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4 項符合
流浪之歌 林班歌,部落誌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80 |
![]() |
二手中文書 |
$ 315 |
![]() |
藝術設計 |
$ 315 |
![]() |
小說/文學 |
$ 315 |
![]() |
音樂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就像被葡萄牙人“發現”並驚呼“福爾摩沙”之前,臺灣島已經生息了幾千年一樣;1990年代標明“原住民當代創作歌曲”進入流行樂壇之前,原住民一直在“創作”,部落早已擁有自己的“流行音樂”。
1950-70年代,在伐木外銷爭取外匯政策下,部落族人受雇在“林班”做育苗、砍草、整地的工作,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貨幣勞動。於是,在單調的勞動工作中產生了一種歌謠:它從部落的旋律和腔調而來,逐漸以新學習的國語為主,跨部落、跨族群地流傳;又從部落的篝火旁,唱到城市的工地中、唱到遠洋的漁船上,唱著思戀和流浪。
它的歌詞直白,卻孕含了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它的曲調簡短,卻融匯了千年古調、日本演歌、西洋民歌及流行音樂的元素;它是一無所有的勞動者的慰藉,也是回顧來路、思考未來的武器。這些歌謠,烙印著原住民族從氏族傳統走入民國的“現代化”足跡。究其起源,我們稱之為~林班歌謠。
作者簡介:
李娜,1975年生,河南焦作人。上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2010~2011年。日本愛知大學訪問學者2008年。臺灣成功大學客座學者200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