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目次
推薦序
主要勇士介紹
前言
第一幕 老兵要回家
有一批最早返鄉的老兵,他們因為作戰而被俘,改造後回鄉。人在家鄉,卻備受歧視,受盡折磨。39年後,他們盼望找到一個真正的家,一個有歸屬感的地方。
1.「我是國軍傘兵…我想回台灣」
第二幕 傘兵過台灣
傘兵新招六千餘初、高中青年不久,即在蔣中正指示下陸續遷往台灣。不料三團團長乘兵運南下之際,竟謊稱要支援青島,脅迫全團投共。來台傘兵受此事件影響,地位一落千丈。這時傘兵有如國民黨政府在國際上的處境,舉目無親,孤立無援。
2. 加入傘兵
3 .來台
4. 黑暗期
5 .好強的小鬼
6. 五塊厝一場舅甥相遇
第三幕 一年準備,兩年反攻
韓戰爆發,傘兵因具游擊特性,爭取到美國中情局所屬西方公司的軍事援助,但也因此決定傘兵終得派赴戰場的命運。民國42年,來台第4年,425名傘兵參加東山島戰役,當了戰場的主角。
7. 游擊傘兵
8. 西方公司
9. 反攻大陸──選定東山縣
10. 主角是…空降支隊
11. 大導演胡璉有話說
12. 不得不配合演出的解放軍、公安團、民兵
13. 不能沒有的配角──金門防衛軍
14. 只許成功
第四幕 空降東山
傘兵投入425人空降作戰,規模雖然不大,但在台海兩岸仍是空前絕響,只是表現走了樣。一場「東山島大空降」的戲碼演變成「搶救傘兵大兵」,由陸軍駐防金門的45師134團接下這個最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另一支駐金門接受西方公司軍援的突擊大隊倒是搶盡正規軍的鋒頭,搶先攻抵位於東山島中心的西埔縣城。陸戰隊兩棲登陸戰車首度投入戰場,裝備精良,卻未被重用。直到最後,歹戲拖棚,陸軍有一團1,000多人竟遺忘島上,由陸戰隊擔綱演出另一場「搶救陸軍大兵」,寫下兩棲登陸戰車敵前撤兵的罕見戰例。
15. 兵從天降
16. 「猶如投入螢群中」
17. 八尺門
18. 反共救國軍第42支隊
19. 陸戰隊作先鋒
20. 保存18軍血脈的45師
21. 長呼傘兵不應
22. 搶救空降大兵
23. 一等功臣連
24. 插翅難飛
25. 被俘
26. 機不可失
27. 國軍的「一等功臣連」──非陸戰隊登陸運輸1、2中隊莫屬
28. 為何而戰?
第五幕 回家
傘兵上百人被俘,改造後各自返鄉,面對四清、反右、文化大革命等運動,被批判、鬥爭、判刑,勞改,直到鄧小平上台。兩岸開放後,尚健在者有二十三人返台。他們還有一個任務未了,要做歷史活的見證人。從他們親歷的這場戰爭,讓人看到多少決策錯謬、烏龍頻出的歷史真相。
30. 被鬥爭、挨批判、遭監督、受控制
31. 我想回台灣
人物索引
參考文獻
感謝
註釋
內容摘錄:前言
「傘兵表演」,是這次突擊的構成主因
胡璉.《金門憶舊》
一九五三年七月十六日,敗退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向閩粵之間的東山島,發動史前所例的陸、海、空三棲作戰。不僅動員正規部隊,還首度動用陸戰隊兩棲戰車,也頭一次在敵前空降大批傘兵。不計海空軍,總共投入逾一萬人。
在此先考考讀者,試擬一個值得深究的考題如下:
一九五三年七月十六日,中華民國突擊東山島,發動史無前例的三棲作戰,請問,以下敘述,何者可以「最佳」解釋東山島的作戰目的:
一、 占領全島;
二、 鞏固台灣民心士氣;
三、 搜集情報;
四、 韓戰停戰談判桌上給中共施壓;
五、 驗收傘兵空降作戰的戰力。
要搞清楚作戰目的為何,指揮官才會知道這場戰爭要怎麼打,立於不敗之地。無疑地,正因為各軍種指揮官不能明白突擊東山島的目的,所以才會有不明不白的作戰結果。
首先,要知道,隸屬於美國中情局的西方公司早就希望傘兵出兵,因為西方公司軍援游擊傘兵多日,催促應有一場空降行動,看看傘兵養兵千日的成效,好決定是否繼續支援傘兵。
突擊東山島的總指揮胡璉十分明白這一次作戰的目的,曾坦白說「傘兵表演,是這次突擊的構成主因」,因此,突擊東山島,最主要目的,不在於占領全島,也不在於鞏固台灣民心士氣,不在於搜集情報,也不在於對中共在韓戰停戰談判上施壓。最大目的,乃在於西方公司想驗收傘兵空降作戰的戰力。
傘兵計劃空降近五百人至離大陸對岸只有五OO公尺的八尺門,估計立即接觸的敵人不過百餘人,頂多加上若干戰力薄弱的民兵。但胡璉顧慮,由東山島東岸登陸的陸軍接應傘兵時,可能受阻於公安團工事堅固的高地,這關係整個作戰看似萬無一失的盤算。胡璉於是規定,傘兵降落在高地南面的西埔附近即可,但西方公司執意空降於八尺門,希望傘兵立下阻敵於灘頭的戰功。
傘兵受空降限制,只能攜帶輕武器,但西方公司好大喜功的規劃之下,犧牲勢所難免。中華民國傘兵在抗戰末了雖有兩次空降作戰,但都是降落敵後,並未立即接敵。空降東山島,雖稱為「突擊」,降落時卻光天化日,立即遭遇機槍反制,且散布降落崎嶇不平的丘陵地,增加集結的困難。
結果,一場「空降東山」的戲碼,演變成「搶救空降大兵」,傘兵逾半數傷亡或被俘。陸軍為了搶救傘兵,也付出慘烈的代價。更戲劇性的是,國軍鳴金收兵之際歹戲拖棚,竟把一整團一千多人遺忘島上,加演了一齣「搶救陸軍大兵」,勞駕陸戰隊兩棲戰車重返灘頭輪番搶運,創下LVT敵前順利撤退的奇蹟。若東山島是一場戲,無論對國共哪一方,都滿富驚奇、曲折連連、高潮迭起。
平心而論,突擊東山島,並非一場毫無意義的軍事行動,而該定位為一場「實兵測驗」。軍隊訓練再怎樣精實,若無實戰歷練,仍無從證明實力如何。這是重視國防的現代國家至今仍看重的,連小國新加坡都積極參與海外的維和任務,無非是希望取得接近戰場的經驗。胡璉也明白這點,他曾引用《曾胡治語錄》,所謂軍隊「常見仗則強」,來解釋出兵南日島的動機。然而,若是實兵測驗,就應以最小的傷亡,來汲取寶貴的戰場經驗,這正是胡璉原本試圖發揮的最大效果。
東山島作戰,是中國大陸這片土地上絕無僅有的一次三棲立體作戰,不僅空前,恐怕也是絕後,頗值得後人評價並追憶。但戰場真正狀況如何,兩岸記載各說各話,好像在同一地點打了兩場戰爭。
以十餘名老兵的心理和視野,加上參戰官兵回憶資料和歷史檔案的佐證,拼湊還原一場台灣真正兌現的反攻大陸作戰,而且是一次盛況空前、傘兵、陸戰隊精銳盡出的東方版之諾曼第登陸作戰。敵我作戰進退,指揮官的臨場決斷,種種經驗和教訓,均饒富價值,值得後來追憶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