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之死
關於楊堅之死,《隋書•文帝紀》是這樣記載的:仁壽四年(西元六○四年)正月,楊堅到仁壽宮避暑,並將大小事務都託付給皇太子楊廣處理四月,皇上病倒。七月十日,楊堅病重,與群臣一一握手訣別三日後,一代開國之主、雄才大略的楊堅駕崩於仁壽宮大寶殿,享年六十四歲。
此段讀來,頗令人唏噓。
然而對於文帝死因,在《隋書•楊素傳》和《資治通鑑》中,卻有一段駭人聽聞的記載。
據說楊堅病重時,招了楊素、柳述、元岩三個心腹大臣在寢宮的臥榻旁伺候。而楊廣則居住在大寶殿,不能隨時見到楊堅。但楊廣又想知道老爸的病情進展,以便做好應變措施,就寫了一些問候的話,用信封封好,託人送到皇帝身邊的楊素手中。楊素則將皇帝一天吃了幾頓、拉了幾次、氣色如何、用藥藥量等情況用流水賬記下,再封入信封,託人回送給楊廣。但送信之人卻陰差陽錯地把信送到了楊堅手上。楊堅看後立即龍顏大怒。
另外,還有一件事更讓楊堅氣急敗壞。楊堅的一個妃子陳夫人當時也在皇帝身邊侍疾。陳夫人在一次出外更衣(可能是對上廁所的委婉稱呼)時,與楊廣不期而遇,結果慘遭楊廣非禮。虧得陳夫人拼死抵抗,才沒有被辱。陳夫人回到楊堅身邊後神色卻不大正常。在皇帝一番追問之下,陳夫人才哭哭啼啼地說道:「太子非禮我!」
隋文帝當即表態:「這個小色狼!怎麼能夠託付大事?都是被他媽(獨孤皇后)害的!」並立馬把柳述、元岩找來,急匆匆地說:「快!快去叫我兒子!」柳述、元岩還以為是要叫楊廣。楊堅連忙補充道:「是叫楊勇!叫楊勇!」
楊素很快得到消息,趕忙找楊廣緊急磋商。二人見事已至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乘手上還有禁衛軍兵權,把柳述、元岩在半路上給截獲了,送到大理寺下獄。同時,他們派出太子府的侍從官張衡到皇帝寢宮「侍疾」。張衡進寢宮後,把裡面的妃子、太監、宮女統統趕了出來。過了一會兒,就傳來楊堅駕崩的消息!(天知道張衡一個人在寢宮是如何侍疾的!)
據說陳夫人和一干宮女太監獲知皇上駕崩後,頓時嚇得渾身發抖,以為會被太子滅口。沒多久,楊廣就派使者送來一個親筆簽名封好的小金盒給陳夫人。陳夫人認定盒中裝有毒酒,遲遲不敢打開。在使者的一再催促之下,她才戰戰兢兢地揭開封條,發現面居然是幾個紅繩子編成的同心結!
旁邊的宮女太監一見同心結,紛紛轉驚為喜:「這回我們死不了了!」
陳夫人卻又羞又惱,心想:老爸屍骨未寒,這當兒子的居然就打起了後媽主意,未免也過於色膽包天了吧!說什麼也不肯答應。
但此時,旁邊的宮女太監們已經迅速變換了角色,轉而逼迫陳夫人接受太子的「好意」。
陳夫人一個弱女子又能有什麼辦法?哭哭啼啼半天,沒奈何,只得從了。
以上內容俱為正史記載,不敢一筆否定。但仔細推敲,還是存在一些疑點。
其一:《隋書》與《資治通鑑》均記載文帝駕崩於大寶殿,
這說明文帝臨死前的病榻就放置於大寶殿(除非文帝是故意走到大寶殿來死的)。但是後面又記載說楊廣也居住在大寶殿。既然都在大寶殿,楊廣又何必要靠楊素的信來瞭解文帝病情?
其二:就算楊廣與文帝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楊廣作為皇位繼承人,地位自然在楊素、柳述、元岩之上,怎麼可能楊素等人能隨時見到皇帝,而身為最寵愛兒子的楊廣反而見不到?分析一下,一個將死老人的心理,這可能嗎?
其三:就算前面兩點都成立,那我們再分析一下楊素給楊廣的回信。楊素在什麼時間寫信最妥當?在皇帝寢宮內寫,熱炒熱賣?要知道,寢宮不光有一干妃子、宮人,還有身為楊素政敵的柳述、元岩。楊素根本沒有「作案」時間。看來,楊素只能出寢宮來寫信了。但是,如果楊素出了寢宮,還有必要寫信嗎?當面跟楊廣嘀咕幾句也就行了,何必畫蛇添足,留個文字罪證。
其四:就算楊素真寫了回信,他當然知道此信非同小可,自會找一個心腹之人千叮嚀萬囑咐,怎麼可能送錯了對象,交到最不該收到信的人手中?
所以,從上面的分析來看,送錯信一事絕不可能是由楊素和楊廣幹的。
那麼,此事只剩下兩種可能:
一是唐代史官捕風捉影編造了這個蹩腳故事。
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柳述、元岩幕後編造了這一事件,而且這種可能性還不小!
