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易經的剖析、佛法的修行,獲得生活、事業、心靈的療癒與解脫
◎結合易經與佛法,從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中,揭開易經義理的奧秘。
◎易經如同醫生,可以找出生命中的病灶,開出解方,調整心性,實現自我。
◎透過對易理的學習,了知人生運旋的理序,應知應行的作為,嘗試在人生旅程中,令自己成就為「大醫王」。
易經在華夏經典中,居於群經之首,主導融會儒釋道思想,是中華民族第一部以先民符號紀錄生活萬象,繫以簡約文字闡明人生智慧、生活方向。中國歷朝歷代註解易經的先賢聖哲著書立說,流傳千古,這一代的華夏子孫,傳承中華文化,易經是必不可缺的首要經典。
西元2011年天行書苑甫設立,適逢巧妙機緣,為劉哲雄老師耗時四年餘的易經上經《用易經閱讀人生》製作編輯,成為台灣地區第一部易經義理結合禪修實證的電子書,2012年迎向龍年,劉哲雄老師的下經《用人生閱讀易經》大作歷經艱辛,終告完稿,寫作經緯依然循著易經義理深入解析,尤重大象傳的道德警示,從〈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未濟〉卦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的娓娓提點,在在感受到作者諄諄教誨與鼓舞人心的敦厚心意。每一章節輔以佛法經義,透過修行的真實體驗,引導讀者進入易經64卦384爻所刻劃一爻一世界,一卦一宇宙的美麗紀元。
作者簡介:
作者劉哲雄,在1960年出生於臺南縣白河鎮;出生之際原本務農的父親,為了供養一家八口人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捨農就商,踩著腳踏車,離鄉背井遠從白河到高雄就業,為記錄此冒險壯舉,特將作者取名為劉哲雄。後來,作者全家更搬遷到屏東定居,童年及高中的求學過程,就在屏東悄悄地渡過,直到1978年考上逢甲大學建築系,人生有了另一階段的開始。
在知天命之年,作者簡單的將學習歷程分為「學建築、入荒野、習易經」三個階段。青壯時建築系科班畢業後,從事工程行業,並與友人合作共同經營建設事業,步入36歲之時,事業顯現疲困的樣態,尤其是在占問:「建設事業的未來發展將如何?」,竟得「遇鼎之蠱」,驚嚇出一身冷汗後,作者有所覺知後,逆向思考強化心理建設,為求更豁達的看待其間可能出現的人生起伏變化,遂有1997年「入荒野、習易經」的異業學習;並在家人的護持之下,投入心力,自節的進行善後工作,更徹底的改變了生活態度及對生命的看法—凡事皆有其因緣條件的限制,臨事之時,人並非如自己所想像的如此能力高強,人應該更謙虛的看待自己的一切行止。
在往後的十餘年間,作者除了對於挫敗之事業處理善後工作之外,「入荒野、習易經」的異業學習,也同時豐富了作者的生活。作者進入「荒野保護協會」,接受野地觀察及解說員的訓練之後,得以更親近臺灣的土地,北從急水溪出海口,南到墾丁之社頂公園一帶,海岸濕地、平原叢林、都會公園及小丘陵地生態都在作者觀察學習及導覽解說的範圍中,甚至結合易經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方法,及天道四時運行的法則,帶領易經班同學登上陽明山,導覽地理環境暨解說心境轉折。
進而於1999年開始易經的推廣教學,真正踏入成人教育的領域,更在2008-2009年兼任「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主任一職,與工作夥伴們致力於公民社會與終身學習的推動及建構。在易經的推廣教學過程中,作者除了「將現代生活中,易經與人之關係」深入闡發,更期待能夠將日漸參悟「易經的生命智慧」之心得著書立說,分享於世間。
章節試閱
作者劉哲雄如是說《易經》──
*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往往時變境遷,才可以真切地覺知到人生真實的存在。
*安身與安心是每一個人亙古不易的課題,易經給了我們安身與安心的思想依歸。
*認識每一個易經中「爻」的旨趣,也許我們就能夠掌握時、位之變,並做出最適當的安排與行動了。
*咸卦「以虛受人」是啟動一切良善事件的根本所在。
