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邱珍琬
台灣花蓮人,師大教育心裡與輔導系畢業,美國俄亥俄大學諮商師教育碩士、德州理工大學諮商師教育博士。曾任建國中學輔導教師、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團體諮商領導、台北生命線講師,現任職於屏東師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2 項符合
A+大學生的42把關鍵鑰匙:大學沒教的事的圖書 |
A+大學生的 42把關鍵鑰匙 作者:邱珍琬 出版社:宏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01-01 語言:繁體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176 |
TAAZE 讀冊生活 |
中文書 |
$ 176 |
iRead灰熊愛讀書 |
教育學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作者簡介
邱珍琬
台灣花蓮人,師大教育心裡與輔導系畢業,美國俄亥俄大學諮商師教育碩士、德州理工大學諮商師教育博士。曾任建國中學輔導教師、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團體諮商領導、台北生命線講師,現任職於屏東師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前言
大一大四學生的話
珍琬大學生活序
(一)愛我所擇
(二)思考模式
(三) 離家第一件事
(四) 受保護之後
(五)自由與自治
(六)欣賞不同也是一種學習
(七)論辯
(八)學習方式
(九)考試與評量
(十)路不枉走
(十一)團隊合作
(十二)人際關係
(十三)如果你不在乎,誰在乎?
(十四)寵壞的小孩
(十五)重要的第一堂課
(十六)我認識你
(十七)也是點名
(十八)準備報告
(十九)報告細節
(二十)資料使用
(二十一)分手的智慧
(二十二)時間
(二十三)學習的功課
(二十四)自己負責
(二十五)重做
(二十六)營養學分
(二十七)道德勇氣
(二十八)耐心與堅持
(二十九)還是得重來一次
(三十)無常
(三十一)生命可貴
(三十二)網路與援交
(三十三)少數族群
(三十四)負責
(三十五)受騙
(三十六)家庭關係
(三十七)不同的思考與做法
(三十八)所謂的情緒智商
(三十九)基本禮貌
(四十)師生互動
(四十一)獨處
(四十二)讀書
珍琬請我為本書寫「推薦序」,因她常在與我「『沒大沒小』的爭執論辯中,獲得許多向度的思考與觀點」,也感受到我「對於教育、學生的濃濃熱誠和付出」。
我被戴「高」帽而不自覺,沾沾自喜地自投羅網。瀏覽全書之後,赫然發現,前引珍琬美言,其實都是她的「夫子自道」,我原先「以德高望重之尊提攜後進」的美夢,於焉破滅!
既知「受騙」(也是源於「自欺」),很想反悔食言。但我既無充分的「道德勇氣」違逆言而有信的「基本禮貌」,只好「愛我所擇」、「準備報告」,以示「負責」。經過幾次「嘗試錯誤」(trail and error),終於決定以分享我「讀書心得」方式,引介與推薦本書。希望這份作業,不致被珍琬退稿、要求「重做」!
《大學沒教的事》是現今「大學生」眾生相的素描與剖析。你若正在就讀大學,你就是本書故事「主角」。雖然學生面貌千百種,學習與思考方式各異其趣,生活適應問題也不盡相同,但「你」都可在本書42篇看似瑣碎、凌亂,其實包羅萬象的短文中,看到「自己」的蹤影:
你是否感同身受第一次離家、寵壞小孩的徬徨與困惑?你曾否經歷,嚮往自由卻鮮能自治與自理的矛盾?你對書中所指:翹課、神遊、被動、偷懶、不懂團隊合作,出槌不認錯還振振有詞通病,是否似曾相識?多采多姿生活底下暗藏陷阱與潛存挑戰,你是否有切身體會?
在這本有關「你」的書中探尋「自己」身影,並用心咀嚼與體會每個故事裡蘊藏的意義,你必會發現「路不枉走」,不虛此行。
《大學沒教的事》是本與「你」有關的書,因為你是那些故事的主人翁;但說故事的人是作者珍琬,它也是一本「她」的書。我相信,真正的「悅」讀者不只要讀「書」,也要讀「人」。我與珍琬同事,雖然自嘆不如她的觀察入微與生花妙筆,但對書中故事並不陌生,所以我學習最多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更清楚認識了「她」這個人。
珍琬與學生互動頻繁,雖能「擬情理解」他們的內在世界,卻不忘身負教、導重責,因此寫出一篇篇的真情告白。我不只在書中「讀」到「好為人師」、誨人不倦的珍琬,也「讀」到熱情洋溢、貼心動人的珍琬。
珍琬不惜現身說法,以她「喜歡找碴」、不被視為「好學生」的痛苦經歷,顛覆「教授最大」的保守學風,並在最後說出發人深省的話語:「『學問』本來就是要『學』要『問』,學了就問、問了可以學」。
珍琬是否因為有過痛苦學習經驗,而特別珍惜與我「沒大沒小」的論辯,我並不清楚;但容我借題發揮:這個「沒大沒小」概念,若能善加利用,極有可能是《大學沒教的事》一書的精韻所在。
「沒大沒小」原被用來指摘年輕人不分輩份、胡鬧,與沒規矩;但珍琬既能從「『沒大沒小』的論辯中獲得許多向度的思考與觀點」,可見「沒大沒小」具有釋放能量潛力,並極有可能是建構「理想言談情境」的踏腳石!
珍琬與學生相處,身體力行的不就是「沒大沒小」的哲學嗎?她在學習與做人方面,有許多堅持與原則,但都不曾以「大」欺「小」;反而採取「將心比心」策略、擬情理解,再輔以適度的「講理」與「說情」,並且以身作則,無怨無悔。不論我是否推論過度,「沒大沒小」哲學確實在本書中「一以貫之」的實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