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體認到不斷在六道中輪轉,有的只是無盡無量的苦難時,唯有依止「大手印、大圓滿」雙運修持心要,才是對治無明煩惱,最根本、最徹底、最殊勝的方法。
「大手印、大圓滿」雙運修持心要,是由普賢王如來、金剛總持所傳下來的,經由一代一代的傳承,傳授至近代大成就者堪布噶瑪策定仁波切,再經由堪布噶瑪策定仁波切將其實修證悟之心要,口傳教導給作者堪布慈囊仁波切。
此心要的教授,包括了一開始進入佛門的皈依,到最上乘的大手印、大圓滿的修行見地,以及從皈依開始,直到未來臨命終時,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並從中得到解脫的方法。仁波切以簡單、易懂、易學的方式,陳述每個修持的內容;在觀修的部分,也是如實地依照步驟來教導,從生起次第到圓滿次第,都作了最詳盡的解說,可以說,所有佛弟子必須行持的修行法門及教理,都已攝受在這本觀世音菩薩的教授中了。
書末附有藏文版《大悲觀世音教授~大手印、大圓滿雙運修持所需修誦儀軌~究竟解脫之勝道》,讀者如能恆常實修這部完整無漏的寶典,必能淨除各種障礙與煩惱。
作者簡介:
堪布慈囊仁波切生於一九六七年,年少時即出家學習佛法,並接受三年三個月閉關實修,以及甚深那諾六法與大手印等教法。於尊貴的泰錫度仁波切和噶瑪旺丘仁波切等善知識處接受噶舉的灌頂、口訣傳承。曾於色達「五明佛學院」、「達舉阿日札佛學院」、「哲蚌寺佛學院」深研般若、中觀、量學等五明。依止法王堪千晉美彭措領受顯密的佛學;更從根本上師晉美彭措法王處特別學習及修行大圓滿成就口訣。經持律上座法王貝瑪才旺所主持授予精通顯密教理之「三藏法師──大堪布(堪千)」座床典禮,自此成為顯密精論解行具足的大學者。並為具神通知名的上師凱查扎巴阿旺加查仁波切預言,慈囊仁波切的前世為大圓滿成就者阿旺諾布。仁波切多年來於西藏、尼泊爾、印度及世界各地弘法。現任印度智慧林佛學院院長,十多年來擔任教學的重任,培育出為數眾多的僧才,完成眾多著作,並於青藏高原成立慈智學校、醫療所,撫養許多當地老弱貧困者。
章節試閱
攝取修持的法門
經續佛典浩瀚廣中廣,壽短智窮一生難遍曉,
佛法裡,佛陀所說的經典、密續非常多,自古至今,印、藏、中國的大師們對佛所說的經、續也作了各種註解與論述,數目是無量無邊的。面對這麼多的經教,如果我們能夠全部領受、修學,當然是再好不過了;但是特別對於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而言,人的壽命非常短暫,理智判斷的能力比較薄弱,而外在的違緣、障礙又往往無法讓我們將法教一一修學完畢,所以我們難以在此生中完全瞭解所有的經典、密續及論述。縱使我們努力地學習,也明白經續、論典中的義理,但是如果沒有確實地運用在修持上的話,也是沒有幫助的。
即若遍曉懈怠無恆持,其況猶如渴死於湖畔,
智者怠修亦生凡夫味,
縱使有些人非常努力地鑽研經藏論典,也瞭解其中的道理,但是如果沒有將教法實際運用在修持上,那麼佛法對他而言,還是沒有任何幫助。等到他臨終面對死亡時,仍然是一個凡夫的身相,佛法對他並沒有任何實際的助益。這種情況就好像有一個人非常口渴,當時他就在湖邊,只要喝湖水便能止渴,但是他卻僅僅望著湖水而不去喝,最後就渴死在湖邊了。
密勒日巴上師也開示說:「對於一位飢餓的人,僅僅擁有食物是沒有辦法止住飢餓的。他必須真正去吃食物,才能止住飢餓。」所以在修行道上,首先必須瞭解所教授的內容究竟是什麼,知道了之後則要確實地去修持,才能真正使法對眾生有幫助,生起莫大的作用。
印藏智者經續之教誡,妙加持力凡人難思量,