*遯卦的「遯」實際上亦是一個「求全」的作為。
*正確的思考來自於自覺,了解自己則是自覺的基礎,觀卦中「以身觀身」即是自覺的開始。
作者劉哲雄如是用《易經》──
*在無常變化中,是否能夠藉由正念、正知的觀察,獲得一切事物的究竟相續的正見,開創出更具意義的生活及提升生命的內涵,有賴易經義理的實踐篤行,帶來生命的啟發。
*「止觀」是一種完全相融於一切變化之中,與時俱進的活動過程。
*艮卦的「艮其身」,有類於一種在「戒清淨」之後,止於其身、以觀其身之變化,推而得知無常變易之實相真理,最後達於「定、慧」俱得的操作過程。
*佛典中阿含經對於修行者,有著與益卦五爻「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相同的提醒相互參證——持戒者不應思:令我不悔,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
第一章 易經的感情世界
第一節 咸卦引言
風生水起
《易》文本的上經,從開天闢地的乾坤二卦作起始,結束於坎卦所謂「人生試煉態度及應有行動的學習」,和離卦所言「透過自我蓄育開展出承繼文明使命的能耐」,說明生而為人所當有苦樂相雜的認知,及事件開展必然存在著許多難以逆料情境,與面對變化所應備具的態度和功夫。續接而至的下經,則從人們最初始的、電光石火般的感知之咸卦談起,指涉的是事件開啟時內心的變化震盪過程。咸卦從訴說著來自幾微的觸動、日思夜想的心動、到滿溢又無法加以左右的情懷的躍動,一切的一切在幾經思考之後,欲藉由滕口傾訴來告知對方,自己內心深處、已然蓄勢待發的「感受」。
現實世界,個人藏於內心的「感受」,其實只有藉由實際發於外的施為,才有可能獲得所希冀之結果的真實呈現。因此,在咸卦之後,《易》之卦序在下一個瞬間跳躍至恆卦,除了象徵「久長」是生而為人所追求的目標之外,同時它也清楚的指涉著「若想要追求恆久的成果,則所有的事件將開始真正的進入磨合動盪的階段,乃至最後所可能達到的狀態為:「陷落至萬劫不復的境遇、或幸福美滿彼岸的風光」。其間,卦辭以簡約的語辭,淡淡的、平靜的描述著相跟相隨情境的追求,並且引出後續諸多悲欣交雜、摩盪起伏與各正性命的人生…。《易》就以那咸、恆二卦所經歷程的簡易描述,來做出真實人生的提醒:「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往往時變境遷,才可以真切的覺知到人生真實的存在,而『與時偕行』便是你我共同的、必修的功課」。
…………………………………………
《易》下經之始的咸卦,就是闡釋人世間千變萬化的感受的卦,不過它的歸結點卻是以感情的正向發展作為期許的標的,同時以簡易的卦辭,訴說著經由「感受」的第一次接觸,導致相遇、相知的運旋及起伏的過程,和於身處其間之時,應該有的處理原則與方法。
咸,亨。利貞,取女吉。
卦名「咸」字,釋其義為「悉、皆、全」,直接闡釋「咸」所具備的「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無時不在的時空種性」;字象則為「無心之感」的「感」意,是一種無任何成見、無偏私的開放式接觸、相遇的概念,原始無染的至誠純真則寄蘊在其中;因此,藉由此「沒有立場的立場、或沒有態度的態度」等樣貌之「咸」的運作,人與人之間開始有了不同的互動關係,也有了生生不息的未來性,或徹底的毀滅性—雖然我們都期待著前者的開展,但是,也不可忽略了後者的存在。
…………………………………………
經由檢驗,如果一切都能各自恰如其分、恰合其宜的時候,當然就可能有美好的結果產生—為良師益友、為工作夥伴、為男婚女嫁的夫妻;否則就當有所擇取、割捨、趨避,方可以使足以傷害彼此情義、甚至傷己傷人的憾事不至於發生。造字者所造之撼及憾二字,皆有「感」字,傳神的描繪出「感」之後的可能震撼與動盪,同時亦存在著「感而行動」之後的可能發展之一是遺憾啊!人間世,喜愛新事物,冒險以開拓新領域是人性的不變欲求,所以,追求自主,不受意志控制,奔流竄走的情感,往往在緊要的關鍵時刻,會做出背離理性之「利貞」的決定……!其結果就可能如《羅馬書》所說:「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成了自己的問題』。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至此,不得不感嘆那卦辭「利貞」的舉示,真正是用心良苦!
