看法時,才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於是我們受到歸屬感及認同感強烈需求的鼓舞,對其他人的世界觀做出了讓步。誠如 C. S. Lewis所謂:當人處在善惡邊緣時推一把的強大力量,乃來自人們想成為「圈內人」而不願被排除「在圈外」的渴望。「在所有熱情之中,成為圈內人的熱情最擅於讓本質還不壞的人做出罪大惡極的事」。
另一個令人震撼的研究發現來自Milgram 的「盲目服從權威」實驗,他對於服從權威問題的研究興趣出自人性關懷,希望了解二戰大屠殺期間的納粹黨人如何能輕易順從命令殺害猶太人。結果指出,殺害猶太人與電擊受測者的理由一樣:「我只是聽命行事」(Adolf Eichmann)。書中引述眾多複製與延伸Milgram服從模式的研究與人間悲劇,讀者將更深刻體會盲目服從權威如何將天使折翼。延伸的研究有:不對等醫護權力下,護士們遵從不知名醫師所下達的不合理要求而虐待病患;光身搜查的騙局使喚性的服從;在美國高中世界歷史課堂上製造納粹分子;教授(權威者)的簡報,輕易誘導學生通過「將不適生存者趕盡殺絕」的法案。人間事件則有:在巴西,政府許可警察用嚴刑拷打的方式從所謂「有顛覆意圖的」國家公敵口中套取自白,那些酷刑者與處決者其實是情境所需;在蓋亞那叢林裡,有一位美國宗教領袖說服了超過九百名的追隨者自殺,或者是由親人或朋友殺害。那些911事件用炸彈轟炸的完美軍人,其實完完全全就跟平常人一樣,他們是在神智清楚的狀態下懷抱著獻身精神執行任務。
順從和服從權威只不過啟動對情境系統的臣服,愚化決策與道德。而在潛在的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對抗關係中(如獄卒和囚犯、拷問者和被拷問者、自殺炸彈客與遇害平民之間),「去個體化」過程使得加害者得以保持匿名,因而降低了個人行為的可說明性、責任感和自我監控能力。此外,「去人性化」過程則奪走了潛在被害人的人性,使得他們變得跟動物一樣,甚至什麼都不是。書中調查了一些讓旁觀者面對邪惡時成為被動觀察者而非主動介入、協助或檢舉者的情境。「不為的邪惡」實際上是邪惡的選民,因為它讓加害者相信,那些明白正在發生什麼事情的人的沉默正表示他們接受並允許這些惡行。
所以,橫眉冷對社會系統的惡勢力,必須揭穿系統孕育邪惡的魔法,擊碎這個大染缸之後,更要面對自己受惑的心理動力,利用個人的力量挑戰情境系統的力量。作者在書末,既祭出十大抵抗守則,分別為:(1)「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當機立斷」,別頑固地「堅持到底」。(2)「保持很警覺」,遵從Allen Langer的《用心法則》,鼓勵批判性思考。(3)「自己負責」,別讓責任分散掩飾,或只是「聽命行事」、「每個人都這麼做」。(4)「堅持自己的獨特性」,不允許其他人將你去個性化,或讓匿名和祕密掩蓋惡行。(5)「愛老師,更愛真理」,官大不一定學問大。(6)「希望被群體接受,但也珍視自我的獨立性。」和諧經營群己之間。(7)「辨識框架資訊,維持警覺心」(8)「平衡時間觀」,將過去與未來連接,可叫醒當下的自己停下現行沈迷的暴行。(9)「不為了安全感的幻覺而犧牲個人或公民自由」(10)「反對不公正的系統」,這些系統包括軍隊和監獄系統,以及學校、政黨、企業,甚至是家庭。作者指出,這些抵抗有害社會影響力在於自我覺察力、情境敏感度、街頭智慧,三種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個人的彈性以及公民的德行。
《路西法效應》揭開社會染缸,直指將人變成惡魔的社會系統;而相對的,學習大師Skinner教我們超越堅持自決的尊嚴與自由(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接受優良的環境設計以條件化完美行為,打造《行為主義的烏托邦》。兩者皆強調環境塑人,然而,前者指出壞環境,後者規劃好環境。因此,在平衡個人與情境對惡行的影響力之餘,整合環境善與惡的作用力道,將是閱畢本書後可有的積極作為。
作者對社會系統作用的提醒,部分與西方個人主義文化過於強調自我意志而忽略情境力量有關。文化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在《思維的疆域》書中所報告系列的研究,指出東方集體主義對情境脈絡的敏銳與重視。所以,路西法效應的文化意義,將是華人讀者值得反思的議題。
適合本書的讀者,有犯罪學家、教育家、法官、臨床心理師、電影小說工作者,以及父母和他們的子女;也適合嫉惡如仇者、欲拯救性靈的慈善家,以及準備手刃淫婦(夫)者,而尤其是,當你我在感嘆人性墮落之際,這本書將啟開我們對人性文明的新希望;認清黑暗,將更明白在何處點亮。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劉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