所謂的經續,指的是佛陀親口說的經典、教法,例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等佛所教授的經及戒律。佛親口所說的,屬於顯宗的部分稱為「經」,包括經、律、論三藏的教授;「續」則是佛所開示的各種金剛乘修行的教法,包括四部密續,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及無上瑜伽部。之後印度、西藏和中國等地的成就者、班智達,進一步對於佛的經續做開示而寫下的註解及闡釋,即所謂的「論著」。如果我們對數量龐大的經、續,以及過去印藏大成就者們所做的論著,能夠如實地去聽聞、思惟、修持,便可以領受到無比的加持力。但是現在一般的世間凡夫並沒有那麼多的機會和時間,可以聽聞、如理如法地行持如此廣大無邊的法教和論述,所以很難領略到經論中的義理。
其於寺院廟堂所敷演,惟於專一行持少施為,
簡扼妙諭反益老嫗心。
佛所開示的種種經教以及祖師大德們的論著,對於已經出家的虔心修行者,能夠好好在寺院、學堂裡深入地做聞、思、修的學習,是非常必要且有幫助的。但是對於一般世間的凡夫而言,因為沒有這樣的時間和因緣去做廣大的聞、思、修,所以在修行的應用上,這麼多的經教論典不僅使不上力,也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佛陀所留下來的教授,經過這麼長久的轉變,有很多開示和教法都已經遺失了,不過在非人眾生、天龍八部等等的護持下,還是保存了很多的教法。現今在人世間,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大藏經》中許多經典的內容和祖師大德們的論著;在西藏,也有超過一百部以上的藏經和祖師大德們的論著,數量也相當可觀。但是這麼多的經教論藏對於一般的修行人而言並不需要,倒不如直接從中概略攝取一些修行要點來指示他如何實際地修學,對他才是最有助益的。舉一個例子:就好像對那些年老的長者,你跟他講很多的經論,他可能聽不懂;但是如果非常清楚而直接地把修行的重點和要領告訴他,要他照著要領去修行,他就能夠應用並把握這個要領好好地修行。因此,簡單扼要地開示匯總的法要,對於一般修行人而言反而更有益處。
妙宣印圓無量深妙法,頂嚴經典各具殊勝處,
實應弟子根器之教導,若為自利來生而修學,
攝要總集於一專行修。
關於大手印、大圓滿與其他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與中觀等教典,以及後來佛教徒延伸出來的四部:(一)有部,(二)經部,(三)唯識部,(四)中觀部,每一個宗派都有無比甚深的教法,以及詮釋其修持義理的教典。這些論典都是為了幫助弟子們能夠確實契入該宗派的教義,以及傳承自己宗派的教法所寫下來的,對於各宗派的弟子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將佛法分為大乘和小乘的教法。小乘的部分,有「有部」及「經部」兩部教法;大乘裡則有「唯識部」與「中觀部」的教法,而各個宗派都有建立其宗派的經典和論著。譬如「有部」的經論,就清楚地說明了該部所主張的教義,因此不需要再依賴其他經論來瞭解該宗的教義。同樣地,「經部」及大乘中的「唯識部」和「中觀部」的經論也是不倚賴其他宗派的論述,就能夠獨立地將自己宗派的教義清楚地加以闡釋。這些經續論著對於宗派的建立和依止該宗派修行的弟子而言,是非常必要且有幫助的,這是一般保存宗派與傳承宗派的做法。
但是對一般的修行人而言,如果不是為了傳承宗派的法脈,僅僅是為了超脫輪迴與惡道的一切痛苦,獲得解脫與一切智的果位而修持的話,這麼多的宗派論典並沒有很大的益處,倒不如在聽聞各種宗派的教法時,自己去攝取對內心或修行真正有幫助、有作用的一些修行法門,再將其攝受、融合在一起而如實地去修行,這是很重要的。