情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
西方兒童心理學家卡根(Jerome Kagan)強調「感情——不是理智——才是人類動機的來源。」惟感情的發展應該有它的正常軌道和秩序脈動。是故,卡根認為:「避免內疚的慾望是世界上所有人類共有的。…道德需要天賦的內疚和同情能力。」讓人動容的則是他對感情一事的描述:「建構能夠勸誘採取道德行為的有力基礎,一向就是道德學家全力以赴的工作。除非懂得中國哲學家們早已了解的哲理:『情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否則他們還會繼續徒勞奮鬥的。」
咸卦《彖傳》就是描繪經由「咸」的感受所創生出的「情」,最後產生了足以「粉飾乾坤」之大力量的路徑。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情之一字,係透過不同形式接觸所產生的咸的覺知,初始即讓純真無私的「無心之感」,在彼此的內心落腳,然後在相互有所回應的調整中—此刻,「有心」而且是私密潛藏的欲求,已然針對自己的渴望,設定了能夠引動對方更注意自己的策略及行動—除了一方面自然的使柔順的被動者(一般指女方),具有更積極向上的追求情緒及行動;使剛強有大力的主動者(一般指男方),能有謙虛就下的態度和行動之外,另一方面,在此基礎運作原則,與現實人生少男與少女的互動過程之中,男追女的情境,往往亦會自然的產生所謂:「柔上而剛下」與「男下女」的自然安置現象,然後在彼此的磨盪互動裡,藉由溝通說明,蘊釀蓄積如其分、合其宜又令人喜悅的共識與決定,而創造出相輔、相助、相成的加乘效果,最後兩造間不是成為良師益友、為工作夥伴,就是成為男婚女嫁的夫妻。
同樣的,就自然變遷進化與政事推動有成的觀察來論,咸卦之《彖傳》亦認為這一切也都歸諸於「感」的開啟,然後才有萬物的相互碰觸、演化、生成,另外也因為主事者用同理心感受、覺察到眾人心中的渴望,並為之設定所以獲致平衡進步的策略,進一步藉由教化的推展,導引眾人齊力而行,遂能夠創造出天下祥和均富的美好景象。是故,《彖傳》才會有最後的綜合評議:「其實,只要藉由觀察省思,掌握源頭真實而直接的『感受』,就能夠瞭解天下萬事、萬物之各種情境的變化,確實有效的握持各種變動的狀況,然後,水到渠成的運用各種策略與行動,創造出最合於需求的成果。」
…………………………………………
第三節 「咸」是一種層層深化的感知過程–爻辭
咸卦之卦辭及其《彖傳》和《象傳》,雖然闡述了人際間之所以產生各式各樣的關係,創造描繪出多元多樣化良善成果的理序之所在。可是,現實人生,在真正付諸於行動之前,卻必然是一個充滿掙扎與起伏不定的忐忑過程;是故,咸卦的六爻,宛若是一場心智訓練般的,就藉由不斷受到外來事物的影響而深化心理感知的歷程,企圖說明潛藏而細密的心理變化。其文本分述如下:
初六,咸其拇。(咸其拇,志在外也。)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九五,咸其脢,無悔。(咸其脢,志末也。)
上六,咸其輔頰舌。(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仔細的閱讀觀察咸卦六爻的文辭,我們會發現直接呈現的六個爻,好似在告訴你我:
雖然身處不同時位,依舊能夠在不著任何心字的情況下,卻是爻爻存心,處處有心,心隨時都在找尋機會或目標物,以便緊緊的抓住它,好讓自己能夠得到那未得的東西,或使得已經得到的能夠持續的擁有。你我的心是這麼地活躍,又是那麼地不甘寂寞!
在習《易》過程裡,曾用大衍之數占問:「何謂天下父母心?」得到「遇咸之革」的釋疑,其中咸卦初爻「咸其拇」變動的提示,一方面不就是意謂著:「天下父母心,就是父母對孩子無所不包、無時不有的感知—就好像連孩子踩在地上、藏於鞋內的小腳指,若有任何輕微不適意的顫動都能夠覺察到一般」。另一方面,「他們還時刻都在用心的企盼能夠藉由對孩子微乎其微之變化的感知,將孩子的任何顫動的表現,和外在世界的情勢變化產生聯結,想像孩子們未來的可能革變,及望見他們超越自己目前的現況,擁有更上一層樓的美善情境,然後無怨無悔的付出心力、施以所有可能的資助。」其實,民俗中小孩子滿周歲的時候,藉由「抓周兒」的儀式,來預測他們的未來職項,雖然在後來一定會發現如人意者與不盡如人意者皆有之,或者發現它是父母親的妄用心,不過,它也許依舊是一個說明「父母心」的最直接例子。
初六爻「咸其拇」的爻辭,雖說是針對最初始、微小變化的一種感受的描繪,可是,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是少女、少男詩樣情懷,用最簡約的語彙,互相傾訴著被撥動的心弦的陣陣顫動;當下,在腦皮質的神經元之間,所產生的電化學訊號,則隨即進行著聯結的工程;然後在經過雙方有意或無意的接觸,豐富、強化了單方的或彼此的感覺…,也預告了「啟動未來一系列情境的自發力量—『志』的向外開展。」《象傳》所謂:「咸其拇,志在外也」,或許即是此意的清楚描述。而西哲奧古斯丁在《三一論》中則說:「意志本身的蛻變,即意志的轉化為愛。…『愛』是某種生命,它結合了兩者,也就是愛者與被愛者。」由此可見,有了「咸其拇」作為的啟動,則未來正在發酵,並且持續的邁向轉變的路程前進。不過,其結果到底會用怎樣的模式或樣貌來呈現,初六是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論述,是存而不論的;因為,所謂的未來,即代表著「一切都是不確定的」!若以此反觀前段所言的「父母心」,那麼,他們果真是忘記無常變化的道理而妄用心了?!
