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不管是蘇聯還是西方,在噴射戰鬥機的分類上都把MiG-21和MiG-23作為同一世代與美國同一時期的F-104「星戰士」和F-4「幽靈Ⅱ」進行比較。美國的F-104因為航程短、載彈量小而未能成為美國主力戰鬥機,它的總產量也不大,而F-4「幽靈Ⅱ」是第二代(蘇聯第三代)戰鬥機中最傑出的、最典型的代表,這點毫無爭議。但是,將MiG-21和MiG-23劃分為同一代,對於蘇聯當時的航空技術水平和蘇聯空軍的裝備實情推論,是極為不科學也不嚴謹的。在MiG-23戰鬥機誕生前,蘇聯的戰鬥機包括攔截機由於技術水準的限制,而大多採用機頭進氣佈局,這種佈局不利於飛機安裝大型雷達,嚴重限制了飛機的作戰效能。而MiG-23是蘇聯第一款功能全面、設備完善、航程遠、火力強、起飛重量大的戰鬥機,它的作戰效能遠遠超越了MiG-21戰鬥機,實際上只有MiG-23和美國F-4才是第二代戰鬥機的典型代表。由於技術和性能的全面提高,MiG-23甚至促進了蘇聯空軍戰術的改變,大幅延伸了蘇聯空軍的作戰範圍。此前蘇聯空軍機頭進氣的戰鬥機航程嚴重不足,被譏諷是「機場守衛者」,一般作戰半徑只有400公里左右,而MiG-23戰鬥機不攜帶副油箱的作戰半徑就超過那些機頭進氣、攜帶3個副油箱的戰鬥機。不僅如此,MiG-23戰鬥機還改變了蘇聯戰鬥機功能單一的缺點,它可以制空作戰、對地攻擊和攔截等。正是MiG-23將制空戰鬥機與攔截機的概念慢慢融合到一起,使得制空戰鬥機和攔截機的界限開始模糊,這也難怪MiG-23系列飛機的產量達到6,000多架,超過了熱銷的美國F-4戰鬥機。
不能將MiG-23和MiG-21劃為同一代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前者戰備使得蘇聯空軍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飽受二戰之苦的蘇聯空軍對於簡單實用,甚至是粗糙的飛機情有獨衷,這是二戰時期用鮮血換來的教訓,也是後來贏得保家衛國戰爭的關鍵。戰後蘇聯空軍的建軍原則仍是以數量來取代質量,換句話說就是容易大規模生產是作戰飛機服役的一個重要原則,MiG-15/17和MiG-21等都遵循這個原則。MiG-23改變了蘇聯空軍幾十年以來的這種觀念,第一次將品質建軍放到了一個重要地位,雖然做的還不徹底。
MiG-23同時也是被廣泛熱議的戰鬥機。跟MiG-21戰鬥機一樣,MiG-23也參加了世界各地的大大小小十數場戰鬥,有成功也有失敗。首先必須明瞭,一個觀念的改變並不是在某一個型號飛機上完全體現出來,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MiG-23雖然是一款制空戰鬥機,但設計思想仍保留著攔截機的特點,如機身細長為的就是加速性能好,而纏鬥性能稍差。其實,美國F-4「幽靈Ⅱ」的研製何嘗不是這個想法呢,當初它就是為美國海軍研製的攔截機,後來被美國空軍採用作為一種多功能戰鬥機。蘇聯的空對空飛彈性能不佳也是MiG-23作戰不利的一個因素。
MiG-23廣受指責的是結構異常複雜而造成維護保養較為困難,機載設備先進但可靠性不高。用慣了MiG-21的國家對MiG-23的維護都頗有微詞。埃及人在使用MiG-23和美國F-4E後覺得MiG-21最好,因此,埃及人把MiG-23賤賣了,以此跟中國換取了一些MiG-17和MiG-21的零組件;F-4E在埃及空軍服役也只有幾年就大部分停飛了。東歐一些國家在蘇聯解體後也將MiG-23機隊除役,而MiG-21機隊則繼續服役。
MiG-27系列飛機在蘇聯∕俄羅斯非常受歡迎,它性能可靠,出勤率高,服役時間也比MiG-23系列要長。