阿底峽尊者最初到西藏弘法的時候,當時西藏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譯師──仁欽桑波,他曾經前往印度求法,並將其翻成藏文,再傳入西藏。阿底峽尊者有一次見到仁欽桑波,就問他說:「班智達啊!目前你是如何修行的?是依止什麼教法在修持呢?」仁欽桑波回答:「我將自己所接受到的教法講述給眾生聽,而我也對自己所講述的一切教法如實地、不忘失地加以修持。」阿底峽尊者說:「你這樣的修持方式是錯誤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將自己對眾生所說的法都無餘地修持的話,在自己心續上的修持就會變得不清楚、不明白。對於真正發願求解脫的人,應該是擇取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中真正對自心的修行有利益的內容,再實際按照此法門好好地去行持,千萬不要貪多。
在這裡要特別提出來的一點是:我們常常會有宗派偏見。今天我認為自己是一個顯宗的弟子,當聽到所謂金剛乘、密乘的教法時,就認為不是我要修學的法門;我要修的是自己現在專修的,不管是哪一個顯宗的教派。同樣地,金剛乘裡也有很多不同的宗派法門,今天我是這個宗派的弟子,便只修學這個宗派的教法,另一個宗派的教法就不想學,因為它不是我要修學的。這樣的宗派偏見是一種錯誤的心態。正確的做法是,自己在修行時,不管聽到、接受到什麼宗派的教法,只要對你當時的心念或修行有幫助,都應該去吸收、學習,並且與原本所學的融會貫通,融合到自己的修持中。
清淨無雜善立諸宗論,宗論雖為宏教之所具,
若唯思量利益後學故,「無分教派淨觀」為奧義。
前面一直在詮釋佛法裡有各種不同宗派的教授,各自依止不同的經典論述來建立自己宗派修持的義理和方法。各宗派在建立義理的時候,都是非常清淨無染的,不會跟其他宗派的見地混雜在一起,而是傳承自己宗派所擁有的清淨、正確的教授,這樣的宗派論著和修持法門,對傳承或受持此宗派的修行人而言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如果一般世間人只是為了能夠不墮落到三惡道,甚至能夠漸次地達到究竟的解脫,就應該生起一個清淨的意念:「不管哪一個宗派,其教授及修持法門對眾生而言都是有幫助的,都是在幫助眾生遠離三塗,究竟解脫,所以所有宗派的教義都是正確而清淨的。」能夠生起這樣清淨的觀念非常重要。
每個人在過去生中都曾經累積了不同的因緣,所以在此生修行時,會碰到自己覺得比較適合的法門,或是各種不同宗派的修法。當你依止這樣的法門去修持時,會比較容易契入,並且能夠無誤地行持,這種情況是常有的,也是一種正確的方法。但是當我們這樣修行時,絕對不能去毀謗其他的宗派。因為今天我進入這個傳承,於是就去做宗派的比較,說:「這個傳承的教法比較殊勝,其他宗派的教法比較低劣,是有錯誤的。」一旦做這樣的宗派批評或毀謗,是有過失的,會造作「謗法」的惡業。
什麼叫「謗法」?「謗法」是我們出自瞋恨心或強烈的貪著心,而對教法起了善惡、好壞的分別。因為對法起了強烈的貪著心,所以說這個法是最好的,其他的法都是不好的等等,這就是「謗法」罪。在佛陀的開示裡說到:「譬如我們因為接觸大乘的教法,覺得非常殊勝,便認為其教義非常珍貴。但是當我們再接觸到其他像小乘的教法時,便生起小乘的教法是低下的、是不夠圓滿的分別心,這就是『謗法』。」「謗法」的惡業並不是指我們在修行時有各種次第上的差別 從發世俗的菩提心,一直到空性的觀修,乃至於大手印、大圓滿的修持。大家要確實瞭解這些教法次第上的差別,並不是所謂的「謗法」。
攝取修持的法門經續佛典浩瀚廣中廣,壽短智窮一生難遍曉, 佛法裡,佛陀所說的經典、密續非常多,自古至今,印、藏、中國的大師們對佛所說的經、續也作了各種註解與論述,數目是無量無邊的。面對這麼多的經教,如果我們能夠全部領受、修學,當然是再好不過了;但是特別對於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而言,人的壽命非常短暫,理智判斷的能力比較薄弱,而外在的違緣、障礙又往往無法讓我們將法教一一修學完畢,所以我們難以在此生中完全瞭解所有的經典、密續及論述。縱使我們努力地學習,也明白經續、論典中的義理,但是如果沒有確實地運用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