人間世,任何的行為,最怕的就是僅僅因為感受到自身或外來的鼓動,以至於忘卻自己應知及該守的原則和分寸—利貞,或輕視忽略自己目前所在的不利處境而妄動躁進,那就將造成如咸卦六二爻所說的:「咸其腓,凶」,意味著「如果一個人不能以醒覺之心掌握事實狀況的做自己,卻不顧一切的隨人而動,則必然會發生險象、或受到傷害的不利後果」。同樣的,男女之間感情的發展過程,最是要注意前述狀況的存在,方能避除那足以阻礙彼此感情正常發展的各式各樣困頓情況的發生。不過,六二爻同時也提供了調整的方法:「居吉」—男與女感情的發展,在時與勢都未達於成熟、俱備的情況下,寧可用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固守住彼此該有的分寸,謹慎的回應所感受到的鼓動,自然能形成緊密的防範作用,避除任何的險惡,然後雙方才能夠按捺住性子,好整以暇的一起以平衡的心等待美好時刻的到來。《象傳》以「順不害也」做為提點,就是在告訴我們:「知時順勢的敬慎以行,自然能避除那可能的傷害了。」(未完待續)
第十八章 成為《易》之行者
第一節 緣起
易經係源於對萬事萬物的仰觀俯察、分析及類比推演而成。它用“—”的符號代表陽及陽爻,以“ ﹣﹣”的符號代表陰及陰爻,並因於「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操作,賦予各自多元、多樣化的質性之後,再透過符號重疊交易的配置,與言簡意賅之老文字的結合,於現代生活中,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與十翼傳對易經的闡釋,蛻變為人際酬酢及人生起伏歷程中各類行動的參考腳本。其間精簡素樸又多采多姿的底蘊,除了徹底的開展出蘊藏於符號及文字中的擴張性能量之外,宛若跳躍的撰述方式更留下許多空間,好讓習易者將生活或生命中的課題填入其間,並牽引出每個人內心的幽深世界,甚至直陳我們所欲探詢的答案。
不過,也因為易經之文字呈現精簡的模樣,又加上數千年時空的區隔,在判讀的時候往往容易受到個人知識背景、情緒和預設見解的影響,產生誤判的結果。同時它也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操縱,而部分偏離或完全偏離其所應呈現的樣貌,導致我們無法認清事實,以適時的進行有效調整、謀求改善情況的作業。因此,在學習易經的過程,尋得一個可以成就正確判讀的方法,或能夠予以有效檢驗判讀結果正確與否的標的,是習易者不可漠視或輕易放過的課題。
在日常生活中,若欲讓一切事件具體呈現出它的真實樣貌,有三件事是必須去確實踐履的。首要者在於「允許事物為自己說話」。其次,則依賴我們清楚的覺察正在經驗的一切——含蓋著所有感受生起、變化及滅去的過程。以及於明見狀況的發展過程,用慈悲來看待我們所經驗到的一切感受。
事實上,此三者亦為正確判讀易經卦爻辭之真實樣貌的要件。
第二節 允許事物為自己說話
筆者在2013年的八月參觀了「逆風少年之順風展」的展覽,欣賞到一座名為「給他們一片藍天」的雕塑作品:馱載著三個各有表情孩童的壯碩馬匹,正在一片草原上奔馳著。由於曾有短暫陪伴中輟學習孩子的體驗,見到作品的剎那,感動的情緒瞬間爆發讓眼眶濕潤、同時心中閃過:「用拯馬壯」四個字的影像。
「用拯馬壯」在易經中,出現在象徵世間陷於昏暗、情勢惡劣的明夷卦之六二爻,與身處整個家或組織分崩離散境遇的渙卦之初六爻,二者同樣都訴說著:有心又用心投入的有志之士,企圖藉由己力以力挽狂瀾、撥亂反正的決心及行動。那直是從事雕塑創作的錦郎老師無所求付出(註4),只希望能帶引三個因家庭變故而中輟學習的孩子,走出困境迎向藍天的心理和行動的寫真。換個角度來看,那也正是「慈、悲、喜、捨」之心的發靭才有的行動示現。
