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了解性格 孩子成績就會提高
我想起某位國小學童的故事,他在日記上寫著「希望像魚兒一樣自由」後就離開世界,到另一個遙遠的國度。他同時在日記上抗議:「我不懂,為什麼小孩子自由的時間比大人還少。」那個孩子的學校成績很好,個性開朗、活潑,朋友也很多,是個受盡父母疼愛的小孩,因此當我知道他離開人世的消息後,相當震驚。
因為這孩子就像馬不停蹄的馬車一樣,不斷往返在學校和補習班之間,而且因為被迫念書而感到痛苦。他除了不斷在日記裡吶喊外,在和朋友通訊的時候,還取了個「不幸」的暱稱,可見念書在他心中的壓力有多大。可是不只父母,連導師都沒有發覺到孩子正因念書問題而感到痛苦。
有的父母因為子女念書或前途問題來研究所找我。在談話當中我發現,近來父母跟子女間發生的衝突已經超乎想像。如果是孩子還算用功,父母擔心孩子的前途問題或是因為前途問題而彼此起衝突的情況,還算小事,這時只要以孩子性向及前途的測驗為基礎,通常孩子或父母都能帶著滿意的笑容離開。但若是因為孩子成績不如父母所期待,或是孩子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念書或書念不好時,情況就變得複雜多了。
「媽媽只要一開口,就只會說怎麼不去念書、怎麼沒去補習班!難道就不能放手讓我自己讀嗎?離考大學的時間還那麼久,為什麼現在就要生氣!」
「你看看,這孩子成績差點就最後一名,竟然還說這種話?我現在叫你念書是為了我嗎?這是為了你的人生,你自己應該要知道念書才對呀!」
母子間的衝突可說是一觸即發。
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到底念書是為什麼?為什麼孩子念書的問題會讓母子間吵得面紅耳赤?
父母老是把念書或考試掛在嘴邊,彷彿鸚鵡一樣,不停地叮嚀孩子要好好用功,特別是當他們看到成績單時,怒氣就會爆發了。「要怎麼做,這孩子才會好好用功?鄰居的小孩都會自動念書,為什麼這孩子不會?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孩子怕父母生氣,所以勉強坐在書桌前面,但是他卻無法擺脫壓在雙肩上的重擔。「媽媽到底要我考第幾名,她才會高興呢?其他孩子的父母都不會囉嗦,讓小孩做自己想做的事,為什麼我的媽媽只要一看到我,就只會叫我用功、用功。書念得好就代表成功嗎?只要念書,就真的能變幸福嗎?」
媽媽或小孩的心裡都不舒服,兩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不久前還洋溢歡笑與愛的家庭氣氛開始變調,再也無法再挽回。
當我還是學生時,大多數的學生家長都認為「念書∥幸福」是不變的真理。當然,這公式背後有著父母和子女間所達成的無言共識,「用功念書才能進入好大學,從好大學畢業才能找到好工作,這樣才可以過著幸福安定的生活。」不過當今社會,職場面貌變化快速,幸福和成功的概念也日漸多元,因此強調「念書∥幸福」的公式已經落伍了。
儘管如此,大多數的父母認為一定要用功的想法,似乎沒有改變,因此當考季來臨時,我們還是會繼續聽到令人無可奈何、充滿不安和絕望的新聞吧?
如果這不是父母或孩子所樂見的,那我們現在就該要有所行動才對。首先要做的就是結束這個讓孩子們疲累、挫折、徬徨的惡性循環,而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父母。
本書的內容將有助於父母理解不同孩子的性格及行動特質,並以此為基礎,教導適合孩子個性的念書方法。我整理了在Yonwoo研究所裡診斷過的父母跟孩子資料,並將我發現的事實彙整成本書的內容。
本書所強調的重點,並不是教父母要採取哪種方法叫孩子用功念書,進而開啟邁向成功幸福之路。而是強調先讓孩子在小事情上面感到幸福,並在小事情上面獲得成就感,讓孩子找到念書的價值和意義,這樣才是更快、更有效的念書方法。也就是說,父母不該傳達「成績進步才能過著幸福生活」的單向訊息,而是應該相信「照孩子所想的去做,讓他快樂地念書,這樣成績才會進步,他的人生也才會成功。」當你開始實踐這個信念時,孩子就會開始慢慢改變。
想要讓孩子能夠快樂念書,除了要先了解孩子,同時也要正確了解孩子想要什麼。很多父母都會這樣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怎麼可能不了解。」然而要完全了解孩子天生的性格和行動特質,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是雙胞胎兄弟也都有不同的個性和行動模式,所以只有在真正了解孩子獨特的性格後,才能開始看到孩子的特別面貌。
我堅信,了解孩子才能看清孩子;也只有在看清孩子之後,才能找出適合孩子的念書方法和教導方法,並知道如何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愛孩子。我也誠摯希望能藉由本書,使那些希望為孩子開啟「幸福念書」之路的父母得到一些幫助。
<前言>
適合孩子特質的學習方法最有效
我們常聽到父母和老師這樣說:「念書沒有捷徑,認真念就好了」、「一定要預習和複習」、「老師強調的重點一定要背」、「每天一定要背五個英文單字」、「這個公式要背」等等。父母或老師對孩子的要求從來就沒停過。不過根據我的經驗,完全依照這些要求去做的學生,不會超過20%,而其餘80%的學生就像是披了件不合身的衣服一樣,每天無力地往返於學校、補習班和家裡。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