落魄江湖
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在金戈鐵馬的亂世,湧現出一大批翻雲覆雨的英雄。他們以鐵作筆,化血成墨,視神州九萬里大地為汗青,用燦爛的生命,書寫起屬於他們的時代。
本章就從一位曾經在隋末亂世風光無限的大人物──李密講起。
當初,李密在楊玄感兵敗皇天原後,設法成功自戰場脫逃。然而很不走運,大概是他太有名了,沒跑多遠就被隋朝的巡捕房的認了出來,抓了個現行。
撈到條大魚(李密在叛軍中擔任總參謀長),隋軍顯然非常興奮,還特別把他和其他一起的高級將領用囚車裝起來,準備運到皇帝當時所在的高陽(今河北高陽縣一帶)去邀功請賞。
李密在路上跟難兄難弟們商量:「咱們現在是綁在一條繩上的螞蚱。如果真被運到高陽,大家腦袋免不了要落地。為今之計,不如在半路上逃脫。」
其他人心想:這都是廢話!要能逃脫我早越了,還消你說?但還是死馬當成活馬醫,只好問:「不知李老大有何見教?」
李密微微一笑,似乎胸有成竹:「大家都把身上的錢給我,反正你們暫時也用不上。我李某人自有辦法。」
他將錢收集起來,去找押運官拍馬屁:「我們有點小票票,可惜不能帶到陰間。難得幾位大人辛辛苦苦陪著我們,不容易。大家也算有緣,不如交個朋友,路上一起用這些錢瀟灑瀟灑。不光報答了各位大人的陪伴之恩,我們人生最後一段路也算沒了遺憾。倘有用不完的,就留給各位回家買些酒喝吧。」
押運官覺得此事對他們並無壞處,便樂得做個順水人情,應允下來。
就這樣,押運官和一干人犯一路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好不逍遙,防範也漸漸鬆懈下來。
等到了邯鄲,李密終於抓到機會(將押運官灌醉),和眾兄弟一起穿牆脫逃,成功遁逃。
儘管恢復了自由,但李密不能待在城鎮裡,老家也不能回去,只好跑到土匪頭子郝孝德那去暫避風頭,但人家顯然沒給他好臉色看。他只好又轉到另一個土匪頭子王薄旗下,也不如意,只好又跑出來。由於無處落腳,他不得不躲在郊外,餓了時,甚至削樹皮來吃。
逃到淮陽(今河南淮陽)後,他隱名埋姓,找個地方安頓下來,聚集起一幫徒眾佈道授課。過了幾月,他又覺得這樣耗下去也不是辦法,心中鬱悶,寫詩一首,據稱他完成作品後,竟然傷心地哭了。
有人看他行為古怪,又覺其詩隱隱含有反意,就悄悄去向太守趙佗檢舉。好在李密有幫徒眾,消息靈通,聽到點風聲,慌忙趕在兵丁來之前又逃掉了。
離開淮陽後,走投無路的李密跑到了他妹夫雍丘(今河南杞縣)縣令丘君明家。丘妹夫哪裡敢收留如此一個重犯?但礙於親戚情面,還是幫了點忙,把他介紹給一個朋友王秀才。王秀才雖然文弱,但為人卻非常仗義,又敬李密是條漢子,不光接納了他,還收他做了女婿。然而人倒楣時喝涼水都塞牙,沒想到丘妹夫的侄子竟把這事兒向當局捅了出去,官府很快派兵將王秀才家團團包圍。不幸中之大幸是,李密當時正好不在家,又逃過一劫。可惜的是,王秀才和丘妹夫卻賠上了性命。
對於高官子弟出身的李密來說,這種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也許從沒有過。
被逼到絕境的李密終於意識到,他必須要改變繼續亡命天涯的思路,轉守為攻,化被動逃跑為主動反擊。
但問題是,怎麼反擊呢?
缺人、缺權、缺錢是李密的三大劣勢,不過天無絕人之路,走楣運的小李子也有三大優勢:一、名氣。楊玄感之役雖然失敗,但李密的名聲卻在白道(負面)黑道(正面)打響了。二、才能。前面已經充分展示,此處不再贅述。三、姓氏。當時有句著名的童謠為「楊花謝,李花開」,天下人都認為上天要安排李氏王朝來取代楊氏王朝。而李密的姓比較討巧。
…翟讓是瓦崗的一把手,來瓦崗的人馬越來越多本是件好事。但尷尬的是,人家都是衝李密來的,要擁立李密當天子幹大事,自己這個瓦崗原主人反而被晾在一邊。
偏偏李密又像塊牛皮糖一樣,厚著臉皮賴在瓦崗不走。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面對漸漸強大的李密系人馬,翟讓必須作出選擇。一、加入李密一夥,一起幹大事。但如此一來,自己難保老大位置。二、送走瘟神,安守瓦崗。而這麼做,就只能當一輩子土匪。
翟讓的矛盾心情可見一斑。此時,一個叫賈雄的人影響了他的決定。
賈雄在瓦崗擔任軍師,此人善於算命占卜,很得翟大王信任。李密瞭解到他的作用後,經常找他闡述自己的宏圖大略,希望他能幫幫忙,從側面做做翟讓工作。賈雄大概也對李密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只有跟著真龍天子才能成大事,就一口應允下來。
當翟讓找到賈雄,占卜能不能起兵時,賈雄裝模作樣地掐指算了算,說:「唉呀,上上大吉,貴不可言。」稍後又說:「不過這事兒你不能單幹,必須要跟著李密才成。」
估計翟讓對自己也不怎麼自信,但他好歹還是現在還坐第一把交椅,面子上有些掛不住,反駁道:「按你這麼說,蒲山公(指李密,曾承襲其父蒲山公之爵)應該自己單幹,為什麼要跑到我的地盤來呢?」
賈雄反應也快,從玄學的角度回答道:「將軍姓翟,翟指水澤。蒲山公的蒲必須要在水澤中才能生存,所以他才來找你。」
就這樣,翟讓被李密三個方向的綜合計劃徹底打蒙了,雖然他口頭仍不肯正式稱李密為大哥,但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實際行動上,都被李密拉下了水。
身無分文的李密終於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