在一般不瞭解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依於慣性的認知,將中輟學習的孩子貼上「不好好就學、導致學習中輟的壞孩子」的標籤。真實的情況又會是怎樣呢?一件事的成就是無數條件巧妙聚合,同時在某一瞬間達於成熟所發展出來的結果。前述的情況,依於錦郎老師長時間陪伴觀察,與點點滴滴逐漸匯聚的瞭解是:家庭的重大變故,導致孩子們被缺乏自我價值感的氛圍所束縛,然後在滿是不確定因子不斷衝撞的世間,於長期無法滿足大家的期盼——乖巧、功課好的情形下,遂無奈的選擇以逃避來做為回應,中輟學習於是形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受到新鮮事物的吸引,於第一時間將注意力導向它,並進行初步的瞭解與認知的建構;然後在下一秒中,又由於另一個新鮮事物的出現,再一次將注意力切換至新的場景及事物,並建構另一組認知。如此不斷捨一取一的心理作業,一日裡不知要發生幾千、甚至幾萬回。只是如此運轉的片斷性認知模式,並無法全面性的觀察到事物完整的樣貌!但是,我們對一件事物的認知、推演及判斷,卻在前述粗略的覺知與重複性的發展中,受到持續性的強化而完成建構,然後就讓許多膚淺又不完整的認知在生活中影響著我們,甚至更引導我們做了無數可能是錯誤的判定。其實,當我們仔細檢視對中輟學習孩子的一般觀感,或許我們也會驚覺:我們又何嘗不是陷在那樣的困境中呢!(未完待續)
作者劉哲雄如是說《易經》──
*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往往時變境遷,才可以真切地覺知到人生真實的存在。
*安身與安心是每一個人亙古不易的課題,易經給了我們安身與安心的思想依歸。
*認識每一個易經中「爻」的旨趣,也許我們就能夠掌握時、位之變,並做出最適當的安排與行動了。
*咸卦「以虛受人」是啟動一切良善事件的根本所在。
*遯卦的「遯」實際上亦是一個「求全」的作為。
*正確的思考來自於自覺,了解自己則是自覺的基礎,觀卦中「以身觀身」即是自覺的開始。
作者劉哲雄如是用《易經》──
*在無常變化中,是否能夠藉由...
作者序
【推薦序】
一本用生命和慈悲心刻劃的好書——
陳巨擘2013.05.22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主任
劉哲雄老師是在十餘年前進入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教授《易經》。由於哲雄老師教學極為投入,深受學生喜歡。透過生命歷練與分享,正好契合哲雄老師將上經取名為《用易經閱讀人生》,將下經取名為《用人生閱讀易經》的用意。更且,也正是這種理解《易經》的態度,使得此書和坊間眾多註釋《易經》的書籍比較起來,不僅顯得獨特、更可用來觀照每個人人生走向,而且也更契合古人創發《易經》的精神。這種精神就如《繫辭傳》所說的,包犧氏畫八卦,其目的是要「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劉哲雄老師這本書值得大家注意之處,就在於他把這最難的部分作為最主要的關注點,而且是以個人生命歷練中所得到的體悟,很有耐心地諄諄教誨。這也說明為什麼哲雄老師這門《易經》的課可以在高雄第一社大持續十幾年,而且其中有些學生也跟了他許多年。這麼多年來,他們把《易經》和人生,不知已來回閱讀了多少次,其中所激盪出的生命意義,必定精彩可期。
西方在19世紀開始挾著船堅砲利,將現代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強行在他們所殖民的地方推廣,這種價值觀就是一種強調累積、剝削、和競爭的邏輯,也就是一種「適者生存」的生存邏輯。事實上,這種生存邏輯也對西方人本身造成很大的壓力,引發深刻的生命存在的焦慮。五○年代西方的存在主義運動,六○年代的反抗文化、嬉皮文化,無非都是在對自己社會單向度的發展,提出批判和反省。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西方人開始向東方的智慧取經,特別是引發了對禪宗、老莊思想、易經的學習熱潮,西方還把《易經》翻譯為The Book of Change。
可惜的是,西方人借東方智慧來釋放自己存在的焦慮的時候,東方人自己反而把自己寶貴的祖產視如敝屣,更且把西方資本主義邏輯所強調的「競爭」、「成功」,當作規劃自己生命旅程的無上價值觀。這是一直存在我們台灣社會最大的危機。