世界上的人或是一株草、一棵樹、一顆石頭,都擁有獨特的特性,就算是同科、同種,各自的長相不同、顏色不同、香味也會不同。假設是同種的蝴蝶,也有可能在大小或紋路上有所不同;即便是同卵雙胞胎,總也會有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應該要懂得肯定彼此的差異。只有了解每個人都獨具特質後,才能減少衝突,也才能掌握並理解每個獨立個體的價值。對孩子也是一樣,應該要幫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特質成長,並且用適合他的方式去指導他的生活及學習。
歷史上有許多學者都試圖以性格類型或體質論,來說明人的行動與性格。其中大衛.柯塞爾(David Keirsey)將性格分為戴奧尼索斯型、艾普米修斯型、普羅米修斯型、和阿波羅型四種,並以主張因性格不同、學習方式也有差異而知名。我將柯塞爾的這四種性格類型分別命名為「行動型」、「模範型」、「研究型」、及「理想型」,並將我在這段期間臨床諮詢經驗以及開發U&I學習類型檢測過程中所發現的十種綜合型性格類型追加進去,總共分成十四種性格類型。主要是因為柯塞爾所提出的四種性格類型雖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在實際的諮詢後,我發現只以四種類型來分類有所困難,而且也確實出現許多無法分析的個案。
再怎麼說,全世界有數十億的人,要將所有人的性格只分成幾種類型,是不可能的事。但我仍希望這十四種性格類型的分析,能有助於父母理解、支持子女的學習和生活態度、以及未來的人生規劃,甚至能更進一步成為開啟孩子心門的一把鑰匙。
或許要父母、老師的指導方式都能適合孩子的可能性很低,但我還是想要強調,只要能夠理解孩子的性格和行動上的特質,並選擇符合孩子性格及特質的上課方式,這樣孩子就會將念書想成是一件快樂、幸福的事,而且我確信孩子的學習能力一定會有明顯的進步。
<推薦序1>
試著幫孩子找到他自己的路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曾昭旭
對於教養兒女,我一直提倡「把孩子當人看」(不要把孩子當我的附庸、寵物、工具)、「順著他的毛摩」(成全孩子自己的性情)、「逐步還政於民」(孩子每增長一分自我管理的能力,就還他一分自主權)等等原則。而實際運用在我的親子關係上,也似乎真的是成效卓著,事少功多。這令我更加確信:每一個人都是天才,關鍵在要了解他「才」在那裡。
很高興讀到韓國金萬權教授的這本新書:《了解性格 孩子成績一級棒》,可說正是前述理念的印證。尤其金教授並不拘泥於西方的理論框架,而能站在東方人的立場予以適切的調整與引申,而應用在東方父母最關切的孩子成績問題之上,更屬難能可貴。
例如金教授依據的性格類型理論,原是大衛柯塞爾的四分法,即:「戴奧尼索斯型」、「艾普米修斯型」、「普羅米修斯型」、「阿波羅型」。但這些源出希臘神話的名字實在不適合東方人的頭腦,金教授遂改為意譯的「行動型」、「模範型」、「研究型」及「理想型」。
其次,在運用性格類型理論時,一般人最容易犯的謬誤便是將死類型硬套在活人身上,以致削足適履。其實人的性格是非常豐富、複雜、多樣而又特殊的,嚴格說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千萬個人就有千萬種差異,又哪能硬套在簡單的幾個類型中呢!所以在應用類型理論之前,我們一定要先對建立理論的意義與功能有正確的認識,才不致誤用。
而簡言之,性格類型理論只是列出幾個性格的典型(不管是二分法如陽剛陰柔,三分法如AOB血型,五分法如金木水火土,十二分法如十二星座……)以為參考,卻並不是認為人的性格只有這幾種。所以在應用時也不該以為A血型的人一定如此,B血型的人一定如彼,而該利用這幾種典型分別比對自己(或某人)的性格,看相似度有幾分,最後才訂出諸如:我的性格大致是50%的A型加30%的B型加20%的O型。這才是細膩而準確的理論運用。 金教授基於他的臨床經驗,顯然很了解這一點,所以在介紹這一套性格類型理論時,至少自行加上了「行動模範型」、「行動研究型」、「行動理想性」、「模範研究性」、「模範理想型」、「研究理想型」六種中間類型(就像血型也有AO、BO、AB三種中間類型)。這可見作者在理論運用上的靈活。
當然,再靈活引申也不能盡論複雜多樣的人性之極致,所以讀者在讀完本書而準備應用到自己的親子關係中的時候,當然要更靈活、細膩、準確地調整出一個為自己的孩子量身打造的詮釋才是。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您才算讀通了這本書,而您的孩子也有福了!
<推薦序2>
讓孩子適情適性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秦夢群
為人父母者無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力求孩子能有好成績以贏得幸福的未來。但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應了解並配合子女性格上的個別差異,使其能適情適性,進行多元化的發展。本書配合孩子的不同性格,提出各種教養上的建議,務實且富有理念,值得我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