哲雄老師也曾在資本主義的生存邏輯中「成功」過,但也遭逢讓自己無法喘息的「瓶頸」,所幸,他的智慧讓他在《易經》體悟到生命的道理和價值依歸。這一轉念讓他的生命變得更豁達。沒有當時的失,就沒有現在的得;順遂或不順遂,端看我們是否拘泥、執著於當下的感覺。更讓我們慶幸的是,他願意把他在《易經》中的體悟,毫不藏私而且很有耐心地在課堂、在書中,諄諄教誨、提醒。好像很怕別人重踏他以前的覆轍。這種境界已經不只是「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背後更有著悲天憫人的慈悲心。
當代易學的正念實踐指南——
釋大越 于MBSC佛陀原始正法中心
Feb.22.2013
哲雄孜孜不倦於易學乃至實踐其易(簡易、變易與不易),以探索天地與生命之心,將一生起伏轉折之心得,從學易的動機、利益、操作方法、正確態度以及實踐之道,在本書中做了簡易清晰的說明。從乾卦之始,哲雄即掌握了現代生活與生命溝通的語彙,並以諸多自然、科學及人文觀察,故事及個案,幫助讀者解析易學深奧的哲理。使之轉化為人人易懂的,有關器世間、有情世間、五蘊世間運作軌跡、緣起法則,從中啟發、帶領讀者,走出迷霧與挫折。依其還滅法則,認清各個緣生法之事實真相,在不同時位採取最適解之行動方案,憂則療癒身心,喜則戒慎警惕,保持平衡並重新出發。
本書中,哲雄以其探索生命的實驗精神,來檢視每個卦爻個案的主角,「我到底是誰?」及易理應用的守則「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生命本是一個動態流程,不斷變遷的身心活動。只要生命尚存,還得出生,新的名色(身心)即不斷取代舊的名色現象且絕無相同的兩個名或色。因此,主角「我」的永恆實有之本質,是不存在的,無我才是法印。佛陀曾喻「如同河流的水渦一般,遷流不息。瞬間新水不斷取代舊水,水渦只不過是剎那變異的水流形態、形狀等概念,在水渦中是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易的本質的。」因此,我既不存在,那應我的及我所屬的相關事物,更是名存實亡,名色現象總是無常、苦、無我的。思想根源正確,不為邪見所誤導,就能減低得失成敗的驕傲與沮喪之傷害。以親驗法的確信,帶給自己真正的幸福。
另外,哲雄每每苦口婆心的述及,無論哪種卦爻個案之悔吝吉凶,總要保持「接受、面對、慈悲、承擔與平衡」的態度。這個極重要的核心價值觀,能讓舊的傷痛迅速弭平,貪執的愛慾消除,且使新的契機與動能立即展現。這種不斷鼓舞他人向前向上的決心,實根源於他對「一切眾生不離自業及因果正見」的肯定與信心,只有坦承接納自己,才得以踐履生生不息的大道運行,永遠活在當下已實現的希望與願景中。
正念的修習,通過現代科學與人文驗證,無論於情緒的調節、知性與記憶的增值活化、潛能開發或良性的群體互動等,對任何人都帶來正向、健康的身心效果。不久未來台灣與華人世界的連結,這種正念學養的普及,將居功厥偉。哲雄於易學授課之餘,亦教導學員如何以正念禪修修善身心、鍛鍊毅力、勇於承擔、突破困境;並掃除身心障礙,開擴視野。如此另類的人文關懷、易學加上正念學,知行合一的配套,可以預期將是華人世界未來的顯學,祝願哲雄這條知苦滅苦的實踐大道,世界因你而不同。
【作者序】
還記得在上易經的第一堂課時,啟蒙老師 劉君祖先生曾經問到:「為什麼要來學易經?」當下自己的回應是:「希望讓自己能夠更豁達的看待人世間的起伏變遷」。其實,那是覺知到所草創數年的事業有著危機時的衷心期望。而易經的學習也確實讓我在面對結束事業、及重新開始的艱困過程中,有了「認清事實」的底蘊,及「習坎」以安頓己心的覺醒與心理準備。十數年過去了,在生活有了一定的穩定度之後,好東西要與更多人分享——讓「易經能夠為大家所用」的心思,從無到有、到想要告訴大家:「易經是一部前人任事待人、『安』心解困的生活史;只要將所學到的符號及卦爻辭,與日常生活相互聯結,就可以令我們認清事實、引發心念,開啟改變的契機」。
懷抱著前述的心思,踏上社區大學的易經推廣之路,算一算也有十數年了;其間,從學員的學習分享中,總能看到他們「從對易經最初始的體驗心得,到運用所習得易經的道理令自我得以成長,與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的改善等具體成果」的呈現。這一切也讓「寫書做更多分享」的念頭開始浮現。
就這樣在一邊推廣易經,一邊擴展了易經思路的情況下,花了將近五年的時間進行書寫;過程中,自己跟隨 大越師父修習「四念處」,自此踏上禪修之路與諸多佛典的閱讀。就這樣,在從日常生活裡觀察「身、受、心、法」的變動,再與原始佛教的經典相摩盪之下,發現易經卦爻辭中,那「某類行為條件的開展,即會有吉、凶、悔、吝之結果」的闡述模式,和佛典的教說隱密的扣合在一起,更確信易經卦、爻辭所呈現的種種提點,與是否具有正念的行為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遂將習禪的心得亦納入書寫的範疇,而有了讀者所見諸多相應佛典的引用,期望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因此開啟從心念、覺受到行為反應的自我觀察力,並藉以調整行為模式,發展出更良善的人生。
學習的基本出發點,本來都是期望因此而改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使身、心更趨向良善的境地。但是任何知識的學習,若一變而為「一言堂」緊守而不知變通,或只成為茶餘飯後充當門面的東西,更甚者或成為黨同伐異的工具,則是我們所不願見。因此,筆者曾於〈易經的符號世界〉說到:「習《易》,若不能有效的落實於日用生活中,以獲得生命基底下,內在身、心、靈的提升與外部功業的展現,那也只是回到死躺著的符號和文字而已。」或許這亦是筆者於文章中,往往嘮叨多言,希冀能說明極簡文字所含蘊多元面向的用心,針對這一方面,就得請讀們者在諒解之後,耐住性子繼續探究易經那極簡中的深層意味。
古賢者將易經概分為上經三十卦與下經三十四卦,筆者亦依於此而有《用易經閱讀人生》的上經,與《用人生閱讀易經》之下經的撰寫。在五年的書寫時段,自己荒廢了生活經濟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亦難免有因為經濟壓力而三心二意的掙扎。此書,若無內人 劉九好的體諒、包容與支持,絕然無法完成二書的撰寫。而天行書苑與易學好友 黃秀蘭女史投入於中華經典推廣的用心,及適時告知編輯進度的似有若無的督促,則讓撰寫有了與時俱進的成果。在此,謹以此書的完成,獻給默默付出的支持者們。亦祈願他們及讀者們都能因為易經的學、習,而擁有「吉無不利」的人生旅程。
【推薦序】
一本用生命和慈悲心刻劃的好書——
陳巨擘2013.05.22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主任
劉哲雄老師是在十餘年前進入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教授《易經》。由於哲雄老師教學極為投入,深受學生喜歡。透過生命歷練與分享,正好契合哲雄老師將上經取名為《用易經閱讀人生》,將下經取名為《用人生閱讀易經》的用意。更且,也正是這種理解《易經》的態度,使得此書和坊間眾多註釋《易經》的書籍比較起來,不僅顯得獨特、更可用來觀照每個人人生走向,而且也更契合古人創發《易經》的精神。這種精神就如《繫辭傳》所說的,包犧氏畫八卦,其目的是要...
目錄
天行書苑發行緣起
巨擘老師序
大越法師序
作者自序
目次
第一章 易經的感情世界
第一節 咸卦引言
第二節 「虛」才能打開人生的大門–大象傳
第三節 「咸」是一種層層深化的感知過程–爻辭
第四節 淡而有味自清香–恆卦序言
第五節 恆卦卦爻辭
第六節 咸、恆的有效運用
第二章 進退之間的全身之道
第一節 遯之時義大矣哉!
第二節 和於禮的圓熟行動
第三節 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權動
第四節 退以全身的掌握與經營
第五節 自持之道的踐履
第六節 「全身之道」者天地之情也!
第三章 變化是人生歷程中的常態
第一節 晉/明夷卦引言
第二節 晉卦之爻辭
第三節 盛衰變化是一種常態?
第四節 明夷卦之爻辭
第四章 果真家和萬事興?
第一節 家人卦引言
第二節 「貞」是人際互動的基本工夫
第三節 家人卦彖傳
第四節 睽卦彖傳
第五節 家人卦之爻辭
第六節 睽卦之爻辭
第五章 吃苦當作吃補
第一節 事出必有因!
第二節 完備立於不敗之地的正確觀念及行動
第三節 正確的辨明與選擇是破「蹇」的前行者
第四節 解卦彖傳
第五節 蹇卦之爻辭
第六節 解卦之爻辭
第六章 心的知識與心的擇行
第一節 損益單純只是一種結果?
第二節 損益是一種增減平衡的過程
第三節 與時偕行才是王道
第四節 「為道日損」難矣哉?!
第五節 知行合一
第六節 損/益卦之爻辭
第七節 萬法唯心造
第七章 「決行」決定的人生樣貌
第一節 「機會?」、或是「命運!」
第二節 目標的建構與實踐
第三節 「悅」與「和」是行動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 足以圓滿善後的無私分享
第五節 決行帶來變化
第六節 夬/姤卦之爻辭
第八章 新關係的建構與運轉
第一節 「姤」開啟全新的關係
第二節 財施則人聚?
第三節 做好聚之時的首要工作
第四節 萃卦之爻辭
第五節 升卦引言
第六節 升卦之爻辭
第九章 轉化困境為成長與躍升的動能
第一節 物極必反?
第二節 只有正確的行動才能夠解困脫困
第三節 解困必是一個不斷起伏變化的過程
第四節 有本有源的周詳準備是成功的要件
第五節 井卦之爻辭
第六節 真誠的叮嚀之語永遠不嫌多
第十章 我能,我會「戰勝自己」
第一節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第二節 革之要——活在過程中
第三節 革卦之爻辭
第四節 「續航力」的呈現
第五節 鼎卦之爻辭
第十一章 正念正知的活在過程中
第一節 「生命」只是一大過程?
第二節 震——接班人的試煉
第三節 臨震之時應知應行的要務——恐懼修省
第四節 震卦之爻辭
第五節 「正念正知的活在過程中」的練習
第六節 不知道的永遠比知道的要多很多?
第七節 艮卦之爻辭
第十二章 人生是一連串自試的進化過程
第一節 「止」是為了進
第二節 「漸」是一種安時而處順的行動
第三節 善用自己的選擇權
第四節 漸卦之爻辭
第五節 等候是成就目標的必要經歷?
第六節 權宜之行的要件——「永終知敝」
第七節 能夠「永終知敝」以自試的行踐樣貌
第十三章 每一次的行動都是「非常之事」
第一節 適可而止
第二節 乘勢而起、乘時致用
第三節 豐卦之爻辭
第四節 旅之道,貴在用柔而能下
第五節 敬慎不敗
第六節 旅卦之爻辭
第十四章 將心傾向於目標之學習與成長的過程
第一節 放低身段、看見自己的可能
第二節 天助自助者
第三節 將心與行動持續傾向於目標的自我叮嚀
第四節 巽卦之爻辭
第五節 從立定「終身學習」處切入
第六節 「貞下啟元」的行動模式
第七節 兌卦之爻辭
第十五章 改造和自節模式的改變
第一節 了知才能導向目標
第二節 挑戰永遠是新的
第三節 飲水思源、溯源培本
第四節 渙卦之爻辭
第五節 如實的做自己能夠做的事
第六節 節卦之卦辭
第七節 動靜皆得其所宜之行動的掌握
第十六章 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起伏成長
第一節 一己之真誠的力量
第二節 真誠相待的藝術
第三節 中孚卦大象傳
第四節 中孚卦之爻辭
第五節 小過卦序言
第六節 豫則立
第七節 小過卦之爻辭
第十七章 何來有我!
第一節 懷抱希望去體驗現實
第二節 「志得意滿」之戒
第三節 既濟卦之爻辭
第四節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五節 未濟卦之爻辭
第六節 何來有我?!
第十八章 成為《易》之行者
第一節 緣起
第二節 允許事物為自己說話
第三節 清楚覺察正在發生的經驗–正念、正知
第四節 用慈悲來看待我們的經驗
第五節 從「勢」字到「美之至也」
第六節 成為《易》之行者
天行書苑發行緣起
巨擘老師序
大越法師序
作者自序
目次
第一章 易經的感情世界
第一節 咸卦引言
第二節 「虛」才能打開人生的大門–大象傳
第三節 「咸」是一種層層深化的感知過程–爻辭
第四節 淡而有味自清香–恆卦序言
第五節 恆卦卦爻辭
第六節 咸、恆的有效運用
第二章 進退之間的全身之道
第一節 遯之時義大矣哉!
第二節 和於禮的圓熟行動
第三節 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權動
第四節 退以全身的掌握與經營
第五節 自持之道的踐履
第六節 「全身之道」者天地之情也!
第三章 變化是人生歷程中的常態
第一節 晉/明夷卦引言
第二節 晉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